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R-SSCP检测大肠癌组织中p53、K-ras基因的突变

钟世顺;张振书;邓海军;李淑梅;马强

关键词:大肠癌,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 银染, p53基因突变, K-ras基因突变
摘要:目的探讨p53、K-ras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68例大肠癌和癌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组织中p53、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7.1%(32/68)和44.1%(30/6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3.2%,9/68;7.4%,5/68),20例正常组织中未检出p53、K-ras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大肠癌者,其p53、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p53、K-rag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p53、K-ras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在细胞癌变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大肠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乳头溢液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造影和钼靶X线平片摄影在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乳头溢液患者的钼靶X线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钼靶X线平片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良性病变47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5例,乳腺囊性增生病7例,导管扩张症5例;乳腺导管癌3例;乳头溢液伴肿块者19例.乳腺钼靶X线平片摄影发现14例乳头溢液伴肿块者X线表现异常,乳腺导管造影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28/35),乳腺增生病2例(2/7),导管扩张症4例(4/5),乳腺导管癌1例(1/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用于诊断乳腺导管系统疾病较为准确可靠,乳腺钼靶X线平片摄影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不大,一定条件下两者可联合应用.

    作者:丁波泥;陈道瑾;吴君辉;钱立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不开胸拨脱术治疗高原地区颈段、上段食管癌26例体会

    我院自1990年10月~2001年10月对26例颈段食管癌及早期上段食管癌行食管拨脱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窦拉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52例术前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癌20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癌4例,乳头部癌10例,降段癌5例,水平段癌1例.空肠恶性肿瘤13例,回肠恶性肿瘤19例.术前胃镜及镜下活检确诊十二指肠球部癌4例,乳头部癌8例;十二指肠镜及镜下活检确诊乳头部癌2例,降段癌1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确诊15例,螺旋CT确诊3例,B超确诊1例,剖腹探查确诊18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因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术前诊断较困难.胃镜及十二指肠镜诊断阳性率高,对空肠和回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诊断首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必要时可结合螺旋CT、B超检查.对于高度疑诊患者可适当放宽剖腹探查指征.

    作者:王丽萍;张涛;王春丁;张丽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E-钙黏素和环氧化酶-2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E-钙黏素及环氧化酶-2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3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钙黏素及环氧化酶-2的表达.结果E-钙黏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强弱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发病年龄、性别及肿块部位无明显相关.31例癌组织和19例转移淋巴结中环氧化酶-2表达明显升高,但与肿瘤的分化、分期、部位和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明显关系.此外,E-钙黏素和环氧化酶-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在正常肠黏膜中的表达相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钙黏素和环氧化酶-2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1个重要环节,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志康;欧阳植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VEGF特异性核酶对Hela细胞VEGF表达的调节

    目的构建VEGF特异性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ela细胞VEGF表达的调节.方法将核酶基因克隆入pcDNA3中,构建了抗VEGF发夹状核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RZ,并进行了核酶的体外切割活性检测.将该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RNA斑点杂交、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ela细胞中VEGF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cDNA3-RZ正确,体外切割检测该核酶具有较高的切割活性.转染了pcDNA3-RZ的Hela细胞中VEGF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VEGF的表达.

    作者:严瑞兰;张积仁;辛晓燕;金明;惠宏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垂体腺瘤染色体、细胞增殖周期、PCNA及hst基因的检测

    目的研究人脑垂体腺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50例垂体腺瘤染色体,应用FCM技术检测40例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周期,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48例垂体腺瘤中PCNA和hst基因的表达.结果人脑垂体腺瘤组织形态属良性,却存在不同类型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肿瘤特性相关.结论垂体腺瘤生物学特性的检测可作为其组织形态学检测的1种补充,为垂体腺瘤的诊治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马文雄;惠国桢;凌伟华;俞文华;陈桂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拨脱术治疗高位食管癌31例体会

    我院自1980年采用非开胸食管拨脱术治疗高位食管癌3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建华;李国仁;邵仲凡;刘晓峰;陈光辉;苗福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网膜在直肠癌手术骶前静脉丛出血处理中的应用

    自1992年7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小块大网膜及纱布成功处理5例直肠癌手术骶前静脉丛出血,效果满意.

    作者:何德云;陈延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胶质瘤组织中NF-κB p65和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胶质瘤及10例正常大脑组织中NF-κB p65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胶质瘤组织中NF-κB p65阳性表达率为54.7%(35/64),VEGF阳性表达率为53.1%(34/64),10例正常脑组织中无1例NF-κBp65、VEGF呈阳性表达.NF-κB p65及VEGF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NF-κB p65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NF-κB p65是1种与胶质瘤相关的癌蛋白,NF-κB p65对VEGF表达可能有正向调节作用,并影响胶质瘤肿瘤血管的生成.

    作者:陈保东;袁先厚;江普查;陈卫国;文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卵巢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目的研究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的腹腔积液中,纯化获得携带CA125抗原决定簇的卵巢癌相关抗原.以此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中.方法腹腔积液经高氯酸分离,凝胶层析及亲和胶蓝柱层析纯化CA125相关抗原.应用细胞融合技术,抗体采用ELISA方法、免疫印记技术进行鉴定.单克隆抗体经碘原法标记放射性核素125I,初步建立1种碘标固相双位点夹心模式的免疫放射分析法.结果腹腔积液中CA125相关抗原经纯化,其比活度达1.1×106 U/mg.共获得6株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2株配对佳的抗体,初步建立1种碘标免疫放射分析法.该方法可测下限为1.2 U/ml,批内变异系数为4.4%,批间变异系数为9.6%,平均回收率为97.0%.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在正常人血清中CA125相关抗原平均值为(2.147±3.092)U/ml.在60例卵巢癌患者中,平均值为(106.5±187.5)U/ml,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患者腹腔积液中纯化的CA125相关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初步应用于临床血清学测定中,对卵巢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许杨;范振符;陈智周;曹明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1 EALCL)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例Ki-1 EALCL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FⅧ-RAg和CD31的表达,并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Ki-1 EALCL微血管密度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细胞表型无关,而与PCNA标记指数有关(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0.5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0.5的患者预后较差,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与患者生存率相关,提示肿瘤血管生成分析和微血管密度计量是评价EALCL患者预后的1项重要指标.

    作者:姚丽青;季天海;余英豪;曾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FⅧ-RAg、CD3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MVD检测的意义

    目的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和CD34在前列腺癌(PC)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PC、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FⅧ-RAg和CD34的表达,并检测其MVD.结果CD34表达高者其MVD值高于FⅧ-RAg表达高者.PC与BPH相比较,不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预后的PC组织间相互比较,其CD34、FⅧ-RAg表达水平及MVD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VD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和FⅧ-RAg的表达,可使其MVD值更准确.

    作者:侯惠莲;张学斌;张冠军;南勋义;王鸿雁;王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癌组织中LM-R、nm23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膀胱癌不同组织中LM-R、nm23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9例非移行细胞癌组织中LM-R、nm23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移行细胞癌组LM-R、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21/65)和60.0%(39/65),非移行细胞癌组LM-R、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7%(14/19)和21.1%(4/19);2组LM-R、nm23阳性表达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M-R高表达、nm23低表达者预后差.结论非移行细胞癌浸润能力及转移能力均强于移行细胞癌(LM-R高表达、nm23低表达);LM-R、nm23表达可作为判断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阳;李跃武;周齐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甲状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情况.结果未分化癌组织中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率高,两者呈正相关,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滤泡状甲状腺癌组织中nm23阳性表达率高,乳头状癌组织较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nm23阳性表达率高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erbB-2、组织蛋白酶D及nm23表达均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高表达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低表达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甲状腺癌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学信;段尚林;雷红;王建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动脉侧壁切除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1995年3月至2001年10月,我们对15例肿瘤侵犯肺动脉干或其分支根部的肺癌患者行肺动脉侧壁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群;曾来铎;匡裕康;吴九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的探讨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收治的427例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分期标准所含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各分期标准对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预后的反映程度.结果肿瘤大小、数目、合并癌栓及肝硬化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具体分组与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较一致,在反映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预后时,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期标准比较有价值.结论在几种分期标准中,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期标准适合我国肝癌患者临床实际.

    作者:唐合兰;叶胜龙;任正刚;干育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子宫内膜癌前病变、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66.7%和40.0%,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与组织学分级、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组织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早、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低于组织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及其他组织类型癌.结论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姚勤;戴淑真;车艳辞;徐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32例行单纯局部放射治疗,37例行局部放疗后辅加化疗.中位肿瘤剂量为6 063 cGy,30次,44天.中位化疗周期为2个.结果所有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31.1%和11.1%.死亡54例,其中远处转移者38例,占70.4%.单纯放疗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45.2%,15.1%和3.8%;行局部放疗后加化疗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40.4%和17.6%,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疗效差,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综合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何健;曾昭冲;王凤英;王斌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bcl-2基因家族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形成中的作用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国外临床调查报道,5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约为50%;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西方国家导致男性死亡的肿瘤中排名第2位[1],在我国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近年来已呈现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1990年以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认识到BPH和PCa的发生并非全是细胞增殖的缘故,同时凋亡的减少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具有重要抗凋亡作用的bcl-2基因在BPH和PC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就bcl-2基因家族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钟恩宏;孙祖越;曹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腮腺肿瘤术后复发原因及再治疗探讨

    腮腺肿瘤常为多中心性,具潜在恶性或恶性的生物学特性,术后局部复发率高[1].我院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复发性腮腺肿瘤4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魏运辉;王一凤;邓莅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