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佳;陈雄威;田云龙;葛星;楼南方;丁丽清;嵇兴梅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在常规稳定斑块、扩张冠脉的基础上行针对性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χ2=4.142,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LVEF、SV、CO显著高于对照组(t=2.475、2.397、3.052,均P<0.05);两组治疗后MAADP、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93、12.285、10.384,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MAADP、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82、8.668、8.051,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FIB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5、4.39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TC、TG、HGL、LDL等指标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26、2.834、2.448、3.298、3.006、2.927、2.446、3.695,均P<0.05);观察组再发冠心病、再次入院人数均优于对照组(χ2=4.126、8.256,均 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通过更加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凝血功能达到快速、高效抗栓作用,提高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且短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作者:仇晓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囊肝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囊肝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多囊肝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及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轻度损害(碱性磷酸酶291.2 U/L,γ-谷氨酰转肽酶168.1 U/L,总蛋白59.9 g/L,白蛋白32.2 g/L,总胆红素21.0μmol/L,直接胆红素11.5μmol/L),腹部超声及CT可见正常肝脏及肾脏实质被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肿代替,囊肿相互不交通,给予保肝、营养肝细胞、利尿对症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结论临床上多囊肝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比较少见,容易漏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免误诊漏诊。
作者:孙秀静;钱筠;张倩;王天懿;徐欣萍;徐有青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年组(<60岁),分别在化疗前及化疗后第2周检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水平,与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老年组和青年组CD3[(51.87±2.56)%,(58.98±3.87)%]、CD4[(35.01±5.12)%,(42.12±3.54)%]、CD4/CD8[(0.89±0.49)%,(1.08±0.8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3(69.38±8.54)%、CD4(48.21±3.45)%、CD4/CD8(1.87±0.85)%(t=10.586、5.998、10.087、6.093、5.170、3.236,均 P<0.05),老年组和青年组 CD8[(32.68± 3.64)%、(30.24±2.4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6.10±2.89)%]水平(t=6.777、5.531,均P<0.05);老年组患者的CD3与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青年组患者(t=8.472、6.394、3.059,均P<0.05),老年组CD8水平高于青年组患者(t=3.114,P<0.05);化疗2个周期后老年组与青年组患者的CD3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t=10.233、16.847,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C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化疗后CD4水平低于青年组患者(t=7.130,P<0.05),两组化疗后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患者的CD3水平明显高于Ⅲ~Ⅳ患者(t=1.584、1.721,均P<0.05),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辅助针对性的免疫治疗,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调整患者化疗药物剂量。
作者:李全奎;徐梅;傅新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LESS)在胆囊切除术中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照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LC)在胆囊手术中的疗效,其中LESS组24例,LC组24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体温、并发症、肠道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术后住院时间、疼痛指数、美容效果等。术后第2天早晨700采血检测白细胞(WBC)、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免疫球蛋白A(IgA)和补体(C3)。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LESS组手术时间(110.2±29.3)min,较LC组的(77.8±31.2)min长(t=5.07,P<0.05);LESS组术后排气时间(35.3±4.2)h、术后住院时间(4.5±0.7)d,均短于LC组的(46.6±19.2)h、(5.2±0.7)d(t=3.29、3.23,均P<0.05)。LESS组美容评分(3.5±0.5)分,较LC组的(2.1±0.5)分高(t=9.70,P<0.05)。LESS组Cor(144.5±28.5)μg/L、C3(30.4±1.8)g/L,较 LC组的(160.3±11.8)μg/L、(42.40±2.00)g/L均明显降低(t=2.51、21.69,均P<0.05)。结论 LESS在胆囊切除术中安全可行,与LC相比,LESS法手术时间长,但是术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明显。
作者:吴永强;张权锋;卢志坤;葛勇飞;何德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期脑切口疝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大骨瓣减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早期(术后1周以内)、中期(术后7~30 d)和晚期(术后1~6个月)脑切口疝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并比较不同时期脑膨胀患者GCS 评分和GOS 评分。结果全组脑切口疝发生率为75.55%,早期、中期和晚期膨胀发生率分别为42.22%、21.11%和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早与中=4.312,P<0.05;χ2中与晚=4.523,P<0.05;χ2早与晚=4.543,P<0.05),且早期脑膨胀患者膨胀程度(1.83±0.14)cm,显著高于中期和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早与中=6.301,P<0.05;t早与晚=6.551, P<0.05);早期、中期和晚期脑切口疝患者GCS评分分别为(3.22±0.41)分、(6.53±0.37)分和(12.05±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早与中=5.215,P<0.05;t早与晚=6.312,P<0.05;t中与晚=6.312,P<0.05);三个不同时期脑切口疝患者GOS分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后1周脑切口疝发生率高,膨胀程度大;颅脑外伤患者术前GCS评分越低,其脑切口疝发生时间越早;患者脑切口疝发生时间越迟,患者预后效果越差。
作者:赖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患者,男,60岁。以腰痛、活动受限4年,咳痰带血5 d于2014年4月8日入住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患者于2010年发病初曾经骨髓穿刺、固定免疫电泳等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先后完成4个疗程VAD方案化疗,末次化疗于2011年中旬结束,化疗后腰痛等不适症状完全缓解。其后患者停止治疗,亦未定期复查。2012年5月再次就诊,骨髓穿刺示原浆+幼浆占96%,再次予以单周VAD(长春新碱0.4 mg+吡柔比星18 mg)方案治疗2疗程,治疗后腰痛再次缓解。2012年12月初感双侧季肋部及双下肢虫蚀样疼痛,予曲马多缓释片止痛治疗。2013年1月初自觉排尿困难,予导尿对症处置。因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衰竭期,泌尿系感染,予改善肾功、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好转后。2014年4月无诱因出现咯血,左鼻腔流血,咯血4~5口/d,量少,为鲜红色,呈痰中带血,伴周身不适。胸部CT检查示:右上肺结节灶,可见毛刺影。胸椎、肋骨、胸骨及肩胛骨多发低密度灶,右侧肾上腺小结节灶,双肾周多发小结节灶。查体:神清语明,贫血貌,周身皮肤无瘀点,睑结膜轻度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胸骨无压痛,左侧第5~8肋骨压痛阳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无哮鸣音,心律齐,率整,各瓣膜区均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动,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可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检查 IgG 63.8 g/L,λ轻链27.6 g/L,β2微球蛋白38.2 mg/L,本周氏蛋白阳性,红细胞沉降率145 mm/h,总蛋白112 g/L,白蛋白32.7 g/L,球蛋白79.3 g/L,尿素14.6 mmol/L,肌酐322.7μmol/L,血清胱抑素C 3.34 mg/L,癌胚抗原(CEA)1.72 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0.17 ng/mL,细胞角化19片段(cy211)2.59 ng/mL。骨扫描、腰椎MRI检查提示骨质均有破坏。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为右肺腺癌。
作者:刘渤娜;尤振宇;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2例脑血管病并发吸入性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病例532例,合格病例有488例,治愈198例,好转174例,死亡67例,放弃治疗4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意识改变为主;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脑血管病并发吸入性肺炎临床较为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死率较高,应以综合治疗为主,适时行鼻饲饮食,同时应根据病原学进行有效抗菌治疗。
作者:董晨光;王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中抬高手术床背板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妇科择期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58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头低臀高30°截石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摇高手术床背板30°,分别记录麻醉插管后5 min眼内压(T0)、气腹并改变体位后30 min(T1)、60 min(T2)、气腹结束后10 min(T3)和麻醉拔管后10 min(T4)时的眼内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手术野的暴露情况、眼内压和术后眼部不适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后5 min眼内压分别为(16.23±2.16)mmHg和(16.21±2.1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和T2时眼内压分别为(18.06±2.15)mmHg和(19.60±2.16)mmHg,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手术野暴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部不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抬高手术床背板能降低患者眼内压,并减少术后眼部不适的发生。
作者:李晓芬;樊理华;韩蔚;应秀华;郑红枫;吴伯乐;徐巧敏;曾凤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孕产妇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及对分娩方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产前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3.3±6.4)分、(45.2±5.9)分,护理后分别为(41.4±5.3)分、(43.4±5.6)分;观察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3.1±6.5)分、(45.7±6.4)分,护理后分别为(34.6±5.1)分、(37.8±4.5)分;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护理前(t=2.78、3.89、2.76、4.89,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4.35,均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72.0%、剖宫产率为20.0%,对照组分别为51.0%、36.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5、3.99,均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5.0%、4.0%、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12.0%、11.0%(χ2=4.02、3.98、4.65,均P<0.05)。结论产前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孕产妇焦虑情绪,降低剖宫产率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余末兰;余有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无痛支气管镜检查(FOB)在行无创机械通气(NPPV)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NPPV的重症肺炎患者13例作FOB检查,除常规局部麻醉外,另静脉注射丙泊酚1~3 mg/kg,注药后2 min进行镇静评分,当患者达到Ramsay 4~5级时,即通过NPPV面罩行经鼻FOB检查,检查重点是对病变部位作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标本作病原学检查等。同时,比较FOB检查前即刻、检查结束后10 min时的收缩压(SB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变化,并观察FOB检查中的上述生命体征是否超过设定的警戒线。结果所有患者都较顺利地完成FOB检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检查中,有3例患者因生命体征超警戒线(1例SpO2<90%,伴HR>150次/min;1例HR>150次/min;1例SBP<90 mmHg)而暂停操作,经适当处理后均完成检查,未发生中途拔镜现象;13例患者在FOB检查前与检查结束后10 min的生命体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行NPPV重症肺炎患者而言,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
作者:沈芝红;吕志刚;王明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条形码管理系统在白内障手术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按照条形码管理系统的要求制定眼科白内障手术器械的管理流程,对2856台白内障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使用环节使用条形码技术进行管理,总结应用效果。通过模拟实验组有31件和对照组有21件灭菌白内障器械包不合格进行追溯,实验组使用条形码管理系统进行追溯,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追溯,统计两组器械质量追溯花费时间并比较差异。结果 2856台白内障手术的器械包都应用条形码管理系统进行了管理,整个器械使用流程直接、简单、易操作,工作效率提高。实验组白内障手术器械的质量追溯时间(2.12±0.62)min,短于对照组的(34.78±13.51)min,两组追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1)。结论白内障手术中实施器械质量条形码系统管理,完善了手术器械质量管理机制,提高了眼科白内障手术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器械质量的追溯时间,为白内障手术器械质量追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潘雪萍;杨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5例,采用疏肝健脾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临床普遍应用的匹维溴胺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肠易激综合征评分(IBS)情况、治疗效果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两组IBS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后对照组为(157.38±72.72)分,观察组为(101.52±60.16)分(t=-7.994,P=0.000);3个月后对照组为(172.71±62.91)分,观察组为(109.92±42.38)分(t=-8.428,P=0.000);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5.7%,观察组为95.6%(χ2=6.909,P=0.019),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6.5%,观察组为100.00%(χ2=6.476,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对照组腹痛缓解21例,观察组腹痛缓解38例(χ2=7.713,P=0.007)、腹泻对照组缓解15例,观察组缓解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6,P=0.009)。结论采用疏肝健脾方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发挥各中药健脾胃、益肺肾、补虚嬴之功效,能够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减少IBS积分,减轻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丽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射甲氨蝶呤联合化瘀杀胚汤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收集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82例,按随机化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观察组41例,采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射甲氨蝶呤50 mg联合化瘀杀胚汤;B组为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甲氨蝶呤50 mg肌内注射,同时口服米非司酮。按上述方案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促绒毛膜激素水平、输卵管包块大小及治疗后输卵管通畅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血β-HCG下降水平(1360.54 U/L)与B组下降水平(1266.29 U/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A组盆腔内输卵管包块治疗前后大小改变情况(2.3 cm)与B组(1.9 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患侧输卵管通畅性检测A组(90.24%)优于B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3,P<0.05)。结论宫腔镜下经输卵管腔注射甲氨蝶呤配合中药化瘀杀胚汤的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可有效降低血清促绒毛膜激素水平,促进输卵管妊娠包块的软化和吸收,且能够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殖功能和身体健康。
作者:周婧君;杨素琴;陈海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郑州市儿童的乳牙萌出、前囟闭合及语言、大动作发育的长期变化情况。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市3家医院儿保门诊的所有儿童系统管理资料,回顾性分析自2001-2010年10年间出生健康儿童的0~3岁体检资料,进入该研究的男女儿童共4230例,其中男2141例,女2089例。调查自出生至3岁期间的出生情况、动态体格发育及乳牙萌出、语言及大运动发育、前囟闭合情况。结果(1)10年来郑州市儿童体质量、身长呈持续和显著地增长。(2)男女童之间乳牙萌出时间及前囟闭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随着年代的推移,婴儿大运动发育及囟门闭合时间略有提前。结论郑州市儿童的体质量、身高的增长呈现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正常,并呈现略为提前的趋势。
作者:刘慧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选择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阴道试产的11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及母儿结局。结果(1)115例阴道试产的孕妇,成功阴道分娩87例,成功率75.65%,无子宫破裂发生;(2)该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5年组及>5~7年组试产成功率均高于>7~9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3, P<0.05);(3)有阴道分娩史的孕妇试产成功率(100.00%)显著高于无阴道分娩史的孕妇(7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9,P<0.05);(4)试产成功组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少于试产失败再次剖宫产组,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再次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绝对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术后再孕间隔时间2~7年且胎儿体质量适中、剖宫产前后有阴道分娩史的孕妇阴道试产成功率高。
作者:呼松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优秀人格是现代社会对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优点是体现医学学科系统性、基础性、循序渐进教学,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节省财力等等,但以学科为中心,将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临床见习完全分开,理论课局限于教室,教师灌输式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课时负担过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中整体概念的的培养[1]。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其发展影响着整个教育的发展,故教学改革主要是改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2]。新型教学模式需要在当今流行的教育观念的知道下充分利用教学要素,充分体现其活动性、创造性、差异性、协作性以及情感性特点[3],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医学生[1],学者钟志贤认为只有将教学手段与高端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这一目的[4]。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将国内外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肿瘤学的教学中,而不是一味照搬,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以及医院先进技术[5],我们尝试了“典型病例学习与讨论”、“腹腔镜系统教学”、“PBL模式为基础的学生教学”以及“小品式教学”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理论知识加深了理性认识,学习成绩也显著提升,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作者:阳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 CT血管造影(CTA )检查,采用 CT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获得CTA图像,其中有41例存在下肢动脉病变;40例为双侧,39例为双侧或单侧均有严重狭窄或闭塞;25例存在明显的侧支循环。下肢动脉各个节段CTA与DSA比较两者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87),阳性预测值92.5%,阴性预测值98.6%。延迟扫描后,CTA对足动脉血管支数显影增多,结果与DSA检查一致。结论 CTA能准确评估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可作为该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高艳;陈连红;王甲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36 h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功能、血小板抑制率,随访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术后36h 的 CK -MB 水平(56.5±8.3)U/L、血小板抑制率(45.9±6.4)mm,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组的(74.3±9.6)U/L 与(35.6±7.3)mm、(P=0.043、0.038),在6个月的随访中,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发生率(1.7%)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6.7%)(P=0.042),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 患者急诊PCI中应用替格瑞洛治疗较氯吡格雷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减少MACCE,改善预后。
作者:毛幼林;黄琼;陈俭;张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