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陈寅;鲍健;胡钢峰;王春新;方向明

关键词: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老年冠心病
摘要:目的 了解双源CT(DSCT)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29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及胸疼等症状.回顾分析293例老年患者冠状动脉DSCT检查结果,并对照分析DSCT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被检测出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57例324支,其中Ⅰ级狭窄者177支(54.6%),Ⅱ级狭窄者103支(31.8%),Ⅲ级狭窄者39支(12.0%),Ⅳ级狭窄者5支(1.5%).DSCT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应用于老年冠心病诊断,要求条件低,诊断准确率高,且安全、无创,特别适用于无法开展冠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基层医院.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睡眠剥夺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及磷酸化p38MAPK信号、A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SD)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90只雄性SD老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SB203580干预组.改良多平台SD法建立SD模型.SDI d、3d、5d光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海马磷酸化P38 MAPK蛋白和β淀粉样肽(Aβ)表达,水迷宫法测试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SD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明显,磷酸化P38MAPK和Aβ阳性细胞数及表达增多,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与模型组比较,SB203580组中脑组织形态损伤程度减轻、磷酸化P38 MAPK和Aβ阳性细胞数及表达,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睡眠剥夺可加重老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与P38 MAPK信号过度活化、Aβ沉积有关.

    作者:赵雅宁;郭霞;陈长香;陈桂芝;李淑杏;李建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南充市7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成就、谦卑、助人倾向上差异显著.②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自主、变异倾向差异显著.③老年人亲和、坚毅、自主、性爱倾向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结论男性老年人更倾向成就,而女性老年人更谦卑和助人;低龄老年人更自主,而中龄老年人更倾向变异;亲和、坚毅、自主和性爱倾向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但个人偏好水平不会带来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化.

    作者:冯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衰竭和肾移植患者心肌酶变化的研究进展

    接受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很高[1,2],肾移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常见的死亡原因[3].因此,对这些患者准确、及时地诊断急性心脏综合征至关重要.但过去常用于检测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尤其是肌钙蛋白( troponin,Tn)以外的酶学指标,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呈现假性升高.本文就ESRD和肾移植患者的这些标志物变化、假性上升可能机制方面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Tn是心脏和骨骼肌的结构蛋白,参与肌动蛋白-肌浆球蛋白结合的调节.由于编码心脏Tn(cTn)的基因与骨骼肌不同,所以可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cTn.三种类型的cTn,即TnT、TnI和TnC共同形成Tn复合体,其中cTnT和cTnI是心肌损害的敏感、特异性标志物,也因此被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陈华茜;闵新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脏毒性的疗效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治疗后CP组较维生素C组心肌酶显著下降,心电图明显改善,其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及总体疗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治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安全日疗效明显.

    作者:王麟辉;郭鹏翔;贺远;黄竹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抗高血压药物及降压机制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引起脑血管病、冠心病、肾脏病及心肾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可产生严重损害.正常血压为< 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者好控制血压< 130/80 mmHg,老年人BP< 140~150/90 mmHg.积极治疗高血压并将之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1].

    作者:李春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老年女性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腰椎脆性骨折时椎间盘间隙改变情况及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椎体脆性骨折老年女性患者285例,随机对照选取同年龄组非骨折患者396例,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腰椎形态进行详细评价,对腰间盘间隙定性评估分为4度,并分别定量测量椎间盘前缘和后缘的距离.结果 骨折与非骨折组,腰1、2、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级≥2发生率分别为36.8%、57.9%、40.3%及12.1%、42.4%、31.8%.腰1~骶1椎间盘后缘高度在骨折组为(0.29±0.12) cm,(0.37±0.14) cm,(0.42±0.15) cm,(0.49±0.21)cm,(0.45±0.19) cm;非骨折组为(0.41±0.11) cm,(0.46±0.1) cm,(0.48±0.11) cm,(0.54±0.15) cm,(0.51±0.17) cm.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1).随着椎间盘间隙狭窄的加重,骨折风险逐步上升.在腰1~骶1间盘间隙测量中与椎间盘间隙0级相比,狭窄程度1~3级,腰1~腰5腰椎骨折风险率OR值分别从1.18上升到39.11,1.56上升到12.8,1.94上升到12.68,1.39上升到7.95.结论 椎间盘间隙减小和腰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腰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丹;王刚;李佳睿;张秀梅;姜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一期采用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前路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骨化物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4个月,采用JOA评分,Nurick分级及X线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7.5±1.3)分提高到(15.8±0.7)分(P<0.05);Nurick分级从术前的(3.2±1.4)级改善到术后的(0.6±1.1)级(P<0.05);X线检查表明所有病例在术后3个月植骨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结论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叶啸;白云深;邵国喜;刘金望;高尧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51在正常胃黏膜和宫颈黏膜组织及胃腺癌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151在所有的胃腺癌(58/58,100.0%)和宫颈癌组织(55/55,100.0%)都表达,在绝大多数正常胃黏膜( 26/28,92.9%)和宫颈黏膜组织(23/24,95.8%)中也都表达.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细胞阳性率及表达量都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CD151是细胞增殖的一个标记分子;CD151蛋白在宫颈癌中高表达,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作者:董海影;张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成分、血压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

    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1].科学研究表明,身体成分是决定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早期重要因素[2],身体成分反映了人体体内脂肪、蛋白质、无机盐与水分等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比率,而生物电阻抗法能更好地反映人体身体成分[3].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老年人的身体成分和血压值,探讨其性别差异和相关关系.

    作者:王小迪;张保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性高血压大鼠脑ATP酶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厄贝沙坦的干预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脑Na+,K+-ATPase、Ca2+ -ArPase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肾一夹制造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18只造模成功的RHR随机分为模型组(RHR)、厄贝沙坦组(50 mg· kg-1 ·d-1)、停药组,另设假手术组对照,每组6只,测量各组大鼠用药前后血压;用药8 w后,分别用生化酶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a+,K+-ATPase、Ca2+ -ATPase活性及AngⅡ水平.结果 RHR血压[(189±15)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134±9) mmHg];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123±7)mmHg],停药后,血压明显上升[( 154±10) mmHg].与假手术组比较,RHR大脑皮质、海马Na+,K+-ATPase、Ca2+ -ATPae活性明显降低.厄贝沙坦对Na+,K+ -ATPase活性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升高Ca2+ -ATPase活性,停药后Ca2+ -ATPase活性明显下降.厄贝沙坦能明显升高血浆、大脑皮质、海马的AngⅡ水平,停药后血浆AngⅡ水平无明显改变,大脑皮质、海马的AngⅡ水平明显下降.RHR脑Ca2+ -ATPase与局部Ang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厄贝沙坦影响RHR脑Ca2 -ATPase活性及AngⅡ水平,Ca2+ -ATPase活性降低可能与局部AngⅡ升高有关.停药后循环和大脑局部AngⅡ及Ca2+ -ATPase活性变化,可能是高血压反跳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泽兵;商黔惠;姜黔峰;吴芹;袁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VDR基因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 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CP)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VD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汉人群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方法 收集中重度CP患者178例(汉族90例、回族88例)和健康对照者187例(汉族95例、回族92例)的静脉血,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VDR基因SNP与中重度CP的易感性是否有相关关系.结果 回族CP组和回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7,0.043);汉族CP组和汉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39);汉族CP组和回族CP组比较,两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85,0.788).结论 VDR基因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回族中重度CP和汉族中重度CP的易感性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庆;彭明勇;马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365例恶性肿瘤急诊临床特点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恶性肿瘤急诊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本文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确诊恶性肿瘤并能够随访的患者365例,就恶性肿瘤急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侯本新;王喜艳;贾慧民;甫拉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 探讨蔗糖铁注射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个月)56例,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各28例,分别给予口服铁剂和蔗糖铁静脉推注,比较两组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静脉组治疗4 w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8 w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 w时静脉组Hb、HCT、SF、TSAT的升高程度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结论 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比较可在更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红月;顾春梅;陈燕;崔明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VSD技术在老年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骨科创伤致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难以治愈的急慢性损伤之一.由于软组织缺损面积大、部位深,常伴有骨质外露,易合并感染,传统换药方法使创面很难愈合,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对污染严重和部分复合组织缺损而暂时无法进行Ⅰ期皮瓣和植皮修复的患者,目前常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治疗[1,2].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0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VSD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李丹;刘堃;裴艳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管储备的临床应用

    脑血管储备( 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脑血管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Bayliss效应),维持脑血流稳定或调控脑血流量以适应脑功能的需要.虽然存在争议,但文献报道,CVR受损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2].目前评价CVR功能常用的影像技术包括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氙CT(XeCT)、CT灌注成像(CTP)、MRI中的灌注加权成像( PWI)、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近红外线频谱分析等[3,4].但由于这些检测方法大都费用昂贵而且对设备及操作要求较高,临床上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吴迪;郭珍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老年高脂血症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脂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238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238例老年非高脂血症患者.结果病例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腰围是老年人高脂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OR=2.638,95% CI∶1.463~4.758),鸡蛋每周食用4个(OR =2.596,95% CI∶1.122 ~6.008)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另一重要因素.

    作者:林建潮;李金涛;谭晓华;杨春白雪;孟强;石磊;杨磊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序贯加压装置感应抗血栓泵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目的 探讨采取不同的时间长度应用序贯加压装置(SCD)感应抗血栓泵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8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术后即开始应用SCD感应抗血栓泵治疗,对照组术后第1天持续应用,从第2天之后每4h使用一次,每次持续1h;实验组术后6h使用1次,每次持续1h.两组患者应用抗血栓泵时间均为10 d.每日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温、颜色、腓肠肌疼痛等情况,均在术前及术后7~10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40例,肌间血栓形成1例;实验组40例,肌间血栓形成2例,两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肢皮下淤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例肌间血栓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与护理均痊愈,两组患者皮下淤血均吸收痊愈.结论 SCD感应抗血栓泵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形成效果明显,应用抗血栓泵每6h1次、每次1h为宜,并非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作者:李霞;徐英华;付丽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药物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建模2w的糖尿病大鼠用于实验.药物干预组玻璃体腔内注入Bevacizumab,注药后1 w,采用EB法测定BRB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糖尿病药物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出现BRB破坏;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BRB破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金燕;刘光耀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驻成都部队离退休军人25年病死率和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驻蓉部队离退休军人1984 ~ 2008年期间病死率和死因构成的特征.方法以1984年1月1日以前定居成都地区军队所属24个干休所的全部离退休人员为对象,根据健康档案调查逐年人员变动情况,对每例死亡人员通过查阅病历确定死亡原因.结果①基线人数1665人,基线平均年龄61.56岁,共计观察了35058人年.25年累计死亡774人,平均病死率2208/10万人年;②死因构成前4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总死因的42.2%、18.1%、14.5%和10.7%;③恶性肿瘤死亡中,肺肿瘤死亡高居首位(43.1%),以下依次为胃肿瘤(13.8%)、肝肿瘤(13.5%)、泌尿系统肿瘤(8.0%).结论居住在成都地区干休所的军队老年人近25年病死率低于全国城市老年人群的平均病死率;该老年群体前4位死因构成与全国城市同龄人群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是恶性肿瘤死亡在总死因中占更大比例,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所占比例较小,而心血管病死亡所占比例与全国城市老年人群相似.

    作者:周建华;宋晓锋;肖欣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不同年龄段老年骨折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骨折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评估心脏事件研究.方法 通过将300例60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60 ~79岁)与研究组(80岁以上者),对每位患者行12导联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或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 研究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为多.结论 DCG检查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及早发现骨折诱发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并及时进行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霞;索钢;岳建彪;刘尚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