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目的探讨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180例颈椎病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整理其改变情况及病变类型,分析颈椎病患者心电特点。结果132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35例,QRS波群低电压33例,窦性心动过缓23例,窦性心律不齐16例,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1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阵发性心动过速4例。结论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具有多样形式,其改变具有可逆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明确诊断并治疗是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的关键因素。
作者:梁荣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公共卫生领域的“监测(surveillance)”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众等),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相关监测包括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信息,经过分析、解释,为制定公共卫生策略、评价干预效果提供依据,为公众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数据。
作者:王丽敏;邓茜;王黎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青年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800例脑梗死患者中筛选123例45岁以下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患者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1.43±19.96)μmol/L、(15.12±9.53)μmol/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中,男性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女性;比较高Hcy组和正常Hcy组的血糖、血脂及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梗死患者中高Hcy组的颈动脉血管内皮增厚或斑块形成比例明显高于无Hcy升高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动脉硬化及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尤其对男性青年脑梗死患者要注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早期发现及治疗对预防、治疗青年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华;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典型病例的研究,探索反取皮植皮法治疗大面积背部撕脱伤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大面积背部皮肤撕脱伤患者56例作为病例组,将患者撕脱皮肤采用鼓式反取皮法制成筛状中厚皮片回植,皮片表面采用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材料(VSD)覆盖封闭,20~60 kPa负压持续吸引,根据负压引流情况撤除负压封闭引流后,每隔2天换药直至创面痊愈。选择本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创伤中心收治的采用常规清创、引流、植皮的背部大面积撕脱伤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病例组中56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46例植皮完全成活;6例患者,皮肤Ⅰ期成活,小片状皮肤坏死,坏死区培养肉芽,移植刃厚皮片创面愈合;4例患者皮肤Ⅱ期成活,坏死区再次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肉芽生长良好,创面得以愈合。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完全成活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病例组的换药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两组间创面外形恢复和功能重塑,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反取皮植皮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促进皮片与创面的良好黏附,有利于皮片存活,对患者损伤小,是治疗大面积背部皮肤撕脱伤的一种实用方法。
作者:杨萍;田诗政;阎洪伟;刘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第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The 8th Oriental Congress of Cardiology,OCC 2014)将于2014年5月28~3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新区滨江大道2727号)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上海市二十家医院共同承办。大会设有高血压论坛、心力衰竭论坛、冠心病介入论坛、心脏节律论坛、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动脉粥样硬化论坛、肺循环疾病论坛、心血管影像论坛、转化医学论坛、血栓相关疾病论坛、海峡两岸论坛、心外科论坛、继续教育论坛、心血管疾病预防论坛、中西医结合论坛和心脏急症论坛等。OCC 2014将对心血管疾病的新诊治和研究进展进行研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手术演示。欢迎各级医院同仁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神经内科事业的发展,有力促进我国神经内科专业医护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将于2014年6月19~22日在重庆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中国医师协会第七届神经内科医师大会”。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国迅猛增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目前的诊断标准,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据此估计有糖尿病患者9700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量多的国家[1]。而1979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7%。201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8.3%,预计到2035年将升至10.1%,我国糖尿病2010年患病率已超过2013年全球患病率,甚至2035年的水平。IDF认为,如果趋势不变,203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43亿[2]。然而,在高流行的同时,我国的糖尿病还呈现出低知晓、低控制和伴有更多高危人群的状况,糖尿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36.1%,接受治疗者中也仅有1/3患者的血糖得到控制[1]。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15.5%[3],超重肥胖流行率为42.6%[1],也意味着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更多的人将成为糖尿病患者。
作者:王文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申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批准,“2014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2014 CCSC)”准备于2014年6月12~15日在湖北武汉召开。大会愿为广大医生搭建学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促进本专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本界大会上,我们将邀请众多来自国内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及手术直播,会议将讨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病例筛选、经皮介入瓣膜置换的进展、探讨及推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交流如何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一步规范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运用病例讨论、手术直播、专题讲座等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知识共享、提高学习的学术平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散发性帕金森病(sPD)是帕金森病(PD)的主要发病形式之一,其遗传风险因素的寻找不但可以为PD的早期诊断增加砝码,而且还能为PD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作为目前寻找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有效利器,具有传统研究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在寻找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专注于近年来基于sPD的GWAS研究,对目前研究的成果和后GWAS时代的数据深度挖掘进行梳理,并关注于目前我国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一一综而述之。
作者:晁宁;赵丽姣;李冠臻;秦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一本集光盘、纸版、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国家级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9298/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372,邮发代码:82-136,全国公开发行,光盘定价:20元/期,2013年9月加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总结胃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继续推动我国胃癌诊治水平整体提高,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6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危害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经过我国几代肿瘤专业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胃癌诊治规范化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将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重要基础。2014年6月即将召开的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的主题为“规范?融合?创新”,希望通过全国各地胃癌防治领域不同专业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规范胃癌诊治诸环节,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并着手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2017年国际胃癌学术会议(IGCC)的召开奠定基础。会议将邀请在胃癌防治及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特邀主题演讲,并将为中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为基层医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北大糖尿病论坛--糖尿病防治的中国证据”将于2014年5月9~1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国内糖尿病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今年是“北大糖尿病论坛”创办10周年。10年来,“北大糖尿病论坛”一直秉“学术至上、独立自主、主题鲜明、层次清晰、神形兼备”的办会理念为中国的临床医生和与糖尿病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深入和前沿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成为了国内外糖尿病学术研究进展的风向标。10年来,北大糖尿病论坛在国内外学术领袖、广大糖尿病工作者及糖尿病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中国糖尿病领域的精品会议和保留节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临床应用的优劣。方法截取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共420例患者分为超声组及DSA组,对比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超声组斑块检查率较DSA组高27.76%,颈动脉狭窄≥70%患者检出率DSA组较超声组高15.4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20例患者共检查出动脉硬化339例,检出率为80.71%,病变左侧较右侧多,颈动脉分叉处(BIF)占47.74%,扁平斑占49.71%。结论颈动脉硬化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多见,行颈动脉检查可早期发现斑块,DSA为检查金标准,在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中检查更具优势。
作者:刘楠;周柏玉;王静;刘小辉;孟清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教授,硕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室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统计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控制分会委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医院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流行病学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硕士。1989~2009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从事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作为主讲人《医学统计学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合作慢性病和伤害流行病学方面的科研课题,主编、参编专著6部。200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医院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作为访问学者。2009年9月调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室工作,负责全国慢性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了2010~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4次全国现场调查工作,协助组织实施了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组织编写《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07》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2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04~2010)7部报告,为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第三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承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6月,由从事心脏外科、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科、急诊科、老年医学科、基础医学、神经重症的医师共同组成。“心脏重症”是心脏病学科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心脏重症”将心脏专业和传统的综合重症医学大限度地融合,极大促进了心外科、心内科、综合ICU、急诊科、老年科等相关科室的发展。2012、2013年两届年会,参会医师人数从771人剧增至2200人,极大地验证了专委会发展方向及思路的准确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本院收治的9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两组,即支架成形术治疗组(46例),单纯药物治疗组(46例)。药物组患者行单纯药物治疗,即予以患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长期维持治疗。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观察支架释放成功率;治疗1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另外,观察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患者支架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支架释放成功率为100%,患者治疗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为2.18%,单纯药物治疗组为21.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新发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0、2.18%、2.18%、0;单纯药物治疗组依次为10.87%、6.52%、4.35%、6.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患者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0.87%。结论支架成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并降低患者颈动脉TIA、缺血性脑卒中、新发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
作者:蔡成仕;黄立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现为月刊,CN11-9298/R, ISSN 1674-7372,邮发代号:82-136。采取光盘版、印刷版、网络版、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位一体的出版形式,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临床科研工作的前沿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2013年9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由我国南方各省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港澳台地区心血管病专科学院联合主办,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社承办的第16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将于2014年4月10~13日在广州举行,我们非常荣幸地代表组委会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盛会。本届南方会在继承以往成功召开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介绍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作者: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委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碳酸氢钠为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其不良反应较少,过敏反应罕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在应用碳酸氢钠后出现药物过敏患者的临床症状、处理方法及过程,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为临床安全应用碳酸氢钠提供参考。
作者:李怡辉;卓莉;李文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拉西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采用Stata和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4篇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药物治疗前后患者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的下降值、达标率和24小时平均DBP及SBP下降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拉西地平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氨氯地平相当,但拉西地平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华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