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耿岩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 经导管射频消融,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方法:35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RFCA治疗,术前筛查适应证、禁忌证,控制危险因素,落实术前用药、禁失水、备皮等操作,术中针对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确定消融靶点、终点,控制放电功率、时间,严密监测阻抗与心率,据疗效适时终止放点,术中落实静脉通道管理、做好抢救准备、严密观察体征,必要时使用肝素抗凝。结果:即刻成功率98.0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70%,复发率2.83%;AVNRT、ACRT即刻成功率高于其他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P<0.05),无气胸、死亡病例;出院前,患者心室率、射血分数低于治疗前,QTd水平低于治疗前,末次随访心室率低于治疗前、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与出院前、QTd低于治疗前且高于出院前,P<0.05。结论: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近远期疗效均较好。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氧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HBO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高压氧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其后期疗效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后HBOT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7天,HBOT组脑血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HBOT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总有效率看,HBOT组在伤后6月的治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的治疗措施,能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氧摄取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罗泽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循证护理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术后的应用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腹腔镜治疗后的输卵管异位妊娠症患者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方法:158例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用腹腔镜下治疗,按术后护理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9例。研究组用的是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护理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红妮;周娟;张小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LC-MS法测定左卡尼汀注射液含量的探讨

    目的:探讨建立左卡尼汀注射液中左卡尼汀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测定方法。方法:待测样品直接稀释后采用亲水作用色谱柱(HILIC)分离,进行LC-MS检测。结果:在100~1000ng/ml范围内左卡尼汀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37.86x-291.12(r=0.9997)。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4%(n=6),RSD为1.9%。三批次样品中左卡尼汀的含量分别为102.1%、99.2%和101.0%。结论:LC-MS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左卡尼汀注射液质量的控制。

    作者:张越华;杨晓莉;庞菁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90例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方法的治疗;干预组再进行高血压和贫血预防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贫血情况以及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发病几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疗效均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高血压和贫血的患者进行预防和针对性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朱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短期的左心功能和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PCI治疗的NSTEMI患者5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曲美他嗪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曲美他嗪组再于PCI术前给予曲美他嗪60mg顿服,PCI术后20mg/次,3次/日,口服3个月。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前、术后1周、3个月时血浆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做功指数(MPI)。结果:3个月时,两组NT-proBNP均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曲美他嗪组降低的幅度极明显大于照组(P<0.01)。两组LVEDV均较PCI前有降低,曲美他嗪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照组(P<0.05)。曲美他嗪组LVEF较对照组和PCI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曲美他嗪组MP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NSTEMI患者PCI术前和术后短期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能够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左心功能。

    作者:李远征;王立中;董鹏;刘芳;姜阳;李银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佛山市南海区2003~2013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佛山市南海区孕产妇死亡特点及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收集上报孕产妇个案调查表,结合十二表格评审法,对2003~2013年61例开展死因分析。结果:我区产妇死亡率特点可分为2007年(含,下同)前及2007年以后两阶段,前5年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上升,后6年较前5年大幅度下降,平均孕产妇死亡率:17.38/10万。前5年死亡原因以直接产科因素为主,包括产科宫缩乏力、羊水栓塞、胎盘滞留、异位妊娠等,后5年以间接产科因素为主,包括:妊娠合并内科疾病、腹部血管破裂等。结论:全区产科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高度监管是现阶段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林惠巧;林青梅;陈雪梅;黎敏;梅晓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康复护理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情绪。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及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有效提升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

    作者:陈颖;黄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体内Tip30蛋白(胃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有效检测。结果:Tip30蛋白在60例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6.67%,胃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率为9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Tip30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均>0.05),相关因素包括胃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结论:Tip30蛋白的低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作者:程智勇;门晓彦;杨雁鸿;李高岩;马忠锋;杨丽莉;史文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癌中S100A4蛋白过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当中S100A4蛋白的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62例癌旁组织、76例细胞癌以及154例腺癌,采取组织芯片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100A4蛋白在以上组织当中的表达。结果:S与正常组织相对比,S100A4蛋白在胃SCC以及腺癌当中的阳性率显著增加,同时染色强度显著增强(P<0.05)。胃SCC以及腺癌当中,S100A4蛋白的男阳性率为65.8%,女为66.7%;肿瘤之间在5cm以下的阳性率为64.8%,≥5cm的阳性率为68.2%;TNM分期当中Ⅰ+Ⅱ期当中的阳性率为74.2%,Ⅲ+Ⅳ期中阳性率为55.1%;AJCC分期当中的阳性率Ⅰ期为69%,Ⅱ期为69.4%,Ⅲ期为59.5%。S100A4蛋白在各个组当中全部有相对比较强的表达,同时与TNM分期有明显相关,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4蛋白表达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要比低表达组低(P<0.05)。另外,在胃SCC和腺癌当中S100A4蛋白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要比低表达组低(log-rank=7.138、7.482;P=0.007、0.005)。结论:S100A4蛋白在胃SCC和腺癌当中高表达,能够作为初期诊断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石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妇产科学教学手段多元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重要战略方向[1]。目前研究较多的教学信息系统包括教学即时反馈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近年来数字化、可视化技术发展迅速,为构建医学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目前较成熟的数字化、可视化技术主要包括课堂即时反馈技术、数字化教学测验、教学信息可视化、病案教学可视化技术等。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学中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李莉;马焱;张晶;刘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脓毒血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及其护理干预评价

    目的:评价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脓毒血症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均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变化、预后情况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①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对比,治疗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及去甲肾的使用量等均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经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及整体护理可提高疗效,可促进预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关纯;王素梅;辛雪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31I治疗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276例分为131I治疗组(146例)与ATD治疗组(130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年龄、性别、甲功水平、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甲功水平、血浆(NT-ProBNP)、心室率、LVEF等指标。结果:两组入院时年龄、性别、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LVEF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12个月,ATD治疗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与住院期间比较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131I治疗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与住院期间比较明显降低(P<0.05),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明显升高(P<0.05)。131I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较ATD治疗组明显减低(P<0.05),LVEF较ATD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31I治疗组能及时、有效降低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减慢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作者:蒙艳;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ACS患者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的变化情况和研究价值。方法:ACS患者31例进行分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20例;B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1例]对照研究,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31例设为对照组(C组),通过对3组患者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和对比3组患者的MTWA的变化情况。结果:MTWA的比较:A组、B组术后及C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A组治疗前后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可通过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MTWA的方式进行。TWAMAX对STEMI患者手术前后的监测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作者:周建华;吴慧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COPD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方法:170例COPD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和实验组(85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实验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结果:治疗两周后,患者的FVC、FEV1、FEV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FVC、FEV1、FEV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PaO2、pH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和急性期患者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晖;秦玉玲;王真;黄立强;郭义娟;赵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术前联合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TAC新辅助化疗方案(NCT)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我院手术治疗9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术前采用TAC方案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列为观察组;余39例患者术前未接受化疗,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肿瘤切缘距离以及5年后生存率、化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肿瘤大小、肿瘤切缘距离、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2年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3、4、5年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AC方案化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乳腺癌术前行TAC方案化疗,可有效减小肿瘤体积的大小,利于手术时肿瘤的切除,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TAC化疗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均可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吴春涛;刘铁楠;苑巍;李长仔;张晋冀;胡宝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抑郁症患者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53例单纯给予氟西汀治疗,观察组53例给予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治疗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的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4、6、8周时 HAMD与HAMA评分,两组均明显比基线值降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疾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起效快、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单用氟西汀。

    作者:凤燕琼;何怡发;张红霞;汤姿瑛;代龙;李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方法:35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RFCA治疗,术前筛查适应证、禁忌证,控制危险因素,落实术前用药、禁失水、备皮等操作,术中针对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确定消融靶点、终点,控制放电功率、时间,严密监测阻抗与心率,据疗效适时终止放点,术中落实静脉通道管理、做好抢救准备、严密观察体征,必要时使用肝素抗凝。结果:即刻成功率98.0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70%,复发率2.83%;AVNRT、ACRT即刻成功率高于其他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P<0.05),无气胸、死亡病例;出院前,患者心室率、射血分数低于治疗前,QTd水平低于治疗前,末次随访心室率低于治疗前、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与出院前、QTd低于治疗前且高于出院前,P<0.05。结论: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近远期疗效均较好。

    作者:耿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61例老年CHF患者,平均年龄(75.5±6.2)岁,按AF分为两组: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特征、实验室检查和经胸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结果,并对这些数据与老年CHF患者AF发生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脑利钠肽(BNP)、血清 UA、C型反应性蛋白(CRP)、血肌酐(Cr)、左心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升高(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年龄、eGFR和LVEF与AF的相关性较强。多因素分析中,血清UA水平是AF发生的独立相关变量。结论:老年CHF合并AF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后者可能参与了AF的发生。

    作者:汪钰;王学东;刘京锋;郑红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γ-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急性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1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氧疗、解痉等对症治疗,并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γ-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7d后肺通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IL-4、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支气管哮喘联合采用布地奈德与γ-干扰素混悬液雾化吸入能辅助调控细胞炎性因子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肺通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那静;刘鹏;夏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方法:90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胸腹腔镜Ⅰ组(B组)、胸腹腔镜Ⅱ组(C组),A组采用开胸手术进行治疗和常规护理,B组C组使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C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手术护理配合,对比分析3组的效果。结果:与A组相比,B、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焦虑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P<0.05;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焦虑程度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切除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效果显著,良好的手术护理配合能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世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