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潘敏求;黎月恒;李东芳;李琳霈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方法培训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优质护理的理念模式,改变手术室护士只是医师助手的角色。结果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结论优质护理对和谐医疗、防范医疗纠纷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海容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检测并分离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开封地区首次分离到的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为研究流感病毒的流行及变异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筛选确定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利用狗肾传代细胞分离得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A/Kaifeng/01/2009(H1N1);测定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利用序列比对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从1828份流感样病例中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286份,阳性率15.6%。在开封地区首次获得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及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与2009年大流行株高度同源,为同一进化分支。与以往流行的猪流感病毒株对比发现,HA基因有12个碱基发生了点突变。结论 MDCK细胞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较高敏感性;开封地区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分离病毒株与北美流行株高度同源;相对于以往古典型猪流感代表株出现了HA蛋白抗原性漂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曹晓;巩飚;胡淮洁;许娇;冉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动脉斑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随机化进行分组,对照组140例患者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140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后动脉斑块均显著消退,观察组的斑块消退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脂各项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控制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血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华秀珍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究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ABP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微创治疗(EST/ENBD+LC),并选取同期收治同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ABP,应根据病情急诊一期可早期行内镜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为二期行LC术根治创造条件,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少飞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并研究综合护理对缓解自然流产患者情绪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自然流产的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针对患者采用2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方式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对于自然流产患者进行护理后情绪干预明显,且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8.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对自然流产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确切,对于产科的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值得我们在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施玉萍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手术室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室实施品管圈管理,比较应用品管圈之前与之后的管理质量及患者与手术工作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应用品管圈后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切口感染率、锐器伤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应用品管圈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之后患者平均满意率、手术室工作人员平均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应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手术室管理的质量,减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工作人员的满意率,持续改进总体科室质量,有利于科室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作者:严建波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中护士长管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及考评方式。方法通过对护士长工作考评表来对优质护理中护士长能力的考评分析。结果通过对护理质量考评,发现护士长需要具备专业技术、政治思想、科学管理、良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结论优质护理对护士长各方面能力是一种考验,需要护士长具备各方面综合实力。
作者:周彩琴 刊期: 2014年第28期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术后疼痛可以使患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和氧耗增加、免疫功能下降、造成术后恢复延迟,因此,术后有效的镇痛可以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儿童由于受语言表述限制,疼痛评估变得复杂化,且术后疼痛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单纯的术后镇痛很难涉及痛阈及量级的考察,因此,术后疼痛给临床工作提出了挑战。多个阶段、多种途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多模式镇痛代表了小儿术后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治疗轻到中度疼痛的有效药物,此外还有抗炎的作用,联合使用NSAIDs能够显著增强镇痛效果。本文就NSAIDs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谷海飞;李超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连续观察性分析方法,99例我院急诊监护室住院的危重病患者,记录患者的入院24 h内血清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并根据观察患者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结果死亡组的血清CRP、PCT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CRP、PCT和APACHEⅡ评分均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早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作者:袁佳陈;永珍;华玮;朱一川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测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反复咳嗽患者行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结果70例患者中,肺功能异常者有32例,占45.7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总例数26例,占37.14%,男女两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经过对反复咳嗽的患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及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后确诊咳嗽变异型哮喘23例,其阳性率32.86%。结论对反复咳嗽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可准确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有利于反复咳嗽病因的早期诊断。
作者:田雨;李杨 刊期: 2014年第28期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与促进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由于特殊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初步探索提高流动人口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干预策略、措施与方法,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选定吉林省健康教育所作为协作单位,负责吉林省流动人口呼吸道健康素养的基线调查、现场干预和效果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霍焱;齐忠;杨杰 刊期: 2014年第28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以预防医学的思想为指导,将体质辨识用于健康体检,使其与以现代医学为主的健康体检相结合,可使两大医学体系的优势在健康体检平台上相辅相成,形成中医医院独特的健康体检模式,对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专业中医人才队伍,完善中医体质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仲芳;杨思进;徐厚平;罗家红;王庆稳;马艳萍 刊期: 2014年第28期
心电图会对心脏的点活动进行反映,对心律失常以及相应的传导障碍灯疾病的诊断中存在显著地临床价值。在发生供血不足、心肌受损、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时心电图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生理因素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心电图概述、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心电图的生理因素分析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作者:雷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对普外科常见的留置胃管过程中的一些缺陷与弊端加以纠正,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通过集体讨论选定提高胃肠减压一次置管成功率的主题,在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CC,圈名为减压圈),有效的胃肠减压是普外科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的一项基本操作,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功,能否做到一次性留置成功,在临床上是护患关注的焦点,故取名为“减压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通过研究留置胃管失败的因素,在本病区各层级护士统计了101次胃肠减压,一次留置置管成功率为87.1%,通过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结果胃肠减压留置胃管101次,一次成功率达到96%,提高了8.9%。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胃肠减压一次置管成功率。
作者:谷文燕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重症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发生重症透析器反应需立即结束治疗,常规应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支气管扩张剂或激素治疗,或更换其他膜材料透析器继续透析或改为腹膜透析。结果2例患者均发生了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结论可能对不同的透析膜材料、透析器残留的消毒剂发生的变态反应有关,一旦发生反应需立即对症处理。
作者:魏丽艳;刘莉;邹春毅;刘宏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膀胱异位症(endometriosis of bladder)的诊治方法。方法3例子宫内膜膀胱异位症患者术均行膀胱镜检查及取组织病检明确诊断,常规盆腔CT检查明确病变范围。结果子宫内膜膀胱异位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电切术,术后均Ⅰ期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下尿路症状与月经密切相关,膀胱镜及病理学检查是其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作者:秦月芝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镇静环在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反复惊厥发作患儿中的疗效。方法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反复惊厥发作的患儿20例,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GCS评分等临床指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10例,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降颅压等治疗,惊厥反复发作时给予水合氯醛、地西泮、苯巴比妥等镇静剂随时对症。治疗组10例,在抗病毒、营养神经、降颅压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惊厥反复发作时给予镇静环治疗,即不同镇静剂按时交替给药(水合氯醛联合地西泮、苯巴比妥交替给药,开始为每4 h1次,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逐渐延长给药时间,直至停用)。结果两组患儿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儿临床治愈后继发癫痫的的4例,留有智力障碍的3例。治疗组患儿临床治愈后继发癫痫的2例,留有智力障碍的1例。治疗组预后遗留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镇静环的应用简便、有效、廉价,毒副作用不明显,故重症脑炎的救治中可推广使用。
作者:南在元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分析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青年(≤45岁)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采集基本资料及预后情况。预后不良为住院期间至随访时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2013年6月完成随访。对预后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如存在1个以上有意义变量,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比例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5.3% vs 27.5%,P<0.05)。结论对于未行急诊PCI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可能改善预后。
作者:张方芳;李勋;丁兵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低血糖昏迷的院前急救治疗方法及救治效果。方法取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伴有低血糖的昏迷病例总计337例。其中现场救治苏醒的221例作为Ⅰ组,现场救治未苏醒的116例作为Ⅱ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比较在既往有无糖尿病史、糖尿病类型、发病先兆症状、呼救时间、完成纠正、现场转归、救治后血糖值等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救治平均时间、现场测得血糖值等方面差异不大。结论在院前急救中针对低血糖昏迷患者应力争在现场诊断,完成纠正治疗,积极促转归,减少患者因长时间缺糖昏迷造成不良预后,建议将血糖监测作为院前昏迷患者常规检查项。
作者:董钧;徐绍春 刊期: 2014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分析在糖病患者中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总结其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糖尿病的52例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的知识辅导,设定对病患者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期一年。结果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过量饮酒、吸烟、咸食、高脂饮食、少运动等习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家庭护理干预以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有着明显的降低,包括FPG、2hPG、HbA1c、TG、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达到了严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目的。
作者:黄丽丽 刊期: 2014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