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春;蒋民军;董卫平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及化学显色法分别对47例AL初治(AL初治组)、8例AL复发(AL复发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bFGF及TSGF的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47例AL初治患者化疗后,根据疗效观察,其中11例CR(完全缓解组,CR组)、13例NR(未缓解组,NR组),对CR组与NR组患者血清bFGF及TSGF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L初治组及AL复发组血清bF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6.71、6.18,P均<0.001);AL初治组及AL复发组血清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水平,差异非常显著(t=6.847、5.009,P均<0.001);CR组血清bFGF水平及TS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11、1.482,P均>0.05);ALL NR组化疗前血清bFGF水平明显高于ALL CR组化疗前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t=2.43,P<0.05),AML NR组与AML CR组化疗前血清bF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76,P>0.05);ALL与AML NR组化疗前血清TSGF水平均高于CR组化疗前的水平,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3.29,2.13;P<0.01,0.05);血清bFGF水平与TSGF水平呈正相关(γ=0.5263,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bFGF及TSGF水平对了解AL的发生、发展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许会彬;曹英林;张代民;杜遵民;王援朝;王化芬;李萍;崔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美蓝2 ml注入活检腔外上方的皮下及乳腺组织内,然后行Auchincloss仿根治术,依淋巴管走向找到蓝染淋巴结定为SLN,若此时未找到待腋窝清扫结束后,再在标本中寻找,蓝染者为SLN,余为非SLN,分别送病理检查.结果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7.9%(95/108),SLN预测腋窝状况的准确率为95.7%(91/95),假阴性率为6.5%(4/62),无假阳性者.未检出者13例,其中4例为假阴性,均属跳跃式转移.前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34.6%,33/95)和阴性率(65.3%,62/95),与全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39.8%,43/108)和阴性率(60.2%,65/108)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美蓝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的腋淋巴结状态.
作者:俸瑞发;卢崇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Garkavtsev等[1]采用cDNA消减杂交法(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建立了1种从富含所需序列的cDNA文库中构建较简便GSEs(genetic suppressor elements)文库的方法,并结合体内选择技术(in vivo selection assay),成功地克隆了1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命名为ING1(inhibitor of growth 1).ING1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1a、1b和2)和2个内含子,在3个不同位置启动子转录产生4种mRNA变异体并编码相应蛋白质:p47ING1a、p33ING1b、p27ING1b、p24ING1c.其中,p33ING1b是主要的翻译产物,与细胞生长、凋亡、衰老等过程有关[2].本文主要就p33ING1b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易火春;黄如欣;张忠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观察FAM及FAM辅加ATRA方案对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胃癌根治性手术(D2、D3)后患者随机分为FAM+ATRA组及FAM组.结果 FAM+ATRA组术后第1、2、3年的肿瘤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6.1%,38.7%和67.7%;FAM组分别为25.8%,54.8%和74.2%.术后FAM+ATR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和38.7%;FAM组分别为80.7%、61.3%和35.5%.2组术后第1、2年的肿瘤复发转移率和患者1、2年生存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第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AM辅加ATRA治疗能有效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1、2年生存率.
作者:陈玉强;吴晓安;洪节约;崔殿龙;万幼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激活剂抑制剂-1(PAI-1)对鼻咽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以高低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Z)及其克隆株(CNE-2Z-H5,CNE-2Z-H5-9)作为研究材料;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方法检测PAI-1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PAI-1在3种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量;通过侵袭抑制实验观察PAI-1在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PAI-1在CNE-2Z、CNE-2Z-H5中均有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PAI-1在CNE-2Z-H5-9中无表达.抗PAI-1抗体对CNE-2Z-H5-9侵袭无影响.结论 PAI-1可能抑制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潘国庆;金树珍;付红梅;边莉;唐慰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微偏腺癌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子宫颈肥大呈桶状,切面见子宫颈纤维肌层增厚,质地硬,有多个不规则微小囊腔形成.大部分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接近正常宫颈黏液性腺上皮,但腺体大多呈不规则的囊状扩张、扭曲,有鸡爪样触角形成,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结论微偏腺癌是1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诊断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为恶性的宫颈腺瘤.
作者:宋红杰;钱铮;张正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3岁,因左侧头痛伴耳鸣1个月,回缩性涕血、左侧面部麻木、眼睑下垂20天2004年4月29日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鼻咽镜检查:鼻咽左顶侧壁见新生物,约1 cm×2 cm,表面呈灰黑色.
作者:龚巧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甲基萘[2,3-b]呋喃-4,9-酮(FNQ3)对A549细胞表面Fas受体表达和细胞凋亡的调节效应.方法给A549细胞投与FNQ3,从药物的浓度依赖性及投药的时间依赖性两方面来观察药物对A549细胞表面Fas受体表达及诱导凋亡的作用.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Fas mRN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表面的Fas受体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A549细胞表面Fas受体表达和A549细胞Fas mRNA及细胞凋亡敏感度都随着药物浓度和投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研究药物浓度依赖性时,FNQ3浓度为2.5 μg/ml时Fas mRNA产量相对较高,为75 000分子/μl;A549细胞表面Fas受体表达相对较多;细胞凋亡率达到37.26%(P<0.01).在研究药物时间依赖性时,FNQ3(0.5 μg/ml)投药时间为7天时,Fas mRNA产量相对较高,为150 000分子/μl;A549细胞表面Fas受体表达相对较多;细胞凋亡率30.45%(P<0.02).结论 FNQ3作为1种抗肿瘤药物能够诱导A549肿瘤细胞表面Fas受体表达,并上调由Fas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杨萌;林江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肿瘤,占常见恶性肿瘤病例的1%~2%[1].因其起病隐袭,多数患者发病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且因其化疗效果差,临床可选用的药物有限,根据文献报道,以健择为主的化疗方案为目前有效率高的方案,但因其价格昂贵,患者往往难以承受,为此我们试用L-OHP +CF+5-Fu方案治疗7例晚期初治胰腺癌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培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的关系.方法 2003年3月~2004年8月随机顺序选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住院患者832例,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ybrid Capture-Ⅱ,HC-Ⅱ)对所有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行HPV-DNA定量检测,分别对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与HPV-DNA检测阳性率进行分析,所有患者HPV-DNA检测均在首次入院时,未接受任何检查及治疗、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全部受检者终诊断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诊断根据1994年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结果 832例宫颈病变患者中,CIN 352例,其中CINI 59例,CINⅡ 107例,CINⅢ 186例;宫颈浸润癌(SCC)480例.CINⅠ、CINⅡ、CINⅢ的HPV-DNA感染率分别为67.79%、79.44%、89.25%;宫颈癌480例,Ⅰ期122例,Ⅱ期185例,Ⅲ期173例,HPV-DNA感染率分别为90.98%、91.35%、93.64%.结论宫颈脱落细胞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不同程度CIN患者的HP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宫颈浸润癌患者HPV感染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患者(P<0.05),而不同期别浸润癌患者之间HPV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张燕玲;乔志强;李隆玉;万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4种食管癌细胞系OE21,OE19,OE33和TE7,经重亚硫酸钠处理后,采用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COBR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对其MT-3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情况及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种食管癌细胞系的MT-3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pG岛超甲基化.经5-aza-CdR处理后,超甲基化状态解除,mRNA的表达水平也较处理前明显提高(P=0.002).结论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的超甲基化可抑制其mRNA表达.当其超甲基化解除后,MT-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会相应升高.
作者:田子强;刘俊峰;李勇;李保庆;王福顺;曹富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鼻咽癌的放疗中,单中心上下半野照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以往面颈联合野(面颈野)+双侧中下颈锁骨上下切线野(颈锁野)照射时两野间的衔接问题.一些学者[1~3]已验证了采用该照射技术两野间的剂量分布比较合理,并提出规范准确的定位摆位方法,是保证该照射技术精确实施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根据在定位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该照射技术的定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红;陈英海;杨月琴;邓涛;邹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Grb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94例GISTs构建组织微阵列(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Grb-7蛋白表达.结果在TMA中,184例可评估(94.8%).Grb7蛋白阳性率为67.4%.Grb7蛋白阳性表达率与NIH分级、细胞异型性、细胞类型、细胞密集程度、出血、黏膜受侵、周围组织侵犯、转移复发有关.Grb7蛋白阳性表达者及蛋白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9%,8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rb7表达与GISTs预后有关,Grb7可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石素胜;孙耘田;白月奎;邵永孚;刘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突变p27基因p27mt对大肠癌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探讨p27mt基因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Ad-p27mt转染大肠癌细胞SW48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27mt在SW480中的表达.分别采用细胞计数法,MTT法检测p27mt对大肠癌细胞同质黏附作用和异质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转染Ad-p27mt SW480细胞转染后,同质黏附作用高于对照,异质黏附作用低于对照.结论上调p27mt基因的表达,可使大肠癌细胞间的同质黏附作用增强,异质黏附作用降低.因此,p27mt基因具有抑制大肠癌细胞转移的功能,其机制是改变了细胞基质及细胞间的黏附能力.
作者:陈珺;徐少勇;邓长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和血浆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乳腺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探讨SPARC变化的趋势.结果 RT-PCR分析SPARC在24对配对(48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中17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在7例中差异表达不明显,R=70.8%(有差异的例数/总例数).SPARC基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正常人和3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SPARC水平.正常人血浆SPARC水平为(644±124) ng/ml.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625±117) ng/ml.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的SPAR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术前比术后血浆中的SPARC水平(611±142) ng/ml略高,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PARC和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SPARC表达升高.
作者:车轶群;王海;齐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们采用国产奥沙利铂(艾恒)联合5FU/LV(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组成LFO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35例,旨在观察LFO方案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唐晓玲;彭海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胃癌根治术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手术,若癌肿局部浸润胰腺或术者操作不慎时,易发生医源性胰腺损伤导致胰漏等并发症.我院2002年6月~2004年5月年实施胃癌根治性切除术435例,8例(1.8%)发生胰漏,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邓小荣;彭贵祖;方铭;李涛;张江南;万仁华;邓钺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贲门癌早期诊断困难,且农村患者就诊时间较迟,发现时往往失去了手术机会.近3年来,我院对62例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介入性动脉灌注化疗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潘学林;赵成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扁桃体癌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62例扁桃体癌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7例,Ⅲ期17 例,Ⅳ期35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3个组,外照射+腔内治疗组(15例),单纯外照射治疗组(31例),外照射+化疗组(16例).结果 62例肿瘤患者的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61.3%(38/62),35.5%(22/62),17.0%(9/53).外照射+腔内治疗组,单纯外照射组及外照射+化疗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7%(13/15),54.8%(17/31),50.0%(8/16),外照射+腔内治疗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与单纯外照射组和外照射+化疗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3个组3、5、10年生存率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腔内治疗作为原发灶推量方法,能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但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邱芳梅;刘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1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东南亚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及湖南等地发病率较高,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则罕见.NPC的发生与EBV感染、饮食、地理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是遗传、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NPC的发生涉及多种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如癌基因c-erbB-2、met、bcl-2和HER2和抑癌基因p53、p16和Rb在NPC发生发展中都可能起一定作用[2~8].目前NPC发生发展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很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一些可能与鼻咽癌相关的候选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进一步阐明其遗传学发病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作者:黄文君;赖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