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红;杨本琦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对癌症知情的住院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的2010年1月至12月176例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对照组),与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的2011年1月至12月176例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实验组)。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情绪变化( P<0.01)、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肿瘤科化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提高化疗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对提高肿瘤科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汪新菊;潘谷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遵医行为程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出院时按常规行出院指导,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回院复查,不加家庭护理干预;实验组除常规出院指导和定期回院复查外,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家庭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出院后的遵医行为程度及血压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鼻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变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的控制血压,从而预防鼻出血的复发。
作者:苏文婷;张子平;张幼恋;吕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家庭关怀度和自我效能感对有机磷中毒性肌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家庭关怀度问卷( APGAR)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对64例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肌病患者进行评估。根据APGAR评分,将患者分为家庭关怀度差组和家庭关怀度好组,比较2组的生活质量;根据GSES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自我效能组和低自我效能组,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家庭关怀度好组患者的GQOLI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家庭关怀度差组( t=4.18、12.26、8.7810.46,P<0.01),而低自我效能组患者的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明显低于高自我效能组(t=4.79、11.96、7.78、10.86,P<0.01)。结论家庭关怀度与自我效能感对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庞爱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对冠心病( CHD)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8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8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群组管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治疗的依从性,检测血脂水平的变化,并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实施干预后,疾病知识及危险因素的掌握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救知识掌握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依从性及血脂水平的改善好于对照组;试验组SAS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群组管理能有效提高CHD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范文静;李明波;董翠霞;宋淑平;郭晓霞;杨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 EWS)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和死亡的预测,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收治的149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EWS分值在1~3分区间、4~6分区间、≥7分不同区间患者病情与死亡率的差异。结果①EWS不同分值区间死亡率比较1~3分区间1.30%,4~6分区间12.50%,≥7分死亡率高达68.75%。各分值区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说明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②EWS评分各分值区间病情程度分辨:1~3分区间病情相对稳定,有潜在病情变化风险;4~6分区间病情不稳定,病情变化快;≥7分病情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结论 EWS评分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及死亡的预测有较强的分辨力,是护士快速判断病情变化的实用工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伟玲;陆皓;苏娟;王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使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于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某医院选择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70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住院期间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指标为患儿的住院时间及疾病复发率。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1.05)天,(15±1.0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8%,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过敏性紫癜患儿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疾病复发率。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压力及其心理问题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病房普通护理;研究组则按照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观察时间4w。干预前后采用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研究组的心理压力总分、紧张感、失控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除偏执、精神病性外,研究组其余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不良心理问题,有助于患者心理康复。
作者:田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对护士临床进行血糖监测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442名从事血糖监测操作的护士进行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比较规范化管理前及实施1年后血糖监测理论和操作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全院68.55%的护士没有参加过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的知识培训,37.78%的护士知道血糖仪的适用范围,15.16%的护士知道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的原理,12.67%的护士知道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用不同酶技术的血糖仪,73.76%的护士知道当采血量不足时用力挤压手指增加血量。实施院内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1年后,护士对血糖仪检测范围、应用价值、影响因素、原理、简单维护、储存及操作等认知与规范化管理实施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对院内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护士血糖监测知识及操作水平,规范院内血糖监测的管理。
作者:黄玉容;杨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总结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62例肺心病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抗感染、扩血管、氧疗、强心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平喘祛痰治疗,部分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组加用微量泵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钠10000 U,Bid,7 d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BPC、全血高切黏度、FEV1、Fbg间差异显著( P<0.05),治疗期间均未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在对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微泵治疗,可改善心肺功能;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
作者:莫裕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6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健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为77.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黄恒洁;黄冬梅;陈万莉;曾凤微;谭耀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的模式下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治疗的相关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122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糖尿病肾病药物常规治疗和护理,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教育告知其糖尿病肾病的严重性、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依从性的必要性及治疗过程中的难度等,经常对患者进行各种鼓励,树立健康信念模式,出院后以家访、电话、网络等形式对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教育延伸服务,出院8个月后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出院8个月后,观察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由于对病情,对健康意识的强化与了解,其饮食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进行回归性分析发现观察组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饮食治疗依从性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5)。结论恰当的组织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信念教育,不但可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而且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作者:何诚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3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入院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止血对症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焦虑评分、生活质量、出血量、满意评分等。结果治疗组的心理、社会、担心焦虑、躯体不适、满意程度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住院期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护患关系。
作者:戴惠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104例晚期癌症临终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疗效、心理状态、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内涵。
作者:邱惠玉;丁少冰;傅海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产时教育引导对产妇分娩结局及身心健康的作用。方法选取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产妇按常规进行分娩三产程护理;观察组产妇从入产房至产后2 h,依据产程不同时段给予不同教育引导。采用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量表( HAD)、分娩知识问卷表、服务态度满意率问卷及产后抑郁量表( EPDS)对两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两组产妇对分娩知识的掌握程度、服务态度满意分值及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时教育引导有利于帮助产妇掌握分娩知识及技巧;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改善分娩结局,有利于母婴健康。
作者:江秀敏;郭胜斌;金丽珠;刘秀武;陈起燕;黄欣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产后抑郁症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应用90项症状自评表( SCL-90)测定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GQOLI-7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SCL-90评定总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GQOLI-74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能消除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康复,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廖少玲;曾三梅;周晨慧;刘梅;李小林;杨伟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产褥期妇女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产褥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门诊随访模式,观察组应用延续护理随访模式,在出院前及出院后6周,两组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评分。结果两组产妇SAS与SDS在入院前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周后再次评定,观察组SAS与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产褥期妇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海燕;周梅娟;黄宇松;李丽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改进清洁中段尿的留取方法,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方法将我院门诊内科治疗室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466例留取清洁中段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233)和改良组( n=233);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留取清洁中段尿;改良组在清洁中段尿留取方法改良前按照传统方法留取清洁中段尿,在清洁中段尿留取方法改良后应用自制长柄套及镂空式坐椅等辅助用具留取清洁中段尿;统计对照组及改良组清洁中段尿标本污染例数,比较2组的污染率。结果按照传统方法留取清洁中段尿,对比对照组和改良组清洁中段尿的污染率,对照组和改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洁中段尿留取方法改良后,对比对照组和改良组清洁中段尿的污染率,对照组和改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清洁中段尿的留取方法后,改良组清洁中段尿的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进清洁中段尿留取方法后,可以明显降低清洁中段尿的污染率。
作者:姚瑶;王桂玲;李琴;尹苏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对ICU住院谵妄患者的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优质护理模式。方法对本院ICU住院的176例谵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及分型护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采用CAM-ICU量表、APACHEⅡ评分表及谵妄筛选检查表( ICDSC)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谵妄状态较前明显改善,( ICDSC)、CAM-ICU评分表、APACHEⅡ评分表各种平均分值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强化护理干预配合分型护理、个体化优质护理等措施,能有效改善谵妄患者多种症状,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缩短谵妄持续时程,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吴映红;杨本琦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五常法管理对于改善泌尿甲乳外科和骨外科病区环境,护理服务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病区环境进行评估,找出泌尿甲乳外科和骨外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好实施前的必备工作,运用五常法,改进泌尿甲乳外科和骨外科护理工作流程,规范护理工作,优化护理管理,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法并进行管理。结果经过1年的实施,泌尿甲乳外科和骨外科病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病区环境整洁、有序、舒适、安全、安静,清洁责任分工明确,个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提高了护士整体素质又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医院对护士工作效率和业务素质的考核成绩达优率,由“五常法”实施前63.46%、51.92%分别达到90.38%、86.53%以上,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服务和科室环境卫生的满意度,由“五常法”实施前77.20%、69.52%分别达到93.98%、95.43%,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五常法”的应用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忠玲;方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ICU护理因素所致院内感染的情况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ICU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107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护理对策。另外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ICU住院患者10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使其具有可比性。对照组( n=412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 n=635例)按照前面所总结的护理对策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在2011年3月以前,由于护理因素而发生医院内感染的ICU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主要比例,而<35岁所占比例明显较小;发生感染的基础疾病中以多发性创伤和脑血管病为主;而发生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8例(1.26%)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8.74%的比例;613例(96.54%)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感觉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84.47%的比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ICU患者采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和护患关系的融洽,可以作为ICU常规护理方式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聂玉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