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格;陈小贺;陈浩;陈欣华;王生池;赵颖新;刘玉英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脑血管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摘取门诊核磁共振检查报告总数6648份,其中来见异常1731份,上颌窦炎1 225份,筛窦炎238份,蝶窦炎83份,脑梗塞3 968份,颅内占位226份.颅内出血284份,其它46份.结果:我院门诊病人中脑梗塞的核磁诊出率为59.68%,鼻窦炎的核磁诊出率为23.25%,即既患有脑梗塞又患有鼻窦炎病例为488份,而脑梗塞与其它疾病的同患比例极低.结论:脑梗塞的发生与慢性鼻窦炎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茹茹;胡丽辉;韩靖;陈惕然;董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为切实做好妇女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为有关部门判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承德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3 083名妇女病普查普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妇科疾病患病率为35.45%,乳腺疾病的检出率32.82%.妇科疾病以阴道炎为首位8.82%,其次是宫颈糜烂6.65%,宫颈肥大6.32%,子宫肌瘤5.58%,宫颈囊肿3.08%.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为主,其检出率31.11%,乳腺纤维腺瘤1.16%,乳腺癌检出率0.13%.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的重要内容,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各类妇科疾病.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是提高妇女病普查普治率的重要措施,完善、规范检查项目是提高普查质量的关健.
作者:马晔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应用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减少因脑动脉痉挛而导致的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对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静点1~3周后改口服6~8周.结果:23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绪论:应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动脉痉挛继发脑缺血有明确的临床疗效.
作者:耿振刚;霍春青;潘华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生命体征和血容量的相关性以及异常生命体征和异位妊娠破裂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心率(HR)收缩压(SBP)和休克指数(SI)与腹腔内出血的相关程度,探导它们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104个病例参加了研究(50例异位妊娠破裂,54例未破裂),与腹腔内出血的相关系数心率为(r=0.50;95%CI,0.26-0.68).收缩压为(r=-0.34;95%CI-0.56至0.08),休克指数为(r=0.68;95%CI,0.51-0.81).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30%、42%、和80%;预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4%、95%、和72%.结论:常用的生命体征单独应用对预测异位妊娠破裂价值不大,休克指数对异位妊娠破裂预测效果佳.
作者:任秀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CT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滑膜骨软骨瘤病的CT表现.结果:5例病变关节周围均见多枚钙化或骨化结节影,形态呈点状、圆形或卵圆形,并可聚集成桑椹状、团块状、不规则形.钙化结节中心密度淡,周边密度高呈蛋壳样.结论:滑膜骨软骨瘤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CT检查可以发现隐蔽未钙化的小体、增厚的滑膜和少量的关节腔内积液,故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杨江萍;关素安;赵月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内科急危重症之一,误诊、漏诊较多,病死率高,而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抗凝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对我院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确诊的42例PIE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一些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减少PTE的漏诊、误诊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何志红;王生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脑血管病目前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据文献报导:脑卒中幸存者约有60~70%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鉴于我国目前医疗卫生状况和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水平,脑卒中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多流向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脑卒中急性期由于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险,临床中往往忙于抢救生命,而忽略了早期患侧肢体的康复治疗,而任其自然恢复,或早期康复治疗不及时、不得力、特别是患者家属的不配合,必然导致肌萎缩,关节挛缩,偏瘫肢体呈痉挛状态,这将给后期康复造成难以挽回的困难.
作者:龚华;胡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ICU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05年10月~200r7年10月收治的41例危重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部真菌感染多好发于下呼吸道(40.74%),泌尿道(20.37%).胃肠道(16.7%),上呼吸道(11.10%)等部位,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多(55.60%).结论: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减少或避免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作者:董谞楣;郑超;闫奕;王亚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60例IgA肾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与白细胞介素-15(IL-15)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作用.方法:经临床和肾活检确诊的住院IgA肾病(IGAN)患者60例,按尿蛋白排泄量(upro)的多少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3组间血清IL-12、IL-15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IgAN组IL-2、IL-15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IL-2、IL-15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IgAN组IL-2、IL-15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作者:张慧儒;薛兰芬;白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早期半卧位在预防术后由于被动体位引起的腰肌酸痛的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半卧位或斜坡位.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采用去枕平卧位.术后48小时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发生腰酸者2例,程度轻,于手术当日发生,次晨消失.对照组术后发生腰酸者2D例,程度较重,有2例腰酸痛难忍.结论:术后早期半卧位能有效预防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作者:赵爱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临床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急诊处理和导管消融预激旁道的研究,评价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同步直流电复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预激综合症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8例经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确诊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过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步直流电复律等急诊复律治疗,随后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消融预激旁道,达到根治或减少心房颤动,减少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结果:28例患者接受药物及同步直流电复律,药物复律成功患者18例,同步直流电复律成功患者10例,无猝死事件发生;所有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一次消融成功者24例,二次消融成功者3例,1例消融失败患者,拒绝再次手术,临床随访.结论: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胺碘酮、普罗帕酮药物复律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治疗的临床急诊处理的有效方法,导管射频消融预激旁道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
作者:胡喜田;彭景添;李子莉;张国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 概述颈椎病其中表现为植物神经紊乱者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颈部急性损伤椎动脉型颈椎病与慢性损伤,颈部组织劳损对交感神经的不良刺激,或炎症渗出物质刺激有重要关系,与交感神经受牵拉,刺激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0%.
作者:李艳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骨盆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多数由于强大暴力因素导致,如车祸、高空坠落和工业意外.其症状多为明显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体征多为骨盆分离实验和挤压征阳性等.尤其是骨盆后环骨折,常引起骶髂关节脱位,骶尾骨骨折等.对于骶髂关节脱位诊断目前检查方法多以骨盆正位片以及CT平扫为主.由于投照条件,患者伤情不同均影响诊断准确性.本文应用双排螺旋CT对伤者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组,重点探讨三种影像诊断技术在骶髂关节脱位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京霞;张哲;陈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医院门诊药房是直接向患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其服务质量对医院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有很大影响.调剂人员应根据治疗的需要准确及时地调配处方、发放药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误差就可能对患者身体健康和医院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减少差错、杜绝失误是门诊药房工作的重点.本文根据作者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的长期实践经验,对医院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发放中出现差错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防范差错的措施.
作者:苏学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阳性结果进行细菌耐药性及菌群分布分析,探讨防治CRI的措施.方法:对300例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CRI35例(16.1%);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结论:CVC是重要的感染途径,留置>6d感染率明显增高.
作者:崔岭;唐闽;王生池;张学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时机对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ASAI、H级择期行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50mg.两组均于术后完全清醒对.清醒后1、2,4、8、12、2A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清醒后4h内两组VAS比较A组低于B组(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不同给药时机影响氟比洛芬酯用于LC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曾子代;李准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岗前培训,是以即将上岗人员上岗后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系统的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较多,学历水平低,知识结构相对匮乏,有些学校对学生生产实习要求不严格,造成人员上岗后专业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牢固,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医院的管理要求及病人的需求.我院在2006年到2007年对新毕业人员与调入人员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对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提升护理质量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杰;白瑞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护理论在子宫切除病人术后康复中(第一次翻身时间.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所起的作用.方法:将80例腹式全子宫切除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自护组和对照组各40例.自护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orem自护理论的3个护理系统,让病人参与健康决策及力所能及的自理.结果:自护组第一次翻身时间,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闻,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护理论应用于子宫切除病人护理中,使患者从被动治疗和护理转为主动参与,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郭月香;杜占军;张丽华;冯晓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用氯比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用普通肝素、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辅以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用药3周,治疗前及治疗的第一周均作心电图检查,结束时再作心电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在改善症状、心电图及降脂、调节血管炎症、抗血栓形成方面均起到较好作用,减少了该病向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方面的发展.
作者:程晓明;张金利;李繁丽;刘秀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作者:李印肖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