王廷凯;王勃;陈本钰;吕德峰;王希鹏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6岁,3周前因狗咬伤后左侧大腿内侧、小腿外侧出现数个钱币状红斑,有灼热感,迅速向周围蔓延,压之退色,随即出现水疱.两天后水疱融合成片,疼痛加剧并有发热,皮损逐渐变黑.在当地医院就诊,曾外敷鱼石子,口服氨苄西林胶囊(安必仙)无效.疼痛加剧,并出现瘙痒,转笔者所在科就诊.
作者:汪平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简称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符合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组1996年杭州会议上制定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点神经节苷脂,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止抽、意识恢复、青紫缓解、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恢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残率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杨淑文;潘笑逸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15年笔者所在医院再次手术处理的63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3例中术后生存>5年者8例,3~5年者13例,1~3年者20例,1年以内死亡者17例.仅行探查者5例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 凡能证实吻合或残胃复发而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均应进行再次手术.
作者:崔正东;李杨 刊期: 2010年第15期
从实习生的角度分析年轻护士及实习生产生护理纠纷的原因,通过多向高年资护士学习,逐步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步规范自己的护理操作流程、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黄俊敏;刘坤;汤志梅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达到有效控制药品质量的目的.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大黄和金钱草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大黄素的特征峰在薄层板上显现的色斑与对照药材相比完全一致.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能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
作者:赵炳海;薛群星;孙大朋 刊期: 2010年第15期
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表现为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指具有上述慢性、复发性消化不良症状,持续至少4周以上,而各种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本病十分常见,估计在社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30%[1].通常表现为慢性上腹疼痛、痞胀、早饱、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时间超过12周,客观检查无器质性疾病.
作者:王学成 刊期: 2010年第15期
婴幼儿是指从28 d~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1)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2)蛋白结合力的改变;(3)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作者:刘丽丽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与吗丁啉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与单独应用雷贝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将14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服用雷贝拉唑,治疗组加用吗丁啉联合治疗,疗程为6周.结果 治疗组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并明显降低患者内镜下的症状积分.结论 雷贝拉唑与吗丁啉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易旭林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及应用.方法 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手术的89例患者根据年份分为A组(2006年组)12例、B组(2007年组)18例、C组(2008年组)23例和D组(2009年组)36例,将四组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及比较.结果 经统计比较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越来越短,A组与C组比较,P<0.05,A组与D组比较,P<0.01,而患者满意率呈逐年亡升趋势,P均<0.05.结论 在泌尿外科的治疗中腹腔镜的效果得到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越米越高,说明了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作者:臧青山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分析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基础上,用依那普利5~10 mg,每日1~2次,螺内酯20~100 mg,每日2次,联合治疗8周后观察血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均<0.01),36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心力衰竭改善显效19例(52.8%),有效15例(41.6%),无效2例(5.6%);临床治疗期间无严重高血钾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可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李云军 刊期: 2010年第15期
胰腺癌约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0%,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胰腺癌已成为主要的肿瘤致死原因之一.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一般<20%,5年生存率<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迄今仍被认为是治疗胰头癌首选且有效的方式.随着技术不断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愈来愈多在地市级医院甚至个别县级医院开展.随着医疗条件和手术技能的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有所下降,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胰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满意.
作者:刘丽;张俊 刊期: 2010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评价两药抑制左室重塑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的51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缬沙坦组27例、贝那普利组24例,两组均行AMI常规治疗,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80 mg/d、贝那普利组加用贝那普利10 mg/d,疗程3个月.结果 (1)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贝那普利组的症状评分改善情况优于缬沙坦组(P<0.05).(2)两组患者的LVESV、LVEF和LVMI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贝那普利组改善情况优于缬沙坦组(P<0.05).结论 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均能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阻抑左室重塑过程,提高左室收缩的同步性;而且贝那普利的效果优于缬沙坦.
作者:吴琼;陈福凤 刊期: 2010年第15期
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产科新生儿同样也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不成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差,抵抗力低,用药局限性大,很容易发生院内感染,甚至引起恶化,甚至死亡.近报道的甲流死亡病例中有八成以上为妊娠期妇女和年龄较小的儿童.所以,加强产科环境的预防甲流感染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徐承红;周丽敏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综合近1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手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等作以概括、探讨.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行性变而造成脊髓受压,其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为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等,每种手术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证和并发症,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病变范围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作者:薛经来;韩德韬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两种会阴切开术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分娩时具有会阴切开术指征而采用会阴正中切开术的病例和对100例分娩时具有会阴切开术指征而采用会阴左侧后-斜切开术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两组缝合难易程度、产后住院时间、会阴水肿发生率、伤口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会阴正中切开组平均缝合计数为3针,拆线时间为产后3 d,会阴水肿2例(2%),无伤口感染和伤口裂开发生.而会阴左侧后-斜切开组平均缝合计数为4.5针,且均需双层缝合,拆线时间为产后5 d,会阴水肿12例(12%),伤口感染和伤口裂开2例(2%).结论 会阴正中切开术可以缩短产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病床周转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成聪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三步疗法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手法、电针、熏蒸综合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结果 通过对28例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患者3~6个月疗效观察表明总有效率100%.结论 三步疗法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快捷、经济、疗程短、适用基层展开等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袁勤洋;栗思刚;张丹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前不同方法肠道准备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370例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传统的口服硫酸镁导泻198例,新型结肠灌洗治疗机进行结肠灌洗172例.结果 两组肠道清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肠灌洗治疗机清洁肠道清洁水温和体内温度相似,患者易接受,无明显腹胀,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操作方便,清洁肠道效果好.
作者:赵应翠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甲硝唑外用与口服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口腔科接受治疗的80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外用组和口服组,外用组用甲硝唑外用治疗,对照组用甲硝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外用组总有效率为87.5%,口服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硝唑外用治疗牙周炎的效果优于甲硝唑内服,且副作用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冰 刊期: 2010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与探讨脑震荡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脑震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本组共64例,其中显效5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其中1例于出院后3个月后突发昏迷,后经CT确诊为硬膜外血肿,手术后治愈;1例于半年后发现慢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均好转),总有效率96.88%.结论 严密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及时严格对症治疗能够正确诊断治疗脑震荡,并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张宏宇 刊期: 201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