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杭州地区2009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刘辉;戚建江;朱晓霞;罗军;施文英;李青卿

关键词:视力, 低, 学生, 体格检查
摘要: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杭州地区中小学生97 692名的视力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杭州市中小学男生和女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0.5%和76.7%,且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各学段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及重度视力不良所占比例均随学段和年龄增加明显升高(P值均<0.01);沙眼和城区均是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杭州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为严重,且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视力保护工作应当从小抓起.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郊区初中生骨量2002年与2009年比较

    目的 对2002年和2009年北京市同龄初中生的骨量进行比较,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骨骼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12~14岁初中生323名和307名,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全身(躯干、上肢、下肢)和腰椎的骨矿物含量(BMC)和骨矿物密度(BMD)及体成分.结果 2009年13岁男生躯干BMD低于2002年同龄组,14岁男生下肢BMD高于2002年同龄组;2009和2002年12~14岁男生身高、体重、体成分及余部位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12岁女生上肢BMC和BMD高于2002年同龄组,13岁女生躯干BMD、下肢BMC及14岁女生全身、下肢的BMC和BMD及腰椎、躯干的BMD低于2002年同龄组;2009年12岁女生的瘦体重高于2002年同龄组,14岁女生的身高、体重低于2002年的同龄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市郊区2002与2009年12~14岁男生骨量差异不大,女生差异明显.

    作者:檀倩影;胡小琪;刘爱玲;潘慧;左娇蕾;鲁力;杨晓光;张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北京西城区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学校传染病监测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为传染病早期顶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西城区10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医10名,中小学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段保健科传染病防控人员8名,患传染病学生家长10名,进行深入访谈.同时对西城区所有中小学校医128名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学校传染病监测过程中不同角色人员的态度、行为及建议.结果 无论学校管理者、校医,还是学生家长均认可学校实施传染病监测的重要性,而班主任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由于工作量和时间限制,班主任无法有效地承担每日传染病监测工作.校医整体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学校实施传染病防控措施中,家长关注的是学生被耽误学业,长时间陪护也存在一定困难.结论 现有的学校传染病监测工作还存在不足.需加强班主任教育管理,强化晨午检的时效性;提高校医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灵活有效的传染病隔离措施,减少家长和学生负担.

    作者:张燕;宋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广州市大学生篮球运动伤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篮球运动伤害的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大学生运动伤害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广州市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共7所高校5类专业1 420名经常从事篮球运动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在校大学生近1 a篮球运动伤害发生率为56.27%,伤害部位以踝关节(35.21%)、手腕关节部(24.97%)及膝关节(9.35%)为主;伤害类型主要为关节伤(27.92%)、皮肤伤(23.60%)、韧带伤(16.88%)等;伤害性质主要为急性创伤,占64.71%,67.22%的伤害能够完全恢复,伤害多发生在水泥地性质的室外运动场所(73.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羞、室外运动、水泥地运动场所、拥挤的运动场所、准备动作没有认真完成、体育教师不进行体育安全知识讲解和指导均为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篮球运动伤害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改造学校运动场地及设施,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篮球运动伤害很有必要.

    作者:李泽键;卢春婷;钟倩红;李翠丽;陈宇;白卫东;陈青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重庆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在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的近期效果,探索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重庆市选择沙坪坝和江津2个区分别抽取2所中学,在每所学校整群抽取8个班级,并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照组不进行教育.结果 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教育后,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方面,效果尤为明显,且干预前后组内和干预后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后学生对HIV/AIDS态度认同率改变,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表现得均较为积极,且干预前后组内和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基本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 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近期效果明显,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燕;钟朝晖;张眉;王应雄;刁俊;杨彬;李少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南京市大学生日常身体活动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的基础数据,讨论计步器在评价日常身体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197人为研究对象,用计步器记录1周中每天的步行数,并填写1周Bouchard体力活动日记,记录每天身体活动.结果 南京市大学生平均每天步行数为(9 086±5 123)步;步行数与能耗呈中度相关;有大强度、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和连续步行的学生的日常活动量高于缺乏大强度、中等强度活动和连续步行的学生.结论 南京市大学生日常身体活动量偏低.步行对提高身体活动量更为有效.

    作者:徐凯;戴剑松;孙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闵行、松江共3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四~六年级63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学校的5名卫生教师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并对2名六年级女生家长和2名六年级男生家长进行访谈.结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知识综合得分平均为(22.29+7.53)分,其中疾病预防知识得分平均为(6.65+3.30)分;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知识得分平均为(1.90+1.53)分.健康行为得分中位数为20分.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学校、年级、父亲文化程度和健康知识综合得分水平是健康行为得分水平的相关因素.学校在学生的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健康教育模式以及周围环境的支持等均对学生的健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结论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刘萌;蒋伊石;许洁霜;钱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校园暴力防治课程教育内容与策略

    2010年3-4月我国不同地区相继发生针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社会影响,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依法严肃处理犯罪分子,精心治疗受伤人员,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肩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1].校园安全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本文将主要从课程的角度对校园暴力防治加以探讨.

    作者:杨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四川阿坝州藏汉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分析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口素质,身高、体重是评价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基本的指标[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儿童青少年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生理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为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下藏族和汉族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自2005年开始笔者对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地区部分藏族和汉族儿童青少年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藏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均大于汉族[2],为进一步了解其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笔者又进行了为期1 a的随访调查,旨在探讨四川省阿坝州藏、汉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年增长量随年龄和性征发育水平的变化情况,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杜晓燕;胡小琪;张倩;张必科;唐晓均;熊兴太;裴迎新;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父母教育程度对医科大学女生生殖健康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尤其是父母不同教育程度的医科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情况,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医科大学女生1 85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母亲教育程度对医科大学女生生殖健康的影响大于父亲;母亲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观念越开放(P<0.05).父母均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女生获得的生殖健康知识更丰富.与父母不同沟通状况女大学生自慰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应引起包括家庭、学校、媒体在内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作者:朱军华;卞文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河南省濮阳市城区部分儿童尿液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河南省濮阳市学龄前儿童血尿和/或蛋白尿的检出率及其意义,为早期发现和预防肾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8-11月采用干化学方法检测河南省濮阳市城区7 919名1~6岁儿童晨尿标本中的血尿和蛋白尿.第一次尿检阳性者于1~2周后复检.对复检仍为阳性者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 7 919儿童中初次尿筛阳性者109人,初检阳性率为1.38%,复查尿筛检阳性者75人,复检阳性率为0.95%,占初筛阳性的68.81%.其中无症状性血尿检出率为0.62%,无症状性蛋白尿为0.10%,血尿+蛋白尿为0.01%.经过3次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疾病67人,检出率为8.46%.结论 尿液筛查可发现无症状尿检异常的儿童,并早期发现肾脏疾病、预防肾脏疾病的发展.对无症状尿检异常的儿童应该坚持随访.

    作者:侯淑萍;付荣;陈瑞玲;刘凌;马圣洁;吴清岩;同少峰;刘雪杰;袁霞;和俊杰;吴际贞;沈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太原市小学生食品安全认知态度行为分析

    食品安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带有根本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食品安全被确认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2].

    作者:程景民;杨雪菲;许雅丽;申红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杭州地区2009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杭州地区中小学生97 692名的视力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杭州市中小学男生和女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0.5%和76.7%,且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各学段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及重度视力不良所占比例均随学段和年龄增加明显升高(P值均<0.01);沙眼和城区均是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杭州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为严重,且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视力保护工作应当从小抓起.

    作者:刘辉;戚建江;朱晓霞;罗军;施文英;李青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浙江211名农村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亲子冲突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亲子冲突及冲突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改善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浙江省211名农村初中生,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子冲突问卷和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学生学业、外表上的亲子冲突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可预测与父亲的冲突,亲密度可预测与母亲的冲突;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可以预测在与父亲的冲突中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则可以预测与母亲的冲突过程中所采取的解决策略.结论 家庭环境与亲子冲突频率、亲子冲突解决策略均有密切关系.

    作者:周丽清;卢佳;胡怡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阶段性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及效果,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基于认知-行为模型的阶段性团体辅导,终完成实验学生14名,以23名同质学生为对照组.利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1AS-R)、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检验干预效果.结果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量表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网络使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实验组内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阶段性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明显干预效果,能增强积极人格特征,削弱消极人格特征,以及减轻自觉症状等.

    作者:陈真真;汤永隆;张喜淋;徐展;郑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广州某高校932名住宿学生军团菌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大学生军团菌感染状况、种型分布特点和优势种型,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微量凝集试验,对932名某高校在校学生血清标本进行Lp1~Lp8型军团菌抗体测定.结果 932名学生中,军团菌抗体检测阳性298人,阳性率为31.97%;Lp1~Lp8型均有阳性出现,以Lp1占优势(17.60%),其次为Lp7(14.48%)、Lp5(6.01%),Lp8低(0.21%),各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67,P<0.05);同时感染2种以上血清型者占20.47%(61/298);男、女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61%,3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7,P=0.400);二至四年级学生军团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46%(69/271),26.18%(105/401),47.69%(124/260)(x2趋势=41.00,P<0.05).结论 广州大学城学生中存在不同种型的军团菌感染.应加强大学城环境军团菌感染状况监测,注重学生病例中军团菌病的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作者:李铁钢;郑红芳;练桂雄;陈文华;宋晓红;王玉林;李美霞;杨智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北京市某区121名中小学校领导血压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区121名中小学主要领导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患病情况,为进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区2010年中小学校主要领导常规体检疾病信息,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校领导脂肪肝、高三酰甘油、高胆固醇、高血压、空腹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35.9%,31.4%,27.3%,17.9%,17.4%.男性脂肪肝、高三酰甘油、高血糖、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值均<0.01),高胆固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BMI≥28 kg/m2组高血压、脂肪肝、高三酰甘油检出率明显高于BMI<28 kg/m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学校领导BMI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发生均存在相关(r值分别为0.258,0.213,0.218,0.443,P<0.01或P<0.05).结论 中小学主要领导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检出率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慢性病干预.

    作者:张卫光;孙鹏;尹丽君;郭景玉;吕书群;甘丽平;邬盛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滕州市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

    目的 了解滕州市学校(幼儿园)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为预防介水传染病提供工作依据.方法 设计制作学校幼儿园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表,按区域选取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169所,并对其末梢水水样进行检测评价.结果 42.01%学校和幼儿园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19.27%能做到定期进行水处理、水消毒,10所学校和幼儿园能够按要求建立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检测169份水样,总体合格率为69.82%.结论 应进一步健全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幼儿园的供水设施改造投入.

    作者:郭占春;戴恩成;关祥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目的 分析父母吸烟行为、态度、父母监管、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为制订适合青少年控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6所中学初中生3 381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和家长的吸烟行为、学生觉察到的家长对于吸烟的态度及家长对子女监管和关心的频率.结果 被调查对象尝试吸烟率为19.9%,现在吸烟率为3.9%.青少年是否吸烟与父亲是否吸烟无关(P>0.05),母亲吸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率显著高于母亲不吸烟的青少年(P<0.01).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能觉察到父母非常介意自己朋友吸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率显著低于其他青少年(P<0.01);青少年越觉得父母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忧虑,尝试吸烟率也越低(P<0.01);父母检查子女作业的频率越高,子女的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越低(P值均<0.01);父母越了解子女的空余生活,子女的尝试吸烟率越低(P<0.01).结论 父母尝试通过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吸烟(特别是母亲)、更多向子女传达对吸烟行为的反对态度、加强对子女的监管、更多向子女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等方式,可以降低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

    作者:李芳;龚洁;孙惠玲;李卫平;万俊;周敦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环境干预对儿童肥胖影响的研究进展

    儿童期肥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性重要的儿童健康问题.在全球,至少有1.55亿学龄期儿童超重或肥胖[1].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在极低的基数上成倍增长.2006年进行的第3次全国儿童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年来中国0~6岁儿童肥胖和超重总检出率分别为7.2%和19.8%,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2].肥胖日益扩大的流行不但对人群的健康产生近期或远期的影响,而且降低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阻碍作用[3].鉴于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肥胖进行研究,以期制订出控制肥胖病的对策,并把肥胖的一级预防的重点放在儿童期,作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措施.本文从儿童生长的环境人手,从家庭、学校及社会3个角度阐述改变肥胖儿童的认知与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作者:王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农村中学生生活事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很多研究探讨了特定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发生的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些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1].而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则得出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不显著的结论[2].也有研究发现,生活事件和自尊呈负相关,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对自尊有预测作用[3].Athanasios [4]以425名小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家庭自尊是心情和幸福感的强预测因素;而严标宾等[5]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自尊是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5].

    作者:党峥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