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怡;鲍红光;斯妍娜;蔡朦朦;徐亚杰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肝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53例服抗结核药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家族史及个人疾病史等。采用χ2、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肝治疗可使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显著下降(OR=0.571,95%CI:0.395~0.974,P=0.037);结核病越严重、具有家族性肝炎史、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均可使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升高(OR=1.756,95%CI:1.098~2.342,P=0.024;OR=1.665,95%CI:1.247~1.993,P=0.045;OR=1.579,95%CI:1.168~2.324,P=0.048;OR=1.463,95%CI:1.075~2.067,P=0.031;OR=1.872,95%CI:1.339~2.696,P=0.022);体质指数越低、臂围越小则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 OR=0.526,95%CI:0.241~0.972,P=0.023;OR=0.421,95%CI:0.177~0.835,P=0.019)。结论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对肝损害的影响,并定期监测,使化疗顺利完成,以达到控制结核的目的。
作者:齐莉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MIP-1α)、骨硬化蛋白与多发性骨髓瘤( MM)并发骨髓瘤骨病( MBD)的关系。方法以52例MM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无骨病者9例,有骨病者43例;MBD分级:0级9例、1级8例、2级21例、3级14例;选取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MIP-1α、骨硬化蛋白与MBD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IP-1α及骨硬化蛋白分别为(158.43±78.75)pg/mL、(0.62±0.24)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46±21.35)pg/mL、(0.31±0.14)pg/mL(t=9.635,P<0.05;t=8.844,P<0.05);MIP-1α、骨硬化蛋白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有骨病组MIP-1α及骨硬化蛋白分别为(175.55±62.75)pg/mL、(0.84±0.54)pg/mL,明显高于无骨病组的(89.83±41.57)pg/mL、(0.42±0.25)pg/mL(t=7.665,P<0.05;t=6.834,P<0.05);MIP-1α和骨硬化蛋白与骨病分级存在相关性(r=0.572,P<0.05;r=0.683,P<0.05)。MIP-1α与骨硬化蛋白呈正相关(r=0.522,P<0.05)。结论 MM患者MIP-1α及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均与MBD呈正相关,且两者之间也具有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MBD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泰然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礼仪化护理服务在感染科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感染科接受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感染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礼仪化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8.79±4.21)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1.46±4.0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4.44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25例,一般12例,不满意2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5)。结论对感染科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礼仪化护理服务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晓英;奚琼霄;刘聪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股骨头缺血性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股骨头缺血性无菌性坏死患者,其中双侧髋关节病变10例,单侧病变6例,对26个病变部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治疗,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未出现骨折及血管、神经、肌肉的损伤,患者出院后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达到预期目标,行走不受限,基本恢复了日常生活。肢体长度延长3~5 cm,平均3.4 cm。 Harris评分由术前36.2分恢复至术后90.1分。结论对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股骨头缺血性无菌性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邓信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超声脐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 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D)比值( S/D)与双胎发育不一致的关系。方法收集双胎孕妇358例,按产后双胎体质量相差≥25%为诊断标准,分为发育不一致组(67例)和发育一致组(291例),结合孕周,观察S/D差异;同时观察不一致组中体质量差异与S/D差异的关系。结果孕周28~32周,一致组S/D差异为(8.70±1.62)%,不一致组S/D差异为(9.40±1.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32~34周,一致组S/D差异为(7.60±2.32)%,不一致组S/D差异为(19.70±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孕周>34周,一致组 S/D 差异为(7.81±1.25)%,不一致组S/D差异为(32.56±5.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一致组中体质量相差25%~35%者56例,S/D差异为(23.66±5.78)%;体质量相差>35%~45%者7例,S/D差异为(27.16±7.25)%;体质量相差>45%者4例,S/D差异为(33.16±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1,P<0.05)。结论 S/D差异在双胎发育不一致性的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孙丹丹;唐萍;陈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根部瘤合并漏斗胸同期外科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漏斗胸的临床资料。主动脉根部瘤外科手术方法:5例行Bentall手术,1例行David手术。漏斗胸的矫形均采用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结果6例患者均恢复顺利。术后出血量300~800 mL,平均(510±80)mL;术后住ICU时间36~47 h,平均(39.01±3.14) h;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2~38 h,平均(16.31±1.12)h;术后花费4.5~7.8万元。随访6~48个月,患者均心内病变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胸骨稳定性好,切口愈合良好,无积液或感染,胸廓外观满意。结论对于主动脉瘤合并漏斗胸的患者,分期手术如果常规正中劈开胸骨,易损伤心脏,且再次行漏斗胸矫治术带来极大的困难,且动脉瘤手术完成关闭胸骨时易压迫心脏及主动脉。尽管同期手术使手术本身变得复杂,尤其是术后出血、胸骨感染、纵隔感染、主动脉吻合口感染、迟发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但仍需同期手术。
作者:刘海霞;张力;王平凡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氯沙坦及两药联合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探讨贝那普利与氯沙坦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用组,每组34例。贝那普利组患者服用贝那普利10 mg/d;氯沙坦组患者服用50 mg/d;联用组患者服用贝那普利10 mg/d、氯沙坦50 mg/d。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尿蛋白变化。结果贝那普利联用氯沙坦治疗后收缩压为(127.3±5.4)mmHg,舒张压为(70.0±6.1)mmHg,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t=3.1、5.3、4.6、2.5,均P<0.05),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单用药物组(χ2=2.34、2.79,均P<0.05);治疗后的尿微量白蛋白为(67.33±34.62)μg/min,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t=5.43、6.76,均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用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用贝那普利或氯沙坦在降低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疗效更佳。
作者:王清莹;蒋莉娟;朱恒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探讨采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56例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常规给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加用适量的氢化泼尼松,观察两组主要生理指标复常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3%,治疗组为92.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4,P<0.05);对照组体温复常时间为(4.52±1.92) d,治疗组为(3.68±1.2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4,P>0.05);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89±3.26) d、(9.83±2.76) d、(19.26±5.69) d,治疗组分别为(10.44±2.88) d、(6.26±2.31) d、(13.65±3.64)d,治疗组各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97、t2=5.249、t3=4.395,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加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显著缩短主要指标复常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安全、有效、可靠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廖彩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HSK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予以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1滴/次,4次/d。对照组予以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1滴/次,8次/d,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χ2=4.2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2例和4例,症状较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3,P<0.05)。结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用于HSK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较佳,并可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余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综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防治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调查并随访500例50~78岁辖区居民,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400例,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及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干预前后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吸烟、饮酒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37,P<0.05;χ2=23.865,P<0.05;χ2=8.794,P<0.05;χ2=11.158,P<0.05);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体质量、腰围、腰臀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53,P<0.05;t=2.679,P<0.05;t=2.569,P<0.05);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健康行为对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知晓人数、认知情况、坚持规律服药、愿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经常阅读有关书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3,P<0.05;χ2=20.264,P<0.05;χ2=20.539,P<0.05;χ2=10.669,P<0.05;χ2=19.672,P<0.05)。结论综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红梅;张丽;玄桂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半量替罗非班用于老年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STEMI老年患者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观察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中给予半量替罗非班,观察两组出血风险、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风险(血小板减少、轻微出血、严重出血)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1、1.35、0.94,P=0.643、0.768、0.578);观察组术后30 d、90 d再梗死、死亡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χ2=9.54、18.33、16.75,P=0.043、0.029、0.031;术后90 d:χ2=17.48、21.78、19.54,P=0.034、0.011、0.021)。结论半量替罗非班可以减少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曾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按骨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并进行干预。分别对两组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遵医行为、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出院后随访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5.14、5.32,均P<0.05);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性、按时复诊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理饮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性以及按时复诊率,并提升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闫长红;闫江涛;于铭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腹部多排CT在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腹部脏器外有囊性病变患者9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腹部多排CT,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进行检查诊断。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确诊率等。结果观察组检查结果为优者占68.09%(32/47),优良率为85.11%(40/4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17%(23/47)、51.06%(2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92、12.533,均P<0.05)。观察组检出囊性病变(59.52±3.28)个,显著多于对照组的(30.41±2.14)个;检查时长(5.61±2.2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54±2.8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57、3.652,均P<0.05)。观察组定性为良性比95.74%(4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8%(32/47);恶性比4.26%(2/47),未能定性比2.13%(1/4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2%(17/47)、14.89%(7/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6、4.029、4.919,均P<0.05)。结论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多为良性病变,腹部多排CT能更好的显示病灶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晰、与周围组织关系,对于绝大多数常见的囊性病变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优于腹部超声检查,值得在临床常规检查中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冯波;王宇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联合间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14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同等剂量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两组均治疗5d。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愈29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78.1%、80.7%、64.2%,对照组下降70.5%、71.5%、41.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学萍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 A组给予序贯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5 d以后继续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5 d)治疗,B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愈合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43/60)(χ2=11.915,P=0.023);A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96.7%(58/60),显著高于B组的88.3%(53/60)(χ2=9.915,P=0.03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72)。结论序贯疗法相比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孙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FOLFOX4)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TOMOX)两种方案作为晚期结直肠癌( CRC)一线化疗药物的疗效。方法将183例没有接受过化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OMOX组(92例)或FOLFOX4组(91例)。化疗持续到病程终止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毒性为止,药物有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TOMOX组和FOLFOX4组有效率(45.6%和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总体存活期(15.6个月和17.2个月,P=0.475),无进展生存期(7.7个月和8.7个月,P=0.292)、反应时间(6.4个月和7.6个月,P=0.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OLFOX4组较TOMOX组更常见3~4级血液学副作用,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4.1%与5.4%,P<0.001)、白细胞减少(7.7%与1.1%,P=0.028)、血小板减少(6.6%与1.1%,P=0.064)]。 TOMOX 组肝脏病变(25.0%与14.3%)和体质下降(19.6%与11.0%)发生率较FOLFOX4组更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OMOX和FOLFOX4治疗CRC临床疗效相近,但毒性反应不同。 TOMOX疗法使用中更为便利,可以作为氟尿嘧啶的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案。
作者:王荣飞;楼立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脑梗死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在入院8周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进行生活能力对比,并对比患者的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8周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等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63、3.27,均P<0.05);两组上、下肌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2、7.16,均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
作者:陈惜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9例COP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3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50μg/500μg,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吸入噻托溴铵18μg,2次/d,治疗14 d后统计疗效、SGRQ评分、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6.1%与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L)、FEV1(%)、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2.27±0.45)与(1.92±0.36),(64.27±16.11)与(53.64±15.55),(54.85±14.81)与(45.33±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16、3.1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上升,PaCO2下降,SGRQ评分明显降低[(47.61±3.64)与(49.34±4.23),(67.33±5.56)与(63.66±5.21),(45.34±3.72)与(50.6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3.32、6.54,均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COP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呼吸情况,降低SGRQ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嵘;和晓华;杨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抑郁、自我效能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选取132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6例)与对照组(66例),干预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同时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及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定干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41.23±3.41)分与(41.31±4.21)分],自我效能感低[(24.13±2.25)分与(25.89±2.64)分]及疾病不确定感[(99.26±8.57)分与(98.01±9.12)分],经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后干预组SDS评分[(36.46±3.64)分,t=6.53,P=0.029]、GSES评分[(36.19±2.42)分,t=10.24,P=0.002]及MUIS评分[(83.14±9.57)分,t=6.52,P=0.030)]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改善疾病不确定感,临床中可以应用。
作者:马艳;吴慧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管理预防临床给药错误的效果,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2012年在“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理念指导下,对住院患者开展参与安全给药活动,并与2011年未实施该活动时期的给药错误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2012年)28262住院人次中发生给药错误27例次,发生率为0.10%;实施前(2011年)25863住院人次中发生给药错误59例次,发生率为0.23%,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P<0.05)。结论诊疗过程中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有助于及时发现不良因素、可有效避免医疗缺陷、保证医疗安全,增加医疗透明度,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张彩梅;何瑛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