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
现如今,科技愈发强大,像黄瓜、茄子这类细菜在大棚种植、长途保鲜运输的护佑下变得四季皆随手可得,早已变得不再“金贵”,但那一份清新、自然的味道好像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在五月春光里,您不妨应时而为,在一米阳台下种撒一份希望,足不出户体验农事之乐,尽享满园生机,品尝健康食材,那真真可谓是极好的!
作者:小菜;图田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如今,脂肪已成为体型臃肿的同义词。特别是一些追求体型苗条的妙龄少女,更视脂肪为健美的天敌,似乎只有与脂肪绝缘,才能保持苗条的体型和秀丽的容貌。殊不知,这样做弊多利少,往往得不偿失。
作者:陈日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别把过敏性鼻炎和感冒混淆近一段时间,因为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不适症状,赵先生被折腾得不轻,本以为这些症状只是因感冒引起的,可是吃了两周感冒药,症状丝毫没减轻。后,赵先生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仔细诊断后,告诉他这些症状并不是感冒引起的,而是由过敏性鼻炎引发的。
作者:王延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想到儿时母亲做的小麦铃,顿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客居京城,山珍海味吃过不少,但小麦铃却经常是遍寻不得。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小麦铃是那里的特色小吃。小时候,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小麦铃才被端上餐桌,也只有这时,我才有机会一饱口福。后来经济条件好转,小麦铃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作者:柳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老年人也被称为“银发族”,顾名思义,人到了一定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但是,关于白发的那些事儿,你又知道多少呢?白发会越拔越多吗?长白发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的头发乌黑是因为头发里含有黑色素,黑色素含量越多,头发的颜色就越黑;反之,黑色素含量越少,头发的颜色就越淡,趋向于白。随着人体的衰老,毛囊中的色素细胞将停止产生黑色素,头发也就开始变白。由于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黑色素的产生、合成、运输等机能均出现下降,头发会白得更加明显。而“少白头”则与遗传、免疫系统相关。
作者:周一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每天三杯奶预防帕金森众所周知,喝牛奶有助强健骨骼,事实上,牛奶对大脑健康也大有裨益。刊登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喝三杯牛奶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病。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60名成年人进行研究,得出上述结论。首先,研究人员询问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之前数天里的饮食习惯,再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以监测抗氧化物水平。结果发现,那些近喝过牛奶,以及每天喝接近三杯牛奶的参与者,其大脑内一种名为谷胱甘肽的抗氧化物水平较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1975年时,我生活在东北老家--辽宁省黑山县四间乡的大吴家村。在俺们那嘎达,没有人会说打谷场这么文绉绉的称谓,一般都管它叫场院。春种秋收,忙活了一年的庄稼人为的就是颗粒归仓。而那两个篮球场般大小、呈方形的场院上,所存放的不仅是大家伙汗水的结晶,更是一村人一年的口粮和性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场院可牵挂着一村老少爷们儿的敏感神经,谁毁坏了它,村里人非跟他玩命不可。
作者:西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沉重的压力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也严重摧残着人的精神。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思维、情绪、行为的怪异以及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患者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莫名生气或者暴力对待朋友和亲人,常常伴有幻觉和妄想,给本人及家人带来严重的伤害。如果不及时诊治并持续治疗,病情多次复发,患者就会出现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精神衰退症状,严重者丧失社会功能。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作者:杨立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1.小排洗净、控水。葱白从中间切成两半,蒜拍散。把排骨和所有调料,葱、姜、蒜放入容器中,用手抓拌均匀,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腌制4个小时以上。2.取出腌好的小排,一个个码放在铺有锡纸(亚光面朝上,锡纸上刷一层油)的烤盘上,放入已预热好的烤箱中层,200℃烤40分钟左右。3.烤好后取出,用刷子蘸剩余酱汁刷在小排上,再放入烤箱内继续烤5分钟即可。
作者:文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把饮食疗法看得太难,其实,从营养学角度看来,只要懂得科学搭配和营养原理,有时候“懒”一点更容易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比如粗粮不要细作、蔬菜不要切、豆类整粒吃不要磨碎……这些饮食习惯上的小窍门都有利于控制血糖。归根到底,它们都牵涉到糖尿病饮食治疗领域的新概念: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作者:董绍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老年人的幸福源于晚年的健康,而一餐营养、合胃口的早饭便是老年人幸福一天的开始。那么,老年朋友们,您的早餐吃对了吗?老年阶段是人生中比较特殊的阶段,由于身体结构、免疫功能的变化,对营养的需求不同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基础代谢比青壮年时期要降低10%~15%,加上日常活动量减少,因此能量摄入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胃肠的消化不适。所以,老年人的早餐一定要样多、量少,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
作者:王思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蛋黄派柔软美味,食用方便,很多人都喜欢用它作为方便早餐,甚至还有不少妈妈认为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常常把它当做孩子的上午加餐。可是,蛋黄派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不是合适的早餐呢?
作者:范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小满时节,雨水增多,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度仍旧较低,昼夜温差较大,一些人由于夜卧贪凉,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精神萎靡、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不和现象。顺应节气的变化,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健脾和胃。隆顺榕为您健康支招,调养脾胃,平和度夏。
作者:张盼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辣椒面的品质决定了辣椒油是否好吃。我个人比较偏爱西北的辣椒面,四川的也很好。如果有条件,好选择干燥的红辣椒,再让对方加工成辣椒面,这样的话味道会很香。刚做好的辣椒油,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冷却后,放入瓶子里保存。
作者:文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之效,是女性的滋补圣品。除了传统的阿胶块,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阿胶制品,如阿胶膏、阿胶糖、阿胶枣等,也有一些家庭将阿胶制成药膳,如阿胶牛奶羹、阿胶粥之类。虽然都以阿胶为原料,但是不同的阿胶制品,效果也会有所不同,适合的人群也不同,吃的时候不得不讲究。
作者:吕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小时候,因为我个子长得很快,爸妈总是担心我缺钙,早餐中雷打不动的是牛奶。记忆中的早晨是行军打仗一般的,妈妈要赶班车起得很早,她煮牛奶时才会叫起贪睡的我。等我磨蹭好坐在饭桌前,妈妈只赶得及给我梳上小辫儿便要急匆匆地出门了。等我睡眼惺忪地醒过神来才和爸爸开始吃早餐,这时爸爸会把已经温吞吞的牛奶再热一遍递给我。
作者:黄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对待食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天微微亮时轻声起床,披上浴袍,从奶箱拿奶,预热烤箱。加小苏打将西兰花洗净,冷水下锅,滴两三滴花生油,沸后煮两分钟再入冰水冷却,沥干,撒一把开心果、核桃、腰果混合果碎,依心情当然也可能是体重拌入沙拉酱或橄榄油、果醋调味。打开冰箱取冷冻的芝麻烧饼放入烤箱加热十分钟,间隙刷牙、洗脸、唤醒先生。开了客厅的大灯,放一段“好花月圆”醒脑,厨房的芝麻香瞬间浓郁且弥漫了整个家,冻成硬坨的烧饼在大火力的炙热中焕发生机,干瘪的身体重新臌胀,咧着嘴傻笑,丝毫不知一会儿要被消灭的厄运。用隔热手套取出,很好,没煳,微微金黄,甚至比刚出锅时更漂亮。垫着干净的餐布,将烧饼从中一破两开,酥皮好脆,碎渣咔嚓散落。用摄氏60度的恒温水低温煮出半透明的溏心儿鸡蛋,再剥两只柑橘做餐后点心。叮,微波炉里热好了牛奶,放一小勺儿蔓越莓干,粉白相间。早安,我的胃!早安,我的生活!
作者:美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因为胖过,所以格外珍惜现在。曾经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胖无所谓,活得开心就可以了。直到有一天发现,胖这件“小事儿”将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而让自己感到了害怕。那时我在一家食品销售公司工作,负责在超市做促销。有位瘦削的大爷经常过来买无糖酸奶。有次恰逢一款含糖量较高的新品酸奶试饮活动。因常来而变得熟络的大爷向促销员要一杯试饮。促销员刚想多倒一些,大爷却说“一点点就可以了”。大爷将酸奶涂了一点在嘴唇上,用舌尖轻舔了几下,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真甜啊!”后来聊天才得知,大爷以前很胖,吃饭喜欢多油多肉,因为饮食不注意,再加上没有适度的体育运动,40多岁就得了糖尿病,现在吃东西,真真做到了“精打细算”。听大爷说得了这“富贵病”后不得已而为之的饮食细节,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我的心间,对于如此爱吃的自己,如果以后也生病,饮食也必须这样控制,那未来还那么漫长的人生该经受多大的折磨啊?
作者:王潍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本刊第四期发起了“放下电子产品,拿起纸质书刊”的活动,众多的读者积极响应。本期,我们从邮件中挑选出了三封读书体会,与各位读者分享。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具滋阴补肾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深受百姓喜欢,是应用为广泛的中成药之一。历代医家在用它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根据病症不同,在组方基础上加减药味,在药效上又添加新功用,衍生出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有效方剂,构成庞大的“六味地黄家族”。这个家族里的众位“兄弟”虽然都冠名为“地黄丸”,但药味成分略有不同,将原始方剂里某一种药效有针对性地加强,所以在作用上各有侧重,导致它们的主打功效和针对人群就出现很大区别。广大读者在买药时一定要仔细察看说明书,对症下药,以免耽误病情。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六味地黄家族中的八个“兄弟”。
作者:李红珠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