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井;刘孝东;石毓君;步宏
目的探讨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pleomorphic hyalinizing angicctatic tumor of soft parts,PHA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HE、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发生于腹壁的PHAT,并对文献中报道的64例进行复习.结果该肿瘤显示以下的形态学改变:大量簇状分布的薄壁血管,部分明显扩张;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密集或稀疏的分布在血管之间;血管壁、血管周围及瘤细胞之间有明显的透明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34、VEGF,少量表达CD99.随访7个月,无复发.结论 PHA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其组织学形态有明显特点,起源尚不清楚.
作者:彭钧;张二春;螘国铮;开蕾;张正祥;李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连环蛋白在人和大鼠正常肝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指导临床研究提供新依据. 方法采用Walker 256肝癌细胞和Wistar大鼠制作肝癌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人肝组织、正常大鼠肝组织、人肝癌组织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α-,β-,γ-和p120ctn连环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对大鼠和肝癌患者血清中以及正常肝细胞、BEL-7404人肝癌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E-cad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在正常人和大鼠肝组织中,E-cad、α-,β-,γ-和p120ctn连环蛋白均表达于细胞膜下的细胞与细胞连接处,而在两种肝癌组织中它们的表达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膜表达减弱或消失,胞质表达增强,β-和p120ctn连环蛋白出现了向核内转位的趋势.人肝癌患者和肝癌大鼠血清中可溶性E-cad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癌细胞培养液中的可溶性E-cad含量比正常肝细胞的高,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连环蛋白在人和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是一致的,它们的病理变化相似,因此可借助大鼠肝癌模型而对E-cad和连环蛋白与肝癌的关系进行研究.肝癌发生后血清可溶性E-cad升高的机制可能与癌组织中的蛋白酶对其的水解作用有关,因此可以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指标.而肝细胞培养液中的可溶性E-cad含量差别无显著性可能与所观察的时间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农朝赞;何伟生;吴士良;叶海洪;郭凌霄;潘莉莉;农少云;黄华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肠嗜酸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结肠嗜酸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结肠嗜酸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胞质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型性,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表型:癌细胞CK19、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及CgA.PAS染色阴性.电镜观察细胞质充满大量线粒体,缺乏内分泌及外分泌颗粒.结论嗜酸细胞癌是不同于低分化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细胞癌.
作者:李刚强;曹金龙;王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5岁.排尿不适7天入院.术中见阴道壁下端尿道口后方一囊性肿物,直径约2.5cm,内容物为淡黄色澄清液体.
作者:夏仙根;张莉;苏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的下游介质,具有明显的有丝分裂原性和趋化性,在体内参与胚胎发育、细胞增生、分化及创伤愈合等.1988年CTGF首次被命名为纤维母细胞诱导分泌的蛋白质12(fisp-12),1991年Brunner等[1]报道了fisp-12的基因结构并提出其蛋白序列的构想.人类CTGF是从人的脐静脉内皮细胞cDNA文库中首次克隆到的.它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包括人、猪、鼠、牛、青蛙等,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性达90%以上.编码人类CTGF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6q23.1上,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
作者:邱井;刘孝东;石毓君;步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8岁.发现左小腿内侧皮肤小肿块1年余,逐渐长大,质地硬.病理检查带皮组织1块,2.0 cm×1.2 cm×0.7 cm,皮肤表面结节状隆起,切面呈黑褐色.镜下瘤组织位于真皮内,与表皮间有一薄层真皮组织分隔,无包膜,瘤细胞丰富,排列为车辐状或花瓣状结构,由紧密的梭形瘤细胞与少量胶原纤维围绕一个中心作放射状排列,靠近中心部的细胞较肥胖,分界不清,而外周的瘤细胞较瘦长,界限较清,含棕黑色素的瘤细胞不规则分布于梭形瘤细胞之间(图1),呈散在、团状或假腺样排列,两种细胞均未找到核分裂象,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无出血坏死及黏液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呈弥漫强阳性(图2),瘤细胞CD34呈弥漫阳性(图3),含色素的瘤细胞HMB45阳性(图4),SMA阴性(血管壁阳性)(图5),CK阴性(汗腺阳性).
作者:阮永华;郭萍;杨西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肺腺癌原发灶及其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2、E-cad和β-catenin在30例人原发性肺腺癌与肺腺癌并发的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癌细胞表达的关系.结果 MMP-2、E-cad和β-catenin在肺腺癌原发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低于恶性胸腔渗出液.肺腺癌原发灶中MMP-2、E-cad和β-catenin的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能力有关(P<0.05);MMP-2和E-cad在原发灶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在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的表达无相关.E-cad和β-catenin在原发灶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在恶性胸腔渗出液中的表达无相关.MMP-2阳性组肺腺癌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MMP-2阴性组(P<0.05).β-catenin阴性组肺腺癌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β-catenin阳性组(P<0.05).结论肺腺癌原发灶MMP-2的表达上调与E-cad和β-catenin的表达下调在肺腺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肺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晓楠;孙雷;赵俊军;周春辉;王华新;王波;张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与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1],而与雌激素相关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的80%~90%,其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关系密切.笔者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旨在探讨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肿瘤转移、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宝辉;谢丽微;祁旦巳;赵志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1岁,以咯血1月余收入院.CT示:左肺下叶背段高密度影.术前诊断:左肺下叶癌.行左肺下叶切除术 ,术中见左下肺背段有一质硬肿块,5 cm×3 cm×3 cm,分叶状.病理检查眼观:送检左下肺叶切除标本,11 cm×9 cm×4 cm,残端支气管处肺组织中可见一中央型肿物,分叶状,面积5 cm×3 cm,切面灰黄灰黑相间,中央坏死明显,沿残端支气管剖开,管腔通畅,管壁光滑.肺门处见淋巴结1枚,直径1.5 cm,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碳黑色,质中.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呈蝌蚪状 、带状或梭形,界限清楚,胞质丰富,嗜伊红色,有的瘤细胞质内含有棕黑色颗粒状物或嗜酸性小球(图1).
作者:何粉玲;晏培松;张美萍;陈鑫;刘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5岁.右前臂肿物6个月.肿物质硬,无痛,无红肿,可随前臂屈伸滑动,未予治疗.近来肿物逐渐增大.查体:右前臂尺侧关节处一肿物13 cm×9 cm×8 cm,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硬度不均,较硬处如骨头.右手背至前臂有一陈旧性线形瘢痕,长约16 cm,拇指受瘢痕影响轻度活动受限,余4指及关节活动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滑车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2002年11月7日右前臂X线正侧位片示:右前臂尺侧一巨大块状软组织阴影,肿物内见簇状钙化斑,肿物与骨质及关节无关(图1).2002年11月17日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被屈肌群包绕,约10 cm×7 cm×6 cm,质硬,小部分区与尺神经、尺动脉粘连.2003年3月14日右前臂局部再出现肿物3 cm×7 cm×3 cm,呈暗红色.
作者:杨雄华;尹本华;游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由Steeper等[1]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现报道1例发生于膀胱的AAM并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刘定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8岁.13年前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无痛性肿块,直径约2 cm,近1年因外伤后肿物生长迅速并破溃,近2个月乳头糜烂,于2003年11月3日收入院.无肿瘤家族史及乳腺疾病史.体检:左乳可触及肿物10 cm×10 cm×5 cm,几乎占据全乳,质地硬、边界不清,肿物与胸大小肌固定.乳腺外上象限见7 cm×7.5 cm的皮肤破溃,内上象限见7 cm×3 cm的皮肤粘连,无疼痛和压痛,无皮肤水肿.
作者:郎荣刚;傅西林;付丽;丁秀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相应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PNST中MMP-2及TIMP-2表达,并行回顾性随访.结果 58例MPNST中MMP-2阳性表达51例,阳性表达率是87.9%,TIMP-2阳性表达36例,阳性表达率是62.1%. MMP-2蛋白表达与病理学分级、远处转移率呈正相关,与术后生存率呈负相关;而TIMP-2则相反.结论 MMP-2、TIMP-2与MPNST病理学分级、远处转移及术后生存期有关,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用的参考指标.
作者:鲁华东;吕长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检测抗凋亡基因survivin和bcl-2在不同类型淋巴瘤的表达及对淋巴瘤诊断和分型的意义.方法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19例淋巴瘤及13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石蜡标本中survivin和bcl-2表达;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18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survivin和bcl-2 mRNA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survivi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L) (88.6%,70/79)、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92.3%,12/13)、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 (2/2)有较高的表达;而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L)和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中表达较低,且多为弱阳性.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L)、间变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DLBL和FL有较高的表达,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urvivin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survivin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淋巴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survivin高表达与高度恶性相关,可能作为一个分子标记对淋巴瘤的诊断、分型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顾霞;林汉良;沈艳;茹景顺;周伟;孙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CD44是分布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能检测到.CD44属细胞表面粘连分子,主要参与细胞与细胞及基质间的特异性粘连和淋巴细胞的激活过程.CD44按外显子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组成型CD44S和变异型 CD44V,目前多认为CD44V在癌的转移中起作用,并影响肿瘤的预后.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透明细胞癌中CD44V6的表达,探讨其与肾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韩宝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标记的诊断价值.方法制备肾上腺组织芯片,含样本163例,其中正常肾上腺15例,肾上腺皮质增生2例,嗜铬细胞瘤4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72例,肾上腺皮质癌22例,肾上腺转移癌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多种免疫标记的表达情况. 结果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阳性率分别为:正常肾上腺髓质100%(5/5),嗜铬细胞瘤60.5%(23/38),肾上腺皮质肿瘤及转移癌呈阴性; CgA:嗜铬细胞瘤阳性率86.8%(33/38); Syn:嗜铬细胞瘤阳性率73.7%(28/38),肾上腺皮质癌阳性率28.6% (6/21),肾上腺皮质腺瘤及转移癌呈阴性;S-100蛋白:嗜铬细胞瘤支持细胞阳性率47.4%(18/38);Melan A(A103)和inhibin α在嗜铬细胞瘤呈阴性,但肾上腺皮质及皮质肿瘤高表达. 结论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必须联合应用ADM、CgA、S-100蛋白等多种标记.组织芯片技术为快速原位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晓洁;李响;魏兵;张红英;刘卫平;李甘地;李俸媛;郭嘉;唐源;刘柏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自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芯片研究人肺癌高、低转移细胞系PG和PAa间以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癌与正常肺组织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与肺癌转移相关的特异基因.方法提取2种肺癌细胞系、人肺癌、淋巴结转移癌及周围正常肺组织的mRNA后逆转录标记cDNA探针,与自制的含399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微阵列膜杂交,QuantArray软件分析杂交信号强度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正常肺组织与肺原发癌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与PG高转移细胞系表达基因行聚类分析,共同表达且具统计学意义的基因有64个,包括上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37个.结论多基因参与肺癌的转移过程,肺转移癌与高转移细胞系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肺癌的高转移特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蔚;孙青;韩金祥;丁彦青;韩慧霞;杨磊;翁德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5岁,2003年4月因左甲状腺肿瘤在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同年5月中旬来我院复诊,复阅原病理切片并检查原手术切除标本.眼观:肿瘤呈卵圆形,4 cm×2.5 cm×2.5 cm,表面光滑,有包膜,切面灰白、实质性,质硬.镜检:肿瘤由增生的纤维包绕,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图1),围绕血管和纤维形成乳头状结构(图2),局部可见假复层或栅状排列;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无明显异型性,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不清,少数见小核仁,偶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和血管周围有粉染的淀粉样物和较多钙化灶.淀粉样物经刚果红染色呈砖红色(图3);组化结果(S-P法):瘤细胞甲状腺球蛋白(-)、降钙素(++)(图4)、角蛋白(+)、CEA(++)、NSE(+)、CgA(-)、Syn(-).
作者:王春淑;李祥周;张佃乾;冯文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