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增强薄层扫描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的价值研究

蒋中灿

关键词:CT增强薄层扫描, 异形血管强化征, 小肺癌,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CT增强薄层扫描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42例小肺癌患者,分别采用常规CT增强扫描与CT增强薄层扫描,本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30例肺结核球与肺炎性假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T增强薄层扫描时小肺癌有无异形血管强化征.结果 42例小肺癌患者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结果显示,高度强化12例,占28.57%;中度强化23例,占54.76%;低度强化7例,占16.67%.42例小肺癌患者中40例表现异形血管强化征,占95.24%,对照组30例肺结核球与肺炎性假瘤患者无1例表现为异形血管强化征,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小肺癌异形血管强化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巡回护士以及洗手护士的配合要点,安全,顺利配合完成手术.方法 分析56例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重,采取安全舒适的截石位,选取12~16mmHg气腹压力,充分准备好腔内闭合器和吻合器,及时擦拭镜头保持清晰视野,密切配合手术,总结配合经验.结果 5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没出现压疮、神经损伤、吻合口瘘、电刀灼伤等并发症,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患者下床早,术后恢复好快.结论 通过系统的专业专科技能培训,充分准备手术用物,正确放置腹腔镜系统,安全正确摆放患者体位,及时提供手术所需要的一次性物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手术配合顺利完成的关键.

    作者:林小茜;陈小花;龙春梅;梁倩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并在2012年1月1日起实行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制度中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实际上能真正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及方式方法的医院并不多,很难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文章就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当中医院各管理阶层担当的角色及作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需具备基本条件加以探讨,以期推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林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CT增强薄层扫描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CT增强薄层扫描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42例小肺癌患者,分别采用常规CT增强扫描与CT增强薄层扫描,本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30例肺结核球与肺炎性假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T增强薄层扫描时小肺癌有无异形血管强化征.结果 42例小肺癌患者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结果显示,高度强化12例,占28.57%;中度强化23例,占54.76%;低度强化7例,占16.67%.42例小肺癌患者中40例表现异形血管强化征,占95.24%,对照组30例肺结核球与肺炎性假瘤患者无1例表现为异形血管强化征,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小肺癌异形血管强化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中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普奈洛尔在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与深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索其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奈洛尔作用于婴幼儿深部和浅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比较,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对提高血管瘤的药物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选择嬰幼儿血管瘤患者40例,其中包括浅表血管瘤患儿20例(治疗组A),深部血管瘤患儿20例(治疗组B).口服普萘洛尔,剂量按1.0~1.5 mg/kg体重(年龄≤2.5个月者1.0 mg/kg>2.5个月者1.5 mg/kg)早饭后0.5 h(一般安排在上午8:30左右),按疗程服药,8周为一疗程.住院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及时监测血糖、肝功、肾功、甲状腺功能(FT3、FT4、sTSH)及心电图.所有患者均连续服用3~5个月.每周复诊,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拍照记录.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3~10个月,并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深部血管瘤的效果优于治疗浅部血管瘤的效果.

    作者:徐静;高永志;庞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共情能力缺陷研究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 MCI)患者共情能力损害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共情能力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人际指针量表(IRI-C)对25例MCI患者和25例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组)进行研究.结果 与HC组比较,MCI患者组IRI-C总分(40.30±7.20),共情性关心(EC)(14.30±1.60),个人痛苦(PD)(1.98±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3,P=0.023;t =-2.413,P=0.002;t =-3.187,P=0.008),且MCI组的HAMD与IRI-C总分及PD分呈正相关(r=0.632;0.722,P=0.019;0.008).结论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存在广泛的共情能力缺陷,情感障碍可能是影响其共情能力损害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青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胃癌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的行为干预作用观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的行为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 胃癌手术切除患者120名由入院顺序依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由专科医生与护士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3h进行半小时的行为干预.结果 两组治疗前焦虑抑郁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行为干预后,治疗组患者SDS、SAS分值有了明显降低,改善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的特质应对方式得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基本伴随有抑郁和焦虑心理,积极的行为干预作用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积极应对得分,降低消极应对得分,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映华;吴玉琼;梁子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Roy适应模式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目的 探讨Roy适应模式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因呼吸障碍并应用机械通气患者60例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护理,而治疗组给予积极地Roy适应模式护理.结果 两组的FEV1水平经过护理后,都有明显上升,但是治疗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在护理后差异有明显显著(P<0.05),治疗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Roy适应模式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肺功能与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伍虹云;苏仁芳;文艳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解剖学实验与人体科学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索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 在我校临床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与人体科学馆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果 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新的实验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杨石照;杨吉平;计胜峰;成娟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术后并发症研究

    笔者回顾总结本院自1998~2010年行胆囊切除术患者2000例,对其发生的并发症种类进行统计,提出预防与处理方法,以备广大同道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性679例,女性1 321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5岁,60岁以上者369例.结石性胆囊炎1 763例,胆囊息肉237例(其中结石、息肉共有者69例).1.2手术方法使用德国Storz腹腔镜系统及美国施乐辉腹腔镜系统,CO2气腹,四孔法,早期用钛夹,后期用塑料扣夹、可吸收夹.

    作者:王铁岩;王宇男;宋泽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颅脑肿瘤患者入院后等待手术期间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患者入院后等待手术期间的心理状况以及针对其采用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本院脑科2010年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4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需进行手术治疗,针对其患者在入院后等待手术期间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情绪情况进行评定,并对其所有患者干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焦虑、抑郁情况较干预前明显减轻.据两种量表显示干预前后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颅脑肿瘤患入院等待手术期间各种不良心理状况有显著缓解的作用.干预能积极有效的调节患者心理,使其积极的面对手术,并获取战胜病痛的信心.故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白玉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高能聚束微波肿瘤治疗的护理

    目的 高能聚束微波全身治疗的护理.方法 对我科自2005~2010年1 510例行高能聚束微波全身治疗患者的观察、记录,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结果 患者治疗护理后的效果达到89%,并发症5例.结论 高能聚束微波全身治疗,疗效确切,副反应轻,同时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宣教及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银小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诱导痰中IL-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诱导痰液IL-5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作用.方法 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所处疾病时期分为急性发作期组与缓解期组每组2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痰诱导,并进行痰液标本的细胞定量、分类及IL-5浓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EV1%及FEV1/FVC自急性发作期组至正常对照组逐级增高(P均<0.01);急性发作期组、缓解期组痰液中细胞总数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IIL-5自正常对照组至急性发作期组均呈依次递增趋势(P均<0.01).结论 IL-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林志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13例急性中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中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重点分析急性中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急性中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及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得到改善.结论 检测急性中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对于观察临床疗效及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黄志刚;周启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元认知理论框架下神经内科临床实习的实证研究

    神经病学是临床教学的难点,其疾病有其特殊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在临床实习中,同学们掌握起来十分困难,逐渐丧失兴趣,如何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神经病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元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不断的被引入教学领域,本次实证研究旨在寻求元认知理论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的理论依据,给教学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作者:潘云志;丁岩;王丽;孙兴元;刘宏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腔镜引导下垂直切口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腔镜引导下垂直小切口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腹腔镜器械,在局部肿胀麻醉下,经垂直小切口将扩张器置入皮下腔隙中,导管内置,术中即时注水,以后隔日注液1次.对42例皮肤扩张病例进行观察.结果 经病变内垂直小切口埋置扩张器均获成功,无1例患者接受输血.术后进行快速扩张顺利,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结论 应用腔镜技术经病变内垂直小切口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展器植入具有剥离层次清晰,止血彻底,术后血肿、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合快速皮肤扩张.

    作者:吕盛;霍中华;栾荣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的6年监测

    目的 连续6年监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及耐药性变化,为支原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率、构成比及耐药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年来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男性uu35.8%、35.5%、30.8%、34.9%、36.2%,36.4%;女性uu36.1%,39.7%,38.7%,46.7%,47.5%,52.9%;人型支原体比例低,分别为2.7%、1.9%、3.0%、4.1%、6.1%、3.1%.6年总耐药率的耐药监测结果显示,解脲支原体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高,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3%、6.0%、10.9%、63.6%、65.1%,57.7对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5%、29.1%30.1%、95.5%、97.8%、93.7;对交沙霉素平均(6.97%)、多西环素(<11.5%)、克拉霉素(<10.5%)、美满霉素(<15.1%)耐药率低,且耐药率增加不明显.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感染率总的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但男性感染率变化不大,保持在35%左右.而女性的感染率则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解脲支原体感染高,其构成比例6年来保持稳定.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为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临床诊疗中要重视强支原体的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黄磊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儿惊厥1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惊厥产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小儿惊厥治疗方案.方法 安定每次0.3~0.5 mg/kg静注;苯巴比妥钠每次8~10 mg/kg,肌肉或静脉缓慢注射;惊厥持续状态者安定重复静注1次;氯硝西泮每次0.02~0.06 mg/kg缓慢静脉注射;副醛每次0.1~0.2 ml/kg肌注;苯妥英钠每次15~20mg/kg于20~30分钟内缓慢静注,12~24小时后予维持剂量,每日5~10mg/kg,分1~2次缓慢静脉注射.结果 颅内感染20例,低钙性惊厥患者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新生儿破伤风4例,热性惊厥77例.其中1个月~1岁42例(34.7%),1~3岁47例(38.8%),3~6岁22例(18.2%),6~10岁10例(8.3%).惊厥患儿121例中,治愈91例(75.2%),好转17例(14.1%)、死亡和放弃治疗13例(10.7%).结论 熟性惊厥为小儿惊厥的主要原因,以1~3岁婴幼儿易发生惊厥.

    作者:刘敬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2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效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2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老年患者的身心特点,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2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和有效护理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住院12~16 d,平均14.3d.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28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关节运动功能得以恢复,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应通过对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分析,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效果,加快骨折的愈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王元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ICU内无创通气应用时机的分析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呼吸衰竭(呼衰)患者应用NPPV与有创通气序贯性应用的指征.方法 对50例各种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应用NPPV及有创通气应用过程中,密切检测患者变化及血气分析等情况,探讨把握NPPV应用时机及应用指征.结果 50例患者无创通气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 在ICU内,意识障碍或重度呼衰患者,仍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井慎;李莫振;蔡振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下睑袋状臃肿眼鼻沟和颊睑沟凹陷畸形修复

    目的 探讨眼鼻沟和颊睑沟解剖用小蚊式钳在眼鼻沟和颊睑沟眶缘骨膜上钝性剥离松解眼轮匝肌支持韧带附着于眶缘消玲下睑“囊袋”并平复眼鼻沟和颊睑沟凹陷.方法 1)选择结膜内切法(12例);2)亦可选择肌皮瓣外切法(14例):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后用小蚊式钳在眼鼻沟和颊睑沟眶缘骨膜上钝性剥离松解眼轮匝肌支持韧带附着于眶缘.结果 脸颊平整自然,外形改善明显,随访3~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用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后用小蚊式钳在眼鼻沟和颊睑沟眶缘骨膜上钝性剥离松解眼轮匝肌支持韧带附着于眶缘,既能消除下睑局部的“囊”状膨出,又能平复下睑袋状臃肿伴眼鼻沟和颊睑沟凹陷畸形,不失为修复下睑袋状臃肿伴眼鼻沟凹陷的一种改进方法.

    作者:滕召勇;孙黎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齐齐哈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