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承办的中国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于2014年3月15日在北京永兴花园酒店召开。本次常务委员会议由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邢更彦教授主持,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阎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周谋望教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中心主任张建中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李众利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冲击波治疗中心主任刘亚军教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李云霞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常委近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典型病例的研究,探索反取皮植皮法治疗大面积背部撕脱伤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大面积背部皮肤撕脱伤患者56例作为病例组,将患者撕脱皮肤采用鼓式反取皮法制成筛状中厚皮片回植,皮片表面采用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材料(VSD)覆盖封闭,20~60 kPa负压持续吸引,根据负压引流情况撤除负压封闭引流后,每隔2天换药直至创面痊愈。选择本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创伤中心收治的采用常规清创、引流、植皮的背部大面积撕脱伤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病例组中56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46例植皮完全成活;6例患者,皮肤Ⅰ期成活,小片状皮肤坏死,坏死区培养肉芽,移植刃厚皮片创面愈合;4例患者皮肤Ⅱ期成活,坏死区再次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肉芽生长良好,创面得以愈合。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完全成活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病例组的换药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两组间创面外形恢复和功能重塑,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反取皮植皮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促进皮片与创面的良好黏附,有利于皮片存活,对患者损伤小,是治疗大面积背部皮肤撕脱伤的一种实用方法。
作者:杨萍;田诗政;阎洪伟;刘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和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是两个名词表达的同一范畴的概念,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下,以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其症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造成主观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因而能够符合精神病学临床诊断标准中某类障碍的诊断。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的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300多亚分类[1]。
作者:黄悦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拉西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采用Stata和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4篇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药物治疗前后患者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的下降值、达标率和24小时平均DBP及SBP下降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拉西地平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氨氯地平相当,但拉西地平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华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放化治疗期间p53抗体的变化。方法治疗前检测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0名健康人血清p53抗体水平,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疗剂量为20 Gy/(10 f·12 d),40 Gy/(20 f·26 d)和60 Gy/(30 f·36 d)下,检测p53抗体水平。结果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53抗体阳性率与分化程度、疾病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肿块的位置无显著相关性(P>0.05)。放疗剂量40 Gy/(20 f·26 d)和60 Gy/(30 f·40 d), p53抗体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p53抗体高表达的癌症患者治疗疗效较p53抗体阴性患者治疗疗效差。结论放疗前后对血清p53抗体连续变化的监测,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和预后有帮助。
作者:刘春秋;李国欢;赵洪焕;王翠兰;韩素桂;杨俊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教授,硕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室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统计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控制分会委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医院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流行病学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硕士。1989~2009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从事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作为主讲人《医学统计学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合作慢性病和伤害流行病学方面的科研课题,主编、参编专著6部。200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医院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作为访问学者。2009年9月调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室工作,负责全国慢性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了2010~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4次全国现场调查工作,协助组织实施了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组织编写《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07》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2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04~2010)7部报告,为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青年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800例脑梗死患者中筛选123例45岁以下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患者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1.43±19.96)μmol/L、(15.12±9.53)μmol/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中,男性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女性;比较高Hcy组和正常Hcy组的血糖、血脂及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梗死患者中高Hcy组的颈动脉血管内皮增厚或斑块形成比例明显高于无Hcy升高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动脉硬化及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尤其对男性青年脑梗死患者要注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早期发现及治疗对预防、治疗青年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华;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CN11-9298/R, ISSN 1674-7372,邮发代号:82-136。采取光盘版、印刷版、网络版、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临床科研工作的前沿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2013年9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碳酸氢钠为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其不良反应较少,过敏反应罕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在应用碳酸氢钠后出现药物过敏患者的临床症状、处理方法及过程,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为临床安全应用碳酸氢钠提供参考。
作者:李怡辉;卓莉;李文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微创介入治疗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例HBV相关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抗病毒治疗、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微创治疗方法等作为研究因素,以是否引起HBV再激活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BV DNA浓度、门脉癌栓、肿瘤大小、术前抗病毒治疗等均为影响因素(P<0.1)。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涉及肿瘤大小、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术前规范抗病毒治疗是保护因素,肿瘤直径>5 cm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相关原发性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后HBV再激活与肿瘤直径大小及是否术前抗病毒治疗等因素有关。肝癌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要重点监测并积极进行强效抗病毒治疗,以防HBV再激活。
作者:韩聚强;任永强;李国安;郭汉斌;熊锦华;李亚松;王帅;龚丽娟;曹建彪;黄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北大糖尿病论坛--糖尿病防治的中国证据”将于2014年5月9~1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国内糖尿病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今年是“北大糖尿病论坛”创办10周年。10年来,“北大糖尿病论坛”一直秉“学术至上、独立自主、主题鲜明、层次清晰、神形兼备”的办会理念为中国的临床医生和与糖尿病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深入和前沿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成为了国内外糖尿病学术研究进展的风向标。10年来,北大糖尿病论坛在国内外学术领袖、广大糖尿病工作者及糖尿病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中国糖尿病领域的精品会议和保留节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优化方案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对照组9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优化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疗效优5例,疗效良68例,疗效差21例,疗效优良率为77.66%;观察组疗效优67例,疗效良22例,疗效差6例,疗效优良率为93.68%,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优化方案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丁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带来的沉重负担是全球面临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挑战,其严重制约了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球约5700万人死亡,其中3600万人(63%)死于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48%)、癌症(2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和糖尿病(3.5%)[1,2]。这些主要慢性病存在4种共同的行为危险因素: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和有害酒精使用。2008年,80%慢性病所致死亡(2900万人)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过早”死亡(70岁之前)的比例(48%)高于高收入国家(26%)。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继续发展,至2030年每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将增加至5500万人。研究与实践证明,目前已被证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慢性病负担将会大大降低。
作者:马吉祥;王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指南》)制定的背景与过程:(1)是慢性病防治的需要。2011年9月,联合国举行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提出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指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控任务和要求。2012年5月,卫生部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指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高血压防控作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强调要通过控制高血压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凸显了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
作者:吴兆苏;霍勇;王文;赵连友;朱鼎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一本集光盘、纸版、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国家级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9298/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372,邮发代码:82-136,全国公开发行,光盘定价:20元/期,2013年9月加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180例颈椎病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整理其改变情况及病变类型,分析颈椎病患者心电特点。结果132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35例,QRS波群低电压33例,窦性心动过缓23例,窦性心律不齐16例,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1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阵发性心动过速4例。结论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具有多样形式,其改变具有可逆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明确诊断并治疗是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的关键因素。
作者:梁荣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60例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片,检测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两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肺功能、血气分析均有改善,且治疗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孟鲁司特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森;闫静;徐文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申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批准,“2014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2014 CCSC)”准备于2014年6月12~15日在湖北武汉召开。大会愿为广大医生搭建学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促进本专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本界大会上,我们将邀请众多来自国内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及手术直播,会议将讨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病例筛选、经皮介入瓣膜置换的进展、探讨及推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交流如何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一步规范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运用病例讨论、手术直播、专题讲座等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知识共享、提高学习的学术平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第三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承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6月,由从事心脏外科、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科、急诊科、老年医学科、基础医学、神经重症的医师共同组成。“心脏重症”是心脏病学科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心脏重症”将心脏专业和传统的综合重症医学大限度地融合,极大促进了心外科、心内科、综合ICU、急诊科、老年科等相关科室的发展。2012、2013年两届年会,参会医师人数从771人剧增至2200人,极大地验证了专委会发展方向及思路的准确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神经内科事业的发展,有力促进我国神经内科专业医护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将于2014年6月19~22日在重庆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中国医师协会第七届神经内科医师大会”。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