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维英;薛飞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我院148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常规组和中药穴位帖敷组各74例。常规组患者予以传统术后腹胀护理,中药穴位帖敷组患者在传统护理同时应用中药穴位帖敷护理。对两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症状积分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组比较,中药穴位帖敷组满意度更高,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常规组相比较,中药穴位帖敷组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更短,腹胀症状积分更低,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应用可行性高,其有利于腹胀症状的迅速缓解和胃肠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徐雪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及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作者:李灿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3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局部注射止血法,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钛夹止血法。观察对比两组即时止血情况和1周内再出血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52患者中有51例即时止血成功,占98.1%,有1例患者在1w内再出血,占1.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为96.2%。对照组51患者中有46例即时止血成功,占90.2%,有5例患者在1w内再出血,占9.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为80.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局部注射止血法。
作者:赖剑;阳书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取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配合度和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对该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陆凤英;毛小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探讨CTUA在泌尿系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收治的泌尿系肿瘤患者45例,术前均行CT、CT尿路造影(CTU)及CT尿路血管造影(CTUA)检查。将三种检查结果与术后诊断对比,分析其诊断准确率。CTUA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CTU(P<0.05)。 CTUA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可作为泌尿系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根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采用异氟醚对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实施吸入麻醉;采用七氟醚对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实施吸入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PACU留置时间、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躁动等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前后MMSE评分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应用七氟醚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吸入麻醉的效果较异氟醚更加理想。
作者:郭青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采取保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TAC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公英汤辩证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免疫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免疫功能明显较对照组提升(P<0.05),且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联合公英汤辨证治疗乳腺癌疗效好,利于患者免疫功改善,可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罗溢昌;樊杜英;刘平庄;梁洪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5月本院诊治87例糖尿病性冠心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糖尿病性心肌缺血检出率及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结果动态心电图糖尿病性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8.51%,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44.83%;且糖尿病性心律失常类型,即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糖尿病性冠心病具重要诊断价值,可提高糖尿病性心肌缺血检出,明确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便于临床医师科学拟行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周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06例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PCI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B型脑钠肽(BNP)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45.2±3.5mm vs50.7±3.7mm,34.2±4.3mm vs 39.8±4.4mm,P<0.05),LVEF高于对照组(57.4±8.6%vs 51.2±7.3%,P<0.05)。观察组术后7d、15d、30d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46.3±62.2pg/ml vs 302.4±71.5pg/ml,203.4±54.2 pg/ml vs 256.8±59.9pg/ml,181.1±44.1pg/ml vs 228.5±51.6pg/ml,P<0.05)。观察组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死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89% vs 13.21%,3.77% vs 24.53%,1.89% vs 16.98%,0.00% vs 7.55%, 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中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李昌;宗文霞;林琍;张明;倪明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治疗的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试验组实施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化指标差异。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空腹及餐后2h血糖,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伟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分为伴发OSAS患者组(A组)31例和非OSAS的患者组(B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g)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 A组hs-CRP、HCY、Fg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OS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高HCY血症、凝血异常等改变及其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OSAS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作者:张建勋;刘志强;万和斌;曹家驹;高秀先;温洪周;师访;汪进丁;任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探讨比较腹腔镜与阴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选择收治的38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研究组采取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对照组采取阴式子宫全切术,对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发生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较于阴式而言,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疗效更佳,具有安全性高、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卞荣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2月共6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接受血液灌流+血液滤过)和对照组(单纯接受血液滤过)各30例。比较(1)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治疗24、48h的血清乙酰胆碱水平。(2)研究组和对照组乙酰胆碱活力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血清乙酰胆碱分别为1.1±0.4KU/L、1.2±0.3K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24、48h的血清乙酰胆碱水平分别为(2.6±0.4、3.2±0.8、3.5±1.2)KU/L、(1.5±0.3、2.1±0.9、2.8±1.3)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乙酰胆碱活力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6.2±0.8、13.9±3.6d、0%)、(9.6±2.4、15.8±4.6d、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认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不仅能提高乙酰胆碱的恢复时间,还能降低住院期间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治疗,试验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治疗前及治疗8周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VEGF、bFGF水平检测,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VEGF以及bFGF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VEGF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bFG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效果理想,通过抑制机体内血浆VEGF及受体表达发挥抗白血病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晓丽;朱敏侠;刘科;余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经皮锥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好转率、临床相应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安全、可靠,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加快康复进度,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彭俊;钱玉强;葛驰;袁堂波;许菁;王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我门诊收治的120例行包皮套扎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儿童医疗恐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96.7%)高于对照组(7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行包皮套扎术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平穏了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缓解了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提高了患者及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钟永如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透析当日采集空腹血标本,就血红蛋白(Hb)、hs-CRP进行测定,按hs-CRP正常组和增高组划分,对比与贫血程度的关联。对hs-CRP正常组Hb的平均水平进行统计,为(95.7±18.6)g/L,明显高于增高组(76.5±14.5)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单因素相关及系统回归分析,Hb与hs-CRP呈负相关(r=0.434,P<0.00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s-CRP水平升高,与发生贫血的程度独立相关,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华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测定输血前后孕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分析RhC抗原在输血后24h对孕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在临床输血安全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急诊手术的孕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孕妇输注与其自身RhC血型异型的血液;对照组48例,孕妇输注与其自身RhC血型同型的血液。两组孕妇均输注与自身ABO及RhD血型同型血液。检测并比较输血后两组孕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及血液中CD3+、CD4+、CD8+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输血后血清IL-2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明显升高,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血清IL-2、IL-4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输血后CD3+、CD4+、CD8+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CD3+、CD4+、CD8+细胞数量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孕妇在输注不同型RhC抗原血液之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变,说明输注不同型RhC抗原血液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输注同型RhC抗原血液对减少输血后免疫反应的发生和预防新生儿溶血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哲;李文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选取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莫西沙星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EV1和FEV1/FVC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莫西沙星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能减轻气道阻力和肺内过度充气,将两者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龚维英;薛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对CT三维重建技术对面颈部异物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抽取收治的临床确诊面颈部异物创伤患者23例,对其在术前行CT扫描,对异物的数量、类型及准确定位等作出判断。23例患者共发现异物28处,术后病理检出异物伤30处,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CT三维重建发现:玻璃、枪弹壳、砂轮、铁块呈现为明显的高密度、不规则点状或块状影像;铅笔芯、碎石沙砾呈现低密度,表现为较周围软组织密度稍高的均质条状或点块状影像;异物处在鼻面唇部皮下软组织或肌层者13处,咽喉旁3处,椎前筋膜及肌层3处,外耳道骨性段3处,咬肌区2处,上颌窦2处,颈深筋膜中层1处,翼颌间隙1处。 CT三维重建定位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经CT三维重建技术对面颈部异物的定位判断准确性较高,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作者:谢永红;欧阳小鹃;高汉斌;叶圣东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