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糖控制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季方圆;逄曙光;田玉玲

关键词:2型糖尿病, 血脂, 糖化血红蛋白, 糖脂代谢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同阶段的血脂水平特点.方法 对361例T2DM住院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及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血糖控制较差组)及239例健康体检对照组分别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比较血糖控制达标组、血糖控制较差组及对照组间血脂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组TG、TCH、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降低;血糖控制达标组TCH、HDL-C和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糖控制较差组TCH和L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所有DM组的TG水平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TG、TCH、HDL-C和LDL-C均与HbA1c具有平行关系(P<0.05),TG、TCH和LDL-C随HbA1c升高而升高,HDL-C则相反.结论 T2DM血糖控制情况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血糖控制达标有助于TCH和LDL-C的降低及HDL-C的提高,对TG异常亦有所改善.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CEA、CA125升高水平与PET/CT显像评估卵巢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与三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联合检查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评价.方法 回顾性研究75例卵巢癌治疗后患者,平均年龄(45±9.3岁),行PET/CT检查同期行肿瘤标志物(CEA、CA125)检测.判定转移或复发标准:(1)是经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判定为转移或复发者;(2)进行随诊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和(或)标准摄取值(SUV)明显缩小者;(3)病理活检结果.结果 本组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PET阳性率为92.3% (48/52),其中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38.5% (20/52),非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53.8% (28/52),CEA、CA125阳性率分别是26.9% (14/52)、67.3% (35/52),PET/CT阳性率与CEA和CA125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PET/CT准确率为94.7%(71/75).结论 CEA与CA125联合测定诊断卵巢癌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测量CEA和CA125.在监测CEA和CA125的同时,如果出现异常增高,而其他检查结果阴性时,行PET-CT扫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较准确地评估CEA及CA125升高的原因,为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贺贵福;宋炳胜;赵义;左晓军;刘洋;倪冠英;金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静脉注射利福平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利福平治疗菌阳性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强化期给予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福平静脉注射,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种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的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观察组治疗l、2、3个月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IL-6、IL-10、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福平能有效改善老年肺结核患者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喜增;翟玉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体重干预的认知现况

    多项研究证实,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全身或腹部肥胖[2].肥胖和糖尿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的教育指导.治疗成功的关键除了取决于医疗技术的精湛和治疗措施得力以外,还取决于日常生活中患者的自控能力,包括错误认知的改变和矫正适应不良性行为[2].本文分析2型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体重干预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

    作者:武晶晶;陈燕;汤琪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

    目的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初治MM患者24例,同时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与FISH技术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析染色体异常与MM的免疫学分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常规G显带技术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比FISH检出率低(P<0.01);常规G显带技术仅检出1例染色体异常者,MM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以Ⅲ期和IgG型为主.结论 FISH技术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特异性较高,临床分期、分型与染色体异常存在相关性,Ⅲ期和IgG型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作者:辜学忠;史克倩;闻艳;杨同华;沈晓梅;陆智祥;赖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压力控制法肺复张预防老年患者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作用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法肺复张(RM)用于预防老年人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60例全麻腹部非腔镜手术术后进入ICU患者,随机分为NRM组(对照组,30例)和RM组(实验组,30例).NRM组常规机械通气,不施行肺复张,RM组行常规机械通气同时入ICU后每1h施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记录RM组首次肺复张前(T1)、肺复张过程(T2)、末次肺复张后(T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等指标变化,并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后10min(T4)血气分析、氧合指数,术后24 h的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mCPIS),术后1 w内低氧血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等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1比较,RM组T2时HR、CVP升高,SBP、DBP有所下降;T3时氧分压、氧合指数升高(均P<0.05),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变不显著(P>0.05);与NRM组比较,RM组的T4时氧分压、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间、mCHS、术后PPCs的发生率下降(P<0.05);RM过程中未出现恶性低血压、气胸、皮下气肿等不良事件.结论 术后早期使用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可改善老年腹部术后患者的氧合、缩短拔管时间,减少低氧血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等术后PPCs的发生.

    作者:房晓薇;吴利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6针法、10针法和12针法诊断前列腺癌的比较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6针、10针、12针法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病人278例,其中126例接受6针法穿刺活检,102例接受10针法穿刺活检,50例接受12针法穿刺活检.对比研究6针、10针和12针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对三种穿刺方案在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穿刺数量、穿刺部位及直肠检查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不同穿刺部位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与6针法相比,10针法和12针法分别使总体阳性率提高15.9%、19.1%.10针法与6针法相比,在年龄<70岁、40ml≤前列腺体积<90 ml、PSA<40 ng/ml、直肠指诊(DRE)阴性的患者中,阳性率差异更为显著,而12针法与10针法相比,仅仅在前列腺体积≥90 ml时,阳性率才有明显的不同.三种方法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10针、12针穿刺法比6针穿刺法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更高,10针与12针穿刺法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穿刺方案,穿刺针数的增多并不会带来并发症的显著增加.

    作者:杨凌博;王鹏森;李法平;王艳波;侯宇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比较

    目的 探讨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80例ASA Ⅰ~Ⅱ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每组40例,术后行PCIA.两组分别给予地佐辛0.8 mg/kg+盐酸托烷司琼5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舒芬太尼2.5μg/kg+盐酸托烷司琼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程度评分(Ramesy)、48 h内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均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两组患者总的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佐辛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的PCIA镇痛效果与舒芬太尼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郭丽丽;曹学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的表达及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PD-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等炎性因子的联系.方法 老年CHD患者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7例,同时选取体检的健康人33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PD-L2、hs-CRP、IL-6以及IL-8表达水平.结果 AMI组PD-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而对照组低;AMI组血清hs-CRP、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SAP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IL-6和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L2表达水平与hs-CRP、IL-6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IL-8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促进了血清hs-CRP、IL-6的分泌.

    作者:于靖;曹绪芬;赵荣诚;郑晔;颜利求;王佳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冠心病合并心衰证候演变规律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流调学的研究方法,对1 504份《冠心病合并心衰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一线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采用构成比及概率转移矩阵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合并心衰共四期十三个证型,阶段A到阶段B的演变规律是证型均易转化为肝脾不调证;阶段B到阶段C的规律是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与阳虚饮停证都易转化为宗气虚乏证,湿阻气结证易转化为肾虚水泛证;阶段C阶段D的规律是宗气虚乏证易转化为水气凌心证,停饮阻络证、肾虚水泛证与寒饮阻络证易转化为喘脱亡阳证.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衰具有其特定的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四期十三个证型,其起病、发展与气(阳)虚及饮邪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明雪;刘硕;常艳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冷冻球囊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优越性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的热量,在球囊接触处进行消融,使得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病变的心肌细胞遭到破坏,阻止异常电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AF)的目的.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相比,不需要借助三维标测系统,冷冻能量形成的疤痕有保持内膜面完整性、连续性及纤维化边界清晰等特点.冷冻消融可保持细胞的连续性和骨架结构的完整性,且消融过程中对内皮组织的损伤较轻微,从而引起的血栓风险、肺静脉狭窄、疼痛、心肌穿孔和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较传统射频消融较少.

    作者:刘展睿;夏禹华;李亚琳;高丽华;胡庆鹰;王智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194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VCAM-1、ICAM-1、ET-1的表达,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的表达.结果 两组治疗2w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2 w后血清中VCAM-1、ICAM-1、ET-1和NO的表达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且能更有效地下调血清中VCAM-1、ICAM-1、ET-1和NO的含量.

    作者:尹变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和顺铂(DD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化疗方案为每天静脉滴注75 mg/m2多西他赛注射液和80~ 120 mg/m2DDP,每间隔3 w为1个周期.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67.5%)明显高于对照组(42.5%)(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的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可以改善其免疫功能.

    作者:李玉光;吴纪珍;刘红梅;张罗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管内皮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SXBXP)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SXBXP)各40例,疗程8 w.比较两组肱动脉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血清肌酐(SCr)的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FMD、NO、6-Keto-PGF-1a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ET-1、TXB2分别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另外SCr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 SXBXP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张莉;胡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高压氧对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80例老年V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和血浆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细胞间黏附因子(IGA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结果 实验组MMSE、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SOD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浆TGF-3、IGF-1水平显著升高,IGAM-1显著降低(P<0.05),其中实验组各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高压氧能够提高VD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氧自由基、炎症因子,进而保护脑组织细胞功能有关.

    作者:张晓红;杜双霞;卢波;吕志坤;唐彦;冯志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DCI)老年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根据有无乙型糖尿病(T2DM)分为DCI组117例和无T2DM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3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CI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α)、血肌酐及γ-谷氨酸转肽酶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T2DM老年患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调整脂代谢紊乱,控制尿微量蛋白、高纤维蛋白原、高尿酸等危险因素,是减少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薇薇;严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组织中丝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kazalⅠ型、CD147和E-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组织中丝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KazalⅠ型(SPINK1)、白细胞分化抗原(CD) 147和上皮型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确诊的10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76例病理证实切端为正常的支气管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中SPINK1、CD147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两组中SPINK1、CD147和E-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SPINK1、CD147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径、是否伴有坏死、胸膜累犯、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SPINK1和E-cadherin、CD147和E-cadherin的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组织SPINK1和CD147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SPINK1和CD147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可能与对E-cadherin的调节有关.

    作者:何秀娟;黄庆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奈达铂或顺铂联合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鼻咽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比较奈达铂(NDP)或顺铂(DDP)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老年局部中晚期鼻咽癌(NPC)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6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年龄>60岁的Ⅲ、Ⅳa期NPC患者随机分为NDP联合IMRT组(N组)和DDP联合IMRT组(P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急性不良反应.结果 53例患者放疗结束6 w均可进行疗效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在于黏膜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学毒性.结论 NDP联合IMRT是治疗老年局部中晚期NPC的有效方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侯盘长;朱庆尧;雒建超;牛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放疗致Lewis肺癌荷瘤小鼠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放疗致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建立小鼠Lewis肺癌体内移植肿瘤模型,成瘤后采用姜黄素联合放疗治疗小鼠,末次给药后称取小鼠体重,测量肿瘤重量及体积,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脾及胸腺指数,同时测定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姜黄素与放疗联合应用可减少放疗引起的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对放疗引起的白细胞水平降低及骨髓有核细胞减少有显著的升高作用,且对放疗引起的脾脏及胸腺指数下降有显著改善作用,亦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活性.结论 姜黄素能保护放疗对机体的损害,与放疗联合可协同治疗肿瘤.

    作者:钱程;施丹;武宁;程光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IL-1β,IL-2,IL-1O在糖耐量减低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在糖耐量减低(IGT)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分成血管性痴呆组和血管痴呆合并IGT组各50例;然后再随机选取健康人50例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和IL-1β、IL-2、血清IL-10水平.结果 血管痴呆合并IGT组跟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相比,2 hPG明显升高(P<0.01);血管性痴呆组、血管痴呆合并IGT组跟对照组相比,血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管痴呆合并IGT组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的(P<0.05).结论 在血管性痴呆合并IGT患者体内,IL水平升高明显,说明血管性痴呆合并IGT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增强.

    作者:熊涛;聂德云;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D-STI技术评价T2DM患者股总动脉弹性变化及管壁功能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股总动脉弹性变化及其与周围血管病(PVD)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及2D-STI技术测量并记录T2DM患者股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d)、舒张期内径(Ds)、血管壁运动度(△D)、阻力指数(RI)及股动脉的内中膜(IMT)厚度、僵硬度参数(β)、整体及六个节段的圆周应变(CS)、圆周应变率(CSR).结果 病例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整体CS、CSR及11~1点、7~9点CS、CSR明显降低(P<0.01),△D减低(P<0.05),β与IMT均增加(P<0.05),RI增加(P>0.05);PVD组较无PVD组整体CS、CSR及11~1点、5~7点、7~9点CS、CSR降低(P<0.05),β增加(P<0.05),△D、RI及IMT无明显差异(P>0.05).PVD症状与整体CS、CSR呈负相关、与β呈正相关(P<0.05).结论 应用2D-STI技术能评价T2DM患者下肢动脉的弹性变化,为其PVD症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王超;曹霞;杨絮;金松;何其勇;张新艳;孙欣;荣蓉;王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