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春霞;杨慧;李春阳;李慧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宫颈癌,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2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后2 h及术后第1、3、5、7天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以及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2 h 2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数量均有所下降;术后第1天各指标下降显著。术后第3天有所恢复,但仍低于麻醉前水平;术后第5天硬膜外麻醉组各项指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全身麻醉组需要在术后第7天恢复。结论硬膜外麻醉对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30例,肝转移瘤26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14例)进行DWI成像(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取0、100、500和800 s/mm2),测量肝脏各种病变的ADC值,并作对应的统计学比较,分析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瘤与肝癌的平均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及肝转移瘤ADC值与本身肝实质ADC值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b值=500 s/mm2的DWI成像对恶性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2 WI,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肝脏恶性小病灶的检出,可作为肝脏常规MRI检查的补充手段。

    作者:柳健;丁耀军;张捷;谢安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CT联合 CA125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CT与CA125联合诊断卵巢癌的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癌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别采用CT、CA125、CT联合CA125检测;并以临床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来评价3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CT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6.67%(52/60)、CA125检测准确率为68.33%(41/60)、CT与CA125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67%(58/60)。 CT与CA125联合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但CT进行的临床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无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相比单一检测来说,CT与CA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同时采用CT临床分期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张静柳;黄俊;吴歆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纳米炭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收集303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早中期乳腺癌病例,依据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或者美蓝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分为两组,其中纳米炭组138例,美蓝组165例。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结果纳米炭组检出率为99.3%,美蓝组检出率为93.9%,使用纳米炭混悬液SLN检出率高于使用美蓝者(P<0.05)。纳米炭组共检出SLN 696枚,平均5.1枚,美蓝组检出SLN 544枚,平均3.5枚(P=0.000),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检出的SLN比美蓝要多。使用美蓝时,出现示踪不理想的概率高于纳米炭(P<0.05)。使用上述两种示踪剂的检出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术前腋窝淋巴结触诊情况、肿瘤分子分型、年龄、肥胖因素均无关(P均>0.05)。结论纳米炭混悬液示踪效果好,能检出更多的SLN,SLN检出率更高。

    作者:陈智;覃庆洪;练斌;于滢华;莫钦国;韦长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HIF-1α及 ERCC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C1772T(C→T,rs11549465)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codon 118(C→T,rs11615)基因多态性与接受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采用含铂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HIF-1αC1772T和ERCC1 codon 118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各基因型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C1772T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 型占83.82%(57/68)、C/T型占16.17%(11/68),未发现T/T型;ERCC1 codon 118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占61.76%(42/68)、C/T型占32.35%(22/68)、T/T型占5.88%(4/68)。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30例,疾病进展(PD)16例;总有效率为32.35%。 C/C型HIF-1αC1772T基因型患者采用铂类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与C/T+T/T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94);C/C型ERCC1基因型患者采用铂类药物治疗疗效是C/T+T/T型患者的4.1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1.208~14.097,P=0.019),同时携带HIF-1αC1772T C/C和ERCC1 codon 118 C/C基因型患者,对铂类药物的疗效存在一定的联合作用(P=0.001)。结论 HIF-1αC1772T和ERCC1 codon 118基因型可能是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的预测因子。

    作者:朱明珍;徐海燕;朱志霞;蒋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状腺癌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冰冻切片误诊、漏诊的原因,研究冰冻切片的诊断要点,提高临床上甲状腺癌的确诊率。方法对比观察3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果。结果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完全符合者28例,确诊率为93.3%,冰冻切片假阴性诊断1例,延迟性诊断1例。结论冷冻诊断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术前准备充分、取材准确可行、制片谨慎完整,诊断仔细全面有助于提高冷冻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刘瑾;李刚;姜歆;李赞;曾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84例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5岁),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进行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对照组进行静脉复合全麻,分别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0 h时段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各时段皮质醇水平;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比较两组各时段皮质醇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0 h皮质醇水平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0 h各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恢复(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0 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可作为老年食管癌患者首选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伟琴;白香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0例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病理学证实乳腺癌患者87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93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比较两者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46%(70/87),钼靶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21%(75/87),联合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55%(84/87),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χ2=12.734、6.787,P<0.05)。超声和钼靶X线联合检查后,乳腺癌诊断敏感性为96.55%、特异性为95.34%、准确性为95.71%,均显著高于超声或钼靶X线单项检查(P<0.05)。结论钼靶X线与超声具有各自的特点,两者联合检查相互补充,能够为早期诊断乳腺癌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作者:林映常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自控静脉镇痛应用于居家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IV-PCA)技术用于居家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95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的IV-PCA的阿片类解决方案对缓解疼痛的效果,以及观察IV-PCA相关的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大多数患者使用IV-PCA的吗啡(42.1%),芬太尼(42.1%)或美沙酮(15.7%)来治疗癌性疼痛发作期。使用IV-PCA作为辅助疗法成功地改善了78.9%的患者的疼痛程度,与阿片类的解决方案无显著区别。 KPS<40与较高速率的疼痛缓解相关,且无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是镇静(10.5%),其次为便秘(9.4%)。吗啡比芬太尼镇静的风险较高,但无镇痛相关谵妄或呼吸抑制。结论 IV-PCA能够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效果,并可能帮助停止口服阿片类药物。

    作者:李琦;胡昌华;倪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iRNA与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需要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 tamoxifen,TAM)是目前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但内分泌耐药的出现限制了他莫昔芬的疗效,如何改变他莫昔芬耐药已经成为临床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微小RNA( microRNA,miRNA)的研究已成为热点,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它能与信使RNA(mRNA)特异结合,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从而在转录后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涉及细胞分化、生长、凋亡、代谢等多方面。相关研究发现乳腺癌中存在多种miRNA表达异常,miRNA在乳腺癌中间接地起着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并在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研究发现改变乳腺癌细胞中的miRNA表达可以影响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甚至逆转肿瘤耐药。本文就乳腺癌中的miRNA与他莫昔芬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宏荣(综述);廖瑜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管状吻合器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用于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优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将73例行miles手术结肠永久性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吻合器吻合肠造口39例,B组手工缝合肠造口34例。术后对2组造口方法从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 A组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造口肠管水肿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行管状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操作简单,造口形态一致,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琴远;胡饶;肖镇寰;黄欢;彭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瑞芬太尼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和观察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每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根据简易智能量表( MMSE),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术后1 d、术后2 d的认知功能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h、术后4h、术后6h、术后1d、术后2d认知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术后1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麻醉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会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但是患者术后能较快恢复,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马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肿瘤标志物对肺癌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诊断、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不同临床分期的160例肺癌患者,同期选择160例健康志愿者组成健康对照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的CEA、NSE、CA125、CYFAR21-1、CA153等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CEA、NSE、CA125、CYFAR21-1、CA153等肿瘤标志物在肺鳞癌组、肺腺癌组与SCLC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CEA、CA153以及CA125在肺腺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组和SCLC组(P<0.05);NSE和CYFAR21-1在SCLC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组、肺腺癌组(P<0.05);CEA、NSE、CA125、CYFAR21-1、CA153等肿瘤标志物在Ⅰ~Ⅱ期组、Ⅲ期组与Ⅳ期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A125与CYFAR21-1在Ⅲ期组与Ⅳ期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组(P<0.05);肿瘤标志物阳性组患者为110例,死亡88例(80.0%),血清肿瘤标志物2项以上阳性组患者45例,死亡43例(95.6%)。50例肿瘤标志物阴性组患者中死亡15例(30.0%),显著低于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和血清肿瘤标志物2项以上阳性组患者的比例(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肺癌有辅助诊断作用,同时对其预后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雁;王志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螺旋断层靶中靶放疗模式分割次数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探讨靶中靶放射治疗肺癌理想的剂量分割模式。方法收集6套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CT定位图像,每例病例分别制定常规模式及靶中靶两套放疗计划。设定6种剂量模式:A组PTV/70 Gy/35 F;B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20F;C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5 F;D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0 F;E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8 F;F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把常规分割的全肺V5、V10、V15、V20、V25、V30、V35、V40转换成等效BED的靶中靶剂量体积参数,各种靶中靶模式与常规剂量模式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分析各研究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GTV体积(9.2±10.1)cc,PTV体积(48.1±34.9)cc。 B组、C组、D组靶中靶模式中全肺等效BED的V5、V10、V15、V20、V25、V30、V35、V40均明显小于常规模式(P<0.05);E组V5~V25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30~V40无明显差异;F组V5~V20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25~V35无明显差异,V40明显大于常规模式(P<0.05)。全肺D1000c (4.52±2.01) Gy,D1500c (1.83±1.40) Gy,D2000c (0.72±0.54) Gy,气管大剂量(26.07±15.0) Gy,食管大剂量(19.9±15.0) Gy,脊髓大剂量(11.5±5.7) Gy。靶中靶GTVD95(70.24±0.13) Gy,CTVD95(62.39±0.88) Gy,PTVD95(51.11±1.07) Gy;常规PTVD95(70.35±0.13) Gy。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采用螺旋断层靶中靶模式,增加单次剂量、减少分割次数,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在剂量学上并不增加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作者:任刚;朱夫海;吴伟章;王颖杰;夏廷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 PTEN、COX-2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PTEN、COX-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所得100例患者的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PTEN、COX-2的表达。统计分析组织来源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PTEN、COX-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52%,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的100%;而大肠癌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92%,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TEN阳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PTEN阴性表达患者,而COX-2阳性表达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则明显高于COX-2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pearman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其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γ=-0.758,P<0.05),与其COX-2阳性表达率则呈正相关(γ=0.792,P<0.05)。结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其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与其COX-2阳性表达率则呈正相关,PTEN的阴性表达和COX-2的阳性表达可预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蓝显明;曾彬;唐淑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双吻合术联合保护性回肠造口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双吻合术联合保护性回肠造口的疗效。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116例,将行双吻合术联合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6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同期行双吻合术且未进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5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6%,低于对照组(11.8%);研究组吻合口狭窄,类型均为膜性狭窄,对照组4例出现瘢痕狭窄。结论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保肛手术后加保护性的回肠造口可以显著降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彭鸿;刘琴远;李庆;胡饶;肖镇寰;黄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肝癌( 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4例HC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于TACE治疗后2~3周后在DSA引导下行RFA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的AFP值及肿瘤体积,比较2组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率及治疗总有效率,随访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并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治疗后AFP值及肿瘤体积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AFP值及肿瘤体积变化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坏死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1年、2年及3年随访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CE联合RFA术治疗HCC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肿瘤完全坏死率,控制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温建生;李成业;吴智群;岳琨;路红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导管内癌分子分型及其与组织学分级、Ki-67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分子分型及其与组织学分级、Ki-67指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免疫组化进行分子分型,并观察其与组织学分级及Ki-67等指标的关系。结果57例乳腺导管内癌中腺腔A型26例(45.61%),腺腔B型17例(29.82%),HER-2过表达型11例(19.30%);三阴性型3例(5.27%)。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腺腔A型和三阴性型所占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乳腺导管内癌高级别在腺腔型尤其是腺腔A型中所占比例较低,而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型乳腺癌全部为高级别。但高级别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基本一致。后发现腺腔A型乳腺导管内癌中Ki-67表达水平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乳腺导管内癌中Ki-67指数相对较高。结论乳腺导管内癌大部分患者为腺腔型(尤其是腺腔A型),腺腔型(尤其是腺腔A型)预后较好,而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型全部为高级别乳腺导管内癌,Ki-67指数较高,预示其发展为浸润癌的风险较高。

    作者:江金华;严汀华;马宗明;兰启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前列腺癌与伴不同合并症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较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与伴不同合并症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32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15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进行检测,分析不同组间总PSA( TPSA)的差异以及TPSA与游离PSA( FPSA)的比值。结果前列腺癌患者TPSA为(61.2±27.5)μg/L,FPSA/TPSA为(0.14±0.03);BPH合并急性尿潴留组患者TPSA为(5.2±2.5)μg/L,FPSA/TPSA为(0.26±0.05);BPH合并尿路感染组患者TPSA为(6.8±2.1)μg/L,FPSA/TPSA为(0.24±0.06);BPH合并前列腺炎患者TPSA为(8.3±5.4)μg/L,FPSA/TPSA为(0.22±0.06);BPH无合并症组患者TPSA为(2.9±0.5)μg/L,FPSA/TPSA为(0.27±0.05)。前列腺癌患者TPSA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症组,FPSA/TPSA比值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SA以及FPSA/TPSA在临床上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皮微波固化治疗小肝癌患者复发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微波固化治疗小肝癌患者复发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肿瘤直径≤30 mm。按照复发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28例和晚期复发组22例。所有患者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PMCT)。对两组患者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病毒标志物、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肿瘤细胞分化和血清-α-甲胎蛋白( AFP)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局部复发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肿瘤大小及血清AFP浓度影响早期复发率,而肿瘤大小影响晚期复发率。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影响早期复发率,肿瘤大小影响晚期复发。 PMCT适宜治疗直径≤15 mm的肿瘤。结论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小肝癌,肿瘤细胞分化和肿瘤大小影响小肝癌患者局部复发。

    作者:崔兆勋;毛景涛;李子良;杨晓琪;高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多科协作在胰腺癌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多学科协作诊治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临床理论研究。方法选择80例胰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每组患者40例。实验组内,对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并且给予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的的胰腺癌患者行同期放化疗,并给予辅助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中,对于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只行外科手术切,对于不可切除的的胰腺癌患者只给予单一放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CA19-9和CA242水平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中CR8例,PR21例,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的例数,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SD8例,PD3例,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例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疗效,实验组患者生存23例,死亡17例,生存时间为(19.50±5.50)个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242水平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三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以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无差异性( 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诊治胰腺癌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近期疗效,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降低血清CEA、CA19-9和CA242水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谢宣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