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对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影响

李海仙;马文敏;高修安;刘瑜

关键词:补肾化痰,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血流, 中医
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活血、化痰祛湿中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因输卵管因素进行IVF-ET助孕的PCOS患者61例,根据自愿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长方案超促排卵后取卵,移植.中药组在使用促性腺激素(Gn)促排卵的同时加服补肾活血、化痰祛湿功效的二至导痰方中药,1天1剂,连服到胚胎移植后14天.比较两组患者Gn使用量、使用天数、注射HCG日卵巢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结果:对照组Gn总量高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HCG日卵巢血流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I无差异.中药组受精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妊娠率56.7%,对照组妊娠率45.2%,两组妊娠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Gn使用时间,获卵数和卵裂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祛湿中药可以减少PCOS患者IVF-ET助孕中Gn用量,改善卵巢血流,提高受精率和妊娠率.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仝小林教授应用消瘰丸加味治疗甲亢验案1例

    临床中甲亢的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多见,或兼有气郁、痰凝、血瘀等证.仝小林教授临证常投以消瘰丸加味进行治疗,其中常使用大剂量夏枯草和生牡蛎,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各方面症状,而且也可以逆转各项现代医学相关指标.

    作者:王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利水通淋颗粒制剂工艺优选

    目的:考察医院制剂室利水通淋颗粒的优选工艺路线.方法:根据药材质地,从饮片干燥、药材粉碎、水提工艺、浓缩、制粒工艺等角度进行考察优选.结果:优选制剂工艺为:白术、肉桂、桂枝、琥珀60℃低温干燥后粉碎为生粉,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水煎每次8倍量水,煎煮2次后浓缩至相对密度1.20~1.25(60℃)与生粉混合,选择75%乙醇制粒后,过60目筛.结论:采用优选制剂工艺路线所生产利水通淋颗粒成品率高,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王国彧;孟祥鸣;潘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五味子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五味子应用历史悠久,近年来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因此,从五味子挥发油、木脂素类、有机酸、多糖等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五味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高雁;李廷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降脂方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降脂方的临床病例观察,客观评价降脂方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降脂方,对照组给予口服脂必妥,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血脂(TC、TG、HD-C和LD-C)等的改变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治疗高脂血症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中医症侯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②治疗组与对照组TC、TG、HD-C和LD-C治疗后均有所降低(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脂;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③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研究表明降脂方可明显改善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TC、TG、HD-C、LD-C等血清生化指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岩;李书霖;李敬孝;刘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红花注射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本文对经过提取精制的红花注射液的药理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红花注射液,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万先惠;秦亚利;颜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陈学忠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

    陈学忠主任医师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及多年临床总结,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郁证、失眠、胸痛、灯笼病等症,取得良好疗效.在使用该方时首辨有无瘀证,次辨血瘀原因及兼症,分别予行气活血、补益活血、温经活血、祛风活血及化痰活血之法,在活血同时重视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作者:杨粤峰;苏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应用升陷汤治疗大气下陷证

    张锡纯所创升陷汤为治疗大气下陷的代表方.他认为“大气”主一身之气.大气下陷则出现心悸,咳喘,头晕,崩中漏下等诸多病症.本文记录了笔者应用升陷汤治疗“腹痛气逆”、“产后口干”、“崩漏”三则久病病案的心得体会.认为大气下陷学说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和岚;张秀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试论在延缓皮肤衰老过程中益气调血、疏调三焦与抗氧化的相关性

    自由基是引起皮肤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药中寻找高效安全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已日益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我们提出了“从疏利三焦入手,益气调血以延缓皮肤衰老”的观点,并选用可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且又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小柴胡汤来探讨其延缓皮肤衰老的可行性.从小柴胡汤入手,以中医三焦气化与延缓皮肤衰老为切入点,探讨有关皮肤衰老的机制,无疑可以拓宽中医驻颜美容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密思;陈军;赵映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颈痛宁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痛宁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硬化剂注射法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模型,TCD检测造模前后脑血流速度变化,挑选造模成功家兔.将造模成功家兔随机分组,颈痛宁丸高、中、低剂量组给予不同剂量颈痛宁丸,阳性对照组给予颈复康颗粒灌胃,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另外取健康家兔作为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给药四周后,测定家兔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给药后,各给药组血浆粘度与模型对照组比均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各给药组红细胞压积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P<0.01、P<0.05);各给药组全血粘度与模型对照组比明显降低(P <0.05、P<0.01).结论:颈痛宁丸能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作者:周敏;薛超;王艳丽;姜璟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山西大同草麻黄挥发油的GC-MS分析

    目的:阐明山西大同草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开展麻黄的性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麻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的成分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图谱解析共鉴定了53个化合物,己鉴定化合物占总馏出组分的90%,其中含量较大的组分有α-松油醇(萜品烯)醋酸酯(Terpineol acetate)(17.05%)、萜山西大同品烯(Terpinen)(4.04%)、蓝桉醇(Globulol)(3.68%)、芳樟醇(Linalool)(3.26%).结论:山西大同麻黄挥发油组分主要为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

    作者:王艳宏;王秋红;夏永刚;匡海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柴胡桂枝汤对肝纤维化大鼠TNF一α、CT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汤对肝纤维化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CC14复合法制备实验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TNF-α和CT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中药高浓度组CTGF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O1);中药高浓度组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和西药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柴胡桂枝汤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TNF-α和CTGF的表达水平.抑制HSC被激活和ECM合成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华生;刘洋;周景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莫以枸杞补益肝肾而妄谓其为补阳之品——“离家千里,勿食枸杞”的亦是亦非

    古人对中医中药的认识都是经过不断的摸索、辨证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作为传统中医药材,枸杞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限于历史条件或者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它的认识有所不同.“离家千里,勿食枸杞”这句俗语正是反应了人们对枸杞的一种认识.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资料,本文拟从四气五味等药性方面对枸杞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能仅仅因为枸杞的补益肝肾作用而将其归为补阳之品.

    作者:刘立夏;李强;邓永红;段俊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索拉菲尼联合复方斑螫胶囊对卵巢癌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索拉菲尼联合复方斑螫胶囊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各30例,且均进行化疗处理.观察组即索拉菲尼联合复方斑螫胶囊组,对照组单用索拉菲尼,比较两组的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为83.3%,稳定为16.7%,无进展0例.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为60.0%,稳定为40.0%,无进展0例.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血色素下降、白细胞下降、周围神经炎及脱发,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平均随访时间为14.6个月,随访期间3例复发,其中观察组1例(3.3%),对照组2例(6.7%).结论:复方斑螫胶囊联合索拉菲治疗卵巢癌与单用索拉菲尼相比较,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且复方斑螫胶囊服用方便、价格低廉、易推广.

    作者:刘嘉琦;郑毅;杨阳;张广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彦彬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临床根据病程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分为气阴两伤,瘀血阻络;肝肾阴虚,瘀血阻络;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痰瘀阻络证型;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补气健脾、温阳补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等法,合理运用引经药和虫类药,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和外洗疗法,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李勤;李敏州;邹大威;朱智耀;高彦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王玉玺教授运用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寒湿性湿疹经验简介

    寒湿性湿疹系由湿热日久伤阴耗血,由热转寒;或素体阳虚,温煦失职,气化无力,寒湿内生;或脾阳受损,运化失调,水湿内生.若复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肤,为寒所郁,外不宣透,阻滞脉络,寒湿相兼而成,治宜散寒除湿,投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减.

    作者:罗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参七益心胶囊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四项及SOD、MDA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七益心胶囊对冠脉结扎诱导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和SOD、MDA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奥心血康阳性药对照组、参七益心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给药7天后,手术造模取血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凝血四项、SOD、MDA各项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七益心胶囊能明显降低大鼠的全血黏度和增加凝血酶时间并降低纤维蛋白含量;可显著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参七益心胶囊能够增强血液中的SOD含量,降低MDA的含量,保护心肌缺血心脏,同时能降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酶时间,进而起到改善心肌缺血大鼠血液的粘滞状态.

    作者:李志强;姜广坤;李凤金;韩翠翠;肖洪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玉桂宁荨汤对风寒型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gE及嗜酸粒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玉桂宁荨汤对风寒型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gE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风寒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EO)玉桂宁荨汤治疗组和咪唑斯汀对照组.观察两组对风寒型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gE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E、IL-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嗜酸性粒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gE、IL-4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玉桂宁荨汤可降低患者血清IL-4、IgE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是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有效方剂.

    作者:王和平;李志鸿;王甜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柴胡代赭汤对40例胃食管反流病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胃排空的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柴胡代赭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用随机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和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餐后上腹胀、早饱、胸骨后不适、嗳气、烧心等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柴胡代赭汤能够减少GERD重叠PDS患者胃排空时间,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林敏;康年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3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HFRS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加味犀角地黄汤.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未出现低血压休克期和(或)少尿期,较对照组优势明显.结论: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能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丽哲;谷超元;孔令珍;庄德晶;张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10种中草药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制备10种中草药提取物,采用牛津杯抑菌圈法定性检测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活性,然后通过2倍稀释法定量检测其小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结果:10种中草药提取物中大黄、黄柏、丁香、姜黄4种中草药对两种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大黄的抑菌效果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6.25mg/mL,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25、12.50mg/mL.

    作者:陈志蓉;董银卯;孟宏;邳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