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圣
目的:探讨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对腹膜透析(PD)患者腹透导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大网膜游离端悬吊组(改良置管组)置管时将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对照组为常规置管。比较2组病人术后导管功能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改良置管组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3~6个月)之后,血肌酐、尿素较PD前明显改善(P<0.01),2组间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能预防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刘国勇;王谱章;贺理宇;李军;彭佑铭;刘伏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性心肌病致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采用常规、胸片、心肌酶、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结果:112例患者的左湿射血分数为18~4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6~80毫米。其中50例单质病变,42例两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所有患者均采用PCI和药物治疗,治疗后20例患者如病情加重,其余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容易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谢丽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百多邦局部涂敷治疗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导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6例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导致的静脉炎患者随机分2组。百多邦用药组常规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加百多邦局部涂敷,对照组仅常规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天百多邦用药组治愈20例,对照组治愈10例,百多邦用药组治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百多邦软膏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证实可以快速减轻患者症状。
作者:王冠;王兰;杨丽;刘琳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诱导前后、插管后的心率(HR)、收缩压(SPB)、舒张压(DPB)变化,麻醉效果及用药量,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的认知功能,比较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应答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插管时(T2)、术中探查时(T4)、拔管时的(T4)的HR、SPB、DP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全麻用药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POCD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血液动力学较为稳定,能够显著减少老年患者麻醉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作者:刘川鄂;牟俊英;覃爱玲;吴述轩;谭祖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开胸手术后发生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开胸手术后并发乳糜胸的临床资料,再手术的时机及胸导管的结扎方法。结果:全组全部治愈,其中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15例。结论:本组开胸术后乳糜胸发生率为1.8%,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方式,对每日800ml/d术后乳糜胸患者保守治疗应慎重,果断手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术中怀疑有胸导管及其主要分支损伤,应游离结扎或盲扎胸导管,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峻峰;邵明永;袁挺;兆伟;盛琳;沈旭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异位妊娠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0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实施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对生育的要求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结果:80例均于镜下成功完成手术过程,无中转开腹,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55.69±11.34) min、术中出血(87.20±10.46) ml、肛门排气(1.22±0.12)天、术后镇痛2例(2.50%)、术后愈合好,住院时间(4.22±1.35)天。结论: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红梅;王晓黎;邓祥燕;钱青;刘建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叶酸及维生素B12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治疗效果,寻求效果更好的药物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实验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记录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实验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较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叶酸及维生素B12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振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和血尿素氮(BUN)等5项指标都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明显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不良反应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作者:郭其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80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分别运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及缩宫素治疗,观察两组产妇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2h、24h出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h、24h出血量均较缩宫素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防治产后出血较缩宫素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作者:欧吉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辅助化疗对HER-2过度表达老年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32例HER-2过表达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根治术联合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安全性。结果:26例曲妥珠单抗治疗超过1年(81.3%),平均曲妥珠单抗维持治疗时间9.5个月(2~12个月),3例由于毒副作用停止曲妥珠单抗治疗。本组患者生存率75.0%(24/32),死亡率25.0%(8/32),其中肿瘤死亡9.4%(3/32),非肿瘤死亡18.7%(6/32)。治疗后未复发率68.7%(22/32),2例出现远处转移。全组无治疗性死亡,患者不良反应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脱发及色素沉着为常见,患者大都可耐受。结论:曲妥珠单抗作为辅助治疗能提高HER-2高表达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延长复发时间,也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较易耐受。
作者:白海燕;周建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择120例小儿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苯巴比妥(A组)、托吡酯片(B组)、丙戊酸钠(C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A组完全控制率为60%,临床总有效率为92.5%;B组完全控制率为65%,临床总有效率为95%;C组完全控制率为45%,临床总有效率为90%。提示B组完全控制率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皮疹、血小板减少、头晕、胃肠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7.5%,B组为27.5%,C组为17.5%,A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小儿癫痫治疗时,需依据患儿病情对药物行合理选择,以提高临床效果,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使预后及患儿生存质量大程度的改善。
作者:王明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T对直径≦2.5cm,以孤立小结节为表现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方法:搜集22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和痰检等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及15例良性结节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恶性结节发生、发展规律,结节密度、增强形式、与正常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情况。结果:22例小肺癌的CT表现:全部为孤立小结节,16例有浅或深分叶征、14例有毛刺征、7例有血管集中征、6例有胸膜凹陷征、5例空泡征、3例模糊绒毛影、2例高密度点条征。结论:CT、特别是HRCT靶视野扫描及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价值。
作者:孙玉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应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患者在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基础上行中医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59.7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8.44%;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白细胞降低发生率、行为稳定率、生存期观察组分别为:37.66%、48.05%、64.93%、(5.12±3.27)月,对照组分别为:63.64%、70.13%、59.74%、(4.97±2.95)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未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期。
作者:徐军英;陆慧;邵幼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主要特征是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肺功能逐渐减退,后出现呼吸衰竭[1]。年龄的增加已被广泛认为是COPD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包括胸廓、肺容量、支气管及肺和血管壁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呼吸功能,加之老年人常合并心血管、代谢性等多种基础疾病,使老年COPD发生更加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构成生命威胁。很多研究证实,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改善营养和加强肺功能的康复锻炼等综合措施,COP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2]。但是COPD的发展呈渐进性,患者经过多年发展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症状不明显早期疏于就诊,即使早期就诊,鉴于目前很多非专科医生对COPD的认识不够也未能早期诊断。因此,提高非专科医生对COPD的认知度,提高对COPD综合防治措施的深入认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非专科医生诊治COPD行为,是阻止COPD的发生发展或延缓其发展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敏;孙卫莉;陈艳蓉;曹讷;房宇;夏翠英;陈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15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一文。
作者:温雅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兔非通气侧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平分为对照组(A组),肺损伤对照组(B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C组),B组和C组形成急性肺损伤模型,其中,B组采取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C组采取10000单位/Kg的乌司他丁进行静脉滴注,手术中观察动物的基础值,记录相关数值并取肺楔形病理切片。结果:(P<0.05)B组的肺体质量比值以及肺水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C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动物在创伤后30分钟PaO2明显降低,(P<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在4h内维持在较低水平。而C组动物的PaO2水平于30分钟先降低,2h后明显升高,(P<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术中单肺通气的血气指标,对其肺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剑锋;陈少娟;庄小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价值。方法:160例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先用生理盐水和3%双氧水交替冲洗冠周盲袋,冲洗干净后,擦干,隔湿,观察组将米诺环素软膏轻轻注入冠周及盲袋底,至袋底有软膏溢出,共1次;对照组碘甘油灌注,将药液放置于牙周袋口,再用口腔探针将药液流逐渐导入到牙周袋内,隔日一次。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5天以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P<0.05)。对照组3例因碘过敏及碘制剂对牙龈刺激性退出治疗,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能在局部维持较高的浓度,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小。
作者:龚小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甘露聚糖肽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70例分别口服多抗甘露聚糖肽胶囊和匹多莫德胶囊,同时都服用阿昔洛韦片,观察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均明显提前(P<0.05),临床疗效也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IgA、IgM、IL-2、SIL-2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gG、补体C3、中性粒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年复发次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胶囊能有助于增强生殖器疱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次数。
作者:陈启文;陶静;魏培迪;刘彦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索ET、CGRP、MDA等物质与急性胰腺炎发病之间的临床相关性,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100名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分为MAP组和SAP组,并选取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和血清内的ET、MDA、SOD等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MAP组患者的ET、 NO、SOD水平显著下降而CGRP、MDA水平明显升高,且MAP组患者在ET、CRGP和NO的改变程度方面较SAP组更为显著(P<0.05);但在SOD下降和MDA的升高程度方面,则以SAP组较为显著,与MAP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此外,SAP组患者的ET/CGRP、ET/NO以及MDA/SOD比值较MAP组和NC组均有明显的升高,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ET/CGRP、ET/NO以及MDA/SOD三组活性物质的失衡是导致AP发病和发展为SAP的重要因素,三组物质的比值可反映AP的严重程度。
作者:许统俭;王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下呼吸道感染组及按1:1比例选择的同期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颅脑损伤患者相关指标上等差异。结果:480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共50例,发生率为10.42%(50/480),下呼吸道感染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8.68±13.27)岁、合并意识障碍42.00%、预防使用抗菌素占72.00%、实施侵入性操作62.00%,住院时间(27.89±6.34)天,高于无下呼吸道感染组的(47.13±14.45)岁、18.00%、44.00%、32.00%、(17.56±7.12)天;下呼吸道感染组血清白蛋白平均(31.45±3.03)g/L,低于无下呼吸道感染组的(36.75±2.97)g/L (P<0.05),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减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皮杨德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