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娜;陈振业
目的 了解医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况及需求,评价健康教育讲座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医学低年级学生,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相同问卷,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但部分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结论 健康教育讲座对在校医学生具有适应性、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
作者:裴泓波;李莹;杨坚;苏峰;贺琴;徐吉哲;刘立荣;胡晓斌;屈燕;殷小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身体成分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以便为肥胖儿童体重控制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儿童约10名,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成分.结果 肥胖儿童身体成分中的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实测值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值均<0.05).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在四肢和躯干分布的差异较体重正常儿童小.肥胖儿童腹部脂肪百分比和臀部脂肪百分比的比值高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男生该比值除8岁组外均超过1,而肥胖女生仅有9岁和13岁组该比值超过1.结论 肥胖儿童脂肪组织与去脂肪组织含量、比例和分布与体重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在进行儿童体重控制中,需要考虑儿童身体成分特点和年龄趋势.
作者:马军;冯宁;张世伟;潘勇平;黄永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高中学生人际间暴力的现状、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校园暴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86名珠海市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学生在12个月内,有286人遭受人际间暴力,总发生率为48.81%,其中语言暴力占44.82%,躯体暴力占38.22%,性暴力占16.96%.年龄相仿的同校男生是主要的施暴者,其次为教职工;校外是主要的施暴场所,其次是校内;主要的施暴原因是无缘无故即兴所为,其次与恋爱有关;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从无到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均存在.报复是主要的应对方式.同学是主要的倾诉对象.男生、学习差、本地户口、家庭结构不完整、激惹他人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珠海市职业高中学生人际间暴力问题严重,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作者:覃思;王声湧;戴文灿;梁小冬;陈琦;朱克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门的开放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性意识、性成熟已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为探讨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范围和教育模式,笔者对南京市东方艺术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共97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姬春;冉建玲;孙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在传染病疫情控制中,疫情报告时限至关重要.近年来,学校疫情报告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染病疫情的控制处理[1].如何缩短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影响因素,为建立日常管理办法,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龚健;董柏青;黄运能;邓群;吴国祯;欧远荣;梁大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城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该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2 013名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贫困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各因子平均分以及中度症状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量表平均分与非贫困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困学生更需要心理卫生服务.
作者:肖汉仕;苏林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张家口市区小学生超重、肥胖情况,为小学生原发性肥胖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张家口市7~12周岁3 043名儿童,分别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和肺活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肺活量指数.应用BMI法筛查超重和肥胖儿童.结果 张家口市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7%和10.15%.其中,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3.2%和9.9%,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9%和7.1%,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P<0.01).超重、肥胖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儿童的肺活量>正常体重儿童(P<0.01),而肺活量指数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儿童(P<0.01).结论 张家口市男童肥胖的发展趋势较为突出.提示及早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有助于心肺功能的发育.
作者:常晓彤;董明纲;吴健翎;王振辉;徐志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4所大学1 215名在校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结果 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及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15.37±4.09)、(15.27±2.74)分,不同专业及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有较强的健康饮食意识,愿意接受更多的知识,改正不良的饮食行为.结论 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合理膳食行为的形成.
作者: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林锦全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胜利油田2~13岁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儿童血铅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胜利油田2~13岁儿童3 419名进行血铅测定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同时对商业区和生活区幼儿园的水、空气、食品、灰尘、玩具及儿童手表面铅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57.54 μg/L,血铅值≥100 μg/L的检出率为13.02%,血铅值≥200 μg/L的检出率为1.14%.油田基地商业区儿童血铅平均值为58.69 μg/L,明显高于生活区和外围地区.男童血铅平均值60.85 μg/L明显高于女童血铅平均值53.75 μg/L(P<0.01).与儿童血铅水平相关的因素有不良卫生习惯(啃咬手指、玩具,洗手不认真等)、偏食(喜食皮蛋、膨化食品、罐装饮料,不喜欢吃蛋、奶等高钙食品)及居住环境污染等.结论 应重视对儿童血铅水平的控制,积极防治铅中毒.
作者:孙立臣;鲁京浦;宋淑敏;孙淑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WHO倡导的自我药疗(self-medication)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据调查,我国只有17%的人健康意识较强.非处方药是指可以不需要医生的处方,自己能到药店购买的药物.我国实施药品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自我用药.但是,群众在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时,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学者呼吁,在学生中进行非处方药知识教育[1].笔者通过对大学生非处方药的认知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非处方药的认识程序,以便制定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药疗水平.
作者:黄爱君;李雪芹;饶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公共场所,其卫生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成为传播疾病的场所.为了解钦州市中小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加强对中小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防止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确保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笔者于2005年4-5月进行了卫生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宁世仁;黄秀清;庞一平;黎起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蛋白质和糖类摄入增加,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量减少等原因,使儿童青少年肥胖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为了解百色市右江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状况,为营养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现将2004年右江区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上海校园公用饮水机水质及饮水机消毒后出水微生物含量变化规律,为控制桶装饮用水二次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R2A Agar培养基培养,结合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结果 校园饮水机消毒1~2个月后就有微生物指标超标现象.2个学校饮水机出水中总菌的合格率分别为84.62%和71.43%,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分别为53.85%和42.86%.结论 饮水机消毒1~2个月后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微生物污染超标现象.
作者:白晓慧;戈志坚;邢一;范新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长沙市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六年级小学生485名,进行学习能力倾向测验,并调查其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等养育方式均与学习能力倾向相关,而这些影响在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应根据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张汾染;赵淑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农村欠发达地区初中学生艾滋病(AIDS)认知状况,以指导农村中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宜春市袁州区农村初三学生1 30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获得AIDS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平均为80.61%);仅有19.39%和14.60%的学生分别回答愿意接触艾滋病患者和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同班上课;对AIDS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平均为9.33%,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平均得分为(3.81±1.41)(满分为8分),男生平均得分为(3.92±1.46),女生平均得分为(3.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P<0.05).结论 应尽快在农村中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
作者:张思明;李松柏;施少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广东籍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状况,为开展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学院639名大学生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广东籍大学生真菌镜检阳性率为55.4%,培养阳性率为43.7%.菌种分布分别为皮肤癣菌178株(27.9%),酵母菌93株(14.6%),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5%(86/93);霉菌8株(占1.3%).男、女生真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癣菌和酵母样菌的阳性率男生分别为43.7%,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为1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真菌的镜检阳性率(61.2%~63.4%)高于秋冬季(45.9%~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四季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省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皮肤癣菌感染所占比例高,春夏季是足部真菌感染的高峰期.
作者:李波;甘春葆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医学专科学校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探索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西安市2所医学专科学校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2名医学专科生中,网络成瘾者69名,网络成瘾率为9.69%.网络成瘾率男生高于女生,城镇来源学生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上网主要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月收入高、单亲家庭、不民主的教育方式、与父母交流少可能是网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别、生源、上网目的及家庭因素有关,应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高飞;李宇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现状,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对3所院校2 010名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 在大学生中,男生上网率(95.94%)明显高于女生(79.93%)(P<0.01),大一年级学生上网率明显低于其他年级(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4.17%,男生(16.73%)明显高于女生(6.65%)(P<0.01).家庭因素中,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和睦程度及每月零用钱与网络成瘾率有关(P<0.01).网络成瘾者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全身颤抖、视力减退、眼红流泪、头晕头痛、轻生念头、烦躁不安、闷闷不乐、情绪亢奋、影响学业、人际关系和他人抱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成瘾者(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对大学生的社会功能、身心健康已产生明显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姚应水;高尘;周访华;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视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给患者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近年来, 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发生年龄提前,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1995年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与1985年相比,低年级的视力低下者中,近视比例增加.目前,全国弱视儿童约有2 000万,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病率为25%~35%.为了解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农村小学生的近视情况,探寻影响农村小学生视力低下的原因,以便为早期近视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6月对甘肃省部分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司宏宗;王爱国;格鹏飞;Albert Park;胡之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各类学校突发卫生事件的报告及时性与现场处置情况,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类学校突发卫生事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4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与福建省文件传输协议(FTP)监测系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 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不够平衡,有些地市报告工作不够理想;FTP方式是目前的主要报告途径,占各类报告途径的78.02%(71/91);传染性疾病类是各类学校突发公卫事件的主要类型,占89.01%(81/91);春秋两季是学校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的好发季节.结论 应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保健部门督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及时性.
作者:陈武;欧剑鸣;蔡少健;陈彩粼;洪荣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