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夏磊;徐长松;肖峰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与血清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表达的相关性以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该院收治的肺癌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治疗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多期增强扫描和特异性标记物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肺动脉期、主动脉期、延迟期 CT增强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3期CT增强值之间差异显著(F=41.071,P<0.05),对照组患者3期CT增强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8.065,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CYFRA)21-1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诊断对老年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4%和92.2%。结论老年肺癌患者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与血清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表达呈现良好的相关性,二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对老年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王磊;刘伟;黄晓日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胚胎脊髓移植( FSC)结合神经生长因子修复损伤脊髓的老年大鼠模型。方法将28只体重250~300 g的健康 Wistar大鼠用于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其中和双下肢瘫痪标准相符的24只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 A组)、脊髓损伤结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 B组)、脊髓损伤结合FSC组( C组)、脊髓损伤结合FSC兼用神经生长因子组( D组)4组,每组6只。将10μl移植物注入B、C、D组体内。结果 B、C、D组移植手术后2、4、6、8 w的联合行为评分(CBS)、神经元面积均显著低于或高于A组(P<0.05),D组移植手术后2、4、6、8 w 的CBS、神经元面积显著低于或高于B、C组( P<0.05)。结论 FSC结合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有效修复老年大鼠的损伤脊髓功能。
作者:解锦鼎;安宁;曹文慧;杨晓帆;李小苹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研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之间的关系,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肺功能检查的COPD 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排除相关剔除标准后分为两组:COPD患者113例、健康体检者119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及GGT 水平。采用肺功能仪对受试者进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的检测。对两组间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并研究各因素与血清 GGT 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及诊断界限值( cutoff)。结果 COPD 组的GGT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水平与FEV1/FVC呈负相关,而肝功能的其他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 GGT的AUC值高于0.7,其在cut off为21.5时有较好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论血清GGT与COPD发病相关,它可作为预测及筛查COPD的新的参考指标。
作者:孙得胜;欧阳瑶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调查老年帕金森病( PD)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 P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采用PD患者精神障碍(PDPsy)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调查 PD组及对照组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并记录精神障碍的表现。比较PD组有、无精神障碍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睡眠障碍等,分析 PD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PD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为38.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 P<0.05)。 PD患者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幻觉、错觉。单因素分析显示,PD伴精神障碍者年龄、睡眠障碍(SCOPA-SLEEP)评分、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精神障碍者(P<0.05),性别、教育水平、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情感状态与无精神障碍者无明显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COPA-S评分、RBD是PD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老年PD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D患者精神障碍的出现可能与高龄及睡眠障碍有关。
作者:赵丽娜;纪占宾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尿酸( UA)、胱抑素( Cys)-C水平变化及机制。方法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脉造影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清标本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 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 SAP 组和 UAP 组,UAP 组血清 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 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 水平变化参与老年冠心病发生发展,且病情越严重各指标水平越高,可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闻加升;于宗良;谷慧敏;张娴;顾水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FBG)、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并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显效率〔77.55%(42/49)〕高于对照组〔65.31%(32/49),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尿白蛋白(24 h Upro)、尿素氮(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BG、SBP和DBP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血液黏度显著下降,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周玲玲;朱瑛萍;陈雪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白兔跟腱断裂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损伤组、抑肽酶治疗组),于造模后第3天及第1、2、3、4周采集标本,RT-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 mRNA 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TGF-β2蛋白表达。结果抑肽酶组在3 d TGF-β2 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1 w后,抑肽酶组TGF-β2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3周时,抑肽酶组中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TGF-β2蛋白在正常白兔跟腱有少量表达,术后第3天时抑肽酶治疗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第1周抑肽酶组中表达量明接近模型。2~4w时抑肽酶组中表达量明显减少且低于模型组。结论抑肽酶可减轻炎症反应,早期可通过调控TGF-β2的表达量,促进跟腱断裂的修复。
作者:王虎;白杨;单臣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肾淀粉样变性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活检诊断为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依淀粉样蛋白沉积部位评分。结果34例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年龄平均(59.4±9.8)岁;年龄41~75岁,男女比为2.1∶1。25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6例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1例表现为仅肾小动脉淀粉样变性病,1例免疫荧光伴IgA沉积,1例合并多量免疫复合物沉积。淀粉样物质的沉积与尿蛋白定量无关,但其在血管壁的沉积和肾病理的慢性病变均与肾功能有关。结论淀粉样物质的沉积情况不能反映尿蛋白定量的严重程度,血肌酐与淀粉样物质在肾小动脉的沉积和肾病理的慢性病变相关。
作者:侯晓艳;汪永平;白晓燕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中老年人白内障及眼底病的构成情况及患病率。方法随机抽取兰州市城区3个社区40~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眼科专项检查和相关生化检测。结果白内障、近视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高血压眼底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6.1%、2.8%、12.2%、1.0%、2.6%,总眼底病患病率18.6%;除近视眼底改变外,随年龄增长,白内障和各种眼底病患病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眼底病患者相比眼底正常者:男性较多,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均偏大,血糖、血脂偏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比例较高(均P<0.05)。结论兰州市中老年人群白内障和眼底病患病率高,必须加强该人群眼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眼病筛查。
作者:王丽婷;张燕;关聪会;许维亚;汤旭磊;杨芳;甄东户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总结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文献中的选穴、归经、施灸方式等规律。方法利用2000~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归纳、分析、总结灸法防治本病临床研究文献中所选用的腧穴、经络、施灸方式等规律。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资料共28篇,涉及18个穴位,应用频次由多到少的腧穴为神阙、关元、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百会、涌泉;频次较多的经络依次为任脉、膀胱经、督脉和脾经。施灸方式以隔物灸应用频次多,其后为温和灸、温针灸、艾盒灸。结论灸法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所灸穴位以神阙、关元、足三里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和督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施灸方式繁杂多样,客观评估疗效标准不一,有待于向客观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作者:李霞;沈洁;沈梅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建立SD大鼠全腰动脉结扎腰髓缺血模型,探究腰髓形态和功能早期变化特点。方法将58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A 组10只,B组48只。 A组仅分离腰动脉,B组行全腰动脉阻断。两组术后48 h内分别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神经评定( BMS评分)和腰髓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剂(TTC)染色,分析后肢运动功能与腰髓染色面积的关系。结果 A组术后48h内BMS评分由(8.44±0.41)分恢复至(9.00±0.00)分;B 组由(0.36±0.30)分恢复至(8.90±0.39)分。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B组BM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48 h两组B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B组TTC染色面积均明显低于A组( P<0.05);术后48 h两组 TTC染色面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B组术后TTC染色面积均值上段>中段>下段。结论大鼠全腰动脉结扎将造成腰髓缺血、功能丧失,48 h内腰髓血供自上而下逐渐恢复,后肢运动功能也随之恢复。
作者:魏岚;赵晓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心肌微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成年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n=8)、2型糖尿病(T2DM)组(n=8)、T2DM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干预组(n=8),对比 GLP-1对各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胰岛素浓度的影响以及三组大鼠心肌微血管完整性和通透性。结果各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均于60.0 min时趋向于基本稳定状态,此前 T2DM+GLP-1组和T2DM组的输注率增长趋势低于NC组;在120.0 min后T2DM组葡萄糖输注率与NC组相比下降幅度约为53.0%(P<0.05);与NC组相比,T2DM+GLP-1组葡萄糖输注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相比,T2DM+GLP-1组葡萄糖输注率上升约为50.8%(P<0.05),T2DM+GLP-1组葡萄糖输注率有所增高,但未上升至正常水平;实验开始时各组大鼠胰岛素水平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三组大鼠间胰岛素浓度增加趋势及同一时间点胰岛素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C组心肌微血管铸型较为平滑,且未出现明显的凹凸不平,表明无破坏发生,T2DM组心肌微血管铸型出现显著凹凸不平现象,且内皮连接完整性较差,T2DM+GLP-1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完整度明显优于T2DM组;NC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完整,未出现镧颗粒进入基底膜现象,T2DM组镧颗粒可轻易透过内皮细胞进入基底膜及其周边组织,T2DM+GLP-1组仅有少量镧颗粒进入基底膜。结论 GLP-1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并对心肌微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赵妮;谢新荣;赵巧玲;钟慕贤;黄普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六磷酸肌醇( IP6)以其广泛的防癌抗癌效果和其几乎无毒副作用的理想抗癌功能,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且近年对其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作者:黄久玲;徐刚;鄢艳兰;罗勇兵;陈英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耐量与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血清白蛋白(PA)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120例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检测6 min步行试验按试验结果将所有测试者分为3组。结果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运动耐量越低时IL-6、TNF-α水平升高越明显,而PA水平减低越明显( P<0.05)。结论 IL-6、TNF-α、PA水平可作为重度COPD患者运动耐量下降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王秋颖;徐丹丹;郭晓慧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2、IL-4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ES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检测轻、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水平;用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ESO水平,并分别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IL-4及ESO水平高于对照组、IL-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各指标虽有改善( P<0.05),但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0.05)。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与IL-4水平分别与外周血ESO水平显著相关(r=-0.55;r=0.48,均 P<0.05)。不同程度哮喘患者之间IL-2、IL-4及ESO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病情加重、IL-2降低更明显、IL-4、ESO升高明显(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及外周血ESO水平对其疾病预测及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晶;赖飞;梁小亮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人参Rb组皂苷( G-Rb)对大鼠体内、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Rb 17.5、35、70 mg/kg组及阳性药组。对照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2 ml/kg, G-Rb 三个剂量组分别灌胃 G-Rb 17.5、35、70 mg/kg,阳性药组灌胃通心络胶囊1000 mg/kg,连续7 d。①体外旁路循环实验:从颈总动脉至颈外静脉插入一根带有丝线并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聚乙烯套管,连接形成体外旁路循环。②电刺激实验:分离右颈总动脉,将不锈钢电极放置在该动脉处,并在其远端放置温度测量探头备测血管表面的温度。1.5 mA直流电持续刺激7.5 min。③体外血栓形成实验:用硅化注射器由腹主动脉采血1.8 ml,立即注入内径4 mm硅化聚乙烯塑料环中,置LBY-S5体外血栓形成仪上分别测定血栓湿重及血栓干重。结果 G-Rb 35、70 mg/kg组均可使体外旁路循环法所致血栓湿重明显减轻,明显延长电刺激法所致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及凝血时间,显著提高凝血酶原浓度,并可使体外血栓形成实验所致血栓湿重及血栓干重均明显减轻( P<0.05或 P<0.01)。结论 G-Rb对大鼠体内、外血栓形成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曲莉;于晓风;徐华丽;睢大筼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检测对老年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4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患者34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分别设为恶性组、良性组和对照组,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TSGF、CA125、CA19-9、SCC,分析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 TSGF、CA125、CA19-9、SCC 分别为(78.29±19.82)U/ml、(44.43±16.08)U/ml、(40.69±15.26)U/ml、(3.61±1.98)ng/L,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组TSG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A125、CA19-9、SC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TSGF、CA125、CA19-9、SCC单项检测诊断宫颈癌敏感度较低,联合诊断后敏感度升高,而特异度降低,其中四项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为93.33%,与其他诊断方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TSGF、CA125、CA19-9、SCC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四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宫颈癌的诊断敏感度。
作者:葛瑜;张林;徐敬云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 OP)与日常行为习惯的相关性。方法老年门诊就诊的老年人群703例,使用双能骨密度仪选取正位腰椎、左股骨近端及ward三角进行骨密度测定,同时,自行设计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按照成组不配比的对照形式将确诊的303例OP老年人群作为病例组,未发生OP 400例的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老年人OP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服用钙剂、吸烟情况、喝绿茶、喝咖啡、每周锻炼频率是老年OP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高龄、女性、未服用钙剂、吸烟、未喝茶和咖啡、不锻炼的老年人OP发生率高。结论老年人日常行为习惯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应加强其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
作者:韩静;王奇;陈长香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伤害住院患者分布状况及趋势变化。方法整群抽取甘肃省两所综合医院1994~2008年老年伤害住院患者病历1260份,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老年伤害住院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11.16%;跌倒/坠落是老年人伤害的主要原因,占55.32%,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度12.01%;15年间老年伤害病死率4.13%。结论老年伤害结局不尽如人意,加强老年人防护与监护刻不容缓。
作者:胡晓斌;白亚娜;赵迟;程治远;唐丹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