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福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 NAC)200 mg,每日3次,疗程共6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C-IMT。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血清Hcy、hs-CRP、LDL-C水平及C-IMT厚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降低(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cy、LDL-C及Hcy是C-IM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AC能够降低MHD患者C-IMT水平,减轻患者的微炎症反应,对动脉硬化具有预防作用。
作者:高寿艳;陈秋月;刘娜娜;岳英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患者颞叶皮层的生物学网络调控机制及关键节点在痴呆早期的病机机制。方法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中下载老年性痴呆患者颞叶皮层的基因芯片数据,采用在线分析软件STRING和PANTHER对表达明显差异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调控网络分析,寻找关键节点基因。结果在40个差异表达基因编码的蛋白中,有19个蛋白与其他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TBP、AKT1、CS、HSPB1及PARD6A蛋白为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蛋白。差异明显的基因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催化活性及转录调节活性功能,与阿尔茨海默病( AD)-早老素信号通路、γ-氨基丁酸合成通路、AD-淀粉样蛋白分泌酶通路有关,参与了颞叶皮层的细胞间通讯、糖脂代谢、细胞转运等生理学过程。结论 AD颞叶皮层的发病与TBP、AKT1、CS、HSPB1及PARD6A等基因密切相关,主要涉及AD-早老素信号通路、γ-氨基丁酸合成通路和AD-淀粉样蛋白分泌酶通路,有利于针对性的采用具有调节相应网络功能的药物进行早期干预,保护AD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虞雪云;牛吉攀;张占军;王磊;白卫国;卫东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骨关节炎( OA)常累及的是膝关节〔1〕,它是影响台湾老年人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是引起欧美女性第四位和男性第八位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影响着5000万的美国人(约占总人口的10%)和1400万的澳大利亚人(约占总人口的7.3%),在我国约3%的人患有OA,而膝骨关节炎( KOA)占大部分比例〔2〕。 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病理性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其病因是生物力学、遗传因素、环境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3〕报告中国人膝关节疼痛的患病率高于西方人群,也是国内骨关节病患病率高的,台湾及香港的研究也提出中国人膝关节疼痛常见而髋关节疼痛却相对少见。 KOA患病率较高,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疼痛、功能障碍,还导致社会心理层面的焦虑、无助、抑郁、社交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医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2009年,仅仅在美国几乎有100万人因为OA住院,OA也是引起关节置换的根本原因,为此花费达到423亿美元〔4〕。本文总结国内KOA的流行病调查。
作者:吕苏梅;张瑞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Vaspin)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依据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IMT<0.9 mm)和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IMT≥0.9 mm)。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脂、空腹血糖及血清Vaspin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 IMT。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Vaspin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Vaspin低于对照组,B组血清Vaspin低于A组(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清Vaspin与吸烟、甘油三酯( TG)、体质指数( BMI)、空腹血糖( FBG)密切相关( 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 Vaspin、降脂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吸烟、年龄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Vaspin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血清 Vaspin 降低而减弱了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细胞因子级联转导网络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从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作者:肖瑶;沈伟;张静;李刚;俞小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鸦胆子苦醇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 Reed-Muench法计算鸦胆子苦醇对A549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通过CCK-8测定细胞活力绘制增殖曲线和流式细胞周期测定鸦胆子苦醇对A54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法检测鸦胆子苦醇对A549细胞株转移的抑制情况,以及在半数致死浓度的鸦胆子苦醇浓度下不同时间对细胞转移的抑制率;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 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在鸦胆子苦醇处理后基本没有变化;鸦胆子苦醇处理后A549细胞的转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且在一定作用时间范围内有时间依赖性;肿瘤转移相关蛋白(BR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IGFBP-2)、CD151的表达水平在鸦胆子苦醇处理后的细胞中明显下调。结论鸦胆子苦醇是潜在的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有必要进一步阐明其抗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果;李蔚;李小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未治疗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中国广东、上海、黑龙江、山西、湖北、新疆及安徽七省(市)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7572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询问是否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再调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否遵循医生的要求服药,以医院体检诊断记录作为依据。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28例,其中进行治疗(即服药)119例,未治疗(即不服药)189例(57.6%),20例未提供是否接受治疗的信息。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发现高年龄组(OR=1.67,95%CI=1.031~2.719),自认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OR=2.03,95%CI=1.001~4.235),农民、家族妇女等(OR=1.90,95%CI=1.079~3.335),有心脏病史的患者(OR=1.60,95%CI=1.002~2.550)更不愿意接受治疗。结论七省(市)老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未接受治疗的比例占一半以上,年龄、自认健康状况良好、农民家庭妇女及有心脏病史是未治疗的影响因素,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个人、家庭及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王晶晶;胡志;张冬梅;马颖;秦侠;汪琦;陈若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据目前统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发病率在人群中占2%~5%,仅次于糖尿病、骨质疏松〔1〕,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甲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使甲亢患者的死亡率增加20%,尤其是老年患者。心房颤动是甲亢性心脏病的主要表现类型,在一般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仅占0.5%~9.0%,而在甲亢患者则占10%~28%,特别是在老年或存在基础性心脏病的甲亢患者中高发〔2〕。心房颤动具有高血栓栓塞性及心衰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3〕。本文就对甲亢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做如下综述。
作者:陈海兰;高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肺外效应显著。 COPD主要临床特点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通常呈渐进式,与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系统炎症是COPD并发部分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并且会进一步加重COPD并发症。并发症不仅加重疾病程度,损害机体功能和健康状况,而且增加住院率和死亡率,已成为评估COPD患者生存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就COPD主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亮亮;颜春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00例老年 CHD 患者根据血红蛋白( Hb)水平分为IDA组46例和非IDA组54例,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差异。结果 IDA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高于非ID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前蛋白(PA)值显著低于非IDA组(P<0.05);IDA组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DA组(P<0.05);IDA组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比例高于非IDA组(P<0.05);IDA组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冠脉三支病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IDA组( P<0.05)。结论老年CHD患者合并IDA可能会加重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加重CHD病情。
作者:冀晓红;李健成;杨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EH患者72例随机分为硝苯地平( NT)组和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 TT)组各36例,疗程3个月;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20例为正常对照( N)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中HGF和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结果与N组比较,治疗前NT组和TT组血清中HGF、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NT组和TT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NT组血清中HGF、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降低,与N组差异均显著( P<0.05);TT组血清中 HGF、VEGF蛋白含量及 mRNA 水平明显降低略高于 N 组,与 N 组差异均不显著( 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能明显下调EH患者血清中HGF和VEGF水平,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EH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瑞;段淑霞;李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从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有关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和预后的文献,用比值比( OR)评价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英文6篇,中文2篇),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376例。5年总生存率(OS)(OR=5.16,95%CI:2.98~8.94)、5年无病生存率(DFS)(OR=5.17,95%CI:3.26~8.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患者的5年OS和DFS均高于未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患者,提示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获得病理完全缓解与预后呈正相关。
作者:乔伟强;潘淋淋;寇长贵;庆一;赵亚宁;李珂;杨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及与脑水肿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1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60只,前2组根据出血时间分12、24、36、48、72、120 h 6个亚组,每组10只,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饲养,用 Berderson 法评定大鼠神经症状以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ELISA法测定IL-1β表达水平,分析大鼠血清IL-1β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12、24、36、48、72、120 h的Berderson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时间实验组Berderson评分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造模成功;实验组在12、24、36、48、72、120 h的脑组织含水量及血清IL-1β表达水平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指标均在48 h达到峰值。同一时间实验组血清IL-1β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清 IL-1β水平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56,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血清IL-1β表达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应尽量在48 h以内抢救,防止脑水肿形成。
作者:朱日磊;王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三联疗法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 LVEF、LVEDD 以及LVESD的影响。方法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CHF患者9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依那普利、螺内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VEDD以及LVES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4%(38/45);治疗后观察组6 min行走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心功能分级以及HR、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三联疗法能显著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 CHF患者LVEF、LVEDD以及LVESD水平,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姚宏英;杨勇;洪涛;霍勇;杨泉;刘惠亮;王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鹿角胶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脑缺血程度,大脑TTC染色观察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相关过氧化物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鹿角胶给药组脑缺血程度明显减轻,梗死面积减小,神经元胞体肿胀减轻,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水平下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增强。结论局部脑缺血导致脑梗死过程中,鹿角胶可通过清除脑组织缺血损伤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进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作者:李辉;陈俊宇;杨擎;张慧媛;林嘉楠;刘英娜;黄连弟;黄迪;李俊玮;赵本正;李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郑州市老年人对居家替换照顾的需求现状,探讨老年人选择替换照顾服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150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替换照顾服务的因素。结果15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130份,其中89人(68.5%)愿意选择替换照顾者;选择的替换照顾人员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护理员81人(62.3%),服务内容需求主要为日常生活照料116人(89.2%)等;影响老年人选择替换照顾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性别(P=0.033)、婚姻状况(P=0.028)、居住情况(P=0.006)等;服务提供方因素:服务质量87人(66.9%)、价格78人(60.0%)、专业技术61人(46.9%)等。结论老年人对居家替换照顾者的需求较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应充分考虑老年人选择替换照顾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颖;裴慧丽;刘灵灵;史小艳;孔培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特应性皮炎( AD)瘙痒模型小鼠搔抓行为、脊髓强啡肽( DYN)及血清P物质( SP)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组和曲池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 AD动物模型,共刺激7次。内关组和曲池组在实验第5天开始分别给予电针内关、曲池穴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小鼠搔抓次数、腹部皮损改变,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脊髓DYN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显著升高,腹部皮肤产生AD样湿疹皮损改变,脊髓内DYN及血清SP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曲池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显著降低,腹部皮损炎症略有减轻,脊髓DYN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血清SP水平显著降低( P<0.05);内关组和曲池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DNCB诱发的AD样瘙痒模型小鼠的止痒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脊髓中DYN的含量、抑制SP水平而介导的。
作者:蒋丽;谢长才;黄键澎;符文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江苏省某市6种重大疾病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及其构成的分析,提出控制医疗费用、完善重大疾病制度的相关建议。方法抽取江苏省某市6种重大疾病共2518名患者的住院费用及构成的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新灰色关联分析的定量分析,计算其构成与总费用的关联程度并进行排序。结果西药费对住院总费用影响大,治疗费次之,检查费和中药费相对影响较小。结论利用新灰色关联法对重大疾病住院患者的分析步骤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结果科学性强,方法可行性较高,操作较灵活,能为系统的发展态势提供量化分析。
作者:陈畅;张晓;张文杰;徐春雨;段明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具有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及老龄化等特殊情况,其胃肠道黏膜常充血、水肿,肠管分泌液减少,肠壁平滑肌功能减退,粪便的正常排泄功能受阻,因而极易导致患者发生便秘〔1〕。便秘是以症状为基础的、多种机制导致的排便障碍。便秘根据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至少可分为3个亚型〔2〕:慢传输型( STC ),主要表现为粪便在结肠的通过时间延长;不协调排便,也称作排便梗阻盆底肌肉不协调收缩或松弛障碍所致的排便功能障碍或是出口梗阻,以粪便排出费力或不能为特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主要表现为便秘同时伴有腹痛及腹部不适症状。本文就COPD并发便秘常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民;王格;张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空巢老人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情绪、主观幸福感( SWB)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自编空巢老人一般资料调查表、Connor和 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人抑郁量表(GDS)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250名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心理弹性高分组的焦虑、抑郁的得分低于心理弹性低分组( P<0.01),心理弹性高分组SWB得分高于心理弹性低分组(P<0.01);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与 SWB 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抑郁(β=-0.805)、SWB(β=0.395)进入回归方程(F=46.754,P=0.000)。结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水平较低,与焦虑抑郁情绪、SWB密切相关。
作者:张杰;张静平;李树雯;王安妮;苏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腰椎融合术用于治疗感染、外伤、畸形、退行性变和肿瘤切除术后固定。1930年,Capener等首度介绍腰椎间融合术,虽然当时存在多种椎体融合的路径和术式,但中心原则都是切除椎间盘后融合相邻的椎体。当时通过联合椎体间融合和后侧入融合实现360°融合,也称之为环状融合〔1〕。
作者:陈海丹;符策岗;曾艳;刘扬;肖运祥;赵红卫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