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细胞肺癌骨髓转移29例临床分析

罗志国;冯奉仪;王兴元;张频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 骨髓转移, 临床分析,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骨髓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SCLC骨髓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9例SCLC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诊断为局限期(LD)11例,广泛期(ED)18例.出现临床症状到确诊为SCLC的中位时间是2个月,诊断SCLC后到确诊骨髓转移的中位时间是20天.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2~19个月),确诊骨髓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10天~18个月).患者生存期与临床分期、发病部位、转移部位数目、含铂类化疗方案及骨髓缓解无关.采用含足叶乙甙(VP-16)的化疗方案、联合放疗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 SCLC骨髓转移后生存期短,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采用含VP-16的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SCLC骨髓转移的预后较好.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肾脏恶性嗜酸细胞瘤1例报告

    肾脏嗜酸细胞瘤是1种少见的肾脏实质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该肿瘤属良性,恶性少见,我们收治1例肾脏恶性嗜酸细胞瘤,报告如下.

    作者:于满;胡建功;赵晓明;王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瘤患者18例行MSCTA检查,17例行DSA检查,18例行手术.MSCTA用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行MSCTA检查发现右大脑中动脉小动脉瘤,未行DSA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7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18个动脉瘤,DSA检查发现18个,手术证实为19个.MSCTA 1个后交通动脉瘤未检出,DSA检查1个前交通动脉瘤未检出.MSCTA检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周围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5%.结论 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脑动脉瘤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并对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敏;赵异才;陈贵美;肖香佐;龚洪翰;纪玉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0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预后差,国内报道较少.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现对我院收治的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廖峰;何泽明;秦叔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35例诊治分析

    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是导致直肠癌手术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则是改善直肠癌疗效的关键之一.现分析我院1990年~1999年收治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35例病例资料,对其诊断与治疗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建军;罗晓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化疗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998年8月~2000年8月,将80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化疗+放疗组(研究组),每组40例,各有20例采用面颈联合野放疗.2组放疗方法、时间/剂量分割均相同.研究组放疗前后行2~6个周期化疗,方案为每天DDP 30 mg/m2,共1~3天,CF每天200 mg/m2,共1~5天,5-Fu每天375 mg/m2,共1~5天,每3~4周为1个周期.第1个周期诱导化疗结束3天后行放疗,放疗结束后第3天开始行第2~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70.0%和57.5%(P>0.05)及59.2%和38.6%(P<0.05);3年局部控制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率分别为81.6%和75.9%(P>0.05)及84.1%和66.1%(P<0.05).结论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有改善总生存率的趋势.

    作者:喻建华;万会平;喻建勇;喻瑾瑞;勾安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联合恩丹西酮方案防治肺癌化疗呕吐的疗效观察

    自2001年1月我们开始应用联合恩丹西酮方案防治肺癌患者化疗所致的呕吐,报告如下.

    作者:段凤英;杨青;况九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残胃癌的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

    1930年Eicheller报道了第1例残胃癌,到目前为止对残胃癌的定义、分类等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我们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规定:残胃癌指因良性胃十二指肠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空肠吻合术后5年以上发生的癌.近年来,残胃癌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多.由于本病早期往往无症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本病早期诊断率、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均较低.王飞海等报道5年生存率为3.4%~11.0%[1],Dilin等报道1960例5年生存率仅为6.9%[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1985年以来我们收治的26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周水生;高卉;胡国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卵巢上皮性癌复发伴有消化道梗阻的处理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复发伴有消化道梗阻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系统治疗后复发的12例卵巢上皮性癌伴有消化道梗阻患者的治疗情况.11例接受妇科和外科联合手术,尽可能再次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同时行空肠或回肠造口术,术后行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支持,根据病情进行二线化疗.结果 8例患者肠梗阻获得缓解,病情好转出院.6例患者营养改善后进行化疗.结论卵巢上皮性癌晚期复发伴有消化道梗阻患者,选择性地进行外科手术和营养支持,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爱平;徐冰;戴红英;戴淑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231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3月行根治术的Ⅱ期和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2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全组2年生存率为68.1%,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67.6%(P=0.8780),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辅助放疗组和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0.8%和69.8%(P=0.5017).术后辅助治疗组中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结论建议对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罗扬;冯奉仪;张湘茹;王绿化;张德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金喜素联合威克治疗晚期卵巢癌32例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0年3月~2003年3月应用金喜素联合威克对3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化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马群;李世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细胞肺癌骨髓转移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骨髓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SCLC骨髓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9例SCLC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诊断为局限期(LD)11例,广泛期(ED)18例.出现临床症状到确诊为SCLC的中位时间是2个月,诊断SCLC后到确诊骨髓转移的中位时间是20天.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2~19个月),确诊骨髓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10天~18个月).患者生存期与临床分期、发病部位、转移部位数目、含铂类化疗方案及骨髓缓解无关.采用含足叶乙甙(VP-16)的化疗方案、联合放疗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 SCLC骨髓转移后生存期短,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采用含VP-16的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SCLC骨髓转移的预后较好.

    作者:罗志国;冯奉仪;王兴元;张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

    目的探讨抗孕激素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癌HHUA 细胞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裸鼠皮下接种HHUA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米非司酮、精制花生油治疗4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时相和凋亡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凋亡基因bcl-2、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米非司酮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细胞G0/G1期比例升高,S期细胞比例(SPF)降低(P<0.05),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15.03%±2.19%,明显高于对照组(3.06%±1.13%)(P<0.01);移植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Fa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孕激素米非司酮通过调节移植瘤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基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秋实;李继俊;林仲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子宫肌瘤治疗进展

    子宫肌瘤为子宫良性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简称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子宫肌瘤为女性盆腔多见的肿瘤,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20%~25%.许多子宫肌瘤患者并无临床症状而在普查中发现,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探查中发现.子宫肌瘤的治疗视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肌瘤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合并症而综合判断,确定治疗.我们就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傅芬;王春萌;廖玎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DNA甲基化与肿瘤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已明确由7号染色体上的mdr1编码的P-gp表达增强是MDR主要机制之一.P-gp是依赖ATP的药物外排泵,能将细胞内化疗药物逆浓度泵至细胞外,使细胞内化疗药物达不到有效杀伤剂量而产生耐药.目前多药耐药的研究重点放在MDR1的转录调控上.与此同时,DNA甲基化作为1种基因外遗传信号,逐渐为人所熟知.DNA甲基化的变化,如局部获得(高甲基化)和普遍失去(低甲基化)证实了表遗传(epigenetic)修饰对肿瘤的调控机制.目前许多学者试图从DNA甲基化着手探索多药耐药的具体机制及逆转方法,以寻找新的突破.现就这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玉兰;朱海杭;卜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恶性血液病细胞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蛋白p16在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恶性血液病细胞表面p16蛋白的表达情况,以7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恶性血液病细胞p16蛋白表达阳性率(72.1%)明显低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100.0%)(P<0.05),其中淋巴细胞白血病显著低于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0.05).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后,p16蛋白阴性组完全缓解率为8.3%(1/12),明显低于p16蛋白阳性组(25.8%,8/31)(P<0.05).结论 p16蛋白在恶性血液病中表达减弱,它与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更为密切,并具有一定的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李芳;姚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EB病毒相关性鼻咽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V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EBV与NPC有关.约95%被EB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处于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感染共分四型,其中Ⅱ型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血细胞中EB病毒的易感细胞为B淋巴细胞,体内病毒可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1,2].

    作者:刘明波;董淑华;唐平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2和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我们自2003年3月~2004年4月,应用美国ARROW型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并行胸腔内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8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邬麟;唐会清;曾毅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CR-SSCP法对53例散发性大肠癌分别进行p27蛋白表达水平和D18S34,TGF-βRⅡ,APC(1),TCF-2,p53(1)及Rb 6个碱基序列位点的检测.结果 53例大肠癌中25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总阳性率为47.2%,其中23例存在2个以上位点的MSI,呈复制误差阳性(RER阳性),占43.4%.RER+者p27高表达率(82.6%)显著高于RER阴性者(43.3%),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肠癌MSI的发生可能对p27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p27等一些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在RER阳性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相对上调,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较低、生物学行为较好的原因.

    作者:陈易华;侯建新;汪盛贤;简燚;杨大春;刘德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胶质瘤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生长迅速,缺氧在实体肿瘤中经常发生.虽然缺氧对肿瘤生长不利,但是肿瘤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基因和代谢改变得以存活并增殖.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调节肿瘤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HIF-1α是决定HIF-1活性的亚单位,其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增强,与肿瘤高度侵袭性、易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HIF-1α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依赖性的肿瘤血管形成和增强肿瘤细胞糖酵解(Warburg效应).以HIF-1α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正成为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作者:杨贤义;杨卫忠;石松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E-cadherin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E-cadherin(E-cad)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E-cad和EGFR表达.结果 50例胃癌中E-cad和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0%(16/50)和76.0%(38/50);E-cad mRNA和EGFR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0%(19/50)和86.0%(43/50),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上皮和不典型增生组织;EGFR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和不典型增生.E-cad低表达及EGFR高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胃癌中E-cad表达与EGFR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cad和EGFR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和EGFR蛋白及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罗秉庆;郑绍光;唐青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