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冻干骨的骨诱导作用

陆骅;汤亭亭;戴克戎

关键词:冻干骨, 骨诱导, 转化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间充质干细胞
摘要:目的了解冻干骨的骨诱导特性,为冻干骨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4例股骨头松质骨,每例分成2组.冻干照射组按骨制品制备要求处理后,与新鲜骨组一样,常规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另用冻干骨和羟基磷灰石提取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KP)、Ⅰ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结果冻干照射组TGFβ1和bFGF检测阳性.但其阳性率和阳性信号要低于新鲜骨组.细胞经冻干骨提取液培养后,AKP、Ⅰ型胶原mRNA表达要明显高于经羟基磷灰石提取液和单纯培养液培养的细胞.结论骨组织经冻干照射后保留了一定的有生物活性的骨诱导成分,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适合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67例,根据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交锁髓内钉、加压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3组,临床观察结合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作为判断临床疗效标准.结果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加压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组,外固定组的骨折延迟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包括骨不连、关节僵硬及畸形愈合,发生率为22.4%,其中骨不连发生率为13.4%. 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骨不连为胫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

    作者:丁宇;李景云;许猛子;阮狄克;韩秀玲;何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肱内翻2例

    肱内翻系一种极为少见的畸形,肱骨上端呈内翻畸形,头与肱骨干形成100°或更小的角度.本病文献报道较少,一般不易认识而发生误诊.笔者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蔡建春;孙兴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陶瓷修复兔松质骨缺损

    目的评估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陶瓷在修复兔松质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单纯煅烧骨、复合MSCs煅烧骨、三磷酸钙(β-TCP)及复合MSCs β-TCP行:①体外研究:电镜观察复合后MSCs的生物学行为;②裸鼠异位成骨研究;③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 6 mm、深12 mm)修复:18只兔32侧骨缺损分为5组(其中一组未加任何处理),于2、4、8周末分别行组织学检查.结果①MSCs在煅烧骨及β-TCP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良好,4 d基本长满表面,6 d起开始重叠生长;②在裸鼠体内,单纯β-TCP或煅烧骨无成骨,而复合MSCs组自2周开始成骨,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β-TCP组成骨与材料降解相平衡,而煅烧骨组仅在孔壁周围形成板层骨;③兔股骨髁缺损:未经处理不能自行愈合,2周内各组均无骨长入,4周开始由周边长入,8周时各组的骨长入率分别为40%、56%、45%、60%,无论在煅烧骨抑或β-TCP组中复合MSCs组的成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MSCs的生物陶瓷是修复负重区松质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周健;戴克戎;汤亭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髁动力加压钢板在股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高能量损伤造成股骨近端骨折,一般非单纯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常合并有股骨上段骨折.1998年5月~2001年5月,我科应用髁动力加压钢板(DCS)治疗此类骨折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全明;王鸥;茅治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种颈前路椎间融合方法的早期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金属笼状椎间融合器(BAK)、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EEK)、自体髂骨3种颈前路融合材料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3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术,融合材料分别选用BAK、PEEK、自体髂骨,进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在骨性融合时间、椎间隙高度、颈椎弧度丧失、相邻节段后凸畸形等方面,PEEK组优、BAK组次之、自体髂骨组较差,且自体髂骨组有供骨区并发症.结论在3种材料中,PEEK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优势和生物相容性,能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恢复颈椎曲度,且价廉物美.

    作者:胡玉华;王长峰;石志才;胡传亮;姜景辉;李家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在第二趾游离移植血管变异时的应用

    目的探讨吻合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在Gilbert Ⅲ型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对5例Gilbert Ⅲ型第二足趾采用吻合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方法游离移植再造手指,并随访分析其疗效.结果所有移植趾全部成活,功能良好.结论在进行游离第二趾再造手指中遇到Gilbert Ⅲ型时,吻合足底深动脉与跖骨底动脉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俞俊兴;任振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

    2000年9月~2001年12月,我们采用椎弓根短节段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现将有随诊资料的42例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崔后春;肖建如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髂骨巨大外生软骨瘤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6岁.右髂部发现无痛、渐大性包块1年余.查体:右髂部明显隆起,髂骨两侧不对称,右髂骨翼前侧可触及13cm×9cm×7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有分叶,质硬,无压痛,不活动;局部皮温正常,无浅静脉充盈、怒张,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髋关节活动无障碍.X线片示:右髂骨外侧可见不规则棉絮状钙化影(图1).CT片示:右髂骨外生性肿物,与骨组织无明显界限,肿物内有团块状钙化影.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血沉均在正常范围,血清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

    作者:师玉谨;李文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肱骨逆行自身交锁钉生物固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肱骨逆行自身交锁钉生物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身交锁髓内钉治疗15例肱骨骨折患者,其中逆行交锁10例,顺行交锁5例.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定期摄X线片复查,按日常生活、疼痛、肩肘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作临床评估.结果随访12例,时间3~19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肩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肱骨逆行自身交锁钉符合生物固定要求,是一项理想的新技术.

    作者:吴静炯;陈谏;杨群;王晓平;董有海;姜海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维CT重建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肩胛骨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7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X线、CT扫描、三维CT重建检查,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佳治疗方案.结果 7例中,4例累及肩胛颈,2例累及肩胛颈和肩胛盂,1例伴锁骨骨折;6例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10周,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程度.对骨折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的选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沈民仁;张朝跃;吴松;苗惊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膜覆盖、置管冲洗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感染

    目的探讨胎膜覆盖、置管冲洗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感染致骨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不同部位骨折术后急性感染灶进行扩创,因伤口不能缝合,骨外露,采用胎膜覆盖皮肤缺损创面,使创面成封闭状态,置管冲洗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冲洗2~3 d后局部组织肿胀及全身高热明显减轻,胎膜变为干性膜状物.5~7 d 创面感染控制.胎膜下无排斥反应,创面肉芽新鲜,外露骨无坏死.结论胎膜覆盖、置管冲洗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感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开元;曾凡强;郭继民;占晨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动力髋/髁螺钉治疗股骨近关节骨折失败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动力髋/髁螺钉治疗股骨近关节骨折失败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89例采用动力髋/髁螺钉治疗的股骨近关节骨折患者中13例失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失败病例中,发生感染2例,钉穿出3例,髋/膝内翻、内固定松动5例,旋转畸形1例,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2例.失败原因主要有:无菌操作不严、手术操作不规范、忽视内侧支持结构重建、对使用器材设计特点及使用要领不熟悉、术后康复指导不当等.结论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重视康复训练是防止失败的主要措施.

    作者:陈明;夏仁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游离拇趾甲皮瓣再造拇指8例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吻合血管拇趾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8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冯亚高;解放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椎管造影的术前诊断价值

    1996年1月~2000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患者90例,术前均通过CT及椎管造影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治疗.通过比较手术中所见与CT、椎管造影结果,笔者认为椎管造影对PLID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谌德雄;覃松;胡炳银;王凯;刘骏;车彪;罗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肱骨病理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7例病理骨折(22例骨折、5例临界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6例良性病变行病灶刮除、自体和(或)异体骨移植;11例转移癌9例行病灶姑息切除、骨水泥填充加强,2例单纯闭合穿钉固定.结果 15例良性病变患者获随访,14例骨折首次术后平均4个月愈合;因复发或内固定失败需再手术3例.9例转移癌获随访,全部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胫骨、肱骨病理性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作者:韩卫东;潘滔;彭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4例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病灶行扩创后置管闭合灌洗.结果 24例经清创闭合灌洗平均27.5 d后,感染均得以控制,效果满意.结论骨折手术后深部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宜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扩创闭合灌洗,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者留待后期治疗.

    作者:郭志辉;李海军;袁奇亮;杨长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右下肢弯曲畸形46年,右小腿溃烂经久不愈15年入院.幼时右大腿曾多次跌伤致右股骨多次骨折,无放射线、毒物、长期药物接触史,家族中无肿瘤病史.

    作者:万成绪;余相华;李常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解剖型胫骨弹性髓内钉与矩形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比较

    目的比较解剖型胫骨弹性髓内钉(AFRIN)与矩形髓内钉(RSIN)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性能差异.方法 56例胫骨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FRIN与RSIN固定,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插钉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石膏固定时间、骨折对线情况等.结果 AFRIN组与RSIN组比较:平均插钉时间分别为(21±4)min和(32±5)min;平均插钉次数分别为(1.6±0.4) 次和(2.8±0.5)次;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5±5) ml和(31±4)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4.8±0.5)周和(15.1±0.6)周,平均石膏固定时间分别为(16±4) d和(25±3) d.骨折愈合对线情况:正位片成角AFRIN组(1.8±0.6)°,RSIN组(3.5±0.7)°;侧位片成角AFRIN组(1.6±0.3)°,RSIN组(2.7±0.4)°.结论 AFRIN治疗胫骨骨折比RSIN插钉更方便,手术效果更优.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张秋林;王志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其发病急、进展快、全身反应重,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危及生命.笔者自1990年以来诊疗6例,总结如下.

    作者:常建琪;贺晓丽;张文生;庞军;王忻;高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三维CT诊断

    目的探讨三维CT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体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建方式进行重建,显示方法: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示及斜位重建,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及神经根走行情况.结果 1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21个,其中81.3%位于C5~6、C6~7.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包括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或错位.结论三维CT能立体多角度地展现椎间孔的形状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能较容易地断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喻忠;纪建松;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