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轻度营养不良婴幼儿肺炎的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容;邢平东

关键词:轻度营养不良, 肺炎, 心肌损害
摘要:目的 研究轻度营养不良儿患肺炎后并发心肌损害的发生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等各项指标的检测及心肌酶的检验,根据诊断标准判断并发心肌损害的发病率.抽取6个月~3岁婴幼儿肺炎患儿,营养正常儿30例、轻度营养不良28例,排除中及重度营养不良、心肌炎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者.结果 轻度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儿组的心肌酶异常(活性增高)率及心肌酶活性增高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轻度营养不良儿肺炎后心肌损害概率及损害程度明显高于营养正常儿.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将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分成两组,葛根素治疗组20例,极化液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及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差异.结果 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葛根素治疗组优于极化液对照组(P<0.01).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西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启军;冯华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理表现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主动脉瘤中的一种类型,又叫主动脉夹层血肿(简称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的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的中层,形成中层内血肿,血肿在血流压力作用下沿着主动脉壁不断延伸,并向外隆起形成夹层动脉瘤[1].

    作者:王晶晶;王珊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通过对655例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探讨护理的具体措施及必要性,认为护理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创伤愈合,恢复患者视功能.

    作者:梁静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肺隔离症合并感染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主因胸痛、胸闷、气短1个月于2009年7月16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出现无诱因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伴有胸闷、气短.既往史:13年前曾出现类似症状,当时拍胸片后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抗炎治疗,症状好转后未复查.

    作者:范丽娟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目的 总结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昏迷期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结果 有效的护理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结论 有效优质的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作者:鞠兰;杨冬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轻度营养不良婴幼儿肺炎的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轻度营养不良儿患肺炎后并发心肌损害的发生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等各项指标的检测及心肌酶的检验,根据诊断标准判断并发心肌损害的发病率.抽取6个月~3岁婴幼儿肺炎患儿,营养正常儿30例、轻度营养不良28例,排除中及重度营养不良、心肌炎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者.结果 轻度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儿组的心肌酶异常(活性增高)率及心肌酶活性增高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轻度营养不良儿肺炎后心肌损害概率及损害程度明显高于营养正常儿.

    作者:李容;邢平东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病理诊断误诊的常见原因

    病理诊断作为后诊断,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所以对病理医师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当医生就会有失误,当一名好的医生就要尽可能减少失误.当一名病理医生要减少失误就必须要了解病理误诊的常见原因.

    作者:柯飞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732例脑血管患者用MMSE进行智能评估,检查血生化、脑CT和MRI,应用Hachinski缺血指数区分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结果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是29.5%,高血压、心房纤颤、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升高、卒中史、高龄、低教育、大量饮酒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相关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和危险因素均有关系.

    作者:施岩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盐酸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4例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09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救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4例,根据不同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给予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同时伍用氯磷定.结果 24例患者经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除2例出现口干外无其他不良反应,也无反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具有长效、强力、持续解毒、毒副作用小、无反跳、用药时间短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华;周顺良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治疗策略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社区环境中罹患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而在住院后(通常限定为入院48 h内或在潜伏期内)发病者.CAP依然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1].CAP的抗菌药物治疗,在病原菌明确以前,一般都以经验性治疗为主,但抗菌药物的选择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王细川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179例非龋性裂牙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龋性裂牙保存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87个裂牙根据牙髓症状、牙体裂隙大小及牙周情况分别采用直接全冠牙髓保护修复、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拔除后行义齿修复.结果 187个裂牙中有19个行直接冠修复,131个行根管治疗后冠修复,37个被拔除行义齿修复,150个患牙得到保存,保存率达80.21%,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非龋性裂牙早确诊,及时结扎固定、全冠修复,是能取得满意疗效的,尤其是早期直接冠修复,既保存了患牙,又保护了牙髓活力,对于恢复患牙的生理功能更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加昌;秦万辉;蔡泽斌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治疗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3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功能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 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较佳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波;李培睿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1420例输血前及手术前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观察输血及手术前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探讨其他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输血及手术患者1420例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其年龄、性别、人群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阳性检出率为1.18%(17/1420),2~20岁年龄组检出率为0.48%,20~29岁2.63%,30~39岁0.31%,40~59岁0.32%,60岁以上1.79%;以20~29岁及6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为高(P<0.05).男性阳性检出率1.11%与女性阳性检出率1.28%比较无差异(P>0.05).农民及工人阳性检出率1.64%高于其他人群的0.39%(P<0.05).结论 输血及手术前患者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与年龄、人群分别有关,应在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查梅毒抗体.

    作者:臧志梅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血栓病变处理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变的治疗对策.方法 3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发病时间1~8 h,均经急诊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内有血栓.24例患者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其中18例患者急诊冠脉内植入支架,6例患者因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很大,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后,继续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36~48 h.结果 1周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内血栓消失,1例患者罪犯血管轻度狭窄,未行PCI术,其余5例行PCI术;4例患者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予以冠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当时未行PCI术,继之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1周后择期PCI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中等,应用球囊通过血栓,同时应用肝素盐水静脉内注入,将血栓冲至冠脉远端,再行PCI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大,应用抽吸导管,未成功者改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择期PCI术.结论 冠脉内血栓病变应依据血栓负荷量多少采取相应对策,替罗非班应用疗效较好,冠脉内溶栓治疗亦有一定疗效,球囊通过冠脉血栓肝素盐水冲洗只适用于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

    作者:周德越;迟贤国;蒋立民;陈爱明;李广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18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切开复位胫骨止点及可吸收螺钉固定术.术中使用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术后以膝关节支具外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40~67 min,平均48 min.12例均随访12~1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无腘窝部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1年Lysholm膝节功能评分(93.6±4.7)分.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切口、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可靠.

    作者:刘仁德;李文锐;李文虎;袁艾东;蔡广荣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机械通气抢救急性乙醇中毒并呼吸衰竭16例体会

    目的 介绍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急性乙醇中毒并呼吸衰竭的体会.方法 对16例急性乙醇中毒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等治疗.结果 抢救成功16例.结论 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救治急性重度乙醇中毒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杨春燕;段宇珠;王怡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54例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真菌感染的现状,预防和减少继发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54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真菌感染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占74.07%,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所有患者发生真菌感染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多数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部分患者曾采用侵入性治疗.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具有较强抗真菌活性.结论 高龄、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侵入性治疗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真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包聪妹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4例临床分析

    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表现为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指具有上述慢性、复发性消化不良症状,持续至少4周以上,而各种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本病十分常见,估计在社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30%[1].通常表现为慢性上腹疼痛、痞胀、早饱、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时间超过12周,客观检查无器质性疾病.

    作者:王学成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SchatzkerⅡ型和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体会

    目的 针对SchatzkerⅡ型和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关节面复位困难及复位不佳的问题,探讨解剖复位的方法.方法 术中劈开外侧骨皮质,连同髂胫束向上翻转骨皮质,显露塌陷关节面,确定其复位范围及高度,水平凿断其下面松质骨,整体抬高,直视下解剖复位关节面,形成的骨缺损残腔,以髂骨块或条或异体骨填塞夯实,微创方法解剖钢板固定.结果 23例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中,疗效按Merchant等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 对需要手术治疗的塌陷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本方法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王廷凯;王勃;陈本钰;吕德峰;王希鹏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不同自控镇痛模式下相同镇痛效应镇痛药血浆浓度的差异

    目的 研究术后镇痛药吗啡通过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用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及吗啡PCIA用药剂量的佳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10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术后镇痛(PCA)的对比研究,探索术后患者持续静脉镇痛(PCIA)与持续硬膜外镇痛(PCEA)的用药剂量差别、血药浓度差别、副作用的防治.结果 PCIA组与PCEA组均达满意镇痛,未出现严重副作用,未出现成瘾性.在VAS评分接近时,PCIA组吗啡血药浓度明显高于PCEA组.结论 吗啡在持续静脉与硬膜外镇痛效应相同时血浆吗啡浓度差异明显,吗啡在短期行PCIA或PCEA均安全有效,药物成瘾发生的可能性小.

    作者:陈绿秀;黄文;林慧芳;付珊明;叶柳青 刊期: 2010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