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环境满意度评价

杨晓忠;周恒忠

关键词:心理学, 医学, 问卷, 学生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就业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评价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和感受,对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身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学习综合能力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学习综合能力,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质调查量表评定儿童的气质类型,再分别抽取4种气质类型儿童各10名进行学习综合能力测试,包括智力测验、学习障碍筛查、学习适应性测验、厌学情绪测定等.结果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智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学习障碍筛查总分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某些分项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学习适应性方面,抑郁质儿童身心健康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厌学情绪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质与智力没有决定性关系,但它影响智力活动和能力表现的特点及方式.

    作者:吴汉荣;陈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淮南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成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相关疾病患者,其Hp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绝大多数儿童均有短暂或持续存在的Hp感染,感染的高发年龄在10岁左右.

    作者:胡友莹;王克霞;张荣波;汪宗;胡素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哈尔滨市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比较

    目的探讨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及其差异,为儿童个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对哈尔滨市城乡7~12岁的学龄儿童共1 789名进行个性测试与评价.结果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类型特征分布有明显差异,城市儿童外向和倾向外向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儿童,而农村儿童内向和倾向内向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结论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明显不同,城市儿童个性特征多倾向于外向,而农村儿童多倾向内向.

    作者:武丽杰;刘爱书;李志贤;夏薇;孙彩虹;陈素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邯郸市区2004 年入托幼儿的营养状况

    目的了解邯郸市区入托前体检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为制订幼儿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7~9月对邯郸市入托前体检的2~5岁幼儿2 228名测量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及血脂,以肥胖、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消瘦、贫血率、血脂异常检出率判断幼儿营养状况.结果被调查幼儿中,贫血率高,达21.27%;其次是低体重率(3.86%)、发育迟缓率(2.65%),肥胖率为2.47%,血脂异常率为1.93%,消瘦率0.58%.结论邯郸市区2~5岁幼儿存在严重营养不良现象,尤其贫血、低体重检出率较高,肥胖和血脂异常问题也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家庭及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

    作者:程书珍;刘恒;王晓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蒙古达斡尔族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状况

    为了解达斡尔族地区城镇中、小学生贫血情况,笔者于2004年10~11月,对达斡尔族聚居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4所中学、5所小学的达斡尔族学生进行了贫血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刘延明;刘宝龙;金绍杰;李兆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蚌埠市2004年高中生危险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蚌埠市高中生危险行为的变化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10所中学60个班级的3 251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获有效问卷3 044份.对其意外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药物使用、性行为、饮食行为、锻炼行为和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并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3%的学生从不或很少遵守交通规则,13.2%的学生有打架行为,4.1%的学生曾离家出走,1.5%的学生曾有过自杀行为,被老师体罚过的学生占43.0%;23.4%学生曾经吸烟;72.0%的学生曾经饮酒;11.2%的学生曾去过迪厅或舞厅跳舞;有1.2%的学生曾使用过摇头丸;2.4%的学生曾发生过性行为;34.6%的学生认为自己稍胖或很胖;41.9%和69.3%的学生每天吃水果和蔬菜次数≥1次,47.6%的学生每天喝牛奶≥1杯;40.7%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12.1%的学生调查前1周上网≥3 d.多数意外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药物使用、性行为、锻炼行为和上网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结论多数吸烟、药物使用、性行为、上网行为发生率2004年高于2002年,而意外伤害行为和锻炼行为发生率2004年低于2002年.

    作者:张建军;李杭建;董永超;朱明军;乔国维;龚庆春;孔繁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研究

    目的了解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为早期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某少年管教所的218名16~18岁未成年犯为研究组,随机抽取274名16~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其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高中生组相比,未成年犯的个性具有神经质(N)分和精神质(P)分高,而掩饰性(L)分低的特点;与不同人群相比,内外向倾(E)分没有统一的趋势.结论未成年犯的人格具有偏离正常人群的倾向.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于承良;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甘肃省与全国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甘肃省与全国汉族大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甘肃汉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总体状况,为提高甘肃汉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和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制定甘肃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作者:郝招;张正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与态度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与态度,为大学生的食品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 0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4.0%的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有不同程度的了解;40.1%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营养价值更高;39.9%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有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等作用;34.0%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中含有的细菌与病毒等基因会对人体有害;63.5%的学生赞成在中国推出转基因食品,并希望加快发展速度;75.7%的学生认为应制定完善的管理法规,并给转基因食品贴上明确的标签.结论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缺乏认知,应加强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教育.

    作者:蔡玲;林汉生;杨丽;夏苏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医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了解医学生营养知识、营养状况、饮食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相关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同济医学院329名大学生,采用体质量指数评价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同时对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营养不良率为21.28%,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超重和肥胖率为2.12%.医学生有较强的健康意识,营养知识处于良好水平,但仍然存在不吃早餐等不良饮食行为.营养知识、营养状况、饮食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结论应从加强营养教育和提高学校餐饮质量等方面着手,以进一步改善医学生的营养状况.

    作者:武颂文;杨年红;王重建;许明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399名理科、文科和医科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男女大学生有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医科大学生年级间的未分化性度取向及文科大学生年级间双性化、未分化性度取向的构成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文科三年级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高,未分化比例低.结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

    作者:任伯绪;张晓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班级活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目的探索班级活动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为制定心理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班级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团体辅导,活动前后采用SCL-90量表测试学生各因子分及总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活动开始前,实验班各因子分水平比对照班高,其中有4项因子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活动结束后,实验班每项因子得分都比活动前得分低,其中7项因子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班活动前后测查结果只有强迫因子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与对照班活动后测查结果在抑郁因子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分2个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班级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很明显的效果.

    作者:黎敏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家庭环境与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与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的关系,为儿童期性虐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学院18岁以上的701名女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儿童性虐待的报告率高于核心家庭,父、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有不良嗜好、体弱多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女童也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环境在儿童期性虐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段亚平;李长山;孙言平;孙殿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济南市青少年日常饮食和体力活动状况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日常饮食行为、体力活动及对体重所持的态度,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制定青少年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中心制定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山东省不同类型学校3 235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吃早餐的学生不到总体的50%,膳食中油炸食品所占比例较大;甜食摄入女生多于男生,初中生饮用甜饮料多于大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初中、高中和职专学校学生多于大学和大专学生,男生多于女生;课外学习负担以初中生为严重;对自己是否肥胖的关注度均为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为减肥而控制体重的职专和高中生所占比例较高.结论应尽快建立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网络,统一指标和评价标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作者:杨育林;徐留臣;闫静弋;吕实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吉林大学女教职工乳腺疾病普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高校女性教职工常见乳腺疾病患病情况,为今后开展乳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吉林省乳腺疾病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对吉林大学5 134名女教职工进行了乳腺疾病普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续哲莉;边学海;宋昌龙;徐为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百色市不同民族小学生伤害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民族小学生伤害常见类型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伤害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对百色市1 155名不同民族小学生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百色市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9.1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5.813,P=0.000);不同年龄组学生伤害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1.327,P=0.000),其中五六年级小学生发生率高(54.41%);壮族、瑶族、其他民族学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108,P=0.044).前5位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16.19%)、碰伤(7.10%)、刀割伤(4.16%)、动物咬伤(2.94%)和硬物击伤(1.39%).结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面临伤害的严峻挑战,应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谭盛葵;吴琪俊;马迎教;蒙仕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某高职院校医学生对自杀的态度

    自杀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1 000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1].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在世界上是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作者:夏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护理本科新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新生考试焦虑状况,为考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SRITA)对140名护理本科新生进行测查.结果女生SRITA总分及担心他人评价、担心损害自我形象、担心未来前途、身体反应、一般性焦虑5个分量表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之间在考试焦虑程度存在差别,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考试焦虑程度对学习成绩有影响(F=9.62,P<0.001).结论护理本科新生存在较严重的考试焦虑,且女生更容易出现问题性焦虑.

    作者:杨秀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初中生人格、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研究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7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有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征,自责应对方式,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结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时既要采取综合措施,又要突出重点.

    作者:姬成伟;王芳芳;孙志华;王祝欣;任晓卫;杨名;秦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校园安全与中小学生伤害现况

    1992年由同济医学院刘筱娴教授主持,卫生部妇幼司和国际儿童基金会联合在我国5个妇幼卫生项目县进行0~14岁儿童伤害死亡调查,1995年首次报道了我国青少年伤害死亡的调查结果[1].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