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李天民;陈琛;苏华;明秀峰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N末端脑钠肽前体,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评估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检测200例 MODS患者进入ICU后初期(2~8 h)NT-proBNP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将所有MODS患者NT-proBNP值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组,并进行病史采集,通过电话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MODS患者的NT-proBNP均值为(4 006.3±38.78)pg/ml,随访1年,病死120例(60%),存活80例(40%).NT-proBNP值与入院时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尿酸无相关关系(P>0.05);病死组与未病死组NT-proBNP、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ODS患者血浆NT-proBNP值可独立地评估MODS患者1年内的死亡事件发生可能,NT-proBNP重度升高的MODS患者预后1年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早发冠心病患者4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43例(男<55岁,女<65岁)和晚发组59例(男≥55岁,女≥65岁),对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早发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显著高于晚发组(P<0.01).早发组吸烟率、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体重指数、血三酰甘油、血红蛋白、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晚发组(P<0.05~P<0.01),血尿酸早发组低于晚发组(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与吸烟史、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早发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多于晚发冠心病患者.预防冠心病应尽早积极控制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宣玲;徐玮;吴士礼;卢冬雨;王本芳;王洪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压疮质量控制网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行及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加强压疮质量控制管理,降低或避免压疮的发生.方法:建立压疮三级质量控制网络,规范压疮的评估、上报和处理流程,对压疮高危患者和带入压疮患者进行标准化管理.结果:规范管理后的住院患者高危压疮申报率、有效申报率、好转或痊愈率均高于规范管理前(P<0.01),难免压疮发生率低于规范管理前(P<0.01),带入压疮率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压疮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使压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有效防治压疮提供了保障.

    作者:段晓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早期喂养干预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允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9例VLBWI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按照传统方法喂养;治疗组30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允,记录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和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胎粪排空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早期喂养干预可促进VLBWI肠道发育成熟,减低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作者:李洁;谢晓曼;汤薇薇;许琼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即开始局部针灸治疗,对照组在急性期给予西医治疗,急性期之后针灸治疗,观察2组患者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72.09%,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痊愈率48.83%,总有效率88.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期就开始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缩短病程.

    作者:彭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产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D、Fib.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常见5种恶性肿瘤之间血浆DD和Fi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存在,血浆DD和Fib指标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郑岚;张漩;郑浩;孙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纵隔卵黄囊瘤1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1月余入院.体格检查: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前胸壁无压痛,两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啰音.P:99次/分,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增强示:前上纵隔可见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114.5 mm×92.5 mm,边界光整,密度大部稍低,内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内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强化.

    作者:沈昌山;王勋;韩玉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评估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检测200例 MODS患者进入ICU后初期(2~8 h)NT-proBNP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将所有MODS患者NT-proBNP值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组,并进行病史采集,通过电话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MODS患者的NT-proBNP均值为(4 006.3±38.78)pg/ml,随访1年,病死120例(60%),存活80例(40%).NT-proBNP值与入院时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尿酸无相关关系(P>0.05);病死组与未病死组NT-proBNP、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ODS患者血浆NT-proBNP值可独立地评估MODS患者1年内的死亡事件发生可能,NT-proBNP重度升高的MODS患者预后1年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作者:李天民;陈琛;苏华;明秀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改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方法,观察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效果确切,用物简单经济,易于操作和掌握,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陈志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术治疗的49例(53髋)4~12岁Perthes病患儿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其中Herring B型17例(19髋),B/C型21例(23髋),C型11例(11髋);术后系统随访3~16年.结果: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Stulberg Ⅰ、Ⅱ级39髋,其中Herring B型16髋,B/C型19髋,C型4髋;Stulberg Ⅲ级10髋,其中Herring B型3髋,B/C型3髋,C型4髋;Stulberg Ⅳ级4髋,其中Herring B/C型1髋,C型3髋.B、B/C型术后Stulberg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C型与C型术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37例(41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34髋,女12例(12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5髋.4~7岁患儿33例(37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32髋,8~12岁患儿16例(16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7髋.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可取得良好远期效果.Herring外侧柱分型、患儿发病年龄和性别对Perthes病的预后评估有明确指导作用.

    作者:吴敏;肖玉周;周建生;官建中;代秀松;王志岩;张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呼吸指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呼吸指数(RI)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肺泡气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RI,并与150名健康志愿者相比较.结果:健康志愿者组与治疗前AECOPD各组PAO2、PaCO2、PaO2、PA-aO2、R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ECOPD各组间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RI数值间,器官功能衰竭数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I可以反应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并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金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34例

    目的:探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在全麻下采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行小切口选择性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0~90 min,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胸壁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7~21 d,均治愈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CT肋骨三维重建显示内固定牢固.结论: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晓松;王刚;高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β-七叶皂苷钠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2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对22例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患者给予β-七叶皂苷钠20 mg/d静脉输注,疼痛症状消除后用片剂每天0.3 g分2次口服,治疗7~10 d.然后在患者服药后与既往急性发作的丛集期比较,观察患者的头疼丛集性发作时间、发作频率.结果:22例患者服药后丛集性发作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头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能非常有效地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推荐作为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药物之一.

    作者:谢静;韦道祥;石士奎;马博;时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间日疟现症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观察间日疟现症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比例的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间日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法检测18例间日疟现症患者(疟疾组)和36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的浆细胞样DC(pDC)和髓样DC(mDC)的比例.结果:疟疾组患者p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DC/p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DC在2组间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间日疟现症患者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间日疟原虫与DC相互作用,可能通过调整mDC/pDC的比值参与间日疟感染的Th1型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

    作者:买月琴;陶志勇;刘丹;陈勇;方强;李柏青;夏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关节镜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112例经口服药物及物理治疗效果不佳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关节镜微创治疗.结果:显效75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1%.结论:关节镜治疗不同症状的骨性关节炎是一种良好的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朱益品;张建浦;杨名飞;宋勤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KPC基因型分析

    目的:分析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KPC基因型.方法:使用改良的Hodge实验(MHT)初筛产KPC的肺炎克雷伯菌,PCR和测序鉴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是否带有KPC基因,并通过GenBank的比对确定KPC基因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KPC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0株MHT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76.92%,其中有2株细菌为KPC基因阳性,阳性率为15.38%,通过GenBank比对,此KPC基因为2型.PFGE结果显示这2株细菌来源于同一克隆.结论:分离出了携带有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

    作者:孙红;郭普;钟政荣;王锦;李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抽吸回血静脉推注法消除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中抽吸回血静脉推注法消除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四方面护理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观察组在静脉推药前见有回血继续回抽至头皮针管1/4处,将接头处空气吸入到注射器内再行推注.完毕后,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开关,见输液管乳头挂着一滴将要流出的液体时,迅速连接头皮针.结果:观察组无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3%(P<0.01).结论:观察组操作方法简便,避免了微量空气进入血管,提高操作的安全性,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作者:王莉;丁前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食管癌住院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与分析

    目的:筛查食管癌(EC)住院患者术前营养风险(NR),并探讨N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80例EC住院患者进行术前NR筛查,并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EC住院患者中,NR发生率为80.0%.存在NR的64例EC患者中,≥60岁占65.6%,<60岁占34.4%,早中晚期分别占1.6%、78.1%和2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NR与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患者术前NR发生率较高,与年龄、病理分期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王莉;张爽;白茹;芮文科;陈永侠;韩福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表达IDO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研究

    目的: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和培养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 MSCs),探讨其吲哚胺2,3-过氧化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活性对MSCs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影响.方法:采集足月分娩儿脐带血,淋巴细胞分离法分离培养UCB 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成骨与成脂诱导鉴定UCB MSCs分化潜能.建立免疫介导AA小鼠模型,尾静脉输注经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UCB MSCs,观察对AA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UCB MSCs培养1周可见少量贴壁梭形细胞,于3周左右细胞生长形态较均匀,成纤维样、平行排列或漩涡状;传代细胞1周即可见80%左右融合.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不表达造血标志物CD34,CD44、CD7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6%和92.48%.UCB MSCs经IFN-γ诱导表达IDO活性,对AA小鼠造血恢复具有治疗作用.结论:脐血分离培养的MSCs在IFN-γ诱导作用下,其IDO基因表达对于免疫介导AA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魏晓巍;李玉云;张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子宫颈酸性磷酸酶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子宫颈酸性磷酸酶(cervical acid phosphatase,CAP)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Mark-PAP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AP蛋白在350例行常规妇科体检子宫颈组织细胞中的表达,细胞内出现红色沉淀即为CAP阳性,并与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确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P在子宫颈癌患者组织细胞中阳性表达,而正常的子宫颈上皮细胞及炎症细胞中无CAP表达,CAP检测结果与TCT检测确诊结果一致.结论:CAP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中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超;徐振山;Markovic O;Markovic N;宋礼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防治护理

    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早期预防、康复治疗与心理干预效果.方法:以28例手部深度烧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针对不同阶段烧伤患者的病情特点指导其进行早期手指关节功能锻炼及瘢痕康复治疗,针对其心理变化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并以同期进行常规护理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测量表(SDS)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有23只手发生瘢痕挛缩,通过早期手术、早期康复治疗,患肢形态功能恢复良好;通过心理干预,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手部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进行瘢痕预防及康复治疗并结合心理干预措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艳丽;赵凤娟;王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