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γ干扰素及其诱导蛋白10在不同临床阶段慢性HBV感染老年患者中的表达

张清颜

关键词:γ干扰素, 诱导蛋白10, 慢性乙型肝炎
摘要:目的:探讨γ干扰素及其诱导蛋白(IP)-10在不同临床阶段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老年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60例该院诊断为慢性HBV感染的老年患者,根据疾病不同时期分为耐受组(免疫耐受期)、活动组(免疫活动期)及重型组(重型HBV)。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γ干扰素、IP-10水平。结果耐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HBV-DNA均低于活动组与重型组( P<0.05);活动组均低于重型组( P<0.05)。耐受组γ干扰素及 IP-10水平均低于活动组与重型组( P<0.05);活动组均低于重型组( P<0.05)。γ干扰素及IP-10与ALT、AST、TBil、HBV-DNA存在正相关关系( P<0.05)。结论γ干扰素及 IP-10通过免疫反应参与了慢性 HBV感染的病理损伤过程,且与肝组织的损伤存在密切相关性,在探索性研究中可进一步深入以期寻找到更理想的治疗靶点。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联合疝修补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直接导致患者的进行性排尿困难,而长期的排尿困难又进而造成并发腹股沟疝。本文就本院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 Ho-LEP)联合疝修补术治疗BPH并发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李红芹;安伟;王金国;马智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PTX3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血清五聚蛋白(PTX)3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非酒精性脂肪肝性病患者130例(研究组),根据是否合并肝炎分为肝炎组( n=48例)和非肝炎组( n=82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30例(对照组),应用 Spearman分析PTX3的参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子、ROC对脂肪肝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中 PTX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肝炎组显著低于非肝炎组(P<0.05);Spearman 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T)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为PTX3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X3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因素,而HOMA-IR、hs-CRP以及SAT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血清PTX3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OC下面积为0.962,鉴别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佳截点为1.45 ng/ml。结论血清PTX3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保护因素,能鉴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否合并肝炎。

    作者:谭莉莉;李田阳;李佳林;田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胆红素主要因子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50只清洁级SD大鼠,其中10只作为假手术( SHAM)组,40只为OJ组。采用肝外胆管结扎法建立大鼠OJ模型,造模后大鼠随机平均分为 OJ对照组和 OJ实验组,OJ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OJ实验组给予陈蒿汤灌胃。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谷草转氨酶( AST)、白蛋白( ALB)、总胆红素( TB)、总胆汁酸( TBA)水平;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MRP2转运蛋白表达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OJ组大鼠肝血管充血,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出现点状坏死,肝内胆管扩张,小叶周边可见新生小胆管样上皮细胞,以汇管区明显,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OJ实验组和OJ对照组中AST、ALB、TB、TBA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OJ实验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OJ对照组(P<0.05)。 OJ实验组和OJ对照组肝组织MRP2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SHAM组;而OJ实验组肝组织MRP2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OJ对照组(均P<0.05)。结论茵陈蒿汤对 OJ大鼠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而上调肝组织中MRP2蛋白表达是其可能作用机制,提示茵陈蒿汤可作为治疗OJ的有效药物。

    作者:李晓峰;于昆;戴勇;秦伟;杨生虎;党宝宝;韩云;杨立平;董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内蒙古中老年人群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研究内蒙古准格尔旗中老年人群脉压、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统一体检调查。结果①该项研究的入选人数为72350人,应答率为88.7%,其中脑卒中2588人,患病率为3.58%。②随着脉压的增大,脑卒中及其亚型的患病风险均有增高。脑梗死的患病风险在脉压达到51~60 mmHg时出现显著增高,脑出血的患病风险在脉压达到42~50 mmHg 时出现显著增高。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脑卒中亚型,脉压可能对脑出血的影响更大。③随着脉压指数的增大,脑卒中的患病率有所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脉压值增大可致脑卒中,脉压与脑梗死、脑出血均有关,但不支持脉压指数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武霞;宋军平;江名芳;王智光;赵世刚;高春桃;邓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瘦素水平与ACI患者神经功能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013年1至12月在该院急诊科收治的ACI患者165例,治疗前测量其血压、血脂、血糖和血清瘦素水平。根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三分位分组分为低、中、高水平组,每组55例。均接受常规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 d时的神经功能,并且比较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低水平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范围为(2.479~4.562)ng/L,中水平组为(4.623~8.328)ng/L,高水平组为(8.468~51.376)ng/L;(2)ACI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性别、体质指数、脑梗死部位、并发疾病以及血脂水平无关(P>0.05),但是与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吸烟有关(P<0.05或P<0.01);(3)低、中、高水平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 NIHSS 评分与血浆瘦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6,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老年ACI的神经功能和临床预后相关。

    作者:张艳红;吴秀玲;徐静红;卢宝全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老年消化系统损伤与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相关性

    目的:评估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造成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200例,未接受治疗老年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状况分为对照组和服药组,对各组患者的一般人口资料、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方式、内镜检查特征等相关因素与患者服药类型及( INR)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服药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03),且呕血、便血及潜血阳性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24,0.012,0.011),服药组 INR≥3患者的比例和出血风险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8),服药组患者在胃窦、胃体及多发性溃疡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35,0.013和0.013),且溃疡面积(大溃疡、小溃疡)较对照组多( P=0.042,0.034),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结论老年患者服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成为患者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溃疡及不同程度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甘伙烨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运用Maslow理论干预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估运用Maslow理论干预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8例脑出血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干预及Maslow理论干预,对干预后2、4 w 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SAS评分术后4 w后较2 w有显著改善( P<0.05),观察组SAS及SDS评分术后4 w后较2 w有显著改善( P<0.05)且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4 w体质评分较2 w有显著性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4 w认知能力、心理及情绪及体质等均较术后2 w显著改善且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4 w Barthel指数及Fugl-Myer积分法(FAM)较术后2 w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4 w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P<0.05)。结论 Maslow理论干预是老年患者的重要方式。

    作者:侯保秋;裴玉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及酪氨酸激酶JAK2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缺血侧皮质JAK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按区组随机化法将25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电针+AG490组,根据不同缺血时间段又分为2 h、1、3、7和21 d五个小组。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取“百会”、“大椎”穴,AG490采用侧脑室注射。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缺血侧皮质JAK2 mRNA表达变化。结果在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未发现明显JAK2 mRNA表达;模型组JAK2 mRNA同时间段与假手术组比较表达量均增多(P<0.01),其中以1 d组表达量增高为显著;电针治疗与AG490干预可降低JAK2 mRNA表达(P<0.05),以1 d、3 d较为显著。 JAK2 mRNA表达变化上与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改变基本呈一致性。结论脑缺血后JAK2的超量表达及其活化,可能为脑损伤加重的机制之一。脑缺血后电针治疗可下调JAK2的表达水平,降低其磷酸化活性,阻断JAK2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

    作者:刘荣;许能贵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胸痛患者4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298例,非 AMI胸痛组192例;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88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标志物cTnI、CK-MB、Myo的测定。结果 AMI组cTnI、CK-MB、Myo的血清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非AMI胸痛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cTnI、CK-MB、Myo的血清水平均在入院3 h后升高,cTnI、CK-MB血清水平在发病后12~24 h达峰值,Myo的血清水平6 h达峰值;cTnI血清水平在3 d后仍持续升高;cTnI、CK-MB、Myo的血清水平联合检测,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3.2%,比cTnI、CK-MB、Myo的血清水平单独检测的灵敏度(77.5%、75.2%、76.5%)和特异度(86.5%、84.4%、70.3%)均高。结论对于 ACS患者来说,cTnI是早期诊断AMI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微小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为临床诊断 AMI、ACS 危险分层、判断预后好的单一诊断指标。 cTnI、CK-MB、Myo联合检测避免了Myo、CK-MB持续时间过短的不足;cTnI对发病后3~7 d再梗死不敏感。 cTnI、CK-MB、Myo联合检测提高了早期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和再梗死的诊断率。

    作者:付英姿;安刚;吕红君;许建成;张传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多种药物干预治疗老龄雌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骨近端扭转实验

    目的:对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以丹杞颗粒、以依普拉芬、以结合型雌激素、以阿法治疗组大鼠股骨近端进行扭转实验,确定各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以去卵巢法复制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以丹杞颗粒、依普拉芬、结合性雌激素、进行治疗,饲养15 w后以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取大鼠左、右侧骨在扭转试验机验机上进行扭转实验。结果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组股骨近端大扭矩、大扭转角、大扭转切应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丹杞颗粒、依普拉芬、结合性雌激素治疗组( P<0.05),以丹杞颗粒组大鼠胫骨大切应力、大扭转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老龄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由于骨质疏松导致股骨扭转力学特性发生改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通过以丹杞颗粒、依普拉芬、结合型雌激素、干预治疗后扭转力学特性均有一定提高,丹杞颗粒效果好。

    作者:冯涛;潘铄;刘晓辉;张宏;伍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加味五磨饮子对慢性输型便秘患者结肠传输功能及肠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五磨饮子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结肠传输功能、肠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O)、神经肽 Y(NPY)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STC患者(气秘型)完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加味五磨饮子;对照组30例,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肠传输试验钡剂排空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O、NPY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便秘症状均有所改善,以治疗组的改善尤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以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较为突出(P<0.05);两组结肠传输试验钡剂排空率均较治疗前增加,以治疗组提升幅度更为突出(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O、NPY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两组血清NO、NPY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下降尤为显著(P<0.05)。结论加味五磨饮子治疗STC(气秘型)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改善结肠传输功能、降低血清NO、NPY水平相关。

    作者:肖天保;梁宛伶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南通市某社区中老年脑血管病人群发病危险因素

    目的:调查社区中老年脑血管病人群发病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的分布,并建立脑血管病信息化专项模块,为社区长期集中管理建立基础。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南通市学田社区266例中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情况及脑血管病类型、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等;对其中114例进行脑血管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并比较随访结果。结果脑血管病发病情况:脑梗死55.6%,脑卒中复发20.7%,脑卒中后遗症30.8%,其中肢体残障占81.8%。危险因素分布:高血压207例,51.2%经常监测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81例,有39.5%规律监测血糖;心脏病85例,其中心绞痛占61.2%,高脂血症71例,吸烟史78例,饮酒史61例,颈动脉狭窄40例,家族史107例。平均收缩压和每周锻炼平均时间随访前后差异显著( P<0.05)。结论社区中老年脑血管病人群脑梗死发病率高,高血压为首要危险因素,社区脑血管病防治中应加强对高血压的监控;在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立脑血管病专项模块,可以进一步完善社区慢性病管理。

    作者:王军;张艺;朱晓晖;崔世维;黄新中;董建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蛋白激酶SGK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通过克隆蛋白激酶(SGK)3基因并将其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高表达SGK3的MCF-7细胞系的稳态性。方法利用真核表达载体N-端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N1)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和DNA测序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通过PEI介导将重组质粒pEGFP-N1-SGK3转染至乳腺癌MCF-7细胞中,荧光显微镜和 Western印迹方法对基因转染效率以及融合蛋白 GFP-SGK3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将其命名为pEGFP-N1-SGK3;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多数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表明获得了较高的转染效率;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在转染pEGFP-N1-SGK3的细胞中可见阳性条带,而MCF-7亲本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细胞无阳性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GFP-N1-SGK3,获得了稳定表达融合蛋白GFP-SGK3的MCF-7细胞系,可用于后续SGK3细胞内功能的研究。

    作者:郭红艳;孙晓杰;李淑艳;刘秀财;刘波;王宏兰;蒋瑞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法舒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PAPP-A)等生化指标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ACS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加用法舒地尔,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 w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及 PAPP-A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BP、DBP、TC、TG、LDL-C、HDL-C、BUN、FPG、Cr、UA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 TC(4.47±0.83)mmol/L、TG(1.51±0.12)mmol/L、LDL-C(3.15±0.46)mmol/L,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APP-A、CRP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PAPP-A(7.03±2.39)mIU/L、CRP(3.08±1.04)mg/L,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11.36±3.05)mIU/L、(5.77±1.75)mg/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够更加显著的降低ACS患者的PAPP-A、CRP水平,进一步缓解ACS患者的炎症反应。

    作者:陈华;吕妍琨;郝清卿;陈淑霞;谷剑;齐鹏;杜荣品;耿彦平;李燕;于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胰腺癌相关蛋白质的筛选及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筛选与胰腺癌相关的蛋白质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蛋白质 pathway array技术检测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内143种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找出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一步采用信号传导网络分析( IPA)方法确定这些差异蛋白所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结果检测到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确定了10条与胰腺癌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结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其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寻找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作者:于威;柳长明;张凯叶飞;张泳;王瑛韬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依达拉奉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MCI-186)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18个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及治疗组,每组12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 I/R 模型,治疗组在再灌注开始时给予 MCI-186静脉滴注(10 mg/kg)。再灌注180 min后,提取心肌组织,观察在透射电镜下线粒体形态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细胞色素 C ( cyt C)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程度,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 mPTP)的开放程度。结果透射电镜下治疗组线粒体形态较 I/R组规则,肿胀程度轻,嵴排列有序。治疗组Bcl-2表达明显高于I/R组,Bax及Cyt C表达明显低于 I/R组(P<0.05)。 TUNEL染色治疗组心肌凋亡指数明显低于 I/R组(P<0.01)。治疗组mPTP在8~20 min开放程度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 MCI-186能够保护老年大鼠心肌 I/R 后的线粒体呼吸功能,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进而减轻细胞凋亡。

    作者:韦艳红;刘艳;康晓新;赵宇;尹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头晕和眩晕相关病因研究进展

    头晕、眩晕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患者主诉,各科室医师在门诊、病房均常遇见,属于症状学诊断。长期以来,头晕都缺乏明确的、规范的定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多将头晕、眩晕视为同义词。 Drachman 等〔1〕将头晕定义为非特异性的一组症状,依据症状性质,它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失衡和(或)不稳及非特异的头重脚轻。我国头晕诊断流程建议专家组于2009年采用了该定义〔2〕。2009年Barany协会(国际著名的头晕眩晕研究学会)提出了首个国际前庭症状分类的共识性意见,其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姿势性症状4大类〔3〕,该分类将头晕与眩晕区分开来,分别属于两种前庭症状。2010年中华医学会关于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认为,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头脑不清晰感;认为头晕与眩晕为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两者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4〕,所以也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

    作者:王芬;陈秋惠;张医芝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蛋白激酶在脊髓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 SCI )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1〕。炎性因子、活性氧、兴奋性毒性和代谢异常是导致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正常或病理条件下,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 )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两条通路的激活均能够诱导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本文就PTEN/PI3K和MAPK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进行综述。

    作者:郭垠利;白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β-蜕皮甾酮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症状及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β-蜕皮甾酮(EDS)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症状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雄性 SD大鼠(260~280 g)采用物理机械刺激法制备实验性牙周炎大鼠模型。将45只成功诱导的牙周炎大鼠模型随机分组(n=15):高剂量 EDS(EDS-H)组、低剂量 EDS ( EDS-L)组及生理盐水( NS)组。 EDS-H组与EDS-L组分别腹腔注射20 mg? kg-1? d-1或40 mg? kg-1? d-1 EDS;同时选取15只同周龄正常大鼠作对照( C),NS组和C组均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EDS腹腔注射前后分析各组的牙龈指数( GI)和附着水平( AL)来评价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试剂盒检测牙龈组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脂质(LPO)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牙龈组织中前列腺素(PG)E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龈沟液中白介素(IL)-6水平;荧光探针 DHE 染色法及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牙龈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和基金金属蛋白(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NS组的GI和AL、牙龈组织MDA、LPO、PGE2、TNF-α、ROS和 MMP2的 IOD水平及龈沟液中 IL-6水平均升高,CAT活性降低(均P<0.05);给予腹腔注射EDS可改善牙周炎大鼠的以上异常指标(P<0.05),EDS-H组、EDS-L组与 C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DS-H组的以上指标均优于EDS-L组(P<0.05)。结论 EDS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的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牙龈氧化应激、MMP2表达及炎症反应均有较显著的改善作用。

    作者:马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老年足底筋膜炎及其康复训练研究进展

    足底筋膜炎,又称作跖筋膜炎,比较典型的症状是晨起下床足部触地后或久坐后步行时出现剧烈疼痛,在行走数步后有所缓解,但步行距离过长或站立时间较久后,疼痛加剧,病情严重者在站立位休息时也有疼痛感。足底筋膜炎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女无明显差别。该疾病也多见于运动引起的足底筋膜的慢性损伤,其病因可能与经常长时间走路或健步走、登山、徒步旅行等活动密切相关,因为连续长时间行走,较容易引起足底慢性损伤,尤其是肥胖、长时间负重站立、扁平足、有骨刺生成等更容易发生,进而导致足底筋膜炎。另外,如高弓足和扁平足等足底畸形者也可诱发足底筋膜炎,高弓足患者在迈步时,当足跟着地至全足着地中期,因结构缺陷难以旋前而无法分散作用力;扁平足因距下关节过度旋前增加了足跟内侧部张力和跖筋膜载荷作用力,较容易造成跖筋膜负荷增加,诱发足底筋膜炎。以跑步动作为主的职业运动员和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员患足底筋膜炎的比率较高,作为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引起的足底筋膜炎大多认为是因方法不正确、运动量过大或在过硬的地面上跑步或穿不合适的鞋子等引起〔1〕。临床上常表现为灼痛、抽动痛、刀割样疼痛、刺痛,严重者可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赤脚步行、上楼或负重行走时可加重。

    作者:刘瑞莲;屈红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