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坚;肖庆;韦庆文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15例无痛胃镜患者,随机分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组(B组),观察各自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明显、安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均安全有效。
作者:张培龙;池永浩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研究临床药学主要是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剂型、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规律的综合学科研究。其依据的药理基础主要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将如何合理用药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药师参与到临床的治疗研究,根据药物应用的重要规律,确保患者达到合理用药,不断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使得药物达到有效、安全和经济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西药临床药学开展对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通过对临床用药方法以及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与使用进行详细阐述,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中药制剂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一详解,从而使得临床药物的治疗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中药制剂的应用不断发展,对于其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以西药临床药学方法进行对比中药制剂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为中药制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欧阳宇;闫彩霞;廖义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用后将两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控制、有效的例数及比例、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恶化的例数及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从不良反应上看,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为轻微,是临床上较优的药物,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唐都勇;孙美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多媒体训练治疗和传统遮盖疗法在儿童弱视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弱视儿童123例,共计200只患眼,随机分配为实验组(63例,100只患眼)和对照组(60例,100只患眼),实验组采用多媒体训练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遮盖疗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63例,100只患眼)总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60例,100只患眼)治疗总有效率为87%,总有效率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6~12岁患儿总治疗有效率远低于实验组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媒体训练疗法较传统遮盖疗法对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且多媒体训练疗法对于所有年龄段儿童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周立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双歧三联活菌片在这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所具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门诊治疗的66例腹泻患儿,将其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个周期,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3、8、2例,对照组分别为18、9、6例,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胡芳;柏松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分析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42例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平均分为A组(常规血液透析治疗)、B组(个体化的血液透析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B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及早实施个体化的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有效的降低透析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作者:杨早香;向建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血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是每位患者进入医院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是一项基本却非常重要的指标。该项目能在快的时间内反映身体的基本状态,能让临床医师在短的时间内对患者整体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并可以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多数血液病患者,因血常规异常而被首先发现。血常规也是疾病严重程度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发现血常规存在的异常问题。以下报道一些典型病例供大家参考交流。
作者:黄慧艳;韦爱秀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检测多形性腺瘤基因1即PLAG1(pleomorphicadenomagene1,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的基因表达是否异同。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涎腺病变组织标本15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良性肿瘤8例,涎腺炎症4例,手术中切取的病变涎腺组织10mm以外的腺体组织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例涎腺正常组织、8例涎腺病变组织中的PLAG1的表达的强弱。结果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及涎腺的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低于在病变组织中表达,提示PLAG1可能为正常涎腺组织中的生理蛋白,只是处于失活状态,一旦通过特定的通路被激活后便导致涎腺病变发生。
作者:王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其病理学特点和规律,其中涵盖多中心起源、壁内浸润的发生规律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4年间收治的50例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壁内浸润的病理特征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多中心起源者14例,多中心起源病灶距离主瘤近端平均值为3.45cm,距离远端为3.92cm;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29例,其与主瘤近端的距离平均值为3.02cm,远端3.56cm;③壁内浸润者43例,壁内浸润长度近端为2.86cm,远近端为2.08cm。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具有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壁内浸润的病理学特点。
作者:曹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对预后的疗效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的LVEF、LVEDD、LVESD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辅助内科保守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瑞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在临床麻醉工作中麻醉护理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麻醉患者的护理质量要,同时提高治疗效果,从药瓶管理和麻醉仪器管理几个方面入手。结果对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麻醉护理,会使患者更加放松,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提高麻醉护理工作的质量对医院工作整体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增强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非常复杂。现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随之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如今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全身麻醉,因此,提高麻醉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玉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病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血压理想降压目标是什么?曾经有研究认为血压降的越低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越好,现在有研究表明血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降低反而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的事件增加。实际上把血压降到零肯定是不行的,高血压病的理想降压治疗实际上存在一个适度平衡原则需要遵循。1高血压理想降压目标是什么降压治疗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还可以通过降压效应及药物本身的额外辅助作用全面影响心血管疾病谱,贯穿心血管疾病亚临床的器官损害、临床疾病到心血管终点事件,终降低死亡风险。有研究对147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评估不同降压药物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结果发现在71项设定冠心病为终点事件的临床试验中,血压每降低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可降低22%,而且降压的获益无论在之前有或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都保持一致。在同一项荟萃分析中,45项设定卒中为终点事件的临床研究中,血压每降低10/5 mm Hg,卒中的相对风险可降低41%,而且降压的获益无论在之前有或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都保持一致[1]。另一项对1966年至2007年108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包含958000人群。结果发现在应用药物降低血压患者,血压每降低10/5 mm Hg,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可降低25%,卒中的相对风险可降低36%[2]。
作者:叶辉;叶千琨;张云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LEEP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圈环切术(LEEP)治疗,并对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年龄≥50岁、高危HPV持续感染、术后标本切缘阳性以及宫颈腺体受累及的患者,均是影响LEEP术后转归的主要因素。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LEEP治疗,HR-HPV多重感染患者术后容易复发,影响术后转归的因素包括了年龄、切缘阳性、累及腺体以及高危HPV持续感染。
作者:孔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的患者应用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组与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组疗效对照分析。方法对36例合并肺结核的患者(均为初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给予异烟肼0.3g每日1次口服,利福平0.45g每日1次静点,乙胺丁醇0.6g每日1次口服,吡嗪酰胺0.45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mg每日1次静点,异烟肼0.3g每日1次口服,利福平0.45g每日1次静点,乙胺丁醇0.6g每日1次口服,吡嗪酰胺0.45g每日1次口服。治疗12周后,拍胸片,以胸片示病灶吸收程度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根据资料不同采用χ2检验。结果36例患者完成了全过程的观察,其中21例好转,7例未愈,8例无效。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其中8例好转,3例未愈,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其中13例好转,4例未愈,1例无效,两组比较,χ2=6.12>χ20.05,2=5.9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有相关性。结论肺结核患者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纯性应用抗结核药物,有较高的好转率,治疗效果好。
作者:沈琳;聂晶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由于超声迅速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可直观小儿腹腔内结构,可使肠系膜淋巴结清晰显示,对肿大淋巴结进行准确定位。探讨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方法对80例腹痛小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大小、回声、形态、L/S(纵横比)比值、血流动力学指数,结果56例小儿有肿大淋巴结,并以右下腹、脐周为多见。结论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检查,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明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且在发病48h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徐锦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出院2925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对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45.4%;涉及4大种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林可酰胺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头孢唑啉(57.9%)和头孢呋辛钠(23.9%);用药时机合理率为92.8%,疗程合理率为41%,24h内停药的病历中,术前仅用一次的占77.4%。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8.29%。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比例较高,药物选择不当、给药剂量偏大、给药时间长等情况依然存在,必须进一部加强学习培训,加强监管,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李金卓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观察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尼替丁组)28例和观察组(奥美拉唑组)28例,然后将两组中不同出血量患者的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不同出血量患者的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中不同出血量者,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比较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佳,适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作者:刘志宁;尤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单肺通气麻醉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内分流值、恢复正常呼吸、睁眼时间及术中知晓率。结果在T2、T3、T4、T5、T6时刻,治疗组的Qs/Q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恢复正常呼吸的时间、睁眼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5.13%(2/39),P<0.05。结论在单肺通气麻醉中,与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肺内分流量更少,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更短,有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周凡林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探讨硫酸镁针对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医务工作者治疗妊娠合并高血压用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上述患者确诊后即开展临床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降压,解痉,合理扩容、镇静、必要时给予患者尿处理。硫酸镁用10%的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当患者颅内压升高、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时可以配合使用利尿药。本研究患者治疗用药后,对患者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测评,用以评价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妊娠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结果上述患者在治疗后血压均有显著的下降。其中显效患者48例,有效患者30例,无效患者2例。总有效率为97.5%。患者经治疗后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值,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较治疗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75%,无新生儿窒息现象发生。结论采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妊娠合并高血压,临床效果显著,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产后并发症低,用药安全性强,值得在临床治疗妊娠高血压病例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陈瑞贞;蒋常青;庾秋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