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外科治疗

林敏;葛建军;葛圣林;周汝元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congenital subvalvular aortic stenosis,CSAS)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全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4~57岁,平均年龄31岁;纤维隔膜型24例,纤维肌束型6例,弥漫型2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单纯纤维隔膜切除24例,纤维隔膜切除并室间隔肌肉切除术7例,Kono术1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主动脉瓣二尖瓣机械瓣替换1例.同期矫治其它合并畸形.结果 术后无早期死亡.全部患者术后瓣下压差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前、后LYEDD,EF差异无显著性.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1~60个月.长期生存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1例,Ⅱ级1例.结论 CSAS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关键要根据病理解剖特点彻底疏通左室流出道.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应用超声引导对41例肾结石患者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中4例穿刺失败的3例改开放手术,1例放弃并自动出院,37例患者成功建立皮肾通道,32例行Ⅰ期碎石,5例Ⅱ期碎石.结石直经1.5~6.9 cm,平均手术时间104 min,结石处理时间为15~150 min.完全清除结石22例,15例有残余结石.清石率59.5%.结论 B超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鹏程;许全超;陈德刚;彭家武;葛庆生;桑士仿;詹翔;李超;李增稳;徐鸿儒;项举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congenital subvalvular aortic stenosis,CSAS)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全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4~57岁,平均年龄31岁;纤维隔膜型24例,纤维肌束型6例,弥漫型2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单纯纤维隔膜切除24例,纤维隔膜切除并室间隔肌肉切除术7例,Kono术1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主动脉瓣二尖瓣机械瓣替换1例.同期矫治其它合并畸形.结果 术后无早期死亡.全部患者术后瓣下压差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前、后LYEDD,EF差异无显著性.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1~60个月.长期生存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1例,Ⅱ级1例.结论 CSAS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关键要根据病理解剖特点彻底疏通左室流出道.

    作者:林敏;葛建军;葛圣林;周汝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LCDE7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LCDE手术的回顾性分析总结LCDE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方法 对2007年5~10月和今年上半年共计7例LCDE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手术方法加以总结.结果 所有7例均顺利取出结石,经胆道镜及术中术后胆道造影证实无残石,无胆漏和感染.结论 LCDE手术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掌握相关技术要领,可达到开放手术同等效果,而手术刨伤明显减少,值得推广.

    作者:陈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合并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及时治疗.方法 对自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的84例息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除累及呼吸道,还可以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骨骼肌肉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局限于呼吸道,还可累及肺外脏器,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易建军;费志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康复与对策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于大地震造成房屋砸压伤、重物砸击腰背部,塌方事件被泥土掩埋、高空坠落足、臀着地等导致的严重躯体残疾的截瘫患者而言,他们所遭受的躯体损伤和心理创伤十分严重,为了帮助胸腰椎损伤的患者尽早在恢复期进行身体功能和心理上的康复,帮助汶川受伤患者尽早康复,本文从胸腰椎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定,以及胸腰椎损伤患者心理康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斌;赵敬璞;吴建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病治疗的探讨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CHB)合并肺结核在化疗时加强保肝治疗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组40例化疗方案均为异烟肼,利福平及毗嗪酰胺三联再加上乙胺丁醇或左氧氟沙星,并给予能量合剂,治疗组2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腺肽及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加强保肝及免疫调节,疗程为30日.化疗疗程为6~12个月.初化疗前及化疗后、化疗中隔2周.2个月后改为隔30日复查一次肝功能,以观察肝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肝功能损伤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慢乙肝合并肺结核病患者化疗时同时加强保肝治疗,使药物对肝脏损伤明显减小,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王恒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4例青年出血性卒中临床及DSA分析

    目的 探讨DSA对青年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青年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及DSA检查结果.结果 14例患者DSA检出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4例,占全部病例64.29%;主要危险因素: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结论 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为主要病因.高血压、饮酒、吸烟、高脂血症、家族史与脑出血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作者:孟庆森;王立乾;李晓民;刘临;江四清;于成;赵德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影响

    脑血管意外(CVA)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地震后,睡眠时间少,疲惫,灾区群众一般被安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原有社会生活圈完全被破坏,缺乏亲人朋友的情绪疏导,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心理压力大,血压会出现波动,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多项研究认为CVA发生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康复护理的目的不仅是通过采用各种护理手段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终达到日常生活能力自理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

    作者:巨保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3~72岁,平均41岁.输尿管上段结石5例,中段2例,下段25例.结石直径0.4~1.4 cm,平均0.86 cm.合并患侧肾积水28例,其中1例男性双侧输尿管结石并梗阻、双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结果 32例输尿管结石粉碎率93.8%(30例),粉碎后均彻底一次清除,1例结石移至肾盂者未完成手术.术后均有肉眼或镜下血尿,多于2~3 d内消失.32例均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直视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确切、安全、组织损伤小,清除彻底,并发症少,可作为输尿管中段和下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怀斌;吴齐;曾显奎;焦常宝;王雪强;李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目的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代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无论对学校或者学生都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免疫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如兴趣教学法的应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验等,使教师建立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免疫学发展趋势的授课体系.

    作者:沈茜;张林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切取活体供肝技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活体供肝切取的技术及可行性.方法 运用腹腔镜系统对猪(n=3)进行左肝切取,操作参照人活体肝移植供体要求进行,观察手术过程中供体生命征,总腹腔镜操作时间、左肝管道系统分离时间、肝组织分离时间、供肝温缺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测量供肝质量参数.结果 (1)手术过程中血压、呼吸、心率、血气参数稳定,均较顺利取出活体供肝,出血量较少.(2)切取的供肝左肝动脉长约1.6~1.8 cm,左肝门静脉长约0.8~1.0 cm,左肝管约0.6~0.8 cm,左肝静脉约0.2~0.3 cm.经左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良好,温缺血时间为5 min;5 min;4 min.结论 从技术层面而言,腹腔镜下猪活体取肝是可行的.

    作者:王成友;张敏杰;梁浩辉;倪勇;詹勇强;廖允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

    目的 寻找有效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方法,减少其复发率.方法 采用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外用硅凝胶瘢痕贴、激素局部注射、加压综合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自1996年以来十年内共治疗796例,随访2~10年.结果 362例(506个部位)瘢痕疙瘩有效率达74.1%,复发率15.4%,434例增生性瘢痕有效率达84.8%,复发率8%.结论 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行之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副作用、不良反应较低.

    作者:王明刚;赵李平;水庆付;褚燕军;汪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5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所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多见,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WBC和PLT升高,血糖升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增高,危重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本组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的治愈率为87.71%,死亡率为7%.结论 早期筛查出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重症病例治疗原则是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李秀勇;韩明锋;冉献贵;陈晓枫;孟晓林;单南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是由地震、车祸、坠落、运动和其他原因所致头颅部位及脑组织的创伤.死亡率高,致残率也高[1].

    作者:程金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46例

    目的 观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生理盐水冲洗及尿激酶溶解血肿,治疗46例壳核出血患者,对照组40例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 微创组生存率(86.96%,40/46)较对照组(30%,12/40)显著提高(P<0.01),微创组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创伤小,疗效好,病死率低,可显著改善预后.

    作者:琚双五;赵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早期实体肿瘤即血管前期肿瘤(prevascular stage),当肿瘤直径在1~2 mm时,常通过弥散方式获取营养;当肿瘤直径大于2 mm时,弥散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肿瘤进入血管(vascular stage),开始形成自身的血管系统.新生血管需要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的相互作用并由多种因子调节,包括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两种.1989年从牛脑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条件培养基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肝素结合因子-VEGF,它是迄今发现强的血管渗透性因子,目前已阐明其在生理及病理血管再生中起关键性作用[1,2].现将VEGF的功能及其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祝永福;夏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硫糖铝不同剂型及服用方法胃内涂抹观察

    目的 观察硫糖铝不同剂型的胃黏膜涂抹情况,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者(检查前排除有明显上消化道肿瘤、上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体征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三组,硫糖铝混悬液组32例,硫糖铝片咀嚼组34例,硫糖铝片吞服组23例,三组均在空腹情况下服用相应硫糖铝制剂,服药15分钟后行胃镜检查,观察胃内黏膜药物涂抹情况,涂抹程度以积分表示,并进行显著性比较.结论 硫糖铝片咀嚼组的胃内涂抹明显优于硫糖铝混悬液组及硫糖铝片吞服组(P<0.05).

    作者:张俊美;李诚;王爱平;刘嵬;刘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Vitapex糊剂充填感染根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Vitapex糊剂充填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恒牙198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B组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进行根充,观察其临床近期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术后反应明显轻于B组(P<0.01).结论 Vitapex糊剂充填感染根管后近期疗效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作者:郝静华;曾莉;顾铮铮;王丽;钟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470株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近期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抗生素敏感性状况.方法 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对我院两年间470株致病菌感染的422例次患者调查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3.26±15.57岁,其中G+菌75株(15.96%),G-菌239株(50.85%),真菌156株(33.19%),53例同时检出细菌及真菌,G-细菌大多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等;G+菌中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4种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 近期下呼吸道感染以高龄患者多见.G-细菌是主要致病菌,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治疗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作者:方浩徽;李仁惠;李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谷氨酸诱导后Smac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经谷氨酸培养后Smac基因表达情况及其是否参与了谷氨酸诱导的BMSCs凋亡调控.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加入30mmol/L谷氨酸培养后,采用DAPI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用PI/Annexin-V双染法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0、10、30、50 mmoL/L谷氨酸组)凋亡细胞的比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经30 mmoL/L、50 mmol/L谷氨酸作用24 h后Smac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培养的BMSCs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发现:CD29,CD44和CD105表达阳性,CD45.CD14和CD34表达阴性,具备BMSCs的特征;经谷氨酸培养后,可见BMSCs细胞核皱缩,边聚,双核状;谷氨酸诱导组较多细胞呈凋亡改变,且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的百分率也相应地增加(分别为14.24%、30.72%、93.31%);RT-PCR法发现经30和50 mmol/L谷氨酸作用后,BMSCs Smac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Smac基因表达也相应增加.结论 BMSCs经谷氨酸培养后Smac基因存在高表达,它可能参与了谷氨酸诱导的BMSCs凋亡调控.

    作者:余佩英;郑治秀;蔡智玲;臧竟红;姚小飞;江莉;陈吉庆;陆超;管亚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