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霉素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MMP-2、9降低CD44+/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尹燕雪;李传伟;于爱莲;李玲玉;曹露;王学春

关键词:乳腺肿瘤, 乳腺癌干细胞, CD44+/CD24-/low表型干细胞, 盐霉素, 迁移能力, 侵袭能力
摘要:目的 分析盐霉素对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通过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收集两种细胞,对其CD24、CD44标志物进行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 +/CD24-/low亚群细胞的比例;盐霉素培养MCF-7细胞株和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MTT法筛选出引起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细胞凋亡低于IC50的浓度;Transwell技术检测MCF-7和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筛选出的浓度诱导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以排除盐霉素对该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Transwell技术检测该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MMP-2、MMP-9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CD44+/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和有血清培养中的比例分别为(86.93±0.53)%和(19.98±0.62)%(P<0.01),CD44 +/CD24+表型细胞的比例分别是(12.68±0.59)%和(79.90±0.57)% (P<O.01);MTT法筛选出低于IC50的浓度是1、3、5、7μmol/L;Transwell技术检测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高于MCF-7细胞株,并随盐霉素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MMP-2、MMP-9蛋白水平下调(P<0.01).结论 盐霉素可能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下调MMP-2、MMP-9蛋白水平,从而降低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间叶性软骨肉瘤2例并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2例经外科治疗的甲状腺MC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行常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 ~ 31岁,均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肿瘤位于甲状腺被膜内似有完整包膜,光镜下表现为典型的双向分化特征,分别由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的原始小细胞及分化相对成熟的软骨小岛构成,后者伴钙化.免疫表型:原始间叶细胞vimentin、CD99、collagenⅡ均阳性;软骨样细胞S-100蛋白阳性;软骨区域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 甲状腺MC临床极其罕见,具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需与伴软骨化生的甲状腺未分化癌、非典型腺瘤及有软骨成分的癌肉瘤鉴别.预后可能有别于其他部位的MC,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岳振营;董艳光;田昭俭;徐滨;李文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Wolffian附件肿瘤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Wolffian附件肿瘤(Wolffian adnexal tumor,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 对3例WA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25、49及55岁,肿瘤分别位于后腹膜、左侧输卵管系膜及右侧卵巢.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性或筛网状分布,弥漫实性区可见成片稍肥胖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及紧密排列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罕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样物质.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CKpan、vimentin、Calretinin均阳性,CD99阳性1例,α-inhibin阳性2例,PR、CK7、EMA均阴性.结论 WA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作者:常玉清;侯英勇;何德明;黄英杰;陈海仁;杨海涛;徐文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gr5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富含酪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子宫颈上皮、42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79例CSCC组织中Lgr5蛋白的表达,分析Lgr5表达与C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Lgr5在CS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上皮(P<0.01)和CIN(P <0.05).Lgr5表达与CSCC肿瘤分化程度(P<0.05)和FIGO分期(P<0.05)有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无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SCC中Lgr5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Lgr5低表达者(P<0.05).结论 Lgr5在CSCC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Lgr5可能参与CSCC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CSCC生物学行为的辅助指标.

    作者:江晓红;张燕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检测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培养上清中miRNAs的表达谱

    目的 检测不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水平在人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微小RNAs(miRNAs)的表达,初步筛选与HER-2表达相关的miRNAs表达谱.方法 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稳定转染HER-2的MCF-7(MCF-7/HER-2),分别收集2株细胞的培养上清,利用miRNAs芯片技术检测其miRNAs的表达,并与MCF-7和MCF-7/HER-2细胞中miRNAs表达谱进行对比.结果 细胞培养上清中筛选138种与HER-2相关的miRNAs,较正常MCF-7细胞上调86个,下调52个.与细胞中筛选的miRNAs对比,同时上调与下调各有7种;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上调而在细胞中下调的有1种;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下调而在细胞中上调的有7种.结论 不同HER-2水平的人乳腺癌细胞外泌miRNAs存在差异性表达.

    作者:江冬瑞;王弦;吴正升;许成辰;闫红;韦丽;秦蓉;吴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淋巴结转移密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密度与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转移密度分为ND> 40组、ND =0组和ND≤40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密度评价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ND> 40组、ND =0组和ND≤40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密度提供良好的分层意义,ND >40组Ⅲ期乳腺癌与Ⅳ期乳腺癌预后无差异(P =0.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密度、TNM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及pN分期均与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密度是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标准,ND> 40组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李世君;王月华;常苗苗;赵蒙;王学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腺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甲状旁腺腺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光镜观察,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甲状旁腺腺瘤通常界限清楚,分叶状或结节状.瘤细胞主要呈实性片状、条索状、滤泡状或微囊状排列.间质通常有纤细的血管网.肿瘤部分区域可以发生纤维化、出血、梗死及囊性变.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NF、NSE、Syn、CgA.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是相对少见的良性肿瘤,应与其他类型的甲状腺肿瘤进行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李红;朱伦;李跃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胰腺罕见碰撞癌:胰头黏液腺癌合并胆总管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

    患者男性,66岁,1个月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呈浓黄色,伴发热,无明显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于当地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示壶腹部占位伴胆总管上端扩张.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15年1月6日来我院就诊,以壶腹部占位性病变收住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血总胆红素33.5 μmol/L、直接胆红素24.2μmol/L.患者因梗阻性黄疸于2015年1月9日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见十二指肠主乳头开口呈绒毛状,乳头口见血性液体流出,X线示胆总管内见充盈缺损,胆总管扩张,胆总管近乳头处狭窄,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出大量脓性及血性胆汁及少量胆泥,置入鼻胆管引流.经抗炎处理局部炎症减轻后,患者于2015年1月21日接受胰十二指肠胆囊切除术治疗.术中在胰头近壶腹部触及一肿物,大小3 cm×2cm×1 cm.

    作者:韩换;何妙侠;陶立阳;胡蓉蕾;郑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57岁,左腮腺区见一蚕豆大无痛性肿块1年,近半年肿块迅速增大,于2014年10月入院.专科检查:颌面部外形不对称,左侧耳垂下及下颌角上方可触及直径约3 cm质硬肿块,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口腔黏膜无破溃.CT示腮腺区肿块,大径2.5 cm,颈部及颌下多发小淋巴结.术中见肿块位于腮腺浅叶,境界清楚,面神经未见侵犯;行左侧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

    作者:王志强;胡利兵;方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盐霉素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MMP-2、9降低CD44+/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目的 分析盐霉素对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通过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收集两种细胞,对其CD24、CD44标志物进行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 +/CD24-/low亚群细胞的比例;盐霉素培养MCF-7细胞株和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MTT法筛选出引起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细胞凋亡低于IC50的浓度;Transwell技术检测MCF-7和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筛选出的浓度诱导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以排除盐霉素对该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Transwell技术检测该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MMP-2、MMP-9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CD44+/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和有血清培养中的比例分别为(86.93±0.53)%和(19.98±0.62)%(P<0.01),CD44 +/CD24+表型细胞的比例分别是(12.68±0.59)%和(79.90±0.57)% (P<O.01);MTT法筛选出低于IC50的浓度是1、3、5、7μmol/L;Transwell技术检测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高于MCF-7细胞株,并随盐霉素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MMP-2、MMP-9蛋白水平下调(P<0.01).结论 盐霉素可能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下调MMP-2、MMP-9蛋白水平,从而降低CD44 +/CD24-/low表型乳腺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尹燕雪;李传伟;于爱莲;李玲玉;曹露;王学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常见HR-HPV各型在子宫颈组织中致癌能力的评估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es,HR-HPV)各型与子宫颈病变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诊断结果为45例非子宫颈上皮内瘤变(non-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NSIL)、4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4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8例子宫颈癌(squamous cervical cancer,SCC)的子宫颈活检组织蜡块进行HPV及E6/E7 mRNA的检测,分别应用PCR-反向杂交法、支链DNA技术(Quantivirus冷光仪)检测.结果 HPV 16在NSIL、LSIL、HSIL、SCC中感染率依次22.22%、21.43%、47.50%、62.50%,呈逐渐递增趋势(P=0.007);单一感染时,HPV 16的E6/E7 mRNA拷贝数依次是1 425.76、3 747.25、1 325.98、86 015.36,与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0.028);多重感染时,HPV 16伴其它HPV感染组在NSIL、LSIL、HSIL、SCC中的E6/E7 mRNA拷贝数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而其它HPV(不包括HPV 16)感染组表达的mRNA拷贝数与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 =0.044).结论 HPV 16与子宫颈病变进展的关系为紧密;在所有HR-HPV中HPV 16的致癌能力强.

    作者:吕秀芳;宋晓霞;贺慧;徐继跃;孔令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肺隔离症合并肺吸虫感染1例

    患者女性,因摔倒后入院体检,一般状态佳,曾食用生河虾、蟹.右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呼吸音稍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未见其他明显的阳性体征.血常规、生化常规无特殊.X线示:两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左侧心影后方横隔上方见类圆形致密影,余肺均未见明显异常致密影,心脏大小形态正常,两侧膈顶光整,两侧肋膈角锐利.胸部CT:胸廓两侧对称,左肺下叶基底段可见片状阴影,边界清,呈明显分叶(图1).

    作者:徐亮;黄述斌;李松梅;王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脊索样脑膜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脊索样脑膜瘤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患者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脊索样脑膜瘤中男性3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40 ~ 74岁,中位年龄51.7岁.6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物模糊.MRI示T1加权像上等信号,T2加权像上稍高信号.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小梁状或条索状,间质内富含嗜碱性黏液的脊索样区域及局灶性典型脑膜瘤区域.PAS染色可见细胞质内外中性黏多糖.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EMA、PR均阳性(7/7),部分D2-40(4/7)、S-100蛋白(2/7)、CK阳性(2/7),GFAP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3% ~ 10%.7例脊索样脑膜瘤中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另5例未复发.结论 脊索样脑膜瘤为少见的脑膜上皮肿瘤,属于WHOⅡ级,行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与脊索瘤、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鉴别.

    作者:张安莉;孙思柏;丁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STAT3、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及β-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50例HCC、10例癌旁肝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及10例肝血管瘤标本中正常肝组织的STAT3蛋白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STAT3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10%、40%及0,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β-catenin 在上述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20%、30%及0,阳性表达亦主要位于细胞质.STAT3及β-catenin在上述各类组织中阳性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HCC中STAT3表达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AFP、病理分化程度及是否具有脉管癌栓等因素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中STAT3与β-catenin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0.001).结论 STAT3及β-catenin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二者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王凡夫;熊茂明;曹立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D68和CD206阳性巨噬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浸润及对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癌间质中CD68+和CD20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72例乳腺癌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68和CD206的表达,比较CD68+ TAMs和CD68+/CD206+ TAMs浸润密度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CD68+ TAMs和CD68 +/CD206+ TAMs在乳腺癌的浸润密度均较良性病变组织升高(P均<0.000 1);CD68+/CD206+ TAMs高密度表达分别与肿瘤直径增大、淋巴结分期及临床分期增高等有关(P <0.000 1,P=0.007,P<0.000 1).CD68 +/CD206+TAMs高密度浸润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较低密度浸润组降低(P =0.013,P=0.003).结论 CD68+ TAMs和CD68 +/CD206+ TAMs在乳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浸润密度,CD68 +/CD206+ TAMs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潜在标志物.

    作者:吕倩;尹水平;王弦;杨枫;吴强;张瑰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ID1A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ARID1A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分泌期、孕期、简单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ID1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分泌期、孕期、简单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组织中ARID1A蛋白均呈阳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RID1A蛋白缺失率分别为8.33%(3/36)和41.51% (44/106),较不伴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显著升高,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RID1A蛋白缺失率较不典型增生显著升高(x2=13.358,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RID1A蛋白缺失率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ARID1A蛋白缺失率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子宫体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无关.结论 ARID1A蛋白缺失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对子宫内膜样腺癌进展的作用不明显.

    作者:李婷;邢宝玲;葛素梅;欧阳俊;刘孟璐;焦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18例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和40例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子宫颈小细胞癌的3年总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明确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18例子宫颈小细胞癌中位年龄39岁,40例鳞状细胞癌中位年龄47岁,小细胞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低于鳞状细胞癌(P<0.0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4%,脉管瘤栓发生率38.9%,复发率33.3%,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P<0.0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术后3年生存率为61.1%,鳞状细胞癌为92.5%,早期子宫颈小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鳞状细胞癌(P<0.05).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是影响子宫颈小细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以上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子宫颈小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相比,其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分期、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张军;刘璐斌;赵喜娃;李月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腺瘤中EGFR和IGF-1R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胸腺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受体(insu-lir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3例胸腺瘤和15例胸腺滤泡性增生组织中EGFR和IGF-1R的表达.结果 EGFR和IGF-1R在胸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8%(32/63)和55.6% (35/63),在胸腺滤泡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为0(0/15)和20% (3/15).胸腺瘤组与胸腺滤泡性增生组相比,EGFR和IGF-1R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EGFR和IGF-1R高表达与胸腺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WHO分型均无关,但与Masaoka分期有关(P<0.01).EGFR和IGF-1R在胸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r=0.270,P=0.032).结论 EGFR和IGF-1R高表达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有较密切的关系.联合检测EGFR和IGF-1R表达有助于更好地评估胸腺瘤的临床分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李文姗;余琦;李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例IDCS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IDCS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3和27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颈部淋巴结和左眼内侧球结膜.结内病变位于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呈梭形,不规则片状累及滤泡间或副皮质区;结外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弱嗜酸性,界限不清.免疫表型:S-100、Fascin均强阳性,vimentin、CD68部分阳性,CK(AEl/AE3)、EMA、CD45、CD3、CD20、CD79a、CD30、ALK、CD1a、CD21、CD23、CD35、HMB-45和SMA均阴性.结论 IDCS是一类相对较少见的侵袭性肿瘤,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形态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相关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确诊,并需排除相似疾病进行综合诊断.

    作者:李晨飞;赵武干;王冠男;李晟磊;王丰;李文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azabraud综合征1例

    目的 探讨Mazabraud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观察1例罕见Mazabrau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患者女性,23岁,左股外侧—“鸡蛋”大小肿物,呈进行性增大;影像学检查:左股中上软组织肌内囊性占位及左股骨上段髓腔内病变.软组织肌内肿块镜下为富含大量的黏液样基质,其中均匀分布形态较一致的星形、小卵圆形和短梭形细胞,细胞小、稀疏,胞质少,嗜酸性,核小而深染,细胞无异型性,也不见核分裂,间质内散在稀少的毛细血管,部分区域有纤维性包膜,与骨骼肌交界处边缘浸润横纹肌组织.黏液基质阿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CD34及SMA部分阳性.髓腔内病变镜下由增生梭形纤维组织及不成熟编织骨构成,骨小梁纤细不规则,无极性和连续性.结论 Mazabrau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散发性疾病,以肌内黏液瘤合并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为特征.

    作者:李晓琴;何欣;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腺瘤中β5t、p63和CD20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β5t、p63和CD20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观察34例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β5t、p63和CD20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β5t在A型胸腺瘤中上皮细胞呈胞质并核旁点状加强阳性(4/4);在B型胸腺瘤中呈核质阳性(20/20),其中在B1型强阳性(10/10),B2型中等阳性(4/6)、弱阳性(2/6),B3中等阳性(1/2)、弱阳性(1/2),在B1型与B2、B3型中阳性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P<0.001);在AB型胸腺瘤中呈上述两种形态(9/9).(2)p63在胸腺瘤上皮细胞中阳性率为60% ~ 100%,在A型胸腺瘤中呈大片状分布(4/4),在B1、B2、B3型胸腺瘤中分别呈散在分布(10/10)、簇状或小片状分布(6/6)、大片状分布(2/2).(3)CD20在A和AB型胸腺瘤上皮中呈局灶阳性(4/4、8/9),在B型胸腺瘤中呈阴性.结论 β5t、p63和CD20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更好地对胸腺瘤进行分型,且β5t与p63相对应可有助于对B型胸腺瘤进行分型.

    作者:李松梅;谈伟;黄述斌;胡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