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公平理论的角度评价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薪酬现状

崔璐

关键词:薪酬分配制度, 公平理论, 疾控中心, 评价
摘要:在目前的卫生事业单位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针对工作人员的薪酬制度明显缺乏吸引力,在公平性与激励性方面也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这就造成了薪酬管理缺失现象的出现。文中以公平理论角度出发,来客观评价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薪酬现状,尤其对工作人员对薪酬的公平性与满意度作出了调查分析,终提出薪酬改革的相关优化方案。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模拟分娩宣教对降低孕产妇剖宫产率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产前模拟分娩宣教对降低孕产妇剖宫产率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接诊的孕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产前模拟分娩宣教,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宣教。对比两组产妇剖宫产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42例顺产,8例剖宫产,剖宫产率为16豫;对照组:26例顺产,24例剖宫产,剖宫产率48豫。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的5例,8~10分95例,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4例,8~10分9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模拟分娩宣教可以帮助产妇树立正确的心态来对对待自然分娩,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减少剖宫产率。同时对孕产妇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孕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后,能够消除心理的负面情绪,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平安顺利的度过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作者:吕秀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阶段性目标教学法在耳鼻喉咽科的应用

    目的:对阶段性教学法在耳鼻喉咽科的应用的探讨。方法将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耳鼻喉咽科实习的100名临床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人数为50人,对照组临床学生在实习期间采用传统方法教学,观察组临床学生在实习期间采用阶段目标教学法。观察采用阶段目标教学法后学生的实习结果和成绩的评定。结果观察组在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观察组总满意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目标教学法可避免传统教学一些缺点,学生在实习期间轻松学习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具有获得感,提高实习水平,使实习更加科学、人性化。

    作者:余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实施效果研究

    目的:对人工流产患者行计划生育服务,观察实施效果。方法择取该院在2013年8月要2015年11月期间接收的人工流产患者382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划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每组各191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宣教,对干预组患者行常规宣教+妈富隆。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阴道流血天数、月经恢复天数、避孕知识得分情况、盆腔炎发生概率、宫腔粘连发生概率、再次妊娠概率以及避孕措施使用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阴道流血天数、月经恢复天数、避孕知识得分情况、盆腔炎发生概率、宫腔粘连发生概率、再次妊娠概率以及避孕措施使用情况方面的调查数据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人工流产患者行计划生育服务,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阴道流血量,加快月经恢复,提高患者的避孕知识掌握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意外妊娠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非常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黄玉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眼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眼科门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眼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1年4月-2014年5月期间,使用数字抽取法将其平均分成各有6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眼科疾病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眼科疾病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两组眼科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眼科疾病患者的焦虑值(12.34±1.23)分、抑郁值(14.34±3.33)分、护理满意度90.00%、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92.43±4.23)分及医疗纠纷发生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眼科疾病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眼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王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依托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职业性传染病的监护与管理

    目的:探讨实现职业性传染病的长期监护和管理。方法通过对职业病健康检查机构及诊断机构的调查和对职业性传染病监护现状的分析。结果增加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电子档案功能,实现对职业性传染病连续系统的监护和管理,为临床医师对职业性传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基础数据。结论依托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将实现职业性传染病的长期、有效的监护和治疗。

    作者:孙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产科护士长人性化管理对提高护士素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科护士长人性化管理对提高护士素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以来产科护士长进行人性化管理的18名护理人员,并随机抽取住院的432例患者进行护士素质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管理后护士的职业道德为(90.2±2.4)分、沟通能力为(91.4±2.5)分、专业技能为(94.4±2.3)分等明显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患者满意度为99.8%,管理前患者满意度为76.2%,管理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士长对护士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了护士的素质和患者的满意度,护患关系得到和谐发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孙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对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抽取45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与50例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设置为感染组、非感染组。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可能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ASA分级、手术性质、手术时间、手术季节、切口类型可能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有关;经多因素分析确定,年龄、ASA分级、手术性质、手术时间、手术季节、切口类型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有关。结论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难以避免,临床上应针对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姜轶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示范、问答、针对性方式对吉林长春某社区的112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指导、并发症指导、用药指导以及语言训练指导,以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消除不良情绪掌握了脑梗塞发病机制,正确的饮食及功能训练方式,服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如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疾病再次复发。结果患者的偏瘫,嘴眼歪斜,语言障碍,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后遗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能够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消除消极情绪,加快后遗症的康复。

    作者:费秀梅;许大雪;王恩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长沙市肺部感染患者嗜肺军团菌1型抗原的初步调查

    目的:了解嗜肺军团菌1型抗原在不同性别、年龄免疫胶体金法对长沙市肺部感染患者中的阳性率.为研究嗜肺军团菌的流行情况提供初步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所抽取的对100例肺部感染患者尿液进行嗜肺军团菌1型抗原进行检测。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100例肺部感染患者抽取其尿液进行检测,军团菌尿抗原阳性1例,总阳性率1豫;其中男性患者的阳性率为2%(1/50),女性患者为0(0/50);41~60岁患者的阳性率为2.3%(1/42),其余年龄组为0。结论长沙市肺部感染患者中存在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可能,并存在一定的性别及年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嗜肺军团菌在长沙市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流行情况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并对于军团菌病的监控、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黄祺;罗芸;欧阳日威;唐路林;柯鹏;高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药房中药饮片管理的规范思路及措施分析

    目的:探析中药房中药饮片不合格的原因,进而规范管理思路及措施。方法对该院中药房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不合格的80份中药饮片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中药饮片不合格的原因,从而提出规范的管理思路及措施。结果80份不合格中药饮片中,药材不合格6份,占有比例为7.5%,其中种植地混乱4份,采收时间不当2份;中药饮片炮制不合理52份,占有比例为65%,其中炮制方法不合理47份,辅料规格不统一5份;中药饮片管理不到位22份,占有比例为27.5%,其中库存不规范17份,劣药、假药3份,供应商问题2份。结论通过总结分析可知,药材不合格、中药饮片炮制不合理、中药饮片管理不到位是导致中药饮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此,在中药房中药饮片管理中,一定要重视药材保护,严格控制入库检查,提高炮制水平,加强库存管理,以此降低中药房中药饮片的不合格率。

    作者:袁林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慢性伤口治疗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对护理非常满意有26例,满意有11例,不满意有10例,总满意率为78.72%;观察组中对护理非常满意有34例,满意有9例,不满意有4例,总满意率为91.49%。对照组的总满意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疗纠纷有8例(17.02%),观察组中医疗纠纷有3例(6.38%)。观察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低于对照组的4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伤口的护理中,做好风险管理并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率,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张静瑜;邱志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鹿邑县受血者输血前4项传染病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究鹿邑县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测中传染病4项指标的相关情况。方法选择该县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进入医院接受输血的12783例患者,输血前采取ELISA 法对其血清样本实施检测,检验抗-HIV、H BsAg、抗-HCV 3项指标,以胶体金法对血清样本实施梅毒指标检验。结果1278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有1407例HBsAg阳性患者,占比11.03%;有1091例抗-HCV阳性患者,占比8.53%;有RPR 28例阳性患者,占比0.22%;有41例抗-HCV+HBsAg阳性患者,没有检验到抗-HIV阳性指标。1407例HBsAg 阳性患者有70例曾接受过输血,占比4.98%,1245例未接受过输血,占比88.49%,92例检验结果不详,占比6.54%;1091例抗-HCV阳性患者有87曾接受过输血,占比7.97%,949例未接受过输血,占比86.98%,55例检验结果不详,占比5.04%;41例抗-HCV+HBsAg阳性患者有7例曾接受过输血,占比17.07%,30例未接受过输血,占比73.17%,4例检验结果不详,占比9.76%;28例RPR阳性患者有1例曾接受过输血,占比3.57%,22例未接受过输血,占比78.57%,5例检验结果不详,占比17.86%。

    作者:冯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公平理论的角度评价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薪酬现状

    在目前的卫生事业单位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针对工作人员的薪酬制度明显缺乏吸引力,在公平性与激励性方面也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这就造成了薪酬管理缺失现象的出现。文中以公平理论角度出发,来客观评价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薪酬现状,尤其对工作人员对薪酬的公平性与满意度作出了调查分析,终提出薪酬改革的相关优化方案。

    作者:崔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品管圈(QCC)用于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该院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未实施品管圈管理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2%,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5),对照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为14%,穿刺达标率为86%,观察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为3%,穿刺达标率为98%,组间比较(P<0.5),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评分和操作能力评分分别为(40.6±3.4)分、(41.8±2.9)分,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评分和操作能力评分分别为(46.2±2.2)分、(47.1±1.7)分,两组患者的沟通技巧评分和操作能力比较(P<0.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穿刺达标率,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的护理管理模式。

    作者:孟凡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向转诊机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运用

    目的:分析双向转诊机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利用医院要乡镇卫生院卫生信息平台,由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医生组成慢性病管理小组,形成以院前、院中、院后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双向转诊机制,并将其运用于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中,进而分析双向转诊机制的运用效果。结果农村居民对双向转诊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乡镇卫生院对慢性病患者采取专人分类管理,且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体检;慢性病患者得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双向转诊。结论双向转诊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可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运用,进而提升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的质量。

    作者:黄勇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试论激励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公共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不断涌现出多种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在当今新的发展形势下,医院面临着日渐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核心从传统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医院利用科学的激励措施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能够极为有效地促进医院发展。文章就激励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求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方学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健康教育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健康教育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内容,得出健康教育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时的重要意义。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和自主护理注意事项3个方面。其中,自主护理注意事项包括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通过这些护理内容,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关于脑梗塞后遗症护理的知识和技能,监督护士工作,还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作者:孙艳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ppo技术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实践管理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MIPPO(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微侵入经皮钢板植入技术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5年10月胫骨中远段骨折139例,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71例,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68例,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MIPPO组随访时间6~23(15±0.2)个月,切开组随访时间6~36(18±0.5)个月,MIPPO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切开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按照Johner-Wruhs功能评价方法,分为优、良、中、差, MIPPO组/切开组:优60/52例、良9/8例、中2/5例、差0/3例,优良率为97.2%/88.2%,MIPPO组优于切开组。结论 MIP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实践效果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军;王绍勇;魏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职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探析

    目的:调查高职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为高校护理教育者和临床护理管理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对我校高职男护生进行调查。结果53%男护生没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培训,一半以上的男护生对职业生涯没进行过规划,总体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一般。结论高校护理教育者应加强高职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坚定高职男护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和支持男护士,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持男护士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娟;张伟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建筑、改造、翻新时感染风险控制

    根据JCI标准中感染预防控制的要求,借鉴美国建筑师联合会(AIA)2001年版“医院和医疗保健设施计划和施工指南”模板,评估医院改造、翻新、施工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根据感染风险等级,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类型和措施,可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周水红;杨金莲;李妙芳;孙钰铭;孙双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