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中SPARC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车轶群;王海;齐军

关键词: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 乳腺癌,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和血浆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乳腺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探讨SPARC变化的趋势.结果 RT-PCR分析SPARC在24对配对(48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中17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在7例中差异表达不明显,R=70.8%(有差异的例数/总例数).SPARC基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正常人和3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SPARC水平.正常人血浆SPARC水平为(644±124) ng/ml.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625±117) ng/ml.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术前比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611±142) ng/ml略高,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PARC和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SPARC表达升高.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PAI-1对鼻咽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激活剂抑制剂-1(PAI-1)对鼻咽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以高低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Z)及其克隆株(CNE-2Z-H5,CNE-2Z-H5-9)作为研究材料;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方法检测PAI-1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PAI-1在3种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量;通过侵袭抑制实验观察PAI-1在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PAI-1在CNE-2Z、CNE-2Z-H5中均有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PAI-1在CNE-2Z-H5-9中无表达.抗PAI-1抗体对CNE-2Z-H5-9侵袭无影响.结论 PAI-1可能抑制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潘国庆;金树珍;付红梅;边莉;唐慰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的关系.方法 2003年3月~2004年8月随机顺序选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住院患者832例,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ybrid Capture-Ⅱ,HC-Ⅱ)对所有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行HPV-DNA定量检测,分别对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与HPV-DNA检测阳性率进行分析,所有患者HPV-DNA检测均在首次入院时,未接受任何检查及治疗、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全部受检者终诊断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诊断根据1994年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结果 832例宫颈病变患者中,CIN 352例,其中CINI 59例,CINⅡ 107例,CINⅢ 186例;宫颈浸润癌(SCC)480例.CINⅠ、CINⅡ、CINⅢ的HPV-DNA感染率分别为67.79%、79.44%、89.25%;宫颈癌480例,Ⅰ期122例,Ⅱ期185例,Ⅲ期173例,HPV-DNA感染率分别为90.98%、91.35%、93.64%.结论宫颈脱落细胞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不同程度CIN患者的HP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宫颈浸润癌患者HPV感染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患者(P<0.05),而不同期别浸润癌患者之间HPV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张燕玲;乔志强;李隆玉;万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术中组织印片法快速诊断212例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印片在术中快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将术中送检的212例新鲜标本,即刻切开,在不同病变切面上用载玻片轻轻触印,制成印片,快速HE染色,光镜下观察,报告诊断结果.所剩组织均做石蜡切片诊断作对照.结果 212例印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比较,印片阳性(恶性肿瘤)57例(26.9%);阴性(非肿瘤性)146例(68.9%),印片诊断准确率95.8%(203/212).石蜡切片诊断阳性64例(30.2%),阴性148例(69.8%),准确率100.0%(212/212).用印片诊断阳性57例与石蜡切片诊断作类型比较,有38例完全相符,诊断符合率66.7%(38/57).7例误诊,误诊率仅为3.3%(7/212).3例定性准确但分类不符合,9例病变交界难定.结论组织印片诊断不同于一般涂片单纯细胞学诊断,而是细胞学与组织学相互结合观察的结果,有时可进行组织类型的诊断.在冷冻切片与快速石蜡切片同时作快速印片,可有效纠正部分误诊.

    作者:刘自光;雷伟华;刘丽萍;成卓梅;谭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FAM及FAM辅加ATRA方案对胃癌术后患者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FAM及FAM辅加ATRA方案对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胃癌根治性手术(D2、D3)后患者随机分为FAM+ATRA组及FAM组.结果 FAM+ATRA组术后第1、2、3年的肿瘤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6.1%,38.7%和67.7%;FAM组分别为25.8%,54.8%和74.2%.术后FAM+ATR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和38.7%;FAM组分别为80.7%、61.3%和35.5%.2组术后第1、2年的肿瘤复发转移率和患者1、2年生存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第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AM辅加ATRA治疗能有效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1、2年生存率.

    作者:陈玉强;吴晓安;洪节约;崔殿龙;万幼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甲基化的意义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4种食管癌细胞系OE21,OE19,OE33和TE7,经重亚硫酸钠处理后,采用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COBR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对其MT-3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情况及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种食管癌细胞系的MT-3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pG岛超甲基化.经5-aza-CdR处理后,超甲基化状态解除,mRNA的表达水平也较处理前明显提高(P=0.002).结论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的超甲基化可抑制其mRNA表达.当其超甲基化解除后,MT-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会相应升高.

    作者:田子强;刘俊峰;李勇;李保庆;王福顺;曹富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基莲心碱增强环磷酰胺诱导小鼠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评价甲基莲心碱(Nef)对环磷酰胺(CTX)诱导小鼠Lewis肺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40只,雄性,体重18~22 g,随机分成CTX+Nef、CTX、Nef、NS 4个组,每组10只.通过检测瘤重抑制率及瘤细胞凋亡率,观察Nef联合CTX对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CTX+Nef、CTX组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80.08%、58.95%,明显高于Nef组(6.78%),P<0.01;而CTX+Nef组较CTX组也有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CTX+Nef、CTX组的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3.50%、25.92%,明显高于Nef、NS组(7.09%,5.63%),P<0.01;CTX+Nef组也高于CTX组(P<0.05);TUNEL法检测CTX+Nef、CTX组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0.24%±11.08%),(5.36%±6.24%),较Nef、NS组明显增加(1.45%±1.98%,1.03%±1.65%),P<0.05;CTX+Nef组的凋亡指数较CTX组也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基莲心碱能增强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Lewis肺癌细胞凋亡作用,且两者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李高峰;曹建国;庄英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了解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方法 2例SPT分别作HE、PA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 2例SPT男性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术后均无复发.肿块体积较大,囊实性相间.镜下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并可见退行性变、出血和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结果:2例AACT、ACT、CgA和Syn均为阳性,PR、ER、Ck和Ins均为阴性,1例Vim为阳性.结论胰腺SPT为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低度恶性肿瘤.

    作者:李卓明;刘保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CEA、CYFRA21-1、NSE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病理分型、分期和疗效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7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化学治疗前后、38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CEA、CYFRA21-1、NSE水平.结果肺癌组治疗前CEA、CYFRA21-1、NSE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不同病理类型肺癌3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3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与各单项指标检测比较,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显著增高(P<0.01),肺癌NSE检出阳性率高(63.9%),但特异性有所下降.肺癌组化疗有效者3种肿瘤标记物水平显著下降,病情稳定和进展者三者水平无变化或升高.结论血清CEA、CYFRA21-1、NSE联合检测用于肺癌的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并有助于肺癌病理类型的评估,亦可作为肺癌病情监测和疗效判断方面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梁婧;周光英;刘文波;刘海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62例扁桃体癌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扁桃体癌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62例扁桃体癌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7例,Ⅲ期17 例,Ⅳ期35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3个组,外照射+腔内治疗组(15例),单纯外照射治疗组(31例),外照射+化疗组(16例).结果 62例肿瘤患者的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61.3%(38/62),35.5%(22/62),17.0%(9/53).外照射+腔内治疗组,单纯外照射组及外照射+化疗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7%(13/15),54.8%(17/31),50.0%(8/16),外照射+腔内治疗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与单纯外照射组和外照射+化疗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3个组3、5、10年生存率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腔内治疗作为原发灶推量方法,能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但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邱芳梅;刘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肿瘤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亦称为光辐射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RT),是1种正在研究发展中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它作为1类治疗局部皮肤或实体恶性肿瘤的方法,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点:疗效显著;重复应用不产生耐药作用;对于放疗、化疗后复发的肿瘤,光敏疗法仍有疗效.光动力疗法不仅能选择性地消灭局部的原发和复发肿瘤而不损伤正常组织,还可以与化疗和放疗同时进行,并对两者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光动力治癌药物在波长一定的光激发下,能特征地发射荧光并可以指示肿瘤的浸润程度,不仅可为手术切除提供准确的范围,还能作为诊断早期肿瘤的手段.光动疗法使用的设备和仪器简单,用作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方便、实用.光动力疗法的基础是生物光动力敏化作用,它利用光敏药物能在生物体内的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选择性摄取与滞留以及与生物分子的光敏化氧化作用,能达到对肿瘤或其它病理性增生组织的损伤,从而为治疗肿瘤提供了1个有效手段.

    作者:肖竦;刘怀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咽癌放疗单中心上下半野照射模拟定位方法

    在鼻咽癌的放疗中,单中心上下半野照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以往面颈联合野(面颈野)+双侧中下颈锁骨上下切线野(颈锁野)照射时两野间的衔接问题.一些学者[1~3]已验证了采用该照射技术两野间的剂量分布比较合理,并提出规范准确的定位摆位方法,是保证该照射技术精确实施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根据在定位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该照射技术的定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红;陈英海;杨月琴;邓涛;邹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晚期前列腺癌后尿道梗阻治疗方法探讨

    自1999年6月至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26例晚期前列腺癌致后尿道梗阻患者,分别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去势术,以及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suprapubic punctural cystostomy,SPC)+去势术,术后均予氟他胺抗雄激素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春;蒋民军;董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乳腺癌中SPARC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和血浆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乳腺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探讨SPARC变化的趋势.结果 RT-PCR分析SPARC在24对配对(48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中17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在7例中差异表达不明显,R=70.8%(有差异的例数/总例数).SPARC基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正常人和3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SPARC水平.正常人血浆SPARC水平为(644±124) ng/ml.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625±117) ng/ml.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术前比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611±142) ng/ml略高,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PARC和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SPARC表达升高.

    作者:车轶群;王海;齐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咽癌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1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东南亚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及湖南等地发病率较高,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则罕见.NPC的发生与EBV感染、饮食、地理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是遗传、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NPC的发生涉及多种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如癌基因c-erbB-2、met、bcl-2和HER2和抑癌基因p53、p16和Rb在NPC发生发展中都可能起一定作用[2~8].目前NPC发生发展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很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一些可能与鼻咽癌相关的候选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进一步阐明其遗传学发病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作者:黄文君;赖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检测30例正常人,58例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并比较40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GF-α水平.结果血清TGF-α水平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与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无关.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9.01 ng/L±1.37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77 ng/L±0.72 ng/L)(P<0.01);Ⅳ期食管癌血清TGF-α(11.03 ng/L±0.48 ng/L)明显高于Ⅰ、Ⅱ、Ⅲ期(7.23 ng/L±0.45 ng/L、8.73 ng/L±0.47 ng/L、9.35 ng/L±0.44 ng/L)(P<0.01),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0.05),Ⅱ期明显高于Ⅰ期(P<0.01),低分化食管鳞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9.96 ng/L±1.19 ng/L)显著高于中、高分化食管鳞癌患者(9.00 ng/L±1.10 ng/L、8.35 ng/L±1.06 ng/L)(P<0.05~0.01);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清TGF-α水平(7.45 ng/L±0.90 ng/L) 明显低于术前(8.38 ng/L±1.00 ng/L)(P <0.01).结论血清TGF-α检测对食管癌疗效观察、病情监测及和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梁启廉;陈小东;李杰;何悦慨;李建文;揭育丽;康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突变p27基因转染对大肠癌SW480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突变p27基因p27mt对大肠癌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探讨p27mt基因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Ad-p27mt转染大肠癌细胞SW48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27mt在SW480中的表达.分别采用细胞计数法,MTT法检测p27mt对大肠癌细胞同质黏附作用和异质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转染Ad-p27mt SW480细胞转染后,同质黏附作用高于对照,异质黏附作用低于对照.结论上调p27mt基因的表达,可使大肠癌细胞间的同质黏附作用增强,异质黏附作用降低.因此,p27mt基因具有抑制大肠癌细胞转移的功能,其机制是改变了细胞基质及细胞间的黏附能力.

    作者:陈珺;徐少勇;邓长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与妇科肿瘤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肿瘤是1种基因性疾病,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协同作用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是1996年被分离出来的1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发现它有异常改变.现就FHIT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守国;彭芝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肿瘤抑制蛋白p33ING1b的研究进展

    Garkavtsev等[1]采用cDNA消减杂交法(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建立了1种从富含所需序列的cDNA文库中构建较简便GSEs(genetic suppressor elements)文库的方法,并结合体内选择技术(in vivo selection assay),成功地克隆了1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命名为ING1(inhibitor of growth 1).ING1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1a、1b和2)和2个内含子,在3个不同位置启动子转录产生4种mRNA变异体并编码相应蛋白质:p47ING1a、p33ING1b、p27ING1b、p24ING1c.其中,p33ING1b是主要的翻译产物,与细胞生长、凋亡、衰老等过程有关[2].本文主要就p33ING1b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易火春;黄如欣;张忠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Grb7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Grb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94例GISTs构建组织微阵列(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Grb-7蛋白表达.结果在TMA中,184例可评估(94.8%).Grb7蛋白阳性率为67.4%.Grb7蛋白阳性表达率与NIH分级、细胞异型性、细胞类型、细胞密集程度、出血、黏膜受侵、周围组织侵犯、转移复发有关.Grb7蛋白阳性表达者及蛋白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9%,8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rb7表达与GISTs预后有关,Grb7可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石素胜;孙耘田;白月奎;邵永孚;刘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根据世界范围内的统计,每年新发病例的80%来自发展中国家[1].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15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且近年来呈现地区增长及发病年龄提前的现象[2].

    作者:万磊;李隆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