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玲;曹成伟
目的 分析我院2014年06月~2017年06月真菌血流感染病原学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临床送检的血培养经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培养,经科玛嘉显色平板、YST鉴定卡或API 20C AUX试剂条进行鉴定,用药敏试剂条ATB Fungus3或氟康唑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真菌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血培养分离到的真菌共89株,多分布于高龄老年患者和重症监护室,以白色念珠菌(29,32.58%)、近平滑念珠菌(15,16.85%)、热带念珠菌(14,15.73%)和光滑念珠菌(9,10.11%)为多见,MIC法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敏感性分别为:100%、92.85%、100%、75.00%.76株采用MIC法显示对抗真菌药总敏感性依次为:两性霉素B为100%,5-氟胞嘧啶为97.37%,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均为90.78%,伊曲康唑为77.63%.结论 真菌血流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绝大多数真菌对抗真菌药具有较高敏感性,尚未出现对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
作者:余小丽;陈愉生;林晟;胡辛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白芍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芍水提醇沉物的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六烷酸,β-谷甾醇,没食子酸,苯甲酸.结论 通过硅胶柱层析方法对白芍药材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简便可靠,为进一步阐明白芍的效应物质奠定基础.
作者:笪婧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测定胡黄连苷Ⅱ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为其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胡黄连苷Ⅱ的含量,并采用振荡法测定了胡黄连苷Ⅱ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37℃条件下,胡黄连苷Ⅱ在pH为2.13、3.01、4.11、5.08、6.02、7.03时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15.46、39.22、45.31、39.89、44.93、84.21mg·mL-1,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86、0.29、0.14、0.11、0.10、0.09.结论 pH能显著影响胡黄连苷Ⅱ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胡黄连苷Ⅱ脂溶性较差.
作者:汪斌;李鹏;韩豫;姚仲青;陈炜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药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清胰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胀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维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利培酮、氨磺必利应用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精神病院收治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CDSS与PANSS减分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87.5%(28/32)高于对照组62.5%(20/3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CDSS、PANSS减分情况比较,P减分、T减分、G减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减分、CDSS减分幅度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2.5%(4/32)与对照组15.6%(5/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氨磺必利在临床疗效、阴性症状、抑郁症状方面均优于利培酮,且安全性较高,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凯;钟建明;叶莉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药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急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8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麻黄汤加减方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中药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急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安全性佳.
作者:张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乳腺癌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 对我院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6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用药和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116例,稳定11例,进展2例,总有效为91.10%.发生毒副反应多的白细胞下降(占56.16%),其次为粒细胞下降(占52.05%)、恶心呕吐(占21.92%).调查142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89%.结论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效果较好,治疗期间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法,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姚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从山柰中分离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EPMC),进行空气沉降菌抑菌评价.方法 用乙醇提取、结晶法纯化EPMC.分别用细菌和真菌培养对比试验评价EPMC对空气沉降菌的抑制效果,用分子对接探讨抑菌机制.结果 从山柰中分离到高纯度EPMC,得率为1.95%.EPMC对空气沉降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结论 EPMC对空气沉降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慧;唐铁鑫;马扬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藏药五味黄连丸(黄连、红花、诃子、渣驯膏、麝香)中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山柰素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Phenomenex ODS C18色谱柱(250×4.6mm,5μm);以乙腈-0.05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mL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0.4g,再以磷酸调节pH值为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6nm;柱温35℃;流速1.0mL·min-1;结果 线性范围分别为:药根碱1.5664~31.3284μg·mL-1(r=0.9978),表小檗碱1.6987~33.9736μg·mL-1(r=0.9973),黄连碱3.7294~74.5884μg·mL-1(r=0.9993),巴马汀3.3976~67.95μg·mL-1(r=0.9994),盐酸小檗碱22.7242~227.2424μg·mL-1(r=0.9988),山柰素1.121~22.42μg·mL-1(r=0.999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药根碱100.19%、(RSD=1.92%,n=6),表小檗碱98.74%(RSD=1.57%,n=6),黄连碱98.58%(RSD=1.22%,n=6),巴马汀100.47%(RSD=1.84%,n=6),小檗碱为101.28%(RSD=1.88%,n=6),山柰素为99.53%(RSD=1.97%,n=6).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五味黄连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星;鲁晓光;仲格嘉;冯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之间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对参附注射液存在不良反应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参附注射液治疗组,两组患者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治疗时程均为10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 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够有效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减少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并广泛使用.
作者:罗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以265例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给予患者采用针灸与通络扶正汤联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65例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受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1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154例)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与通络扶正汤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9.61%,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8.47%,两组对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 在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针灸与通络扶正汤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姬海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存在气道重塑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白介素-13(IL-13)的变化,及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IL-13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福建省立医院住院的有气道重塑的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共43例(哮喘发作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3名(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其血清IL-13值,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人群IL-13+1923 C/T及+2044G/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3例中病情好转期患者24例(哮喘好转组),于病情好转后1周再次测定其血清IL-13.统计分析两组间血清IL-13及SNP,及哮喘组治疗前后血清IL-13变化.结果在血清IL-13水平,哮喘发作组低于对照组,哮喘发作组等位基因C、T的频率为72.1%、27.9%;IL-13基因+1923C/T与+2044G/A显著相关(R2=0.850,P<0.001);在CC型哮喘患者血清IL-13低于CC型对照组〔(48.6±36.3)比(85.9±51.8)μg·L-1;P=0.013〕.结论有气道重塑的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IL-13基因+1923C/T与+2044G/A显著相关.
作者:卢锋峰;岳文香;陈愉生;谢宝松;许能銮;林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研究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使用量的异常增加问题,进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上报医务处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信息系统抽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按药品名称汇总,使用数量、金额以及强度等标准开展排序工作.参照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等规定,针对其使用问题开展配套的合理性评价工作.结果与结论 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二重感染.
作者:卢沛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对急性乙型黄疸性肝炎患者行中药颗粒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40例.西医组仅行西药护肝治疗,中医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行中药颗粒剂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38例(95.00%)显著高于西医组28例(70.00%),两组治疗前的ALT以及TBIL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的ALT和TBIL指标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 对急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行中药颗粒剂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作者:程战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头孢呋辛联合炎琥宁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结合35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炎琥宁治疗(对照组175例)以及头孢呋辛+炎琥宁治疗(观察组175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统计患儿发热、咳嗽、憋喘、肺部湿啰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憋喘、肺部湿啰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1%)与对照组患儿(8.6%)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孢呋辛联合炎琥宁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效果显著,能促使患儿症状快速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振雄;谭柳群;刘绍德;李智坚;麦秋良;覃羡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展开讨论,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自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的就诊治疗患者,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总计95例.在分组研究中,应用抽签法完成,随机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α-硫酸锌治疗;对照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而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α-硫酸锌治疗,可帮助患者在身体病痛的缓解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大限度的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康复,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且不会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α-硫辛酸推广应用.
作者:李春红;李秀琴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丹参酮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奥硝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酮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5%,研究组为92.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给予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马子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患者给予偏振光结合玻璃酸钠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6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患者以住院号单双数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玻璃酸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偏振光结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膝关节评分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膝关节评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退行性膝关节炎对患者的生活存在较大的影响,给予偏振光结合玻璃酸钠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显著缓解其症状,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作者:柳彦岭;李士欣;于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寻找高效、长效的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方法 非洲爪蟾GLP-1(XenGLP-1)的半衰期较短,设计三个半胱氨酸改构的Xen-GLP-1类似物,优选高降糖活性的多肽进一步PEG化修饰.结果 PEG-XenGLP-1缀合肽具有优异的长效降糖活性.结论 从动物源寻找新型GLP-1类药物是降糖药物研究的新思路.对GLP-1类多肽进行PEG化修饰,可在降糖活性保持的前提下显著延长多肽的半衰期.
作者:费颖颖;陈心雨;韩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35例口服100 mg的阿司匹林治疗,乙组35例口服300 mg的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乙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和乙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2.9%和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和8.6%,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乙组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相比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林凤珠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