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力人;何士方;王锐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域5( HMGN5)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肺癌组织标本共75例,同期取20例肺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RT-PCR法检测HMGN5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HMGN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肺癌组HMGN5基因转录m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肺癌组织中HMGN5基因mRNA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肺癌组织中HMGN5基因mRNA呈高水平表达,并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呈显著有关;提示HMGN5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林韬;王红;李利坤;刘爱军;赵永生;刘悦;王志强;李兴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差异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重、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总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CD4水平、CD8水平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痛、食欲不振、恶心、进食哽咽、腹胀、黑便化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化疗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水平,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涂铭;李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胸乳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试验组采用胸乳腔镜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插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评分较好,尤其7~10分患者比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N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乳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于临床。
作者:李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行近端胃癌术式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术式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胃癌的佳手术方式。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临床医生建议,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近端胃癌根治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每组各29例。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天数少,首次排气和进食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CD8+T细胞比例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术式可降低术中出血量,且可以完全清扫淋巴结,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应在临床使用中大范围推广。
作者:司义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淋巴结穿刺活检对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甲状腺癌伴有颈淋巴结异常患者超声引导下颈淋巴结穿刺活检结果,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引导下颈淋巴结穿刺对于甲状腺癌转移情况整体准确率为91.8%。按照病理类型分类,该方法对于髓样癌及未分化癌准确率高(100%),各分型患者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肿瘤分期分类,该方法对于T1、T2、T3及T4期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3%、90.0%、85.2%及85.7%,T2~T4期患者诊断率均显著高于T1期患者。全部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淋巴结穿刺活检对甲状腺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甲状腺癌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晓晖;华玺;丁鹏;任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接受同步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帕洛诺司琼预防恶心呕吐,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将行同步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帕洛诺司琼和昂丹司琼止吐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发生急性、延迟性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帕洛诺司琼组急性恶心发生率为57.5%、急性呕吐32.5%,昂丹司琼组急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2.5%、3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洛诺司琼组延迟性恶心、延迟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0.0%、62.5%,昂丹司琼组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87.5%、80.0%,帕洛诺司琼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恶心、呕吐的消化道反应外,2组患者均出现头晕、口干、头痛、乏力、低热、便秘、焦虑、腹泻等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同步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帕洛诺司琼,能够预防放化疗引起的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尤其是能够有效控制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芸;韦燕;龚建忠;陈彦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58例首发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0例,对照组58例。研究组给予患者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方案,对照组给予患者紫杉醇注射液联合卡铂方案,2组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分析患者化疗预后与FIGO分期、肿瘤大小、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血红的蛋白水平之间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在总有效率、骨髓抑制发生率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研究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效果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方案治疗宫颈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其预后效果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以及是否患有贫血等多种因素有关,可给予患者一定的干预以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周国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体外培养鼻咽癌肿瘤干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常规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从鼻咽癌低分化细胞株CNE-2中筛选出鼻咽癌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亚群CNE-2S;采随机分组法将细胞分为人参皂苷Rg3组(15μg/mL)、放疗组和人参皂苷Rg3(15μg/mL)联合放疗组;人参皂苷Rg3干预4 h后,将三组细胞16 Gy放射线照射30 min,然后在培养箱内继续孵育1 d、2 d和3 d,再进行相关测定。 MTT法检测各组CNE-2S细胞增殖抑制率;DAPI染色法检测各组CNE-2S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细胞的光密度和面密度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CNE-2S细胞SOD水平。结果1 d、2 d和3 d,人参皂苷Rg3联合放疗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以及细胞SOD水平均明显高于人参皂苷Rg3组和放疗组,而细胞光密度、面密度明显于人参皂苷Rg3和放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可显著提高CNE-2 S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其促进细胞SOD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孙力人;何士方;王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5-Fu联合醒脑静干预对绒毛癌致急性脑出血髓鞘相关抑制因子Ephrin-B3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绒毛癌致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 n=15)进行5-氟尿嘧啶(5-Fu)鞘内化疗,治疗组患者(n=15)进行5-Fu鞘内化疗+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发生部位、血β-HCG)、Ephrin-B3的mRNA水平及Ephrin-B3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治疗组Ephrin-B3的mRNA水平和Ephrin-B3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5-Fu联合醒脑静干预能明显降低绒毛癌致急性脑出血髓鞘相关抑制因子Ephrin-B3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
作者:廖学武;罗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分别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培美曲塞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对2组患者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9%,对照组总有效为68.1%;观察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5.1±2.9)个月,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4.9±3.2)个月。2组患者近期疗效与疾病进展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为87.2%,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脱发情况发生率分别为52.1%、35.4%及39.4%,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8.1%、63.8%及70.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分别同步放化疗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较好,且培美曲塞同步放化疗毒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春东;于秀芹;赖永新;孙大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辐射促细胞转染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基因Mdr1反义寡核苷酸(ASON)逆转肿瘤细胞SW1990/Fu的耐药效果。方法应用RT-PCR方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2种不同的转染方法对SW1990/Fu细胞的Mdr1-mRNA及其表达产物P-糖蛋白( P-gp)的调控情况。结果反转录RT-PCR和流式细胞仪的结果显示,联合辐射的阳性脂质体介导ASON组的SW1990/Fu细胞Mdr1-mRNA的表达水平及细胞膜糖蛋白( P-gp)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反义寡核苷酸(ASON)组(P<0.01)。结论辐射促转染的Mdr1ASON联合磁性载药微球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耐药逆转作用。
作者:赵会庚;权广前;潘耀振;尹家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右丙亚胺单药与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对阿霉素所致相关性心脏毒性的影响,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组(右丙亚胺单药,61例)、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75例)与对照组(不予用药处理,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方案。对照组化疗前不予用药处理;单药组化疗前30 min给予注射用右丙亚胺,按与阿霉素剂量比20∶1确定右丙亚胺剂量;联合用药组在化疗前同时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15 ml,右丙亚胺用法用量同单药组。结果经4个化疗周期,(1)心脏毒性发生率方面:对照组53.3%,显著高于单药组(29.51%)、联合用药组(8.0%),P<0.05;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2)心电图方面:3组病例在化疗开始前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化疗过程中右丙亚胺单药组心电图异常者9例(14.75%)、联合用药组7例(9.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例(73.3%);联合用药组的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3)CK、CK-MB、TnI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后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联合用药组化疗后CK、TnI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CK-MB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前3组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4)超声心动图参数LVIDD、LVISD、A/E、LVEF、FS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联合用药组化疗后较本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前3患者各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以及毒性程度,维持正常的心电图、心肌酶以及心功能变化,从而增强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能力、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国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时采用不同手术路径的疗效。方法收集子宫肌瘤患者共120例,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阴道组和经腹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炎症应激指标、负面情绪、躯体症状以及机体功能。结果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阴道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短于经腹部组。炎症应激反应:经阴道组肾上腺素、IL-1、去甲肾上腺素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经腹部组。患者的负面情绪:经阴道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NRS评分均显著低于经腹部组。躯体症状:经阴道组的恐怖症状评分、躯体化评分、强迫症状评分、敌对症状评分、偏执症状评分、人际敏感评分、精神症状评分均低于经腹部组。机体功能:经阴道组在术后3、6、9、12个月时,患者的ODI评分均低于经腹部组。结论在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阴道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负面情绪、改善躯体症状和机体功能,是治疗子宫肌瘤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王晓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在纵膈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常规开胸手术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5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之间和住院费用的临床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可作为大多数纵膈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伴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自噬因子LC3B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胃镜及黏膜下活检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63例,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所有患者的自噬因子LC3B表达水平,同时行碳14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分别比较患者的HP阳性检出率与自噬因子LC3B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伴胃癌前病变与自噬因子LC3 B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度。结果自噬因子LC3B mRNA高表达与HP检出率呈正相关;自噬因子LC3B mRNA高表达与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自噬因子LC3B mRNA高表达与HP感染及消化性溃疡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具有相关性。
作者:孔繁静;赵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乳腺癌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恶性肿瘤中占到7%~10%[1],据相关报道[2],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有效率可达70%~90%,并且能够明显增加保乳手术机会。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能够降低分期,同时提高手术切除率。本研究主要观察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术后存活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静;冯小勇;唐保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化疗后肝癌侵袭转移潜能的变化及其机理。方法运用基因芯片的方法筛查出人肝癌的相关因子,在筛查出的因子中进一步用免疫组化进行验证,化疗前和化疗后进行比较。由于化疗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减弱,所以进一步检测其侵袭转移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进行确认。染色指标为LYVE-1(标记微淋巴管)和VEGF,检测样本化疗后组织,化疗前组织。结果检测临床样本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在检测结果中发现在化疗后VEGF低表达,为了确定这一结果,采用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了这一结果,发现化疗前高表达VEGF,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低表达VEGF时的癌组织中淋巴管的表达也降低(相比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结论化疗后VEGF可以通过调节淋巴内皮细胞进行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刘俊;孙秋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晚期胃癌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亚叶酸钙联合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方案化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可评价肿瘤进展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评价肿瘤进展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能够有效提高近期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也不会对可评价肿瘤进展时间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何敬波;雷琳;袁佳;刘晖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收治的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与治疗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一次性完成手术,两组术后14天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含量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同时术后14天治疗组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4天内的急性胰腺炎、出血、胆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随访3个月与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5.8%,对照组分别为83.3%和75.0%,治疗组随访3个月与6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发挥减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张娜;李志霞;肖慧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 endothelial cell speci molecule-1, ESM-1)是近年来发现的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因子,是影响多种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ESM-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晖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