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新;李锋
目的 探讨骨膜下动脉瘤性骨囊肿(subperiosteal aneurysmal bone cyst,SA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报道2例SABC并回顾性分析27例文献检索资料.结果 例1,女性,17岁,右股骨干骨膜下多囊性肿块,内见液-液平,表面骨壳包绕,有骨膜反应.例2,女性,23岁,右肱骨干-干骺部骨膜下肿块,为低密度影,有薄层骨壳包绕.2例镜下均见含血囊腔结构及结缔组织性的隔,由纤维母细胞、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反应性新骨构成.结论 SABC为罕见病变,好发于女性,通常位于长骨干骨膜下,影像学上常见病变周反应性骨壳形成及骨膜反应,组织学形态特征与普通动脉瘤性骨囊肿相同,术后不易复发.
作者:庞宗国;水若鸿;朱雄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性,88岁,因咯血救治无效死亡.尸体解剖于死后20 h进行.尸检观察 皮肤、巩膜无黄染,头颈及皮肤无创伤,双耳道及口腔、鼻腔无明显分泌物.体表淋巴结无肿大.胸腔:两侧胸廓对称,前后径增宽,肋间隙增宽,胸腔内无液体.肺:左上肺见8.5 cm ×7 cm×2 cm大小灰白色质韧肿块,与胸骨粘连,侵入纵隔直至胸骨柄右方第二肋.肿块为结节状,切面灰白色,鱼肉样.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心:质量355 g,大小14 cm×9 cm×5 cm,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上见灰黄色粟米大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肝:大小20 cm×9 cm×9 cm,未见结节.
作者:杨翎;姜文霞;赵桂芬;宋伯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CC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9例CCS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 9例CCS患者年龄19~62岁,平均38.6岁;肿瘤多数位于肢体末端(6/9).组织学观察:肿瘤由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巢或束状的胞质透亮或淡伊红染的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核圆形或卵圆形,较空淡,可见明显核仁.1例见少数多核巨细胞,1例胞质内含色素颗粒,2例间质黏液样变性,1例局部侵及表皮.术后随访6~24个月,6例中2例局部复发伴转移.免疫组化观察:9例CCS均表达vimentin和HMB-45,7/9例S-100蛋白阳性,5/9例NSE阳性,4/9例melan-A阳性,1/9例Syn阳性.电镜观察:胞质内可见不同时期的黑色素小体.结论 CCS是好发年轻人肢体末端的软组织肉瘤,预后不良,属高度恶性.诊断应结合临床与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丁敏;王晓秋;陈柯;翁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认为,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单独HPV感染并不能引起所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变.除HPV外,其它基因的改变也与子宫颈癌的发生相关[1].
作者:胡孟钧;徐航娣;魏建丽;郦秀芳;张春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肺癌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临床确诊已属中、晚期,5年存活率仅14%[1],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SCLC组织中的IGFBP-3、Brg-1和bF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作者:夏钰弘;杨国仪;洪建刚;虞敏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Survivin基因编码的蛋白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凋亡和促进增殖双重作用,NET-1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有关,其作用显著上调癌的形成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NET-1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作者:曹晓蕾;周祀桥;陈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乳腺肿瘤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Vision快速IHC技术检测乳腺肿瘤冷冻切片中常用抗体(SMA、CK5/6、p63、c-erbB-2、CD34、CD117、ER、PR)的表达情况,以相应病例冷冻切片的EliVision常规IHC法以及冰余组织EliVision常规免疫组化法作对照.结果 EliVision快速IHC免疫组化法在30 min内完成检测,7种抗体显示明确而定位可靠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仅在常规IHC中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病例冷冻切片的EliVision常规IHC法、接近于冰余组织EliVision常规IHC法.结论 EliVision快速IHC技术可以作为乳腺肿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作者:何沁;徐华;邵牧民;余学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 分析1例肺LG的临床病理特点,行SP法免疫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EBER),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4岁,临床上表现为双肺快速增多、增大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胸腔镜肺活检组织示弥漫淋巴细胞及散在异形性大细胞浸润,并见血管受累和坏死,免疫表型:大细胞CD45+,CD20++,CD30+,EBV+,EBER+,CD68+;CD15、ALK、EMA、CD3、CD56等均-(散在小淋巴细胞CD3+).结论 LG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诊断困难,临床上需要与Wegener肉芽肿、结核、结节病等肺结节性病变鉴别.病理学上也需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经形态学、免疫表型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王连庆;赵焕芬;段国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97年1月~200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26例子宫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59.5岁,20例(76.9%)患者已绝经,主要症状是异常阴道流血.手术时,21例(80.8%)患者未发现残留病灶,其中10例(47.6%)术后出现复发,平均缓解期为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总5年生存率26.5%,中位生存时间(33±7.33)个月,其中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37.5%、13.3%、0,且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0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残留病灶以及临床病理分期均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35).结论 子宫癌肉瘤是侵袭性肿瘤,易发生子宫外播散、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提高早期检出率,改进治疗措施对提高子宫癌肉瘤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宁燕;周先荣;朱慧庭;王丽;曲玉清;朱勤;杨立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骨软化症患者的肿块切除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表现为顽固性骨软化症、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尿,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血钙浓度正常.经99 mTc-OCT(奥曲肽)检查指导临床发现左腘窝区小肿块并切除之.术后3天,血磷恢复正常.光镜下肿瘤主要由肥胖的梭形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具有丰富的血管,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散在脂肪岛、明显的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边缘有不完整的膜状骨样或软骨样组织.电镜下见梭形细胞内含数量不等的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其中部分为结晶样高电子致密度颗粒.免疫组化显示多核细胞和单核间质细胞CD68阳性.结论 该例为肿瘤源性骨软化症,其病理类型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外科切除后治愈,99mTc-OCT对于指导临床发现小的隐蔽病灶很有价值.
作者:聂秀;邓仲端;杨秀萍;孙晖;官阳;贺骏;潘华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4岁,因发现右乳房肿块4个月就诊,门诊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乳腺癌.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肿块直径约1.8 cm,与皮肤无粘连,质硬,活动差,挤压肿块乳头无溢液.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遂行肿瘤切除和保留乳房手术,并送手术各切缘和同侧腋窝淋巴结检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郜红艺;吴坤河;张佳立;洪淑贞;阮红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突变型p53和Cox-2蛋白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6例肺癌患者组织中突变型p53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并用CD34标记血管来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116例肺癌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47例(40.52%),Cox-2蛋白阳性78例(67.24%).Cox-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P=0.014)及其中的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6)密切相关,且阳性表达的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00),有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的转移(P=0.004)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P=0.000)是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突变型p53与Cox-2蛋白的表达有关,Cox-2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指标.
作者:孙丽梅;赵月;王鲁建;宋敏;宋继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p53突变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90例贲门腺癌(包括哈族29例,维族30例,汉族31例;癌组织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分别有17、55、18例)及21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HPV16/18和HP的检测,并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以上病例的p53异常表达;同时应用上述不同方法分别检测20例胃窦部腺癌HPV16/18、HP感染和p53的表达.结果 HPV16/18和HP感染及p53在新疆贲门腺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4%(31/90),14.4%(13/90)和73.33%(66/90),在切缘正常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0、0、4.76%(1/21);它们的阳性检出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哈、维、汉各民族之间HPV16/18、HP及p53的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和HP感染阳性率与贲门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贲门腺癌患者中p53与HPV16/18和HP的感染之间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胃窦部腺癌患者中HPV16/18及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2/20)、55%(11/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窦部腺癌组织中p53的阳性检出率为80%(16/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HPV16/18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关系不大;胃窦部HPV16/18感染率较低,而HP感染检出率较高;(2)贲门癌组织中HPV16/18、HP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民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5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3)p53的异常表达与HPV16/18或HP感染在胃贲门、幽门区腺癌的发生可能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遇庆;张巍;卿松;陈朝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卵巢多胚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征不明显,易误诊.我们报道1例卵巢多胚瘤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和病理医师正确认识该肿瘤提供帮助.
作者:李小红;徐勇飞;谷化平;王中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WHO淋巴瘤分类是建立在疾病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的综合资料基础上.随着对淋巴瘤的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一些淋巴瘤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陈国璋;赵有财;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Livin在乳腺癌表达及其与caspase-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Livin在正常乳腺组织(14例)、乳腺增生性病变(14例)、乳腺非浸润性癌(20例)和乳腺浸润性癌组织(52例)中Livin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以及caspase-3、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Livin蛋白和mRNA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非浸润性癌和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1%、7.1%)、(28.6%、28.6%)、(65.0%、70.0%)、(73.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vin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年龄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Livin蛋白与caspase-3的在乳腺癌表达呈负相关(P<0.01).L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47.32%±22.34%)明显高于Livin蛋白表达阴性的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18.01%±23.34%)(P<0.01).结论 Livin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可能成为乳腺癌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Livin蛋白通过与执行型caspase-3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止细胞凋亡.Livin不仅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还促进了细胞增殖及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建华;范钦和;蔡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探讨乙酰肝素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并与13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其表达程度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7).结论 乙酰肝素酶参与了宫颈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可作为判断宫颈癌转移潜力及不良预后指标.
作者:崔红梅;王海琳;王晓黎;白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肌瘤中极为少见的种类,来源于子宫肌瘤或子宫血管壁扩散至静脉,具有转移和浸润生长的特性,可以生长在盆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甚至出现在右侧心脏处[1].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多为散在个案报道[2],我院于1996年6月至2006年3月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例子宫IVL,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讨论.
作者:卢洪胜;甘梅富;周涛;郑海红;翁寿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软骨发育不全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7例软骨发育不全病例进行系统解剖,测量上、下肢长度;镜下观察股骨、胫腓骨、椎骨、肋骨和髂骨等处骨外膜、骨皮质、骨松质的形态、厚度并作出描述和测量.结果 上肢平均长度比对照组少40.6%;下肢少24.4%;镜下见骨软骨连接处形成崎岖不整的平面,骨骺软骨生长带细胞增殖欠佳,软骨细胞缺乏正常的栅栏状线性排列,软骨化骨过程较正常同胎龄儿延迟,毛细血管增生并不规则长入软骨内.结论 软骨发育不全主要影响管状骨的软骨内化骨.其他主要器官未见发育异常.
作者:李伟平;陶瑜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