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瑞芬太尼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杨剑云;吴娅;臧晖;李翠林;金华

关键词:瑞芬太尼, 炎症, 脑缺血再灌注
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及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96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瑞芬太尼预处理组。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氧化三苯甲基四氮唑( 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IL)-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α、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性。结果瑞芬太尼能明显改善小鼠的神经行为,缩小梗死面积,抑制促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而增加抗炎症因子IL-10和TGF-β1的表达,并抑制NF-κB的活化。结论瑞芬太尼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抵抗炎症反应有关。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干预对策

    老年痴呆以阿尔茨海默病( AD )和血管性痴呆为主,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呈渐进式发展,病情进展时间长,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目前老年痴呆患者的数量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而增加,已严重影响了家庭和个人的生活质量。有效的护理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减轻家人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志华;陈加俊;张颖;吕明泽;邱长影;杨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人生活方式及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联性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营养状况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进行健康体检且自愿参加骨密度( BMD)检查的637例老年志愿者进行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方面的调查,并借助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老年人受试者右侧跟骨的BMD进行测量。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男性和女性的BMD值均逐渐下降( P<0.01);常年吸烟、有饮酒习惯组的老年男性和女性 BMD 值分别低于无吸烟的男性和女性( P<0.01);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男性和女性BMD值分别高于偶尔及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和女性( P<0.01);坚持饮用奶制品、服用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的老年男性和女性BMD值分别高于不饮用奶制品的老年男性和女性( P<0.01)。结论老年人 BMD与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及膳食习惯对提高老年人骨健康极其重要。

    作者:鞠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131 I标记槲皮素的方法

    目的:探索131 I 标记槲皮素的方法并对其相关实验进行研究。方法用氯胺 T法对槲皮素进行131 I标记,对标记产物用薄层色谱法分析其标记率及放化纯,产物于37℃温育以观察其体外稳定性,用甲状腺癌细胞FTC-133/8505C观察其生物活性。结果氯胺T法为佳标记方法,标记率达96.5%,放化纯达98.3%。产物在体外稳定。结论用氯胺T法对Qu进行131 I 标记简单高效,稳定性好,且标记产物生物活性未受到明显破坏。

    作者:魏凯;李悦;张苗苗;王博;崔亚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三维钛网支架材料对犬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维钛网支架( TW)材料对犬牙周膜成纤维附着、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犬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PDLFs),传代后与TW材料接触培养,噻唑蓝( MTT)法比较实验组三维钛网培养与对照组二维培养对种子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通过提取测量上清液碱性磷酸酶含量比较实验组三维钛网培养与对照组传统矿化诱导液培养对种子细胞的促分化作用。结果酶消化组织块法可以成功获得用于实验的犬PDLFs,且细胞能有效的与TW附着,实验组的促增殖和分化作用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TW材料能有效促进牙 PDLFs的附着、增殖、分化,在牙周组织再生工程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圣福;黄元丁;王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国老年学杂志》被国际数家数据库、检索性期刊检索机构收录情况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死亡及复发率,是近年来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目前脑卒中较为肯定的临床发病因素主要有年龄增大、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吸烟、酗酒等,但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部分脑卒中病人并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2〕。有报道显示,血浆半胱氨酸( Hcy)水平轻、中度增高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3〕。本文分析神经功能不同缺损程度患者的Hcy水平,探讨其相关性。

    作者:吴永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围术期保温干预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术期进行保温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90 min及手术完毕时的鼻咽温,同时对麻醉前后各时间点和术后24、48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麻醉后30、60、90 min 和术后的 APTT、PT、TT、D-D、血小板计数、vWF、Fib 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PT、APTT和TT延长,术后24、48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麻醉前,而D-D和vWF明显升高,Fib显著降低(均 P<0.05)。结论围术期保温干预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黄晶;王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本刊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对比

    高血压脑出血( HICH)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效果优劣并未得出明确结论,临床上对手术治疗的佳时机、术式选择等均存在一定争议〔1〕。本文对比分析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显微清除术和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作者:杨勇灵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Brucine抗肿瘤的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含量约为生药的1.5%~5%,主要是士的宁、马钱子碱( Brucine)及其氮氧化物。其中Brucine是从马钱子中提取的吲哚型结构的生物碱,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吲哚型结构的生物碱。研究显示Brucine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在镇痛作用、抗炎及免疫系统作用、心血管作用和抗肿瘤作用等几个方面。近年来,Brucine对于临床“顽症”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为癌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杨福伟;王辰;王光明;王德友;王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高龄肝癌病人围术期治疗73例

    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前者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肝癌的死亡率高,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1〕。临床上一般采取西医的手术、放化疗与中药结合疗法,但晚期患者因癌细胞扩散而治愈率较低,因此要做到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并发症也越来越少,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姜广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

    降钙素原( PCT)可作为炎症、脓毒血症的血清学标志〔1〕。资料〔〕显示,PCT有助于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局部轻症感染与全身重症感染〔2〕。本研究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

    作者:周菲;冯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橡皮障隔湿术在老年人根管治疗中的感染控制效果

    现代根管治疗是牙髓病、根尖周病有效彻底有预见性的佳治疗方法〔1〕。在根管治疗时既要遵循成型预备的机械学目的,又要遵循清洁、消毒、隔湿、干燥、杜绝医源性感染的生物学目的〔2〕。由于老年人口腔治疗有其特殊性,因此感染控制成为老年人根管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医用棉卷及吸唾隔湿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根管再感染的问题,而橡皮障隔湿术是将患牙与口腔环境隔离出来,以利于医生治疗时器械及技术的实施,是目前现代根管治疗彻底的隔湿方法〔3〕,降低了大大降低根管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根管治疗的成功率〔4〕。

    作者:李亚华;李淑娟;边捷;张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伴血脂异常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P300)检测伴发血脂异常的中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情况。方法选择符合 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同时伴血脂异常的中老年患者(≥55岁)70例作为研究组,按血脂异常情况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组(研究A 组,n=35)及高胆固醇血症组(研究组,n=35)。选择35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无血脂异常的中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予 P300检测,比较P300潜伏期、波幅及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研究 A组、研究 B 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及反应时间均延长(P<0.05或 P<0.01), P300波幅均降低( P<0.05或P<0.01);研究A组、研究B组之间P300潜伏期、波幅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研究A组反应时间比研究B组延长( P<0.01)。结论伴有血脂异常的中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更加严重。

    作者:易峰;毛静宇;苏旭江;梅佳;张洋洋;汪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海口市老年牙周炎患者牙齿缺失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调查海口市老年牙周炎患者的牙齿缺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牙周科因牙周炎导致牙齿缺失而就诊的268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268人,男138人,女130人,共计缺牙数2237颗,其中前牙522颗,后牙1715颗,平均缺牙数为(8.35±6.42)颗。老年牙周炎缺失牙数与年龄、居住地、经济收入、学历、口腔卫生状况(吸烟、刷牙次数、刷牙时间、是否使用菌斑控制器及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自身因素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海口市老年牙周炎患者牙齿缺失较多,需要针对不同的老年患者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

    作者:郝春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特质怒及怒的表达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特质怒与阿尔茨海默病( AD)发病的关联,初步分析特质怒与怒的表达在 AD 发病进程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性别、同年龄段(±3岁)、同等文化程度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结果病例组特质怒得分高于对照组(t=44.784,P=0.000), OR=51.857(14.009,191.954);病例组怒的表达(AX-O、AX-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特质怒与怒表达指数均呈正相关(r=0.579,P<0.01;r=0.372,P<0.01)。结论特质怒倾向高和怒的表达程度高皆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特质怒与怒的表达在 AD 发病进程中呈正相关,特质怒倾向高且怒的表达程度高更容易诱发AD。

    作者:王友杰;詹向红;闫国立;李伟;杨丽萍;刘胜利;王淑玲;陈四清;伍盼盼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开展CAS(CAS组),15例开展CEA(CEA组),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S组住院天数明显比CEA组少(P<0.05);CAS组的住院费用却比CEA组高( P<0.05)。两组术后1 w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w两组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患成功率相当,病人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和颈动脉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死状况、缺血性卒中、轻微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相当,均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敬博;王海洋;刘冰;李哈莉;姚野;庄俊丽;单鹏;景宝;韩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椎动脉V1、V2段的扭曲与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性

    颈椎病有脊髓型、神经根型、食管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多种类型,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检查大部分能够确诊,但椎动脉型颈椎病(即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常缺乏明确的依据,有学者认为是骨质增生横突孔狭窄或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但缺乏影像学指标〔1〕;本研究分析椎动脉扭曲的原因及其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

    作者:居克举;高社荣;曹化;程冠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疾病特征及内镜诊断和治疗价值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指肿瘤直径大于10 mm,而且呈侧向扩展而不是垂直上下生长的大肠表浅型病变〔1,2〕,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探讨LST的疾病特征及内镜诊治的意义。

    作者:闫振坤;李颖;张金萍;孙旭;李长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甘油三酯的变化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甘油三酯( TG)的变化,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前和餐后2、4、6 h时血清TG表达水平,并采用超声检测空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及脂餐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同期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2 h、4 h及6 h时的血清T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餐前(P<0.05),且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血清TG表达水平(P<0.05),对照组脂肪餐后2、4 h明显高于餐前(P<0.05),但餐后6 h血清TG表达水平恢复至餐前水平;糖尿病组患者空腹状态时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F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餐后4 h时 C-IM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 FMD较空腹均明显降低(P<0.05),且糖尿病组餐后4 h时F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ΔF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清TG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可促进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的发生。

    作者:刘悦;沈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