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芬;郑志军;王绣娜;彭雪冰;高静
目的 探讨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提高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一定借鉴.方法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山东省5所盲校155名在校盲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呈中上水平,其心理健康体验得分低(3.58±1.37).女盲生的知足充裕体验(4.19±1.14)分高于男盲生(3.71±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O.05);家庭经济中等及以上盲生的身体健康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得分均高于家庭贫困的盲生(t值分别为-6.28,-4.50,-7.61,-4.47,P值均<0.05);父母文化程度在中专以上盲生的身体健康体验、家庭氛围体验高于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盲生(t值分别为5.16,4.33,P值均<0.05).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大多数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则相反.
作者:林艳艳;赵洁;曹光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实施地区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课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实施“计划”的699个试点县,随机抽取30%的小学(含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和初中共11 118所作为调查学校,收集调查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设等相关信息.结果 在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定期上课的仅占64.6%,开设但没有上课的占3.6%.在已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中,上课频率达到每2周1次的仅占72.9%,设有专职教师的仅占8.7%;有20.6%的学校健康教育课教师由体育教师兼任.不同学段、所在地、规模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教师配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3.1,611.0,534.8,P值均<0.01).结论 “计划”实施地区健康教育课开课率相对较低,教师多为兼职教师,需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课课程及教师设置.
作者:徐海泉;张倩;李荔;潘慧;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学生因病休退学原因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学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3年10 a期间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学生总因病休退学率为0.960‰.因“传染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病”“其他疾病”休退学的分别占24.70%,13.16%,8.59%,53.56%.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因病休退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298.41,P<0.00),以中学生为高(1.463‰);因心血管病和传染疾病休退学率均以中学生高;精神疾病休退学率随学习阶段的升高而升高,普通高校高(x2值分别为290.17,163.28,333.59,P值均<0.01).城乡之间休退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3,P<O.00),心血管病城市高于农村,传染疾病、精神疾病均为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大连市学校应将传染疾病作为防控重点,尤其是农村中学,心血管病是城市学生防控重点,精神疾病是普通高校的防控重点.
作者:徐小冬;黄丹;宋晓昀;李晓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近年来,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把“技术”和“实用”作为立校之本,心理素质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技能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高职新生作为高考的低分人群,刚经历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又遭遇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挑战,是心理问题集中暴发的时期[1-4].
作者:温娟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为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选择某高校2009 ~ 2013级大学新生25 512名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运动保健教育和救护知识培训;对新生和运动员进行以心脑血管病为主的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筛查,建立疾病档案并实施健康安全管理;严格运动健康准入制度,做好运动现场医疗监督等的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结果 2009 ~2013级新生检出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总数254例,检出率分别为0.7%,0.5%,0.9%,1.1%,1.8%,从2010年开始逐年升高.其中心脏病与甲亢占70.5%,高血压病占20.5%,自发性气胸占3.1%.心脏病分类以先天性心脏病、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二尖瓣脱垂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3.1%,30.6%,12.2%.通过实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近5a该校无学生运动性猝死.结论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操作性较强,有助于保障大学生运动时生命安全,并对学校和社会实施健身运动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陈光英;陈丽娟;刘红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短时间内一次性大量饮入酒精或含有酒精的饮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1].急性酒精中毒损害自身健康,可诱发多种严重疾病,如突发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猝死等.相关研究证实,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意外创伤、暴力、吸毒、交通事故的发生率[2].在美国,与死亡相关的可预防性因素中,酒精因素仅次于吸烟和肥胖,位列第3位;每年有近8 500人死于酒精,其中近50%死于酒精相关创伤[3].在我国,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各级医院急诊常见的病例.近几年,随着大学生饮酒人数的增加,因酒精中毒而引发的相关危害频繁发生,为此,笔者对东北林业大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静慧;王云;吴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自贡市城乡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状况,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从自贡市整群抽取31所中小学校共17 348名学生,采用二检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脊柱侧弯检查,采用SPSS 17.0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弯检出率及Cobb角的城乡差异.结果 11 383名城镇学生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弯69例,检出率为0.61%;5 965名农村中小学生发现20例,检出率为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27,P<0.05).主弯Cobb角城镇学生患者为(17.43±6.52)°,农村学生患者为(14.29±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P<0.05).结论 城镇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检出率、Cobb角均高于农村学生.应以城镇学生为重点,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任凯;龚晓明;章荣;曾祥斌;詹俊杰;刘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学校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食堂卫生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1].近年来,学校食堂集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屡有发生[2-4],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全面了解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发现卫生管理薄弱环节,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三元区卫生监督所于2013年5月对该区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食堂卫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忠;罗甲莲;黄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焦虑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水平和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江苏省3所大学的来华留学大二本科生226名,采用汉语课堂焦虑量表(CLCAS)及人口学问卷调查,对影响汉语焦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水平偏高,重度焦虑比例达27.4%,中等焦虑比例为54.9%.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在性别、专业、国别和宗教信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7.725,4.175,2.942,7.990,P值均<0.05);HSK四级成绩与汉语课堂焦虑呈正相关(r=0.754,P<0.01).性别、专业、宗教信仰和HSK四级汉语成绩对于汉语课堂焦虑总分具有较高预测力(R2=0.578,调整后R2=0.570,F=9.298,P<0.01).结论 来华留学生课堂焦虑问题不容乐观.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汉语教学技术并提供系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改善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水平.
作者:钟家宝;高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小学生、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认知水平与安全知识水平现状,为进一步对小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问卷、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问卷,对3 166名学生、158名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对突发事件种类的全面知晓率为16.6%,不同年级小学生对突发事件种类、突发事件重视程度的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0,-4.85,P值均<0.05);小学生对踩踏、伤害、溺水、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件、地震、火灾8项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为3.8%~75.4%,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对伤害事件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7,5.34,P值均<0.05);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种类的全面知晓率为36.7%,认为突发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员比例为74.7%,对突发事件表示重视的人员比例为74.7%.不同城市类型的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知晓率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0,5.11,P值均<0.05).结论 学生、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认知水平及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亟待提高,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
作者:刘堃;任金芝;翟燕雪;陈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影响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为开展中学生健康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青少年家庭养育方式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辽宁省2 792名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运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年龄、年级、家长应急知识水平、家教方式及学生心理韧性对学生应急知识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长应急知识对学生应急知识有直接效应(λ1=0.16,P<0.05),家长应急知识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学生应急知识有间接效应(λ2=0.01,P<0.05);家教方式对学生应急知识有直接效应(λ3=0.28,P<0.05),家教方式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学生应急知识有间接效应(λ4=0.12,P<0.05).家长应急知识与家教方式的共变路径系数为0.07(P=0.01).结论 家庭因素对学生应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运用适宜的家教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韧性.
作者:翟燕雪;刘堃;陈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咸阳市高三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咸阳市4所高中共33个班级的1 800名高三学生进行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全体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总分平均为(14.02±0.05)分,女生(14.75±0.06)高于男生(13.3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8,P<0.01).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正确回答率为64.4%,女生(65.6%)高于男生(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00,P<0.01).88.6%的学生对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感兴趣,67.7%的学生愿意参加奶类相关营养知识的宣教活动,38.8%的学生愿意改变不良饮奶习惯.饮奶行为正确率为43.5%,女生(50.2%)高于男生(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818,P<0.01).所调查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7,0.063,0.130,P值均<0.05).结论 咸阳市高三学生对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够全面,营养态度普遍较好,饮奶行为正确率较低.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营养教育.
作者:李照青;颜虹;马莹;葛兆刚;张文君;黄歆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血压状况,为预防控制成年期疾病早期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苏州市区11 771名中学生进行常规体检,对其中检出严重高血压者1 213人进行体检后2次血压复测,2次血压检测间隔1周以上,对血压复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苏州市区中学生常规体检检出严重高血压者1 213名,综合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其中796名(65.6%)为正常,157名(12.9%)为血压高值,194名(16.0%)为高血压,66名(5.5%)为严重高血压.2次复测结果,学生人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38,P<0.01);2次复测值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62,P<0.01).结论 中学生中存在高血压学生,中学生高血压检出率较高,应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沈蕙;徐勇;黄飞飞;郑艳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城乡中小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行为以及干预需求状况,为有针对性地优化管理,实施有效干预,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多层整群抽取的甘肃省境内城乡各1个地区的1 8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为:发热定义39.6%,疑似肺结核症状44.8%,共用毛巾64.5%,洗手预防流感85.8%.洗手频率、吐痰方式和咳嗽/打喷嚏方式3个行为方式上,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共用毛巾问题的知行一致性上,城、乡均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但相关性不高.获取传染病知识途径排在前3位的是家长、医生、教师(70.3%,69.8%,65.7%).在网络新媒体和现场咨询途径上,城乡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82,7.011,P值均<0.05).结论 城乡中小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有待提高,行为方式存在城乡差异,知行一致性存在偏差;城市学生偏好网络新媒体,而农村学生更喜欢现场咨询.
作者:简胤嘉;邓惠心;任俣丞;许飞华;刘兴荣;钱国宏;郭欣;刘亨辉;马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酒精的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酒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饮酒是一种社会认可的行为,充当了社会活动的“媒介”.但饮酒和酒精相关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特别是青少年饮酒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政策关注的一个重点[1-3].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存在酒精滥用问题,开始饮酒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3 ~ 18岁,随年龄的增大,饮酒率呈上升趋势[4].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青春期生理变化阶段,对酒精更敏感,也更容易导致生理和心理发育上更大的潜在危害[5].了解青少年饮酒的流行现况,对预防和解决青少年饮酒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振闯;杜松明;马冠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青海省藏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藏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对青海省藏区2 539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与体重测量,并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2013年青海省藏区被调查学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7.38%,其中生长迟滞率为11.54%,中、重度消瘦率为14.66%,轻度消瘦率为11.19%,超重率为2.84%,肥胖率为1.93%.男、女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41.51%,33.56%;小学生和中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22.49%,5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11,76.72,P值均<0.01).结论 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突出,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作者:赵宏;刘燕;邢永华;王树林;赵磊;赵忠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对于传染病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为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许昌市城乡10所中小学校的l 913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及行为情况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前2周内42.76%的学生曾有发热、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不适症状,42.57%的学生在过去l a中请过病假.对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热标准、洗手有助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知晓率分别为41.46%,29.69%和15.40%.吃东西前、便后的洗手率分别为82.85%,91.01%,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不掩口鼻的发生率分别为7.08%,3.45%;有57.05%的学生生病时告知教师.学生的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医生(73.56%)、家长(72.25%)和教师(68.17%),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是电视节目(61.47%)、网络(48.48%)和课堂教学(45.1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常在小吃摊购买食品、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吃东西前是否洗手和是否经常在校外饭馆/小摊吃午饭是因病缺课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231,-0.344,0.094,0.086,0.688,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全面建立因病缺课请假、痊愈后交复课证明制度,减少或杜绝带病上课现象发生,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何健;张丁;杨汴生;孙经;王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寄宿生的膳食行为与营养状况,为“计划”更有效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实施“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的每个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整群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然后从抽取的每个学校的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2个班.按照统一的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以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采用自填“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学生基本情况与膳食行为调查表”收集学生就餐信息.结果 寄宿生每天不吃早饭的比例低于走读生(33.9%,37.7%,x2 =243.8,P<0.0l),每天就餐不足三餐的比例低于走读生(8.7%,11.8%,x2=66.7,P<0.01).寄宿生每天上午三、四节课感到饥饿的比例低于走读生(16.2%,16.9%,x2=102.9,P<0.01).寄宿生BMI Z评分(Z-scores for Body MassIndex)低于走读生(-0.30±1.10,-0.15±1.14,t =280.5,P<0.0l),超重/肥胖率低于走读生(8.0%,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5,P<0.01).结论 在“计划”实施地区,寄宿生就餐状况有所改善,但营养状况仍略差于走读生.
作者:徐海泉;张倩;李荔;张帆;潘慧;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明高校贫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和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对随机选取的江西省某高校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各1 000名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15.42%,10.54%x2=9.91,P<0.01).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量表的组织风格、社交能力、社会资源等维度上的得分与非贫困生大学生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1,1.87,0.62,P值均>0.05),但在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及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t值分别为2.64,4.10,2.06,P值均<0.01).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但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总分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具有较高自杀意念,但也有较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训练可能有助于达到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的目的.
作者:杨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为健康促进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5个地区10所普通高校860名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层次大学生之间除心理维度外,其他各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在体育投入4个维度的得分3个层次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2个维度得分在中等偏上水平;时间投入(F=11.262,P=0.000)在3个层次间得分差距相对较低;金钱投入(F=89.636,P=0.000)得分各层次差距较大.大学生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之间,除时间投入的2个因子以及情感体验与社会维度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体育投入其他指标与生命质量各维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应重视对大学生相关体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激发锻炼热情.
作者:马长会;王永新;李晓焕;武兴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