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徐州市2008与2004年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结果比较

葛小伍;薛诚;肖辉;吴玲;苗升浩

关键词:危险行为, 物质相关性障碍, 因特网, 行为, 成瘾, 青少年
摘要:目的 了解徐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拱依据.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对徐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调查,并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青少年对自已体重采取的健康相关行为报告率上升的有:为控制体重而锻炼、为控制体重而控制食物摄入、为控制体重而节食24 h或更长,认为自已体重不合适的比例下降;体育锻炼和骑车违章危险行为的报告率上升的有:过去1 a去过没有安全措施地方游泳、经常骑车双手离把、骑车带人,过去7 d每天运动不到1 h、骑车闯红灯、乱穿马路的学生比例下降;在物质滥用危险行为中,尝试吸烟、过去30 d吸过烟、喝过酒、曾使用过摇头丸、大麻等毒品比例普遍上升;网络成瘾危险行为中,希望增加上网时间、隐瞒上网的比例下降,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的比例上升.结论 青少年部分危险行为报告率呈下降趋势,但在骑车违章、烟酒等物质滥用行为方面还需要加以干预.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开化县高中毕业生结核病感染状况调查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者总数居全球第2位 [1].而在校中学生是结核病的好发人群.为关注中学生的健康素质,笔者于2004-2008年对开化县在校的中学生进行了全面筛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西安市中学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调查

    目的 了解西安市中学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及态度,为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西安市6所中学352名教师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教师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和非预防方法还存在一定误解.91.8%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嘲笑、歧视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但仍有26.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被隔离;35.2%的教师表示不愿意跟患有艾滋病的同事或学生一起工作和学习.结论 应加强西安市中学教师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非预防方法的相关知识.

    作者:计文婧;张志宝;王学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注视跟随的研究发展

    视觉是人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途径,顺着他人的视线方向观察事物是一种重要的通过他人而学习的能力.注视跟随是婴儿期建立起来的第1种物体主焦点的社会交互作用,是婴儿在1岁期间建立起来的主要文瓦技能之一,是后续发展(包括语言和社会认知)的基础.

    作者:唐绍庚;唐锡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市区和乡镇共3所中学,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4个班级的学生共1 324名进行睡眠问题调查.结果 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6.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城乡间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在8 h以下所占的比例为59.5%,睡眠时间不足,且不同性别、年级及城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发生不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出现2种以上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早晨起床特别困难、根本无法按时起床、嗜睡、睡眠时间颠倒和其他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负担、周围环境的噪旨、父母敌意不相信的教育方式、与父母的关系等与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发生相关.结论 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严重,睡眠时间不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应该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提高中学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孙彩虹;夏薇;周雪;张昭;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为改善中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按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共抽取有代表性学校11所中学生3 975人.采用 Kessler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量表(K10)、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调查表调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的调查.采用疲劳量表-14调查中学生疲劳现况.结果 随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PSQI各成分的得分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9.7%中度抑郁心境的中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约51.2%重度抑郁心境者有睡眠质量问题.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者PSQI各成分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和无自杀企图者.34.1%有自杀意念和40.5%有自杀行为的中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而有自杀行为的中学生的PSQI各成分得分均高于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K10得分、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以及疲劳量表-14得分与PSQI各成份及总分均呈显著相关.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之间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失眠、提高睡眠质量对于防治精神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俊平;孙彩虹;夏薇;张旭;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其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自杀态度问卷(SAQ),对随机抽取的6所高校7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对自杀者更持理解、宽容态度,大四年级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中市态度;亲子关系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歧视态度.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杀态度.结论 大学生自杀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李艳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蒙古族与日本学生1985-2005年身体形态发育趋势研究

    目的 探讨蒙古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变化情况,并与日本学生进行比较,为推测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日本学生1955-2005年的身高与体重每20 a连续变化的数据资料,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模型,从而推测对应于蒙占族学生1985-2005年身体形态发育的日本学生的形态发育年代.结果 蒙古族学生1985-2005年的身体形态发育加速化,类似于日本学生1965-1985年的水平.结论 到2010年蒙古族学生的形态发育将进入长期慢速增长阶段.

    作者:乌云格日勒;胡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咸宁市900名在校大中学生睡眠质量分析

    目的 了解咸宁市在校大中学生睡眠情况,为研究提高其睡眠质量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作为大、中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工具,对咸宁市城区900名在校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及大学生睡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报告率为24.39%,中学生为29.89%,大学生为18.57%,中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报告率明显高于大学生(P<0.01);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影响等方面.睡眠质量问题存在性别差异,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女生的睡眠质量均比男生差(P值均<0.01).在中学生中,高三年级中学生睡眠质量比高二学生睡眠质量差,高二学生睡眠质量又比高一学生睡眠质量差(P值均<0.01).结论 大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睡眠质量问题,值得广泛关注.

    作者:毛开新;刘魏伟;高鸿亮;廖瑜;李永烽;李剑;郑姿姿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金华市2006-2008年高考学生视功能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会华市2006-2008年高考学生视功能状况,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6-2008年金华市参加高考的学生117 467名测定远视力,凡裸眼视力<4.8者采用主观插片验光测定球镜屈光度,对插片后视力仍不能矫正到4.8者进行眼底检查;采用俞自萍色肓图谱进行色觉检查.结果 参加高考学生视力<5.0的比例为89.76%(105 433/117 467),<4.8的比例为82.26%(96 628/117 467).女生视力不良率(94.02%)高于男生(87.16%),重点中学学生视力不良率(95.07%)高于普通中学学生(88.85%).屈光度≤4.00 D者占视力<4.8者的比例为74.95%(72 421/96 628).视力不能矫正者(弱视)占1.13%,其中远视占83.60%.色觉障碍检出率为2.99%.近视手术人数占全体学生的比例由2006年的1.39%增加到2008年的2.86%.结论 高考学生的视功能状况与高考专业的限制之间互相影响.

    作者:许建平;许晨;倪卫子;陈根强;朱江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医科大学新生抑郁与自我和谐关系分析

    目的 研究医科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医科大学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自愿参加研究的本科一年级学生821名,其中男生284名,女生537名,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试.结果 医科大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4%;不同抑郁水平学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及自我灵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和谐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结论 不和谐的自我可能会引发个体的抑郁情绪.

    作者:赵淑娟;王卫平;张淑媛;姜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湖北省1985-2005年中学女生体质健康状况

    目的 了解湖北省城乡中学女生近20 a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制定中学生健康促进战略及中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1985年及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湖北省城乡中学女生的数据资料,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评分标准,分别计算城乡13~18岁各年龄组女生各单项指标的得分、等级及体质健康总分、等级.将2005年结果与1985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近20 a来,湖北省中学女生除下肢爆发力素质有所提高外,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女生的耐力素质及身体机能普遍下降,速度素质维持在较差的及格等级,乡村高中女生比城市女生下降更明显,乡村女生的柔韧素质普遍下降,城市高中女生的营养状况下降.结论 湖北省中学女生近20 a来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下降,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和缺乏体育活动.

    作者:万琼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所致学校拒绝的流行现况,探讨影响儿童慢性疲劳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哈尔滨市市区初、高中学校各1所,附属乡镇中学1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所学校的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卷内容包括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睡眠问题及相关症状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疲劳量表-14.结果 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总检出率为14.6%,且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学生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且慢性疲劳中学生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进行干预.

    作者:孙彩虹;夏薇;张昭;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某高校不同饮奶方式大学生牛奶不耐受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饮奶情况和不同饮奶方式对牛奶的耐受情况,为寻找合理的饮奶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从某高校抽取1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每人提供准确称量的25 g奶粉(含乳糖6.25 g),进行4次不同饮奶方式的调查.结果 早餐空腹、早餐混食、止餐混食、正餐2 h后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7.6%,23.7%,13.7%,23.7%.早餐空腹饮奶不耐受率高,正餐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6,P<0.05).结论 大学生对25 g奶粉普遍耐受,不同饮奶方式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不同.建议不要空腹饮奶.

    作者:乔蓉;曾果;汪川;付佳;黄承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上海市静安区学生肥胖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中学生肥胖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为开展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静安区2所初中、2所高中的2 111名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出生体重≥3.5 kg的占22.5%,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7.0%,22.1%;母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12.3%,3.7%,父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25.5%,6.3%,哮喘检出率为12.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15.6%,11.7%.早餐情况:1周早餐次数≤5次的占18.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1.4%,18.0%;晚餐情况:进食速度<20 min的占35.5%.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35.2%,35.8%;与2003年调查结果比较,除哮喘检出率外均有所上升;食品情况:喜欢油炸食品、肉类的分别占24.0%,39.9%,而2003年分别占71.7%,73.5%.夜宵食用情况:88.6%的学生曾经食用夜宵,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81.8%和89.1%.结论 通过干预,喜欢吃油炸食品、肉类的行为有所减少,但是大出生体重、父母亲超重肥胖、不吃早餐的有所上升.哮喘、进食快等危险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晚间适量食用低脂夜宵对长时间作业的学生顶防肥胖足有保护作用的.

    作者:郭亚文;姜庆五;高洁;陈毅琼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北京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比较

    目的 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的差异,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实证性依据.方法 选用自尊量表、儿童行为核查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市46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和460名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问题行为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女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非独生子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积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消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女.结论 中学生中独生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非独生女更容易表现出亲和行为;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作者:安芹;贾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温州市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07年温州市各县(市、区)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资料进行汇总.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07年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176起,报告发病数9 709例.其中传染病疫情142起,报告发病数8 667例,分别占总数的80.68%和89.23%;传染病疫情明显多于食物中毒事件.农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144起)明显多于市区(3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是小学,以3-6月和9-12月为高发月份.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发场所,农村为多发地区.教育和卫生部门应予以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作者:周祖木;魏晶娇;林丹;项方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睡眠问题中学生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的对照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睡眠问题中学生的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注意力的特征,为改善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对27名有睡眠问题的中学生和27名正常中学生进行视听整合连续操作测验(IVA-CPT).结果 睡眠问题中学生视、听觉注意力商数和视觉反应控制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问题中学生听觉反应控制商数低于对照组中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问题中学生存在较差的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注意力不足.应加强对睡眠问题中学生的关注,避免影响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作者:孙彩虹;夏薇;张旭;周雪;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营养教育对预防儿童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背养教育对改善少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干预作用,为制定中小学生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乌鲁木齐市选择中、小学各2所,以小学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营养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测定血红蛋白评价营养教育的干预效果.结果 营养教育组所有年龄段学生营养知识、营养相关态度、良好膳食行为和血红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或自身相比均有著提高(P值均<0.05);但初中生和高中女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儿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强化营养教育,积极推广食物强化和学生营养餐,是降低儿童少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根本措施.

    作者:葩丽泽·买买提;乔万成;王辉;张俊;刘利红;阿斯娅·阿西;米娜瓦儿·安尼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校和地方艾滋病防控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从当前我国艾滋病(AIDS)的传播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Ⅸ高流行的态势来看 [1],高校并非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火区;就我心近艾滋病发生率的数字统计来看,高校也处在警戒值之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性传播所占比例高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要误认为艾滋病与纯沽的大学校园相距遥远,而是要肩负起责任和义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筑一道坚强防线,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袭大学校园,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处于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河池学院及其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及辖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防治工作.以下对构建高校和地方艾滋病预防控制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体会进行综述.

    作者:熊翠欢;卢康智;韦劲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宣城市106名聋哑学生生长发育及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特别关爱和支持.宣城市特教中心是一所针对聋哑学生进行教育的特殊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12名,其中6~22岁的学生106名.为了解宣城市特教中心聋哑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宣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12月对特教中心的在校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现将体检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程育慧;覃德芹;章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