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人群中CX3CR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刘明旭;王福生;洪卫国;王昌清;王波;金磊;侯静;雷周云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单倍型
摘要:目的调查艾滋病病毒1(HIV-1)亚型辅助受体CX3CR1的V249I和T280M基因突变,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维族)普通人群、HIV-1高危人群和感染者中的分布,探讨I249-M280单倍型与HIV-1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程的关系. 方法分别选择汉族和维族的普通人群、HIV-1高危人群和感染者,共6组,采取聚合酶链反应/巢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确定249和280密码子是否发生基因突变.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及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同一民族不同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维族人群I249和M280基因频率分别为16.1%和13.3%,汉族人群分别为3.3%和2.4%,其中感染者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高于高危人群,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CX3CR1的I249和M280之间存在明显的连锁关系(P≈0.0).结论中国维族I249-T280单倍型频率(2.8%)明显低于高加索人(12.5%),I249-M280单倍型频率(13.3%)与高加索人接近(15.8%),汉族则两者都低得多(0.9%和2.4%).I249-M280单倍型与HIV-1易感性的关系应进一步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136例性虐待儿的回顾性调查

    为了探讨性虐待对儿童身体及心理的影响,1998~2002年对全国范围内报道的136例典型性虐待儿童家长及老师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就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作者:乔荆;杨丽芳;焦富勇;周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苏州市婴幼儿轮状病毒血清G型分布

    由A组轮状病毒(RV)引起的巨大疾病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WHO已将RV感染纳入全球腹泻病控制和免疫规划.然而,疫苗的研制和实施必须建立在病毒流行株的监测基础上,通过已有的监测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流行株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广泛的RV监测网,动态观察流行株的变化,为将来疫苗的使用和控制RV腹泻提供依据.

    作者:沈蕙;邵梦篪;施素洁;张钧;王蓓;田健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如何在因特网上查找生物医学信息

    5.医学文献数据库从信息爆炸的今天来看,印刷型期刊有许多局限性.它在时间上显然滞后于快速传播的需要,每一期共享率很低,期刊高昂的价格更是一大问题.传统的信息资源呈现萎缩态势,利用互联网查询期刊杂志目录,然后根据实际需要下载全文,将成为一种新的资料查询方法.许多大型信息资料数据库便应运而生,这些信息资料数据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作者:沈晓丽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11省市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队列研究

    目的探讨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11省市队列人群(35~64岁)共27 739人于1992年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的资料,计算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在观察终点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人年标化发病率,用Cox回归模型预测危险因素水平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1省市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分别为652.3/10万和206.7/10万,二者RR=3.12,P<0.001);(2)有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和高腰围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高(男性910.2/10万,女性930.7/10万);(3)男性年龄、吸烟、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和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的预测因素,女性为年龄、体重指数和代谢综合征.结论 11省市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的预测因素(尤其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势在必行.

    作者:吴桂贤;吴兆苏;刘静;王薇;赵冬;厚磊;曾哲淳;王文化;刘军;秦兰萍;刘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北京市某医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内感染传播途径的初步调查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3月2~31日期间收治和医院感染的10例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 (1)发病病例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住院患者多数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2)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感染的住院者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二批传染源,同时不排除隐性带病毒者(曾密切接触SARS病例而未发病者)作为潜在传染源的可能;(3)资料分析结果支持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该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飞沫核)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其传播途径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外,应进一步收集和积累是否存在气溶胶(或飞沫核)长距离传播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科学证据.

    作者:何耀;姜勇;邢玉斌;钟光林;王磊;孙正基;贾红;常青;王勇;倪彬;陈世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吸烟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吸烟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在北京地区55岁以上PD患病率调查中确诊及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帕金森研究中心诊治的病例共114例;以及性别、民族及居住地与其匹配的对照205名.结果吸烟与PD呈显著负相关联.以非吸烟者为对照,曾经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过去吸烟者患PD的危险性低于对照,OR值分别为0.49(95%CI:0.30~0.79)、0.44(95%CI:0.23~0.86)和0.54(95%CI:0.30~0.96).此外,对吸烟者分别按吸烟年限≥20年和<20年、戒烟年限≥20年和<20年以及吸烟量分层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其负相关联依然存在并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趋势(P<0.05).结论吸烟与PD存在负相关联,今后应着重开展有关生物学依据的研究.

    作者:董建群;张清华;蒋知新;衣志勇;喻陆;李祯华;张艳琴;方明俊;张振馨;张孔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聚类在流行病学分层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方法,解决当混杂因素分层界限不清或存在矛盾时,如何进行流行病学分层分析的问题.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以广东省1997~1998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实例,进行聚类分层分析. 结果聚类分层分析提高了分层分析效率,有效地控制了混杂偏倚,避免了错分偏倚的产生.结论聚类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分层的方法,合理解决当混杂因素分层界限不清或存在矛盾时,如何进行分层分析的问题.

    作者:张吉凯;胡毅玲;胡巢凤;罗耀星;林伟生;吴赤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新疆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的人源株

    根据卫生部关于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了全新疆地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的监测.从1例住院患者中检出O157∶H7菌株,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涛;王吉亮;张明理;马建民;顾本思;木合亚提;杜平;李红;徐红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电话流行病学调查的一次尝试

    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话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传统人群调查相比,电话调查不仅具有经济、简便、省时等特点[1-3],而且,电话调查所获信息的可靠性也得到广泛证实[4,5].此外,电脑辅助电话访问(CATI)技术的发展,用数字化的方法来记录被访者的所有反应,并自动地对资料进行分析,电话还被用来进行健康咨询和治疗指导[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电信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中国电信网站报道,截止2002年6月我国电话用户已达3.74亿,电话普及率突破30%,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家庭电话普及率已达95%以上.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电话流行病学调查的硬件条件已成熟,而且,按照目前电信发展的态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适合做电话调查.对此,我们在杭州市进行了关于一次家庭吸烟情况的电话调查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廷忠;姜敏敏;范雪瑾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对铁路旅客列车呼吸道传染病危险性评估

    1.材料与方法:传染病资料来源于大同铁路卫生防疫站1992~2001年的传染病月、年报表;人口资料的依据是相应年份劳资部门的职工人数统计报表,两组人群比较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无显著性.计算历年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和构成比,与其他铁路职业人群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做统计学分析.

    作者:邢彦;庞华;李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一起腺病毒5型感染爆发的调查

    1.流行病学特征:2000年5月京津地区之间某学校8天内相继有126人出现高烧、周身酸痛、咳嗽,部分病例有腹泻.主要症状以发热(95.35%)、头痛、肌痛(90.75%)为主,部分有呼吸道症状(24.4%),表现为咳嗽、流涕、鼻塞、胸闷等,扁桃腺肿大(17.1%);发热2~3天后部分病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腹泻(22.55%)、恶心(14%)、呕吐、腹痛(1.5%);1例(1.5%)有结膜充血,1例(1.5%)出现心动过缓(40次/min)住院治疗.

    作者:刘雪林;宋宏彬;张玲;李泉根;李新军;庄英杰;翟庭身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河南省安阳市1984~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安阳市自1984年发生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以来,疫情已持续发生19年,为探讨HFRS的流行规律,对安阳市1984~2002年HFRS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于杰;孟巧玲;张栓虎;任桂玲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北京市海淀区40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常住人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海淀区常住人口中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3年3月18日至5月31日,海淀区常住人口中共发生SARS病例403例,发病率约为18.0/10万,死亡27例,病死率为6.7%.患者中青壮年占70.4%,尤以20~29岁组高发.全区除一个乡外均受累,多以散发为主,只有3个街道呈现明显的家庭或学校内爆发.流行基本可以划分为初始增长期(27天)、高峰期(21天)和快速下降期(26天).患者中有密切接触史的比例随各期呈递减趋势(趋势χ2=8.800,P=0.003);初期接触地点主要在医院(72.7%),而迅速下降期则以家中接触为主(85.7%);各期的职业构成谱也明显不同(χ2=36.41,P<0.01).无明确接触史的患者中26.6%有外出史,其中又有47.6%是去医院,并且65%在流行的高峰期光顾医院.结论海淀区常住人口SARS流行强度与全市持平,医院内获得感染是SARS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诚;敦哲;詹思延;孙培源;刘彦;曹广文;秦安莉;董淑兰;王炳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辽宁省彰武县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目的调查彰武县农村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现状,以确定该县是否为高血压的高发区.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5岁的人群5 208人进行血压测量,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调查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该县农村高血压的标化患病率为35.0%,男性高于女性,其中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0%,女性为32.0%;无论男女, 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乡、村间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明显差别,高乡的标化患病率可达43.0%,低的为29.0%,高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59.4%,低的为26.9%; 在所有的高血压患者中,Ⅱ、Ⅲ期的占72.0%.结论彰武县农村为高血压的高发地区,其患病率实属罕见,造成该病高发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时景璞;王海龙;李辉;董卫;付凌雨;齐国先;贾志梅;杨慧英;宫伟;康辉;高旭光;王文利;姜玉山;李继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绍兴市1991年与2001年精神疾病患病率调查

    目的了解1991年与2001年绍兴市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状况.方法采用线索调查与逐户调查相结合,对市区、农村共339 651人口进行调查,并与1991年的相关资料进行对照. 结果 1991年与2001年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0.17‰和13.85‰,时点患病率分别为9.51‰和12.77‰,≥15岁人口的时点患病率为11.70‰和14.60‰,神经症、酒依赖、药物依赖的患病率上升明显(χ2分别为125.72、101.07、8.97,P<0.01).各类疾病中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居前三位.城市精神疾病患者的劳动能力、经济状况、就医条件、监护情况均好于农村. 结论绍兴市10年间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升高明显.城、乡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予加强.

    作者:章金辉;何为民;严伟良;甘建光;石永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聚类分析对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分型的探讨

    目的用聚类分析探讨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分型情况.方法对1995~1999年数据完整的36个监测点的发病率资料,按各年度及计算5年月平均发病率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6个HFRS监测点1995~1999年资料综合发病率聚成3类时,与1980~1992年原分型结果相比:分型相同的有24个,占66.7%.在现分型中,除了7个监测点未给出明确的疫区分型外,其余29个监测点1999年报道分型的结论与1999年采用聚类分析进行的疫区分型,一致的有23个,占79.3%.结论春季和夏季HFRS发病有所增加,而秋冬季则相对下降;聚类分析可以作为疫区分型的辅助方法.

    作者:郭秀花;曹务春;胡良平;周诗国;张习坦;陈化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中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按性别、年龄、班级1∶1配对原则,选择254例伤害病例和对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父亲年龄、父亲文盲、母亲文盲、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和睦程度、知道交通常识、常爬高、接受安全教育、独生子女、外向型性格、防范措施不健全、住房周围危险环境及高危行为与伤害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高危行为(OR=18.060 0)、防范措施不健全(OR=12.645 5)、常爬高(OR=9.655 2)、父亲文盲(OR=7.719 1)、住房周围危险环境(OR=5.740 2)、外向型性格(OR=5.470 7)、母亲文盲(OR=3.058 1)是中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而接受安全教育(OR=0.235 6)、家庭和睦(OR=0.494 1)、独生子女(OR=0.523 3)、知道交通常识(OR=0.534 0)、家庭经济较好(OR=0.560 9)是中学生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中学生伤害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其伤害的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消除环境危险等策略来控制伤害的发生.

    作者:姚应水;叶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和生活习惯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协同作用与胃癌的易感性

    目的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S)3'-UTR基因多态和生活习惯及亚甲基还原酶基因相互作用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淮安市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胃癌患者107例,人群对照200名),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TS 3'-UTR基因型.结果 (1)胃癌组中TS+6 bp/+6 bp、+6 bp/-6 bp、-6 bp/-6 bp基因型频度分别为5.6%、47.7%和46.7%,与对照组的9.0%、54.0%和37.0%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χ2=3.190,P=0.203).与携带+6 bp等位基因者相比,携带TS -6 bp/-6 bp 基因型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有所升高(调整OR=1.36,95%CI:1.00~1.78,P=0.047).(2)TS -6 bp/-6 bp基因型对吸烟、饮酒及不饮茶的习惯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有放大效应.与携带+6 bp等位基因且不吸烟者或不经常饮酒者或饮茶者相比,携带-6 bp/-6 bp基因型且有吸烟习惯者或经常饮酒者或不饮茶者发生胃癌的调整OR分别为2.79(95%CI:1.51~5.18)、1.76(95%CI:1.07~2.90)和2.34(95%CI:1.43~3.82).(3)TS -6 bp/-6 bp基因型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T或T/T基因型有协同作用.携带TS -6 bp/-6 bp基因型同时携带MTHFR T等位基因者发生胃癌的调整OR为2.67(95%CI:1.07~6.70).结论 TS 3'-UTR -6 bp/-6 bp基因型与生活习惯、MTHFR C/T或T/T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高长明;吴建中;刘燕婷;丁建华;李苏平;苏平;胡旭;开海涛;Takezaki Toshiro;Tajima Kazuo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人群中CX3CR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目的调查艾滋病病毒1(HIV-1)亚型辅助受体CX3CR1的V249I和T280M基因突变,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维族)普通人群、HIV-1高危人群和感染者中的分布,探讨I249-M280单倍型与HIV-1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程的关系. 方法分别选择汉族和维族的普通人群、HIV-1高危人群和感染者,共6组,采取聚合酶链反应/巢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确定249和280密码子是否发生基因突变.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及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同一民族不同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维族人群I249和M280基因频率分别为16.1%和13.3%,汉族人群分别为3.3%和2.4%,其中感染者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高于高危人群,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CX3CR1的I249和M280之间存在明显的连锁关系(P≈0.0).结论中国维族I249-T280单倍型频率(2.8%)明显低于高加索人(12.5%),I249-M280单倍型频率(13.3%)与高加索人接近(15.8%),汉族则两者都低得多(0.9%和2.4%).I249-M280单倍型与HIV-1易感性的关系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明旭;王福生;洪卫国;王昌清;王波;金磊;侯静;雷周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排泄物中SARS病毒生存和抵抗能力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确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掌握病毒在SARS患者排泄物中的生存消亡规律,是认识这种新出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流行规律以及制订切实有效的消毒防护措施的基础,为此我们用模拟标本研究了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排泄物中的生存和抵抗能力.

    作者:李敬云;鲍作义;刘思扬;庄道民;刘永健;张文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