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78例

包宗明;蔡鑫;高大胜;宋业年;冯慧勤;史晓俊

关键词: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射频消融
摘要:目的:总结78例射频消融术(RFCA)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资料。方法:应用RFCA技术治疗难治性SVT。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2例,共54条旁路消融成功49条,成功率为90.7%。其中左侧旁路成功率(97.6%)明显高于右侧(66.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RT)26例,仅1例失败,成功率为96.1%。78例总成功率为92.5%。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随访2~42个月,5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RFCA为治疗SV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靶点标测、消融功率和时间的控制是成功的关键。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肝源性糖尿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在肝源性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肝源性糖尿病、14例原发性2型糖尿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OGTT,检测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与原发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OGTT中除180 min 差异有显著性外(P<0.01),其余各时间段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浆胰岛素均呈高峰延迟型,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呈高基础值血症型。结论:OGTT在鉴别肝源性糖尿病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俊杰;张龙云;王品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CD62P、TSP含量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与急性脑血管病(A CVD)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荧光抗体为探针,测定ACVD患者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浓度,并常规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TS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0.01);脑出血(CH)与对照组、脑梗死(CI)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CD62P和T SP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I早期PLT增加(P<0.05),MPV无明显变化,亚急性期MPV明显增大(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其生化基因表达产物增多。

    作者:魏学霞;耿德勤;黄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和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Reilini制膜法测定55例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红细胞膜Na+*K+ -ATP酶活性,并与35名健康组作对照,并且将其结果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且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何浩明;黄慧建;徐宁;李小民;田小平;汪洪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膈疝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膈疝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经腹部修补膈疝12例,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24例。结果:35例治愈,1例死亡,病死率2.78%。结论:小儿膈疝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相对简单,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且安全。

    作者:徐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e-Ne激光治疗外科未愈创面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He-Ne激光对术后未愈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25 mW He-Ne激光仪以扩束光斑法及光纤照射法,对68例术后创面长期不愈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愈合49例(72.06%),2疗程后愈合19例(27.94%)。总有效率100.00%。结论:He-Ne激光治疗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方法。

    作者:陶真;韩福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膀胱输尿管吻合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扩张22例

    输尿管疾病;吻合术,外科

    作者:朱启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钻颅抽吸治疗重症脑出血36例

    我科自1996年以来,采用CT定位,钻颅血肿抽吸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36例,疗效显著,并与内科常规治疗的3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比较,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6岁。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均在40 ml以上,其中大量135 ml ,平均65 ml,破入脑室14例,合并脑疝10例。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8 ~78岁。出血量30~120 ml,平均60 ml,其中破入脑室12例,合并脑疝1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钻颅抽吸:治疗组36例患者均选自发病24 h后,根据头颅CT三维立体定向,确定血肿中心为穿刺靶点,选择点尽量避开多血管区及颅内功能区。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局麻下用骨锥钻透颅骨,持血肿穿刺针到血肿中心,进行血肿抽吸,首次抽吸一般不超过血肿总量的60%,术后放置引流管,12 h后再行抽吸,若血肿粘稠不易抽出,可注入尿激酶1~2 万u,关闭6~8 h后再行抽吸,以后每天1次,连续3~5天,待引流管无血性液体流出,即可拔管。

    作者:李庆春;段晓燕;朱瑞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殊类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2例

    目的: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率。认清三管关系后,分别分离钳夹,剪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电凝剥离胆囊。结果:52例中手术成功45例,效果满意。结论:术中应明确胆囊及其三角区解剖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可能采取灵活、实用的操作方法,对完成手术十分必要。

    作者:王金汉;赵怀辉;岳词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观察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A )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例儿童(<14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分别行射频消融术;其中,右侧旁路(RAP)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例。结果:8例均获消融成功;术后2个月1例His束旁路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4~24个月,均无SVT再次发作。结论:RF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而有效。

    作者:蔡鑫;高大胜;史晓俊;卜军;张宁汝;宋业年;冯慧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甲脒重度中毒致呼吸停止2 h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性,30岁。因与家人生气后口服农药双甲脒约200 ml,1 h 后急诊入院。入院检查:T、P、R、BP均未测出,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无呼吸运动。心率30次/分,心音微弱。两肺无呼吸音。四肢末梢冰凉,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病理反射均未引出。拟诊:双甲脒重度中毒合并呼吸、循环衰竭、中毒休克。入院后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压给氧,配合胸外心脏按摩 (1∶4);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异丙肾1 mg;保留两条静脉通道:静脉推注 5%碳酸氢钠、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地塞米松、美蓝、呋塞米;另一条静脉通道静滴多巴胺、间羟胺。经上述处理30 min后,心率达100次/分,仍无自主呼吸,BP 60/30 m mH g,立即插管人工洗胃、导泻,整个过程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摩未中止。2 h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每分钟15次左右,血压上升108/60 mmHg稳定,又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维持兴奋呼吸中枢;保护脑细胞:静脉滴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细胞色素C、脑活素;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记24 h出入量,输全血400 ml。患者于入院后12 h出现眼球左右转动,角膜反射恢复,72 h后,神志转清,出现恐惧感及幻视、幻听、幻想、失眠等精神症状,给予镇静剂、心理安慰等治疗,3天后精神症状消失。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范连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常规检测时由非小红细胞引起的上限区域干扰(upper region interference,URI)对血小板计数(BPC)结果的影响。方法: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小板参数分析,对出现URI报警但又不是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作显微镜计数,把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结果:仪器法结果为(66±17)×109/L,而显微镜计数法为(98±20)×10 9/L,两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01);URI报警时除小红细胞干扰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块、冷球蛋白、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碎片等,其中常见的为大血小板。结论:对URI报警但非小红细胞干扰的BPC结果,一定要进行人工显微镜目测计数复检,否则会得到不可靠的结果。

    作者:余道军;钟政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慢自发性去极化电位

    目的:探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慢自发性去极化电位(SSDP)。方法:离体细胞内记录技术,并观察IMG细胞SSDP发生间隔、持续时间及幅度。结果:SSDP发生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和幅度较为恒定,分别为449.7±11.0s、198.8±15.1s和14.2±2.4mV。5-HT1P受体拮抗剂BRL24924对SSDP和该细胞的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无影响。结论:豚鼠IMG内可能存在SSDP。

    作者:王烈成;何延龙;祝延;黄振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200例临床观察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是测量静脉压、监测右心负荷和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内高能营养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观察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998年3~12月,200例ASA Ⅱ~Ⅳ级患者。男98例,女102例;年龄16~90岁。用于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监测1例,休克循环衰竭7例,消化道手术及肿瘤患者长期输液和静脉内高能营养192例。全部采用 Arrow Product NOES-04301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set) 。患者取头低位15°,穿刺点以胸锁乳突肌三角内顶点入路,穿刺针与皮肤呈30°,颈动脉搏动外侧或向同侧乳头方向穿刺,入皮肤2~4 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导管留置长度12~14 cm,留置时间1~5 2天。

    作者:郑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子宫颈癌术前进行介入治疗及子宫动脉栓塞病例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预定治疗目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是子宫颈癌术前重要的辅助方法,介入治疗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瑞芳;王震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纳络酮(naloxon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40例用纳络酮治疗2个疗程后与40例同样患者用复方丹参或维脑路通治疗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用χ2或u检验。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后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治疗组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纳络酮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作者:汪建超;李宗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连续硬膜外阻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证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经腰(骶)部穿刺,1%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结果:随访151例,随访8~31个月,优良83例(55.0%),疼痛明显改善,以中央型和腰痛为主的椎间盘突出较为有效。结论:本封闭法疗效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有关,可适用于疼痛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作者:彭家声;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本科共选4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疗法安全有效。现将其护理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1~66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出血(发病6 h内)。4例均有偏瘫,其中右侧肢体瘫痪3例,肌力为0~Ⅰ级;左侧肢体瘫痪伴失语1例,肌力为Ⅱ级。4例均无意识障碍。1.2 方法首先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液。由医师决定有超早期、发病6 h以内动脉溶栓指征患者,作碘皮试,并抽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并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1例,分别于梗死部位一次性注入尿激酶50~90 u,待造影证实血管已通,拔出导管,局部压迫20~30 min,加压包扎,送回病房。1.3 结果本组3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2例症状完全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Ⅱ级,于溶栓后5 h,恢复Ⅴ级),2例症状明显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0~Ⅰ级,溶栓后,恢复Ⅲ级,出院时为Ⅳ级)。出院后随访,除1例发生再梗死;其余3例均治愈,未出现并发症。

    作者:孙荣;段晓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及生物学性状观察

    目的:探讨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方法,比较原菌及L型的生物学性状。方法: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分别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对原菌及L型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均可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稳定的L型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方面均与原菌有明显区别,回复株则与原菌基本相同。结论:痢疾杆菌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可发生L型变异,L型菌与原菌性状不同,临床诊断时应予注意。

    作者:孙阳;李凤云;唐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细菌L型感染与妇产科疾病的关系

    细菌L型早是由Kliseneberger-Nobel从念珠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培养物中发现的一种小菌落,命名为L1(以她工作的Lister研究所的第一个字母而定)。后来,Pirece和Sharp等研究发现,抗生素(如青霉素)、溶菌酶、动物血清等有诱导细菌为L型的作用。巨噬细胞中与中性粒细胞由于其中的溶菌酶的作用亦有诱导L型的作用。而细菌进入人体内,在抗生素、溶菌酶、抗体、补体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使细菌的胞壁部分或全部缺陷诱导为L型,并在细胞内定居生长繁殖和长期存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回复,使疾病反复发作。目前,妇产科疾病对细菌L型感染的潜在危险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甚少,本文综合有关报道,探讨细菌及其L型感染与不孕症、流产、子宫异常出血、子宫颈及子宫内膜炎症和子宫肿瘤发生的关系,以便做好对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1 细菌及其L型感染与不孕症、流产的关系  细菌及其L型感染与不孕症的关系可能很密切,在426例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切片中,细菌L型感染率为83.1%(354例),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L型。在54例不孕症患者阴道分泌物培养中,细菌及其L型阳性率为48%。通过30对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和精液病原微生物培养,发现53.4%子宫内膜和43.3%精液L型阳性,其中7对夫妇为双阳性。常规精液检查6/30例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均低于正常。抗感染治疗后8例已妊娠,表明细菌L型感染与不孕症有明显关系[1,2]。吴爱武等[3]对22例溶脲脲原体培养阴性的精液进行细菌及其L型培养,金葡菌及其L型阳性率27.27%(6/22),培养金葡菌及其L型阳性精子固定后进行电镜扫描,可见有些精子头部和尾部有巨形体、圆球体附着,但很少见典型的金葡菌。用金葡菌及其L型感染小鼠,其受孕率为25%~50%(正常对照组100%)(P<0.01)。且感染组小鼠受孕时间也明显推迟[4]。

    作者:赵发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K-93扩张器治疗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

    目的:总结使用SK-93(沙氏)扩张器治疗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对117例术后患者行336例次扩张治疗,扩张时间为术后1~6个月。扩张次数1~13次。结果:3例因无法通过吻合口而放弃扩张。2例出现吻合口瘘,治疗后痊愈,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使用SK-93(沙氏)扩张器治疗食管切除后吻合口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震;张仰明;李小军;刘以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