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何效东;赵晓雷
目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检验结果的分析与探讨。方法:从本院所收治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抽选出60例患者参与研究,设定为实验组,再从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中选取60例健康人员设定位对照组,进行血脂指标检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指标、总胆固醇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以及动脉硬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只有高度低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人员进行血脂检测,可以有效的提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丁立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针对外周血涂片镜检于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取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被确诊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综合的分析,针对应用外周血涂片镜检同临床诊断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针对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常规仪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涂片镜检,在首次的白血病细胞检出率结果为95.56%;并且具有5例外周血未检出白血病细胞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白细胞的平均值为1.35×109/L总数减少,血红蛋白平均值为94.83g/L轻度减低,并且血小板平均值为133.68×1012/L基本正常,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跃情况;在90例患者中,具有6例外周血检出少量的白血病细胞低于5%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低白血胞总数平均值为1.85×109/L,低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6.25g/L,以及血小板平均值为47.34×1012/L,具有显著的减少,于仪器未提示出异常以及镜检不规范时,需防范误诊或者漏诊情况。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进行外周血涂片镜检至关重要,提升技术人员的镜检水平,对诊断急性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就诊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溶栓、活血化瘀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再放置导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患肢周经差、治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治疗1周观察组周经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3例肺栓塞患者,观察组未出现肺栓塞患者。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患肢周经,有效防止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广祥;穆永旭;要红叶;刘津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是一种具有气道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其患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且有明显上升趋势,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利用实验大鼠对COPD进行研究者甚多,COPD造模的基本方法就是把香烟烟雾注入染毒箱中,然后让大鼠在染毒箱内被动吸烟。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动物熏烟的系统,以更好地实现大鼠COPD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阳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析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运用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放化疗治疗,而观察组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随访1~5年,观察组的1年、3年以及5年生存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值得推广。
作者:王振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采用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支架介入治疗、溶栓药物治疗效果)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部接受住院治疗的238例急性STEMI患者,综合对比分析血运重建(支架介入治疗、溶栓药物治疗效果),研究心肌梗死再灌注预后。结果:STEMI患者中行PCI210例(88.2%),单纯溶栓者14例(5.9%)药物保守治疗者14例(5.9%);其中置入DES117例(61.9%),置入BMS72例(38.1%)。结论:多数STEMI患者选择PCI;DES不能完全取代BMS,这两种血运重建治疗效果都优于溶栓治疗。
作者:李广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析CAD/CAM氧化锆全瓷进行口腔修复应用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口腔修复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采用CAD/CAM氧化锆全瓷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合金烤瓷进行修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修复治疗1年后,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牙齿松动及严重缺损等情况,口腔修复治疗有效率约为95%;对照组19例患者出现牙齿松动及严重缺损等情况,有效率为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C A D/CAM氧化锆全瓷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应用,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比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7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35例/组。对照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观察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对比2组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HAMD中各因子的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为(7. 14±4. 31)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 05),2组患者HAMD中自杀因子与睡眠障碍因子的分值改善程度较为明显(P<0. 05)。结论:MECT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rTMS的治疗效果,但是rTMS对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有较大帮助,MECT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杀行为。
作者:胡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起,对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采用集中清洗、包装,并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将实施前的包布清洁合格率、包布完好率、器械清洗合格率、器械功能完好率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后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包布清洁合格率、包布完好率、器械清洗合格率、器械功能完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管理中,由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的清洗、包装能够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的包装及清洗质量,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潜在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年国;强蛟龙;胥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骨盆扫描中的应用。方法:40名志愿者用Philips128排螺旋CT行骨盆扫描分别采用60mAs、80mAs和常规剂量扫描,其余各扫描参数均相同,记录各次扫描的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请两位医师对各幅图像在影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清晰度及伪影等方面评定图像质量,并以优良差判定图像质量。结果:三组扫描方法在骨盆图像的显示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相比,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结论: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大大降低被照射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
作者:段敏;于小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P D A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手术室医疗器械包210个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使用P D A管理前后手术室医疗器械包出错的概率、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以及单人人工操作所需的时间。结果:使用PDA管理后,手术室医疗器械包出错的概率为36.67%,单人人工操作所需的时间为(10.21±5.32)m i n,且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为(93.43±4.68)分,明显优于使用P D A管理之前,P<0.05。结论:P D A管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可观,安全性高。
作者:李永惠;和影;刘丽丽;边苗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机织型覆膜支架在晚期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6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植入手编型金属覆膜食管癌支架术治疗,研究组行植入个性化机织型金属覆膜支架术治疗,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术后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06%较对照组24.24%显著低(P<0.05)。结论:个性化机织型覆膜支架对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积极作用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文廉;万立新;屈中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 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及其对患者临床预后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CT扫描诊断,根据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级,判断急性胰腺炎的类型,并通过与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对照和比较,计算CT诊断准确率。同时,对同分级患者的院时间、禁食时间、手术例次、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进行记录,比较其预后效果。结果:经多层螺旋C T诊断并分级,A级、B级、C级、D级、E级急性胰腺炎患者检出例次分别为6例、10例、14例、11例和7例,属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20例,占60.42%,急性出血型胰腺炎患者18例,将其与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则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67%%和100.00%,急性出血型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患者的住院时间、禁食时间进行比较,均有A级
作者:艾万里;王宪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磁共振检查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原因。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138例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需再次使用镇静剂的磁共振检查婴幼儿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其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的原因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镇静剂的使用次数。结果:138例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需再次使用镇静剂的患儿,婴儿110例,约占79.71%,其中新生儿56例,约占40.58%,幼儿28例,约占20.29%;需2次镇静的为114例,约占82.61%,3次镇静24例,约占17.39%。结论:导致婴幼儿磁共振检查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的原因较为复杂,且镇静剂应用是否成功,直接决定其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
作者:刘萍;梅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均给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观察组(70例)则给予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止痛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运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产后恢复治疗仪对产后乳汁减少的作用。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产科160例产后乳汁分泌减少的产妇进行观察,采用掷币法将产妇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产后恢复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催乳方法治疗,观察两组产妇的乳汁分泌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产妇产后不同时段的泌乳量均比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给予产后恢复治疗仪治疗具有催乳的作用,可以解决产后初期泌乳量少、泌乳困难的现象,提高母乳喂养率,减轻产妇的痛苦。
作者:谷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医院药房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实施方案的现状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国外先进的药品调剂与管理的相关设备信息,查阅文献了解其在国内医院药房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当前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中的问题。结果: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降低了药师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调剂差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剂的准确性,改善了药房的环境。结论:药品管理智能化与调剂自动化实施方案是医院药房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作者:李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诊治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实施LC+胆道镜胆总管探查(LCBDE)术,观察组给予LC+ERCP手术方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结石残留率来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术后结石残留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9. 67±12. 34)ml、术后置管时间(5. 27±1. 43)d、术后住院时间(7. 61±1. 53)d均较对照组(149. 82±17. 68)ml、(26. 73±6. 82)d、(13. 87±1. 84)d显著降低(P<0. 05)。结论:LC联合ERCP手术方案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时,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牛志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破坏,使得人体抵抗力丢失并引发艾滋病。为了杜绝该类疾病的发生,卫生部要求在输血前需进行HIV病毒抗体检测,因此,如何采取简便快速、特异性与敏感性高的检测技术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选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 HIV病毒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对该项检测仪器的相关性能进行详细的叙述。
作者:孔小祥;赵晓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分析1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手术,探讨全胸腔镜技术在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从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边边缝合术7例,3例心包补片。体外循环时间113~230m i n(178.3±33.68m i 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0~89m i n(71.1±13.25m i n),手术时间234~323m i n(282±32.84m i n),机械通气时间180~255m i n(215±24.83m i n),I C U停留时间19~55h (32.9±13.61h),胸腔引流30~120m l(80±42.07)。结果:全组无死亡发生,1例右下肢坏死。随访3个月无近期死亡,复查心脏彩超示:无残余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治疗房间隔缺损心脏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切口小而美观,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英;朱鑫瀛;张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