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庚;唐锡麟
目的 评价背养教育对改善少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干预作用,为制定中小学生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乌鲁木齐市选择中、小学各2所,以小学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营养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测定血红蛋白评价营养教育的干预效果.结果 营养教育组所有年龄段学生营养知识、营养相关态度、良好膳食行为和血红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或自身相比均有著提高(P值均<0.05);但初中生和高中女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儿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强化营养教育,积极推广食物强化和学生营养餐,是降低儿童少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根本措施.
作者:葩丽泽·买买提;乔万成;王辉;张俊;刘利红;阿斯娅·阿西;米娜瓦儿·安尼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医科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医科大学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自愿参加研究的本科一年级学生821名,其中男生284名,女生537名,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试.结果 医科大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4%;不同抑郁水平学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及自我灵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和谐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结论 不和谐的自我可能会引发个体的抑郁情绪.
作者:赵淑娟;王卫平;张淑媛;姜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中学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及态度,为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西安市6所中学352名教师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教师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和非预防方法还存在一定误解.91.8%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嘲笑、歧视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但仍有26.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被隔离;35.2%的教师表示不愿意跟患有艾滋病的同事或学生一起工作和学习.结论 应加强西安市中学教师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非预防方法的相关知识.
作者:计文婧;张志宝;王学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自2009年3月墨西哥、美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后,疫情迅速在全球较大范围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09年6月11日将此次流感大流行级别提高到6级.我国自2009年4月30日起已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某工商大学校医院自9月17日-10月8日共收治发热病人多例,其中6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经综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将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朱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江都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江都市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8年江都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起,均为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以12月至次年3月为高峰(计15起),占75.0%;事件起数与发病人数均以小学居多,分别占70.0%和90.4%.从首例发病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15 d,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1 d;首例发病到信息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相关系数为0.555(P<0.05).结论 江都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传病为主,但疫情报告时间滞后,应加强监测、及早报告,以便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
作者:刘剑;赵万怀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口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1-3].为了解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及影响程度,为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教育管理、探索教育创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课题研究对某高职护理专业856名女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邢华燕;何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肥胖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为开展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静安区2所初中、2所高中的2 111名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出生体重≥3.5 kg的占22.5%,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7.0%,22.1%;母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12.3%,3.7%,父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25.5%,6.3%,哮喘检出率为12.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15.6%,11.7%.早餐情况:1周早餐次数≤5次的占18.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1.4%,18.0%;晚餐情况:进食速度<20 min的占35.5%.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35.2%,35.8%;与2003年调查结果比较,除哮喘检出率外均有所上升;食品情况:喜欢油炸食品、肉类的分别占24.0%,39.9%,而2003年分别占71.7%,73.5%.夜宵食用情况:88.6%的学生曾经食用夜宵,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81.8%和89.1%.结论 通过干预,喜欢吃油炸食品、肉类的行为有所减少,但是大出生体重、父母亲超重肥胖、不吃早餐的有所上升.哮喘、进食快等危险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晚间适量食用低脂夜宵对长时间作业的学生顶防肥胖足有保护作用的.
作者:郭亚文;姜庆五;高洁;陈毅琼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中学生情感、躯体虐待现况及流行特征.为相关机构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合肥市选取5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共76个班级3 79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情感、躯体虐待情况.结果 有81.1%的学生报告发生情感虐待,55.1%的学生报告发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在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小同学习成绩及父母是否吵架或打架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学生情感和躯体虐待较为普遍.应加强对虐待问题的重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志华;郝加虎;张秀军;杨林胜;黄芬;程慧;孙业桓;陶芳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相关指标与肥胖的关系,为中小学生肥胖早期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北京市海淀区3所中学2所小学1268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成分测量,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采用均数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影响后,儿童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去脂肪体重、基础代谢率、身体总水分与BMI呈高度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8,0.919,0.740,0.665,0.740(P值均<0.01),电阻抗与BMI呈高度负相关(r=0.708,P<0.01);体成分相关指标值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身体脂肪量及腹部脂肪均值大于男生,男生蛋白质和肌肉量均值大于女生,男、女生肥胖组与正常组的体成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存在差异.用体成分测量判定儿童肥胖的体脂百分含量可能更具准确性.
作者:邬盛鑫;马受良;马军;马君义;郭春家;杨巧玲;安康;方新林;张平;凌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为改善中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按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共抽取有代表性学校11所中学生3 975人.采用 Kessler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量表(K10)、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调查表调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的调查.采用疲劳量表-14调查中学生疲劳现况.结果 随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PSQI各成分的得分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9.7%中度抑郁心境的中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约51.2%重度抑郁心境者有睡眠质量问题.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者PSQI各成分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和无自杀企图者.34.1%有自杀意念和40.5%有自杀行为的中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而有自杀行为的中学生的PSQI各成分得分均高于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K10得分、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以及疲劳量表-14得分与PSQI各成份及总分均呈显著相关.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之间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失眠、提高睡眠质量对于防治精神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俊平;孙彩虹;夏薇;张旭;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讨睡眠问题中学生的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注意力的特征,为改善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对27名有睡眠问题的中学生和27名正常中学生进行视听整合连续操作测验(IVA-CPT).结果 睡眠问题中学生视、听觉注意力商数和视觉反应控制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问题中学生听觉反应控制商数低于对照组中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问题中学生存在较差的反应控制力和持续注意力不足.应加强对睡眠问题中学生的关注,避免影响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作者:孙彩虹;夏薇;张旭;周雪;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所致学校拒绝的流行现况,探讨影响儿童慢性疲劳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哈尔滨市市区初、高中学校各1所,附属乡镇中学1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所学校的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卷内容包括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睡眠问题及相关症状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疲劳量表-14.结果 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总检出率为14.6%,且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学生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且慢性疲劳中学生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进行干预.
作者:孙彩虹;夏薇;张昭;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的差异,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实证性依据.方法 选用自尊量表、儿童行为核查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市46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和460名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问题行为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女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非独生子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积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消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女.结论 中学生中独生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非独生女更容易表现出亲和行为;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作者:安芹;贾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与工科院校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的差异,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某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进行睡眠状况调查.结果 医学院校在校生睡眠质量比工科类院校差,睡眠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医学院校学生的睡眠效率较优,催眠药物的使用相对较少,但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障碍等方面都较工科类院校学生差.结论 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应引起关注,但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学习由于负担情况不同,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也有所不同,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韦成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黑龙江在校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中学生的心身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黑龙江省3 975名中学生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进行相天因素分析.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8.2%,且不同年级、不同城市学生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及PSQI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中生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和PSQI总分高于初中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及PSQI总分在不同城市学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中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所在年级、父母足否经常吵架、足否经常与父母交流、受欺侮的经历、父母及自己对学习的满意度、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自评健康状况等.结论 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
作者:夏薇;孙彩虹;黄俊平;周雪;梁爽;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湖北省城乡中学女生近20 a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制定中学生健康促进战略及中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1985年及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湖北省城乡中学女生的数据资料,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评分标准,分别计算城乡13~18岁各年龄组女生各单项指标的得分、等级及体质健康总分、等级.将2005年结果与1985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近20 a来,湖北省中学女生除下肢爆发力素质有所提高外,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女生的耐力素质及身体机能普遍下降,速度素质维持在较差的及格等级,乡村高中女生比城市女生下降更明显,乡村女生的柔韧素质普遍下降,城市高中女生的营养状况下降.结论 湖北省中学女生近20 a来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下降,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和缺乏体育活动.
作者:万琼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减少或避免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爆发与流行,平顾山市湛河区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行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后,该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现将该区2008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任宏伟;陈胜利;杨建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足够的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绪、行为、认知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近年来,睡眠障碍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常见,儿童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儿童睡眠障碍,改变儿童睡眠现状,本文就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现况、认知行为改变、影响因素以及防治进展简要概述如下.
作者:武丽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者总数居全球第2位 [1].而在校中学生是结核病的好发人群.为关注中学生的健康素质,笔者于2004-2008年对开化县在校的中学生进行了全面筛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其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自杀态度问卷(SAQ),对随机抽取的6所高校7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对自杀者更持理解、宽容态度,大四年级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中市态度;亲子关系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歧视态度.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杀态度.结论 大学生自杀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李艳兰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