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赵雪艳;张玉;李旭;景彩萍

关键词:乳腺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病理学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男性乳腺SFT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观察,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FT常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周围常有纤维性假包膜,常为无痛性渐增大的肿块,部分病例有囊性变,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梭形或卯圆形瘤细胞围绕圆形和分支状血管,呈漩涡状、束状及假栅栏状排列,细胞界限不清.免疫组化标记CD34、BCL-2、CD99和vimentin均阳性.结论 SFT是临床少见的肿瘤,发生于乳腺的SFT非常罕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可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鉴别其良恶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DIAPH3蛋白参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DIAPH3蛋白属于Formin蛋白家族,为肌动蛋白的结合蛋白,参与构成细胞骨架蛋白,具有调控肌动蛋白单体成核及肌动蛋白丝延伸的作用.DIAPH3基因沉默可增强体外细胞的侵袭能力及体内细胞的远处转移能力.近年研究发现,DIAPH3蛋白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IAPH3基因的沉默与前列腺癌、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并且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该文重点阐述DI-APH3蛋白及参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

    作者:凡琳琳;娜仁;谈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惰性TdT阳性淋巴母细胞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Velankar等[1]于1999年首先报道1例咽喉部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有TdT/CD3阳性淋巴细胞增生浸润,术后7年未行化疗,无侵袭扩散表现,被称为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ndolent T-lymphoblastic proliferation,IT-LBP).2013年Wang等[2]报道1例51岁妇女在切除的子宫平滑肌瘤中发现TdT阳性的惰性B淋巴母细胞增生(indolent B-lymphoblastic proliferation,IB-LBP).据不完全统计,TdT阳性淋巴母细胞增生至今文献报道共80余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Wolffian附件肿瘤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Wolffian附件肿瘤(Wolffian adnexal tumor,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 对3例WA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25、49及55岁,肿瘤分别位于后腹膜、左侧输卵管系膜及右侧卵巢.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性或筛网状分布,弥漫实性区可见成片稍肥胖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及紧密排列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罕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样物质.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CKpan、vimentin、Calretinin均阳性,CD99阳性1例,α-inhibin阳性2例,PR、CK7、EMA均阴性.结论 WA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作者:常玉清;侯英勇;何德明;黄英杰;陈海仁;杨海涛;徐文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四种制作多聚赖氨酸免疫组化黏附载玻片方法的比较

    随着病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将形态和抗原定位结合起来等优点,在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已广泛应用[1].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切片需经长时间在液体中孵育,并要经受高温、高压、抗原修复等步骤的处理,因此脱片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组织处理不佳时更加明显.本科室采用同一浓度黏附剂的四种不同涂胶方法比较,发现此四种方法制作的涂胶片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无影响,但防脱片效果不尽相同,现介绍如下.

    作者:付先利;支月莹;郑芳;曾超;肖栩;贾静;吴建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淋巴结转移密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密度与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转移密度分为ND> 40组、ND =0组和ND≤40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密度评价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ND> 40组、ND =0组和ND≤40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密度提供良好的分层意义,ND >40组Ⅲ期乳腺癌与Ⅳ期乳腺癌预后无差异(P =0.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密度、TNM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及pN分期均与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密度是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标准,ND> 40组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李世君;王月华;常苗苗;赵蒙;王学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显示心肌缺血的特殊染色法

    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猝死在法医学实践中较为多见,法医病理学对于猝死患者诊断需确认急性心肌缺血是否存在.由于患者死亡发生迅速,由早期心肌缺血所致的病理形态学病变,经常规HE染色难以发现特异性形态学改变.因此,常需借助组织学特殊染色来确定心肌是否缺血.本科室经过摸索现推荐一种能显示早期心肌缺血的特殊染色法,即铁矾-苏木精-伊红(Heidenhain)染色,该法具有实用、稳定、准确、操作简单的特点,可显示早期心肌缺血,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育连;谢飞来;延永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D68和CD206阳性巨噬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浸润及对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癌间质中CD68+和CD206+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72例乳腺癌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68和CD206的表达,比较CD68+ TAMs和CD68+/CD206+ TAMs浸润密度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CD68+ TAMs和CD68 +/CD206+ TAMs在乳腺癌的浸润密度均较良性病变组织升高(P均<0.000 1);CD68+/CD206+ TAMs高密度表达分别与肿瘤直径增大、淋巴结分期及临床分期增高等有关(P <0.000 1,P=0.007,P<0.000 1).CD68 +/CD206+TAMs高密度浸润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较低密度浸润组降低(P =0.013,P=0.003).结论 CD68+ TAMs和CD68 +/CD206+ TAMs在乳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浸润密度,CD68 +/CD206+ TAMs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潜在标志物.

    作者:吕倩;尹水平;王弦;杨枫;吴强;张瑰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ERK1/2磷酸化表达在鞘内注射高乌甲素抗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高乌甲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ERK1/2磷酸化(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手术组(O组)和高乌甲素(L组)(n=30),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CCI-SN)模型,术后L组鞘内注射高乌甲素20 μg/kg,S组和O组以同样方式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每组又分为术后第4、7和10天三个亚组(n=10);分别于相应时间点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p-ERK1/2的表达.结果 与S组相比,O组术后第4、7和10天PWMT值均显著降低(第4、7天:P<0.001;第10天:P<0.01).与O组相比,L组术后第4、7和10天PWMT值均明显升高(第4、7天:P<0.05;第10天:P<0.01).在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O组术后第4、7和10天p-ERK1/2表达均明显高于相应S组(脊髓背角:第4、7天,P<0.001;第10天,P<0.01;背根神经节:第4、10天,P<0.01;第7天,P<0.001);与O组相比,L组p-ERK1/2水平明显降低(脊髓背角:第4、10天,P<0.05;第7天,P<0.01;背根神经节:第4、7天,P<0.05;第10天,P<0.01).结论 鞘内注射高乌甲素能有效缓解CCI-SN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p-ERK1/2的表达有关.

    作者:史平;朱薇;李晓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阴型乳腺癌中NQO1蛋白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醌氧化还原酶[NAD (P) H: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QO1蛋白在MDA-MB-468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并应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NQO1蛋白在87例TNBC组织、45例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织以及36例癌旁非瘤乳腺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分析其过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NQO1蛋白主要表达于TNBC细胞胞质中.在TNBC组织中,NQO1蛋白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75.9% (66/87)和62.1% (54/87),显著高于DCIS组织和癌旁非瘤乳腺上皮组织(P均<0.01).NQO1蛋白表达水平与TNBC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P均<0.05),但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结论 NQO1蛋白在TNBC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TNB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TNBC治疗的新分子靶标.

    作者:孙洁;张研;张源;杨洋;刘启祥;林贞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四种固定液对小鼠视网膜固定效果的比较

    眼球内各种组织软硬度相差较大,各层次之间连接性较差,视网膜在受到震动或外力作用下尤其易发生脱落断裂或细胞层次紊乱.固定液是影响病理切片质量的直接因素,为优化眼球组织病理学观察的条件,需要相对简便、实用和可靠的固定液.本实验选择四种常见的固定液处理小鼠眼球并对眼球的固定和制片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3月龄SPF级NIH小鼠20只(眼球40只),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SCXK(粤)2013-0002.

    作者:高洪彬;林英;宋向荣;陆丰荣;蔡婷峰;严茂盛;刘云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腺瘤中EGFR和IGF-1R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胸腺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受体(insu-lir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3例胸腺瘤和15例胸腺滤泡性增生组织中EGFR和IGF-1R的表达.结果 EGFR和IGF-1R在胸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8%(32/63)和55.6% (35/63),在胸腺滤泡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为0(0/15)和20% (3/15).胸腺瘤组与胸腺滤泡性增生组相比,EGFR和IGF-1R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EGFR和IGF-1R高表达与胸腺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WHO分型均无关,但与Masaoka分期有关(P<0.01).EGFR和IGF-1R在胸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r=0.270,P=0.032).结论 EGFR和IGF-1R高表达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有较密切的关系.联合检测EGFR和IGF-1R表达有助于更好地评估胸腺瘤的临床分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李文姗;余琦;李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解读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外阴)

    外阴肿瘤在WHO(2014)第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1](简称新版)中位列后一章;与WHO(2003)第3版《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2](简称旧版)相比,新版增加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简化及重新命名一些疾病,用二分法的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代替旧版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系统,并与非HPV感染相关的外阴SIL——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VIN)分开.将皮肤附属器肿瘤整节删除,使之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充实.本文现介绍新版外阴肿瘤的主要变化,为临床病理医师认识新增病种提供参考.

    作者:方三高;薛德彬;肖华亮;石群立;周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质量冷冻切片的制作技术探讨

    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是病理科一项重要工作,其对确定病灶性质、明确切缘状况以及判断组织来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医师决定手术方式及范围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冷冻切片因时间受限,组织未经固定、脱水等前期处理,细胞形态与常规石蜡切片有着一定的差异,往往易出现冰晶、细胞肿胀、组织形态丧失等现象,直接影响快速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及准确性.因此,制作一张高质量的冷冻切片显得尤为重要,本科室经过摸索总结出一种高质量的冷冻切片的制作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董芸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伴广泛脉管内微乳头状癌栓的胃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伴广泛脉管内微乳头状癌栓的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4岁,胃大部分切除标本.镜下可见黏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至癌变为中高分化管状腺癌的过渡,黏膜下、肌层、浆膜层可见多灶性癌,以脉管内癌栓为主要特征,且癌栓形态大部分表现为微乳头状结构.免疫表型:CD34(血管+),D2-40(淋巴管+),Ki-67增殖指数70% ~ 80%,CEA、EMA均(+),E-cad、VEGF均(-).结论 胃原发IMPC临床少见,侵袭性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高,结合特殊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可确诊.

    作者:许华;李胜水;李双标;张凤梅;赵倩;李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腺间叶性软骨肉瘤2例并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2例经外科治疗的甲状腺MC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行常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 ~ 31岁,均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肿瘤位于甲状腺被膜内似有完整包膜,光镜下表现为典型的双向分化特征,分别由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的原始小细胞及分化相对成熟的软骨小岛构成,后者伴钙化.免疫表型:原始间叶细胞vimentin、CD99、collagenⅡ均阳性;软骨样细胞S-100蛋白阳性;软骨区域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 甲状腺MC临床极其罕见,具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需与伴软骨化生的甲状腺未分化癌、非典型腺瘤及有软骨成分的癌肉瘤鉴别.预后可能有别于其他部位的MC,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岳振营;董艳光;田昭俭;徐滨;李文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azabraud综合征1例

    目的 探讨Mazabraud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观察1例罕见Mazabrau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患者女性,23岁,左股外侧—“鸡蛋”大小肿物,呈进行性增大;影像学检查:左股中上软组织肌内囊性占位及左股骨上段髓腔内病变.软组织肌内肿块镜下为富含大量的黏液样基质,其中均匀分布形态较一致的星形、小卵圆形和短梭形细胞,细胞小、稀疏,胞质少,嗜酸性,核小而深染,细胞无异型性,也不见核分裂,间质内散在稀少的毛细血管,部分区域有纤维性包膜,与骨骼肌交界处边缘浸润横纹肌组织.黏液基质阿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CD34及SMA部分阳性.髓腔内病变镜下由增生梭形纤维组织及不成熟编织骨构成,骨小梁纤细不规则,无极性和连续性.结论 Mazabrau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散发性疾病,以肌内黏液瘤合并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为特征.

    作者:李晓琴;何欣;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腺瘤中β5t、p63和CD20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β5t、p63和CD20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观察34例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β5t、p63和CD20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β5t在A型胸腺瘤中上皮细胞呈胞质并核旁点状加强阳性(4/4);在B型胸腺瘤中呈核质阳性(20/20),其中在B1型强阳性(10/10),B2型中等阳性(4/6)、弱阳性(2/6),B3中等阳性(1/2)、弱阳性(1/2),在B1型与B2、B3型中阳性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P<0.001);在AB型胸腺瘤中呈上述两种形态(9/9).(2)p63在胸腺瘤上皮细胞中阳性率为60% ~ 100%,在A型胸腺瘤中呈大片状分布(4/4),在B1、B2、B3型胸腺瘤中分别呈散在分布(10/10)、簇状或小片状分布(6/6)、大片状分布(2/2).(3)CD20在A和AB型胸腺瘤上皮中呈局灶阳性(4/4、8/9),在B型胸腺瘤中呈阴性.结论 β5t、p63和CD20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更好地对胸腺瘤进行分型,且β5t与p63相对应可有助于对B型胸腺瘤进行分型.

    作者:李松梅;谈伟;黄述斌;胡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男性乳腺SFT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观察,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FT常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周围常有纤维性假包膜,常为无痛性渐增大的肿块,部分病例有囊性变,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梭形或卯圆形瘤细胞围绕圆形和分支状血管,呈漩涡状、束状及假栅栏状排列,细胞界限不清.免疫组化标记CD34、BCL-2、CD99和vimentin均阳性.结论 SFT是临床少见的肿瘤,发生于乳腺的SFT非常罕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可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鉴别其良恶性.

    作者:赵雪艳;张玉;李旭;景彩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涎腺腺泡细胞癌7例细胞学特点

    目的 分析涎腺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AciCC)细针穿刺的细胞学特点,探讨细针穿刺对涎腺Aci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细针穿刺涎腺AciCC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7例涎腺AciCC涂片中均可见腺泡样细胞及透明细胞,其中3例癌细胞呈小梁状伴吻合,2例间质富于淋巴细胞浸润,1例间质有囊性变,1例间质伴胶原纤维的玻璃样变;细胞块切片实体型2例,微囊型5例.结论 涎腺AciCC是腮腺的常见低度恶性肿瘤,联合检测细针穿刺涂片联合细胞块切片可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黄丛改;李孟泽;汪少华;万宇;王洁琼;汪澍;韦思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检测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培养上清中miRNAs的表达谱

    目的 检测不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水平在人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微小RNAs(miRNAs)的表达,初步筛选与HER-2表达相关的miRNAs表达谱.方法 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稳定转染HER-2的MCF-7(MCF-7/HER-2),分别收集2株细胞的培养上清,利用miRNAs芯片技术检测其miRNAs的表达,并与MCF-7和MCF-7/HER-2细胞中miRNAs表达谱进行对比.结果 细胞培养上清中筛选138种与HER-2相关的miRNAs,较正常MCF-7细胞上调86个,下调52个.与细胞中筛选的miRNAs对比,同时上调与下调各有7种;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上调而在细胞中下调的有1种;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下调而在细胞中上调的有7种.结论 不同HER-2水平的人乳腺癌细胞外泌miRNAs存在差异性表达.

    作者:江冬瑞;王弦;吴正升;许成辰;闫红;韦丽;秦蓉;吴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