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修;王志奎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校自供营养餐的管理现状,为学生营养餐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和海淀区10所自供营养午餐学校的管理人员10名、中小学生3 761名、家长3 529名,于2007年4月2-6日进行营养午餐管理及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学校自供营养餐管理者从事营养餐管理工作年限较长,但均毕业于非营养相关专业;10所学校食常只有5所学校有营养师,规模小的学校食堂中营养师及高级别厨师严重缺乏;学校对营养餐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但在提高营养知识、改善饮食行为上效果不佳,学生剩饭率仍接近30%.结论 学校自供餐是学生营养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人员培训,提高营养质量,加强学生营养教育工作及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
作者:段佳丽;滕立新;赵然;秦媛;翟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2004-2009学年度传染病发病状况,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北京市西城区2004-2009学年度中小学生传染病统计报表,分析不同学段、不同年度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结果 西城区2004-2009学年度学生共363 749名,传染病总数为2 141例,发病率为5.89‰,其中呼吸道传染病2 027例,发病率为5.57‰;消化道传染病114例,发病率为0.31‰.各学段学生水痘和痢疾的发病率均占首位,分别为4.15‰和0.31‰.传染病发病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为10.06‰,3.45‰和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校传染病监测工作中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是重点,尤其要加强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
作者:孙静;王彦华;王俊丽;张亚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肺结核暴发疫情的传播链与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为控制肺结核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个案调查表收集现场个案调查资料、PPD和胸片排查结果,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曲线拟合方法拟合无干预情况下的疫情发展趋势,并与干预后的疫情数据进行比较,以评估暴发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本次疫情共有肺结核病例11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在19 ~24岁,平均年龄为21岁.整起疫情经历了4代,代代时间间隔分别为4~5个月、1个月和2个月.无干预情况下疫情曲线拟合显示,3次曲线拟合模型的拟合效果好,决定系数R2为0.995.通过该模型预测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若不采取防控措施,疫情将逐渐增加.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介入后,疫情开始下降,与无干预相比,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采取的防控措施减少了94.91%病例的发生.结论无干预情况下高校肺结核暴发疫情有逐渐增加趋势,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学校肺结核暴发疫情.
作者:陈秋萍;陈田木;赵衡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国7~12岁儿童血压受年龄和身高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为儿童青少年血压评价和相关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7~12岁汉族学生数据,从每个省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学生,分别控制年龄、身高后,分析身高和年龄对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影响.结果 在未控制身高、年龄时,男、女生收缩压、舒张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控制年龄后,男、女生7 ~12岁收缩压、舒张压总体呈随身高增长而升高的趋势(P值均<0.05);控制身高后,男、女生各年龄组间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7~12岁儿童血压水平随身高增长而升高,受年龄影响较小.
作者:马军;董彬;王海俊;蔡赐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屈光参差是指双眼屈光状态的不同,包括屈光性质和(或)屈光程度存在差异.屈光参差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一般认为生理性屈光参差为双眼屈光度等效球镜差值小于2.0D,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对视觉效果影响不大.双眼屈光状态完全相等的现象十分少见.病理性屈光参差易引起视物疲劳、双眼复视、头痛,严重的还会造成双眼单视功能的丧失、弱视等后果.因此,了解屈光参差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其发生发展机制,从而得出控制其发展的方法,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作者:宋圳;姜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陕西省贫困乡镇中小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现状,为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镇安县10所小学和4所中学,对其校领导16名进行访谈,采用定性研究分析结果.结果 受调查的14所学校均未开设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课,没有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和校医,缺乏专门教材和辅助教具,在开展相关教育时存在一定困难.上级教育、卫生部门比较重视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但对学生营养状况和健康教育不够关注,对学校此类教育课程开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结论 镇安县中小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开展情况不理想;当地教育、卫生部门应给予学校政策和实际支持.
作者:杨俊峰;任国峰;李明志;林茜;秦虹;邓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系列的压力,而生活事件又是构成这些压力的主要应激源,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文就近年来有关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概念、分类、差异性研究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燕;康耀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学生对“入学和就业取消乙肝项目体检”政策的认知及态度,为评价该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广州市某高校各学院共计556名在校大学生,使用自编问卷对乙肝体检认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对政策的知晓率(63.1%)较非医学类(48.7%)的学生高(,x2=11.96,P<0.05).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该政策的知晓率并不高(56.1%);对乙肝病了解较多的学生更支持该政策(x2=20.56.P<0.05);大学生了解政策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38.8%)和他人的谈论(26.8%);大学生对政策的支持度比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政策的执行情况持怀疑态度.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该政策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应加强乙肝基本知识的宣传.
作者:袁雪峰;李灿锋;陈妙姣;黄康康;吴赤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牙本质敏感(dentin hypersensitivity,DH)是指牙齿遇温度、化学、机械等刺激时出现的一种异常酸痛感,其特点为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牙本质敏感的高发年龄段为30 ~49岁[1],但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8~35岁青年人群的DH患病率为22%~ 28%[2].为了解青年人群对牙本质敏感的知晓与行为现状,从而深入宣传牙本质敏感预防保健知识,纠正口腔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降低牙本质敏感的发病率,笔者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旻;蒋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西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0年选择广西贫困地区4个县为监测点,每个县选取2所寄宿制中学,共调查1 599名学生.对学生进行基本情况和膳食状况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 广西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率、低体重率、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7.2%,12.3%和5.9%;12~15岁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为148.0,151.2,151.3,152.2 cm,体重为39.7,42.2,42.8,43.7 kg;只有10.6%学生喝奶,每天吃肉的学生只占32.5%,仅有约10%的学生每天进食水产品、蛋类、水果.结论 广西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严重.应采取有效营养改善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方志峰;唐振柱;王启淳;刘展华;杨红;蒋玉艳;刘玄华;黄柯;陆武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事故倾性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伤害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银川市先按市区和郊区分层,再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市/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在抽中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共7 102名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事故倾性儿童的检出率为3.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家庭人口数、监护人健康状况、发现危险行为时制止方式、监护人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儿童事故倾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参比变量城乡类别(城区OR=2.438)、学段(小学OR=3.518,初中OR=1.272)是危险因素,相对于参比变量地区(兴庆区OR=0.746,金凤区OR=0.166,西夏区OR=0.659,贺兰地区OR =0.462)、民族(汉族OR =0.366.回族OR=0.583)、母亲月收入(<2 000元OR=0.537,2 000元~OR=0.997)、家庭地理位置(市区OR=0.377,郊区OR=0.734,农村OR=0.364)是保护因素.结论 事故倾性儿童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侯居旺;郭忠琴;田蕾;杨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当前,青少年性早熟及不良性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带来的生殖健康问题也广受关注[1-2].青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甚至会弱化同伴教育的效果[3].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发挥越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问题行为越少[4].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家庭功能的调查,不仅可以了解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性行为的影响,帮助筛检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还可为改善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很好的信息.
作者:廖娜;王晓;高珂霞;张合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肥胖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专家预期,肥胖将成为21世纪全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3].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增势迅猛,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4].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很大,不但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而且导致相当多的患儿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肿瘤等的提前发生[5].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与膳食及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6].为了解北京市怀柔区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实施肥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010年9-10月笔者对怀柔区1 2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状况检查.
作者:王冬梅;杨丽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体育锻炼对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探讨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小学四年级以上的29 762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将研究对象按每天平均锻炼时间>1 h和<1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青少年体能素质及近视率和超重、肥胖率的差异.结果 每天平均锻炼>1h组学生的肺功能、爆发力素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优于每天锻炼<1h组.每天平均锻炼>1h组青少年的标准化超重和肥胖率为23.61%(男)、13.61%(女),标准化近视患病率为63.68%(男)、70.56%(女);每天锻炼<1h组的标准化超重和肥胖率为27.31%(男)、14.87%(女),标准化近视患病率为66.13%(男)、72.23%(女).结论 每天锻炼1h对中小学生体质有促进作用,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
作者:张迎修;王志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学阶段是各项生理、心理指标发育的重要时期,易发生情绪、学习、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其比例逐年上升[1-2].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心理保健知识水平,使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3].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危险因素[4],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解广州市中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为制定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广州市在2010年10月对高中和初中生开展了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宁;陈力鸣;李文艳;廖伟;胡号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符合卫生要求的教室、宿舍及教学设备,是保证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发育和身心健康[1].为实现该目标,深圳市疾病控制系统对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实行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卫生学指导意见反馈给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对不达标项进行整改.现将2010年深圳全市292所学校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应和;周丽;吴小敏;杨小柯;袁碧涛;董国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6~18岁学生营养不良现状,为进一步制定学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选取江西省4个地区8 183名6~18岁学生进行身高与体重测量,依据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及年龄别体质量指数( BMI)值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江西省6~18岁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6.51%,其中生长迟缓检出率高,为2.91%,与其他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972,P<0.05);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5.92%)低于女生(7.23%),学龄期学生(3.87%)低于青春期学生(9.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5.053,81.429,P值均<0.05).结论 江西省6~18岁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存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营养干预,改善学生营养不良现状.
作者:秦俊;付俊杰;徐岷;王永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资阳农村留守儿童当前的生长发育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资阳农村选择父母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2所小学二~五年级学生共510名作为调查对象,测定身高、体重和胸围,采用Z分法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结果 资阳农村儿童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年龄别胸围的Z分均低于四川农村儿童,而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的年龄别体重Z分低于四川农村儿童,也明显较非留守儿童低(P值均<0.05).农村留守男童生长发育迟缓率高于非留守男童(P<0.01).结论 资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现时及长期营养状况不良的综合影响.营养不良仍然是目前资阳农村地区儿童的主要营养问题.
作者:陈家言;周欢;曹欣;周泓羽;张莎;马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路径,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4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亲子依恋和外显自尊得分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攻击行为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结论 改善亲子关系、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作者:顾璇;姚荣英;李红影;李克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冲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大学生有80%的课余时间在宿舍度过[1],宿舍室友是大学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对象[2].研究发现,30%~60%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具有不同程度的宿舍冲突[1,3].与舍友敌对关系较高的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更多焦虑、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表现[4].宿舍冲突不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而且还可能导致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危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作者:陈文星;胡菡;光裕;曾细花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