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洁梅;林雪连;周雪琼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院外急救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急救情景中必须出现的操作项目和人物,每5~7名学生自愿组成急救小组,自主设计剧情并组织练习、拍摄及后期制作,上传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组教师和学生代表综合评分,后总结反馈。结果通过汇总学生填写的评价表和各组学习心得体会,评价本次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主拍摄急救情景剧教学方式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掌握院外急救技术,增强了急救实训课教学效果。结论该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给护生提供了培养整体急救思路的平台,使护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操作技术,进而可以从容地综合运用急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等非技术能力。缺点是部分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作者:吕静;刘兴山;迟晓华;王丹丹;董妍;靳志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入院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综合护理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依从性、相关临床指标与感染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经卡方检验后,实验组患者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血尿素氮与血肌酐再循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滞留时间与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者皮肤入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感染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史瑞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互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观察组应用互动达标理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入院、出院Barthel指数( BI),住院期间基础护理合格率、出院时相关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在实施互动达标优质护理后BI评分在出院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3;P<0.05)。住院期间基础护理合格率、出院时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运用互动达标理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提高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董燕鸿;张佛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0例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实施为期6个月的个案管理,内容包括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直接护理以及多学科间协调、出院后延伸服务等多元化的护理服务。结果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血压达标率、24 h尿蛋白及肾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中青年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汤青云;张建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5±0.7)显著低于对照组(4.7±1.1),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54.6±3.2)分、SAS评分(53.5±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备工作的完善,术中的有效护理及术后对病情保持密切监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佩蓓;张洁;王莉洁;卢义娟;顾正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癌痛控制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控制障碍原因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降低分数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83例(61.94%),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40%的总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癌痛控制障碍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艳;尚立华;付亚红;徐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构建针对下肢肢体骨折患者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发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创伤组2015年1~12月下肢肢体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组应用Autar量表,在入院24 h内、术后1周内分别进行血栓风险的评估,结合临床生化指标D-二聚体和下肢超声彩超的客观监测结果对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医护患三位一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自理能力以及术后5~7 d的D-二聚体数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7例,干预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7 d干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血栓风险的全面评估,制定围术期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主能动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医护资源的利用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护服务,为临床预防及治疗 DVT 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柳鹏鹏;郭锦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患者DSA造影质量的影响,为改善造影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行DSA造影的动脉瘤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检查程序进行造影,观察组在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和造影前(干预后)的焦虑状况( SAS量表测评)、抑郁状况( SDS量表测评),并在造影前对造影知识进行测评,造影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DSA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60±6.35)分、(44.27±6.5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43、7.381,P<0.05)。观察组造影质量总评分、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率分别为(4.17±0.35)分、96.67%(29/30)、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t或x2=4.365、4.043、5.192,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前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造影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抢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P<0.05)。结论绿色通道抢救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护理流程。
作者:霍丽萍;吴菊;高婷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主要对中美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的资质界定、实践标准和职业培训,对我国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靳杨;李欣欣(综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车祸所致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CL-C)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评估,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和有效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郭彦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收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后的家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分、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拓展式家庭系统治疗,对于提高其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护理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作者:霍仙娜;冯玉祥;张静;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胰岛素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胰岛素瘤患者16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患者15例为糖尿病组,健康体检正常的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上述三组均接受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24 h血糖均值、标准差、大血糖值、小血糖值、大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等。结果观察组BMI指数和胰岛素释放指数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对照组( P<0.05)。糖尿病组 HbAlc 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 t=4.615、4.273,P<0.05),MAD则显著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t=5.124、5.238,P<0.05)。观察组72h饥饿-运动试验阳性13例,阴性3例。观察组平均血糖、小血糖值分别为(4.69±1.53)mmol/L、(2.46±0.29)mmol/L,均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 P<0.05)。观察组大血糖值和大波动幅度显著低于糖尿病组,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昼间、夜间和24 h内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多于糖尿病组,且低血糖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糖尿病组( 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够反映胰岛素瘤患者24 h内血糖动态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胜超;李妙;吴海洋;李文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柔性管理模式在护理夜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以“有时去监督,常常去协助,总是去信任”为宗旨的柔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夜间护理质量以及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护士工作压力源总得分为(2.40±0.40),夜查房总扣分为(116.00±6.37),两者均低于实施前(P<0.05);护士及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分别为(82.63±9.37)和(91.25±7.19),两者均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在护理夜查房中实施柔性管理,可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提升夜间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提高护士、护士长对夜查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闫泽雨;梁爱华;马丽;买茹;李慧慧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全期前瞻匹配护理模式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12月我院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鼻咽癌放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以口腔黏膜炎防护为目标的全期前瞻匹配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鼻咽癌放疗患者干预后的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第3周末、7周末的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以口腔黏膜炎防护为目标的全期前瞻匹配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推迟该类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降低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促进炎症愈合,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余少玲;刘付小燕;范育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疼痛的影响,以期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130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包括合并半月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时间护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护理介入、康复前超前镇痛的药物时间介入、康复前的体位护理、康复前的肌肉放松技术的介入、康复后冰疗时间介入等,比较两组术后第3、4、7、8、10天康复运动时的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第3、4、7、8、10天康复锻炼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时间护理能有效减轻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平复患者情绪,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九群;张洪雷;任玉香;张文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和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50例,未进行血液透析患者150例,并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临床综合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并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病情进展和患者满意度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减缓慢性肾衰患者的病情发展,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廖洁梅;林雪连;周雪琼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作者:童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一次性纸尿裤是新生儿监护病房中新生儿基础护理必须使用的物品,在工作中笔者发现纸尿裤还有其他多种用途,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丽华;王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护士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新入职护士5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岗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将2012年的50名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用自设问卷调查实验组新护士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新护士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总成绩及案例评估、实施、人文关怀、相关知识问答、总体质量部分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新护士对此培训模式予以肯定。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加新护士学习趣味性、主动性,并可有效规范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技能,更有利于新护士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于丽华;侯艳玲;丛亚男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