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遗尿31例

苏慧岚

关键词:小儿遗尿, 中医药疗法
摘要: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小3岁,大12岁;病程短5个月,长5年(1年内12例,1年以上19例).2 治疗方法硫磺6 g、五倍子12 g、益智仁6 g、大葱30 g研末,调拌麻油,敷贴患儿脐部(神阙穴),外用纱布固定.2天换药1次,7天为一疗程.同时嘱家长掌握患儿排尿习惯,逐步引导为规律性定时排尿,每日晚饭后适当控制饮水量,对虚弱患儿加强营养,避免惊恐.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化瘀合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hs-CRP的影响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合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8例ACS患者分成治疗组31例(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化瘀中药合剂)和对照组27例(抗凝、溶栓、扩冠等西医常规治疗),为期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hs-CRP的浓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组血浆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血浆hs-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够降低ACS患者血浆hs-CRP水平,对ACS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对抗作用.

    作者:叶秀琳;肖河;余蓉;何淑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58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为2003~2005年门诊病人.经检查排除精神病,乳房肿瘤,慢性结肠炎,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以及属于青春期或更年期月经功能紊乱之妇女.平均年龄33.6岁,小为20岁,大为46岁;病程长5年,短3个月.

    作者:刘霞;谢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康复技术对脑血管病偏瘫肢体的治疗作用观察

    通过9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证明脑血管病早期运用系统的康复技术治疗是促进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复,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王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伤寒论》中细辛应用浅识

    通过对《伤寒论》中应用细辛的方剂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了细辛的主要作用和常用临床配伍,以期对临床医生应用该药提供更明确的理论支持.

    作者:董建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56例

    笔者以捏脊为主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唐山市中医院及新加坡唐山中医院,我们同时观察2个不同地区门诊患儿共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10个月~11岁;病程2个月~4年.

    作者:肖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6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与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6例,获效较佳,兹将有关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按WHO原发性高血压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取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36例(除外合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其它疾病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35~66岁,平均45岁;病程3~15年,平均5年.按国际高血压联盟制订的高血压分级标准:Ⅰ级(收缩压18.6~21.2 kPa,舒张压12.0~13.2kPa 3例,Ⅱ级(收缩压21.3~23.8 kPa,舒张压13.3~14.5 kPa)15例,Ⅲ级(收缩压≥23.9 kPa.舒张压≥14.6 kPa)12例.

    作者:韦冠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猪苓汤治肾病三则

    猪苓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组成,具渗利水湿、育阴清热之功效,此方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是为阳明病误下伤阴,津伤有热,水气不利,以及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之证所设.在临床上,我们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肾盂积水、肾结石、乳糜尿等疾病,凡辨证属阴虚水热互结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涩痛、尿血、水肿等证候者,以猪苓汤化裁治疗每获良效.兹举案例三则于次.

    作者:林琳;盛梅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二仙汤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2例

    目的:观察运用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二仙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2例.结果:23例治愈,7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93.8%.结论:二仙加味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调补冲任等功效,提示该方能够起到延缓天癸枯竭的作用,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陈新家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0例

    目的:观察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均内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每日1剂并配合电针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观察1~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治愈96例(53.3%),有效70例(38.9%),无效14例(7.8%),总有效率为92.2%.结论: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缓解疼痛,消除肿胀,防止复发,疗效可靠.

    作者:王兴凯;谢宗宏;王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加味金铃子散治疗慢性盆腔炎192

    慢性盆腔炎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中医学带下和癥瘕、积聚之范畴.3年来,本人用加味金铃子散医治本病192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盆腔炎中医研究近况

    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研究作一总结.结果显示中医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月玲;王秀宝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止泻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2例

    自2005年10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自拟止泻汤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对症处理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2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解德平;解淑梅;尹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1]: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8周,其病因相对复杂,常见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EC)、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ERC)等.并对上述几种咳嗽下了定义,明确了各自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笔者就中医对此类咳嗽的辨证施治,据随韩树人主任临证所得整理如下,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正之.

    作者:王德钧;谈欧;韩树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浅析杨继洲辨证取穴

    明代杰出的针灸医家杨继洲,名济时,徙州(今浙江省衢县地区)人.所撰《针灸大成》,集明代以前针灸之精华,在学术研究上享有盛誉.全书共十卷,卷九载有杨氏医案31则,计33例,29例为针灸案例(包括针灸,中药兼施4例).其辨证取穴,给后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范例.现就其辨证取穴特点简要分析如下:

    作者:曹敏;柯长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前列腺增生122例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颇为棘手,西药疗效欠佳.笔者自1995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金匮肾气丸(改用汤剂)加味治疗前列腺增生12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寿仁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降逆补气汤治疗乳腺癌化疗呕吐38例

    目的:探讨中药验方降逆补气汤治疗乳腺癌化疗呕吐的疗效.方法:将7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化疗期间常规进行基础止吐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中药验方降逆补气汤.结果:治疗组恶心呕吐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呕吐时用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治疗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对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有较好疗效.

    作者:罗雪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郁证、焦虑症、抑郁发作中西医辨析

    情志医学是传统中医学的精华之一,本着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突出应用的原则,澄清中医的病症与现代医学中病名诊断的部分概念,将更有助于达到闻道求之以理的目的.

    作者:王维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渗液38例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80例肛瘘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湿润烧伤膏治疗;对照组42例,传统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减轻创面疼痛、减少创面渗出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湿润烧伤膏可明显减轻创面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喻小红;伍美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96例

    目的:观察消银颗粒系列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28例银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6例,辨证分为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分别采用消银Ⅰ、Ⅱ、Ⅲ号颗粒治疗;对照组用迪银片.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给药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0.42%,总有效率90.62%;对照组痊愈率28.13%,总有效率65.62%.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银颗粒系列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钟金宝;李仰琪;梁燕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1例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笔者在附属医院随师出诊期间,有幸收治多例,诊断明确,经针刺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一典型病例如下:

    作者:姜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