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导致的急性脱髓鞘白质脑病1例报告

李香丽;张珍珍;赵芬;于雪凡

关键词:
摘要:急性脱髓鞘性脑病是神经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是一组由病毒感染、药物、自身抗原等所触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在白质,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符合脱髓鞘特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因药物导致的急性脱髓鞘白质脑病报道如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COX-2与MAP-2表达及作用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COX-2和MAP-2的表达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脑组织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 用体重200~300 g健康的大鼠制作脑出血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出血组分为自体血组和盐水对照组,自体血组按不同时间分为3h、6h、12 h、24 h、48 h、72 h、5d、7d、14 d、28 d、10个亚组,每组7只,盐水组为6h组7只;正常对照组7只.用HE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出血灶周围COX-2和MAP-2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COX-2于出血灶周围阳性细胞数于3h增多,出血3d达高峰,阳性细胞见于病变侧额顶部大脑皮质.脑出血组各时间点COX-2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P-2表达于出血3h开始减少,3d下降到低.脑出血3h以后,紧邻血肿周围区MAP-2阳性细胞大量消失.3d后虽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主要在血肿周围的神经元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血肿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脑出血后COX-2高表达促进了神经元的损伤,使MAP-2表达明显减少.

    作者:宋福勤;刘玉艳;王博;赵瑞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Beclin-1、LC3-Ⅱ在缺血后处理大鼠再灌注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在缺血后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根据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再按不同缺血后处理时间分为15 s、30 s、1 min 3个亚组.缺血2h再灌注24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中自噬和溶酶体的激活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自噬体形成和溶酶体激活量增加;缺血30 s亚组相比较15 s和1 min亚组上述指标(神经行为学评分除外)(P>0.05),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 脑缺血后处理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能与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的表达有关.

    作者:石秋艳;杨斌;孙原;范亚霞;张春阳;刘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型”延髓内侧梗死2例报告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先由Spiller于1908年报道,临床非常少见,占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1%以下,而双侧MMI则更为罕见,首例由Davison于1937年报道.有文献报道86例延髓内侧梗死中,双侧MMI梗死仅12例[1].双侧MMI主要表现为四肢瘫、延髓性麻痹、双侧深感觉障碍,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梗死区常常包括锥体束、内侧丘系、内侧纵束、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和双侧延髓网状结构.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上呈现“心型”病灶是双侧MMI的特征性表现.本文对2例延髓内侧“心型”梗死进行报道.

    作者:王秀锋;李蕾;姜美曦;唐菱;何志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核磁共振技术在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临床价值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并非存在斑块的颈动脉狭窄者均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只有那些存在易损斑块者具有高卒中风险及复发风险,因此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对于卒中的机制判断及治疗、卒中复发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秀娟;厉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我国中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而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PSD的患病率为20%~ 50%,总体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4].由于PSD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从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尽早对PSD给予干预治疗[5].本文将探讨舍曲林治疗干预P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唐娟;贺玉梅;冯丽娜;王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Opalski综合征3例报告

    Opalski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延髓背外侧的脑梗死,临床上易误诊为Wallenberg综合征,其主要临床区别为累及锥体交叉后的皮质脊髓束,引起同侧肢体瘫痪.临床上相对少见,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提供近期收治的病例,旨在增加对此病的认识.

    作者:韩艺华;王心慧;陈嘉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桥梗死致八个半综合征2例报告

    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是临床上少见的脑干综合征,大多由多发性硬化、肿瘤和梗死等引起.八个半综合征(eight-and-a-half syndrome)即一个半综合征合并下运动神经元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和/或束同时受累所引起,由于第七对颅神经同时受累而称为八个半综合征,临床上本综合征更为罕见,国内仅有少数报道[1,2].以下我们报道2例脑桥梗死所致的八个半综合征.

    作者:郝志华;褚丽芳;孙素娟;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苯酞(NBP)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NBP低剂量组(NBP I组)、NBP中剂量组(NBPⅡ组)、NBP高剂量组(NBPⅢ组),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反映脑水肿程度,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反映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MP-9及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NBP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后,可明显降低脑含水量及EB含量,MMP-9表达显著减少,TIMP-1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NBPⅡ、Ⅲ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BP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MMP-9/TIMP-1的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实现的.

    作者:纪海茹;孔令伟;孔维;赵淑敏;孔祥玉;陈萌;郑小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伴癫痫家系的运动皮质兴奋性观察

    目的 应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研究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伴癫痫(FCMTE)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方法 对一FCMTE家系中的4例患者及2例亲属分别测定了静息运动阈值(RMT)、短间隔皮质内抑制(SICI)、皮质内易化(ICF)和长间隔皮质内抑制(LICI).结果 该FCMTE家系中患者的RMT较亲属的RMT略降低,SICI及LICI显示患者的皮质内抑制功能较亲属增强.结论 FCMTE患者皮质神经元膜电位兴奋性增高,而跨突触神经环路的抑制效应代偿性增强.

    作者:林一聪;林华;户宁宁;李莉萍;韩建;王德泉;王玉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糖原沉积病Ⅱ型合并脑干出血1例报告

    糖原沉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是一类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骨骼肌无力,合并脑血管损害则较为罕见,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糖原沉积病Ⅱ型(Pompe病)合并脑干出血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7岁,因“突发头痛头晕、意识不清1Oh”于2014年1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 h于安静状态下突发头痛头晕、言语不清,伴四肢无力.

    作者:张炳蔚;雷阳;韩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肥厚性硬脑膜炎(附1例报告)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以颅内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和纤维性炎症过程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以头痛、多组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及癫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869年由Charcot首先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多见,我国仅有零星文献报道.本文对作者医院收治的1例HP患者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期望能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李晓民;孙焱;陈卓;周春雷;黄辉;赵德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45例Panayiotopoulo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45例Panayiotopoulos综合征的脑电图及临床特征、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小儿神经科2010年6月~2013年6月Panayiotopoulos综合征45例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33例以发作性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20例患儿癫痫发作持续半小时以上,28例发作开始于睡眠期.28例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为枕区或后头部棘波、棘慢波发放.32例患儿一种药物可有效控制发作.结论 Panayiotopoulos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自主神经发作及自主神经持续状态多见,发作间期脑电图大部分为后头部功能性尖波、尖慢波发放,抗癫痫药控制良好,预后好.

    作者:吕娟;王江涛;杨诺;梁东;陈银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甲基丙二酸血症致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先天性有机酸代谢异常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多见于幼儿期发病,成人起病少见.现我院收治1例成人起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以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现报道如下,旨在进一步掌握其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未婚,因反应迟钝13 d就诊.入院前13 d同事发现患者工作时反应较前迟钝,喜欢发呆,本应2h完成的工作需要4h才能做完,初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家属发现其言语减少,不能记得自己的银行卡密码,不能进行简单计算,不记得发生不久的事,遂将其送人我院.

    作者:张萍;田婧;李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烟雾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1]烟雾病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药物治疗至今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内科保守治疗给予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类同醇激素类、改善微循环药物及神经营养剂等进行对症治疗,效果欠佳[2].手术治疗主要原理是借助颈外动脉系统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或通过各种间接方法刺激侧枝循环的形成[3].目前认为,脑血管重建术是该病的主要有效治疗方法.现就烟雾病的病理基础、手术时机、适应证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陶振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少年型Huntington病拟表型1例报告

    Huntington病(HD)又称亨廷顿病,由George Huntington在1872年首次报道[1],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的称为少年型HD,诊断主要依据IT15基因,基因阳性即可诊断,但有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与HD相似,基因为阴性,被称为HD拟表型[2],本文提供该病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知.

    作者:张琰;朱丹;郝云鹏;王江涛;梁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后IRE1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肌醇需求激酶1(IRE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IP),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1d、2d、3d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IRE1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 (1) MCAO组12 h IRE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开始明显升高,24 h达高峰(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BIP组较MCAO组IRE1 mRNA及其蛋白各时间点表达均明显升高(P <0.05,P<0.01).(2)MCAO组12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增加,24 h时达到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BIP组各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发生率较MCAO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后IRE1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胡玉英;梁妮;秦红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与临床应用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严重创伤,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SCI会造成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其主要原因是SCI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死亡,大量的轴突变性及弥漫性的脱髓鞘病变,影响脊髓功能.目前研究发现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轴突会有少许再生,因此,SCI的治疗策略中重要的就是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大量研究发现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为神经系细胞,干细胞移植治疗SCI成为一种具有前景的方法.干细胞移植治疗SCI的机制为:(1)通过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局部微环境,为轴突或神经元再生提供必要条件;(2)替代或提供新的神经元从而形成新的突触联系;(3)桥接脊髓损伤断端,结合组织工程支架技术引导轴突至支配靶点,形成功能性突触,重新建立新的神经传导通路;(4)使损伤的脱髓鞘轴索再髓鞘化,恢复有髓神经电传导功能[1].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单细胞移植和细胞联合移植都取得一定的疗效,成为治疗SCI的新手段.

    作者:邢冉;陈旭义;刘英富;朱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椎动脉夹层致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

    相对于颈内动脉,针对后循环的研究较少,而在后循环动脉中,椎动脉颅内段又是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在闭塞病变的治疗方面.本文通过回顾分析1例椎动脉夹层致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影像学改变,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资料.

    作者:凌晴;胡世红;何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线粒体肌病10例临床分析

    线粒体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遗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肌病.线粒体损伤主要影响能量的供应,所以对能量供应敏感的大脑和肌肉容易受到损害,通常把脑和肌肉同时受损的称为线粒体脑肌病,单纯侵犯骨骼肌时称线粒体肌病[1].自1962年Luft首次报道后,有关线粒体肌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各学者对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现将我院2006年~ 2012年肌萎缩科收治的10例线粒体肌病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田冉;陈金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加巴喷丁治疗脑部疾病相关的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呃逆是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强有力的痉挛性收缩所引起,继而出现延迟、突然的声门关闭而终止,伴发一种特殊的怪声,俗称“打嗝”[1],呃逆发作持续时间超过48 h的统称为顽固性呃逆[2].临床上顽固性呃逆常见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常影响患者的休息,加剧病情,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很多,常用药物有氯丙嗪、苯妥英、东莨菪碱、硝苯地平、恩丹西酮及巴氯芬等[3,4],但还没有一种特效的治疗药物.

    作者:赵卫东;陈林芳;倪贵华;田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